謝安,字安石,320年生人,祖籍河南陳郡,永嘉之亂後,陳郡謝氏南遷至南京烏衣巷,時人稱之為“謝家蘭玉真門戶”,地地道道的名門世家。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謝字,說的就是謝安家,其家族在東晉四大家族中排行第二,僅次於“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家。
出身名門的謝安自小就聲名遠播,四歲時即被桓彝(桓溫父親)大加讚賞,“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王承,東晉初年第一名士)。”十三歲時,謝安之名遠傳遼東,連當時年僅七歲的慕容垂都知道他的大名,特地送白狼眊一對,以示對謝安的仰慕,可以想見其名聲之響亮。
不僅如此,王導(東晉政權奠基人之一)對其也深為器重,於是其名望之高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文人士子頂禮膜拜,萬千少女趨之如狂,乃至於一舉一動都會被世人爭相效仿,連詠詩時候鼻音較重(有鼻炎)都被文人書生冠以專用名“洛下書生詠”,並以以此方式吟詩為榮。儼然東晉朝野上下大街小巷茶餘飯後必談之第一明星偶像。
原來,天下蒼生之所以望謝安,竟是因為名氣大的原因。
謝安曾巧妙利用這一明星效應做過善事。
有一次,謝安的一個老鄉在建康做生意(賣蒲葵扇),然而比較倒黴,回家的路費花光了,扇子卻一把也沒賣出去。謝安得知情況後,專程經過那人的貨攤,抓起一把蒲葵扇,然後旁若無人的扇了起來,招搖過市。結果建康街頭人人爭相效仿,積壓的扇子很快便高價賣光。
那位老鄉不僅掙回了回家的路費,而且定省下了謝安的廣告代言費,很是大賺了一筆。
名望如此之高且又出身名門,謝安自然是不用考公務員的,連孝廉、中正都不用舉,直接可以做官。不過謝安當時誌不在此,不願意以個人的出身和名望去博取世人心中向往的榮華富貴。在朝廷征召他為佐著作郎時(第一份官職),謝安僅僅做了一個月就辭職回家,從此隱居會稽東山,拒絕應召。
隱居期間,謝安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最多就是在家教子侄讀書,就是不願當官。曾經賞臉和好友王羲之一起參加過蘭亭集會,我們的書聖高興之餘就寫下了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之語的佳作——《蘭亭集序》,當然,那時書法也因為心情愉悅而登峰造極。
值得一書的是,謝安對家中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教導出有“詠絮之才”的侄女謝道韞,曾發出過“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哀歎。更為後世留下“言傳身教”的成語。
後來,謝安拗不過郡縣官吏的催促,又一次應召當官,依然隻是幹了一個多月,薪水都沒領,再次辭職回到會稽東山,從此悠遊山水,對於朝廷的征召,不再複出。
謝安出世超塵的態度激起朝廷了眾多官員的不滿,終於換來了“終身不得為官”的處分,後經皇帝親自下詔才得以赦免。此事影響之大,朝野震驚,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
馭人之道的關鍵在於掌控人們心中的欲望所在,能夠及時給予,也能夠隨時剝奪。然而對於謝安這樣的人卻是無可奈何的,本就無心為官,“不讓做官”於我何加焉!
現在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謝安是個喜怒不行於色的人,我們無法從表象揣度出他真實的內心。城府深沉之人固然如此,胸懷豁達之人確實淡然。
有一次出海遊玩時遇到暴風雨,風急浪高甚是駭人。舟船行將傾覆之際,眾人皆慌亂不已,哀號蒼天不公,末日將臨。獨謝安鎮靜自若,不為所動,並勸說眾人:與其無濟於事的驚慌,不如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眾人雖依然不能如謝安那般鎮定,卻也不再驚慌,並因此得免,安全歸來。
前程斷送、生死關頭,謝安尚且淡定如此,泰然處之。不堪為將否?不堪為相否?
自然是堪的!風流不羈的外表,弱不禁風的樣子,卻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
如此種種事跡,自然導致謝安的名聲越來越響,時人推崇為“江左風流第一”。果然如桓彝所言,其名望果然不減王東海。盛名之下,世人皆曰:“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簡文帝司馬昱也曾經曰過同樣的話,曰的對象是隱士殷浩。同樣是大名士,但刀劍證明,殷浩還是繼續“不出”的好,否則,蒼生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至於謝安,是否貨真價實,也同樣需要用刀劍來驗證。
當然,司馬昱對謝安也是曰過的,“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
事實證明,雖然後來貴為天子,但司馬昱的眼光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為,無論怎麽召,安石都不來。
出名,是因為與眾不同,畢竟,天下眾生,熙熙攘攘,爾虞我詐,皆為利來利往。大家於是都很困惑,名望如此之高,為什麽不去坐官呢?後來連謝安的媳婦都有些坐不住了,看著家裏的兄弟子侄個個達官顯貴,隻有自己老公孑然白身,很是羨慕。於是問謝安:“大丈夫不該去當官嗎?”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好多的白話文把“恐不免耳”翻譯為“恐怕在所難免”。在我看來,謝安想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唯恐不能避免。而且是掩著鼻子說的,唯恐嗅到話語間的那世俗與酸臭。
謝安的世界,他媳婦不懂,我們,自然也不會懂。
後來,家門出現變故,謝安的兄長謝奕病逝,弟弟謝萬(時任豫州刺史)不久後因救援洛陽不力被廢黜,經營十年之久的豫州被大權臣桓溫一口吞下。謝氏家族在朝中無人支撐門麵,家族權勢受到極大威脅,麵臨著門庭凋敝的危險。正是在此情況下,謝安方才臨危受命,“始有仕進誌,”開始準備步入仕途。那時,謝安已經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了。
關於謝安的出山,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歌女血濺花葉死,謝安仰天長嘯出。”
在天下蒼生都在眼巴巴望著隱居的謝安的時候,有一位歌伎在為謝安跳完一支舞後,突然發問:“世道混亂,救國安民要先做什麽呢?”謝安從容答道:“必先積蓄其德義。”歌伎聽後,麵含悲戚,雙眸滿淚,“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話畢,自刎而死,血濺花葉。謝安悲痛至極,更羞愧難當,懷抱著這位滿身血汙的歌女,仰天長嘯曰:“安不如一介纖弱女子也,羞矣!”從此立誌出山,救萬民於水火。
本可以大有作為造福百姓,卻身負才華冷眼看世,同樣為世人不齒。歌女血染花葉的同時,也點燃了謝安匡世報國之心,從此,謝安脫下風流名士的外衣,心懷塵世煙火,在亂世之中,終為天下百姓承托了數十年的太平與安寧。
360年,謝安接受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擔任其司馬一職。
消息一出,朝野震動,一直淡薄名利的謝安石終於要當官了。在信息閉塞的年代,如此重大新聞若不議論上幾個月,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由於謝安隱居東山,後人於是把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編排成了一個成語:東山再起。
據載,謝安動身赴任時,許多朝中大臣特意趕來為他送行。中丞高崧更是在送行時“調戲”謝安:“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出山為官,如今蒼生亦將如卿何!”向來淡定的謝安甚有愧色,深感自己虛度的那些歲月裏對不起天下百姓。
處境不同,身份不同,謝安自然是要好好“羞愧”一番的,不然,如何做個天下百姓人人愛戴的好官呢?
其實,讓謝安“羞愧”的事不止於此,在桓溫府中時,有客人曾送桓溫一味名叫“遠誌”的草藥,當時桓溫見物起意,遂問謝安:“這種藥又被稱為小草,為什麽有兩種稱呼呢?”謝安尚未及回答,名士郝隆應聲答曰:“在山中曰遠誌,出山後名小草。”借以譏諷謝安高臥東山,素而遠誌,但出山後隻任職司馬。後來,這一事件就流傳了出來,人們便以“小草遠誌”意指隱居與出仕,或以小草謙指自己居官低微。
這是小插曲了,對於謝安的到來,桓溫還是十分高興的。二人相見即暢談平生,歡笑終日。在謝安告辭後,桓溫極為自豪地對手下人說道:“你們以前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後來去拜訪謝安時,桓溫更是耐心等待謝安梳洗完畢方才相見,足見對這位名滿天下者的器重。
其實,謝安沒有選擇在朝中任職,而是去了桓溫的軍府之中充當幕僚,就是為了讓桓溫高興的。
個中緣由非常值得玩味:不是謝家得罪了桓溫,而是桓溫傷害了謝家(侵占豫州)。這又是什麽道理呢?然而,這就是道理。
以桓溫的實力,整個東晉尚且俯首帖耳,自然不是謝氏家族可以輕易得罪的,桓溫能傷謝家一次,就可以害謝家兩次。對於此,謝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到來,修複和桓溫的關係,緩和桓、謝兩家的矛盾,這是謝安出山後的頭等大事,更是他選擇在桓溫處任職的直接原因。
即使桓溫明知緣由如此,也依然會感到高興。
第二年,謝安以為其弟謝萬奔喪為由,離開了桓溫。在處理完喪事後,謝安來到東晉首都建康任職,從此和桓溫分道揚鑣,開始了自己的宰相之路。
由於和桓溫關係好,又在朝廷裏任職,謝安成了緩和桓溫和東晉朝廷矛盾的潤滑劑。在以後的十餘年歲月裏,桓溫和朝廷的關係日益惡化,但正是由於謝安和桓溫在這一時期的密切關係,他們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衝擊到謝家。謝安也充分利用自己和雙方的特殊關係,在二者之間巧妙周旋,竭力輔政。
不過,據了解,或許是因為桓溫專政的原因,謝安在這一時期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政績,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簡文帝司馬昱死後,謝安依然選擇站在朝廷一邊,和東晉各大家族聯手,粉碎了桓溫篡晉自立的企圖。
373年,桓溫入朝祭奠簡文帝司馬昱,當時,先皇駕崩,新皇繼位,朝中政局混亂,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大家都認為,桓溫此行,為篡位而來。
朝廷派去迎接桓溫的主要大臣有兩個,一個是謝安,另一個人叫王坦之,在當時,其名望和謝安齊。
可能是生疏有別,畢竟謝安和桓溫是故交,兩人曾經有過一段相當值得回憶的過往;不過關於二人在此事件中的表現,大家都認為是膽氣的差別。
臨行時,京城傳言桓溫要殺掉王坦之和謝安,王坦之非常害怕,而謝安卻神色不變,並勉勵王坦之:“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等到和桓溫相見,王坦之汗流浹背,緊張的連記事用的手版都拿反了;隻有謝安從容就座,在隻言片語之間,讓桓溫盡去壁後伏兵,然後二人談笑良久方才依依惜別。此後,桓溫斷絕代晉自立的念頭,不久即率領軍隊返回駐地。眾人至此方知王坦之、謝安兩大名士孰優孰劣。
在強權和暴力麵前,驚懼顫栗者眾矣,大義淩然者亦有之。而隻有謝安以其鎮定自若的風度,變殺氣成和氣,化恐嚇成笑話。滔天禍亂,消弭於無形。
後來桓溫病重,暗示朝廷為他加九錫,謝安一拖再拖,一道錫文改了半個多月沒改完,硬是以一個“拖”字訣將桓溫拖死,解決了朝廷天大的難題。
謝安的鎮定,使晉室得以穩定。
桓溫死後,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時任尚書令的王彪之共同執掌朝政。
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裏,謝安憑借其傑出的政治才能,利用朝廷的政治優勢,迫使桓氏家族逐步妥協讓步,平衡了東晉各大家族勢力,瓦解了桓氏一家獨大的局麵。各大家族互相製衡,構成了能夠團結一致對外的政治基礎。
而且,也正是在謝安的主持下,東晉朝廷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戰時改革。主要有三點:
一.自上而下推行以樹立中央權威為目的的文化運動,奉行推崇忠君觀念的儒學,有針對性的淡化玄學。
二.進行稅務製度改革,改按田征稅為按口征稅,增加國家稅收。
三.軍事改革,啟用年輕將領(謝玄等),組建新軍隊——北府軍。
謝安的改革,是東晉為何忠臣義士如此之多的原因;是東晉有實力支撐戰爭的原因;是晉軍為何強大的原因;更是東晉能夠團結一致並最終打敗前秦的原因。
出身名門的謝安自小就聲名遠播,四歲時即被桓彝(桓溫父親)大加讚賞,“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王承,東晉初年第一名士)。”十三歲時,謝安之名遠傳遼東,連當時年僅七歲的慕容垂都知道他的大名,特地送白狼眊一對,以示對謝安的仰慕,可以想見其名聲之響亮。
不僅如此,王導(東晉政權奠基人之一)對其也深為器重,於是其名望之高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文人士子頂禮膜拜,萬千少女趨之如狂,乃至於一舉一動都會被世人爭相效仿,連詠詩時候鼻音較重(有鼻炎)都被文人書生冠以專用名“洛下書生詠”,並以以此方式吟詩為榮。儼然東晉朝野上下大街小巷茶餘飯後必談之第一明星偶像。
原來,天下蒼生之所以望謝安,竟是因為名氣大的原因。
謝安曾巧妙利用這一明星效應做過善事。
有一次,謝安的一個老鄉在建康做生意(賣蒲葵扇),然而比較倒黴,回家的路費花光了,扇子卻一把也沒賣出去。謝安得知情況後,專程經過那人的貨攤,抓起一把蒲葵扇,然後旁若無人的扇了起來,招搖過市。結果建康街頭人人爭相效仿,積壓的扇子很快便高價賣光。
那位老鄉不僅掙回了回家的路費,而且定省下了謝安的廣告代言費,很是大賺了一筆。
名望如此之高且又出身名門,謝安自然是不用考公務員的,連孝廉、中正都不用舉,直接可以做官。不過謝安當時誌不在此,不願意以個人的出身和名望去博取世人心中向往的榮華富貴。在朝廷征召他為佐著作郎時(第一份官職),謝安僅僅做了一個月就辭職回家,從此隱居會稽東山,拒絕應召。
隱居期間,謝安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最多就是在家教子侄讀書,就是不願當官。曾經賞臉和好友王羲之一起參加過蘭亭集會,我們的書聖高興之餘就寫下了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之語的佳作——《蘭亭集序》,當然,那時書法也因為心情愉悅而登峰造極。
值得一書的是,謝安對家中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教導出有“詠絮之才”的侄女謝道韞,曾發出過“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哀歎。更為後世留下“言傳身教”的成語。
後來,謝安拗不過郡縣官吏的催促,又一次應召當官,依然隻是幹了一個多月,薪水都沒領,再次辭職回到會稽東山,從此悠遊山水,對於朝廷的征召,不再複出。
謝安出世超塵的態度激起朝廷了眾多官員的不滿,終於換來了“終身不得為官”的處分,後經皇帝親自下詔才得以赦免。此事影響之大,朝野震驚,然而謝安卻不屑一顧,泰然處之。
馭人之道的關鍵在於掌控人們心中的欲望所在,能夠及時給予,也能夠隨時剝奪。然而對於謝安這樣的人卻是無可奈何的,本就無心為官,“不讓做官”於我何加焉!
現在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謝安是個喜怒不行於色的人,我們無法從表象揣度出他真實的內心。城府深沉之人固然如此,胸懷豁達之人確實淡然。
有一次出海遊玩時遇到暴風雨,風急浪高甚是駭人。舟船行將傾覆之際,眾人皆慌亂不已,哀號蒼天不公,末日將臨。獨謝安鎮靜自若,不為所動,並勸說眾人:與其無濟於事的驚慌,不如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眾人雖依然不能如謝安那般鎮定,卻也不再驚慌,並因此得免,安全歸來。
前程斷送、生死關頭,謝安尚且淡定如此,泰然處之。不堪為將否?不堪為相否?
自然是堪的!風流不羈的外表,弱不禁風的樣子,卻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
如此種種事跡,自然導致謝安的名聲越來越響,時人推崇為“江左風流第一”。果然如桓彝所言,其名望果然不減王東海。盛名之下,世人皆曰:“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簡文帝司馬昱也曾經曰過同樣的話,曰的對象是隱士殷浩。同樣是大名士,但刀劍證明,殷浩還是繼續“不出”的好,否則,蒼生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至於謝安,是否貨真價實,也同樣需要用刀劍來驗證。
當然,司馬昱對謝安也是曰過的,“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
事實證明,雖然後來貴為天子,但司馬昱的眼光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為,無論怎麽召,安石都不來。
出名,是因為與眾不同,畢竟,天下眾生,熙熙攘攘,爾虞我詐,皆為利來利往。大家於是都很困惑,名望如此之高,為什麽不去坐官呢?後來連謝安的媳婦都有些坐不住了,看著家裏的兄弟子侄個個達官顯貴,隻有自己老公孑然白身,很是羨慕。於是問謝安:“大丈夫不該去當官嗎?”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好多的白話文把“恐不免耳”翻譯為“恐怕在所難免”。在我看來,謝安想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唯恐不能避免。而且是掩著鼻子說的,唯恐嗅到話語間的那世俗與酸臭。
謝安的世界,他媳婦不懂,我們,自然也不會懂。
後來,家門出現變故,謝安的兄長謝奕病逝,弟弟謝萬(時任豫州刺史)不久後因救援洛陽不力被廢黜,經營十年之久的豫州被大權臣桓溫一口吞下。謝氏家族在朝中無人支撐門麵,家族權勢受到極大威脅,麵臨著門庭凋敝的危險。正是在此情況下,謝安方才臨危受命,“始有仕進誌,”開始準備步入仕途。那時,謝安已經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了。
關於謝安的出山,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歌女血濺花葉死,謝安仰天長嘯出。”
在天下蒼生都在眼巴巴望著隱居的謝安的時候,有一位歌伎在為謝安跳完一支舞後,突然發問:“世道混亂,救國安民要先做什麽呢?”謝安從容答道:“必先積蓄其德義。”歌伎聽後,麵含悲戚,雙眸滿淚,“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話畢,自刎而死,血濺花葉。謝安悲痛至極,更羞愧難當,懷抱著這位滿身血汙的歌女,仰天長嘯曰:“安不如一介纖弱女子也,羞矣!”從此立誌出山,救萬民於水火。
本可以大有作為造福百姓,卻身負才華冷眼看世,同樣為世人不齒。歌女血染花葉的同時,也點燃了謝安匡世報國之心,從此,謝安脫下風流名士的外衣,心懷塵世煙火,在亂世之中,終為天下百姓承托了數十年的太平與安寧。
360年,謝安接受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擔任其司馬一職。
消息一出,朝野震動,一直淡薄名利的謝安石終於要當官了。在信息閉塞的年代,如此重大新聞若不議論上幾個月,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由於謝安隱居東山,後人於是把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編排成了一個成語:東山再起。
據載,謝安動身赴任時,許多朝中大臣特意趕來為他送行。中丞高崧更是在送行時“調戲”謝安:“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出山為官,如今蒼生亦將如卿何!”向來淡定的謝安甚有愧色,深感自己虛度的那些歲月裏對不起天下百姓。
處境不同,身份不同,謝安自然是要好好“羞愧”一番的,不然,如何做個天下百姓人人愛戴的好官呢?
其實,讓謝安“羞愧”的事不止於此,在桓溫府中時,有客人曾送桓溫一味名叫“遠誌”的草藥,當時桓溫見物起意,遂問謝安:“這種藥又被稱為小草,為什麽有兩種稱呼呢?”謝安尚未及回答,名士郝隆應聲答曰:“在山中曰遠誌,出山後名小草。”借以譏諷謝安高臥東山,素而遠誌,但出山後隻任職司馬。後來,這一事件就流傳了出來,人們便以“小草遠誌”意指隱居與出仕,或以小草謙指自己居官低微。
這是小插曲了,對於謝安的到來,桓溫還是十分高興的。二人相見即暢談平生,歡笑終日。在謝安告辭後,桓溫極為自豪地對手下人說道:“你們以前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後來去拜訪謝安時,桓溫更是耐心等待謝安梳洗完畢方才相見,足見對這位名滿天下者的器重。
其實,謝安沒有選擇在朝中任職,而是去了桓溫的軍府之中充當幕僚,就是為了讓桓溫高興的。
個中緣由非常值得玩味:不是謝家得罪了桓溫,而是桓溫傷害了謝家(侵占豫州)。這又是什麽道理呢?然而,這就是道理。
以桓溫的實力,整個東晉尚且俯首帖耳,自然不是謝氏家族可以輕易得罪的,桓溫能傷謝家一次,就可以害謝家兩次。對於此,謝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到來,修複和桓溫的關係,緩和桓、謝兩家的矛盾,這是謝安出山後的頭等大事,更是他選擇在桓溫處任職的直接原因。
即使桓溫明知緣由如此,也依然會感到高興。
第二年,謝安以為其弟謝萬奔喪為由,離開了桓溫。在處理完喪事後,謝安來到東晉首都建康任職,從此和桓溫分道揚鑣,開始了自己的宰相之路。
由於和桓溫關係好,又在朝廷裏任職,謝安成了緩和桓溫和東晉朝廷矛盾的潤滑劑。在以後的十餘年歲月裏,桓溫和朝廷的關係日益惡化,但正是由於謝安和桓溫在這一時期的密切關係,他們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衝擊到謝家。謝安也充分利用自己和雙方的特殊關係,在二者之間巧妙周旋,竭力輔政。
不過,據了解,或許是因為桓溫專政的原因,謝安在這一時期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政績,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簡文帝司馬昱死後,謝安依然選擇站在朝廷一邊,和東晉各大家族聯手,粉碎了桓溫篡晉自立的企圖。
373年,桓溫入朝祭奠簡文帝司馬昱,當時,先皇駕崩,新皇繼位,朝中政局混亂,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大家都認為,桓溫此行,為篡位而來。
朝廷派去迎接桓溫的主要大臣有兩個,一個是謝安,另一個人叫王坦之,在當時,其名望和謝安齊。
可能是生疏有別,畢竟謝安和桓溫是故交,兩人曾經有過一段相當值得回憶的過往;不過關於二人在此事件中的表現,大家都認為是膽氣的差別。
臨行時,京城傳言桓溫要殺掉王坦之和謝安,王坦之非常害怕,而謝安卻神色不變,並勉勵王坦之:“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等到和桓溫相見,王坦之汗流浹背,緊張的連記事用的手版都拿反了;隻有謝安從容就座,在隻言片語之間,讓桓溫盡去壁後伏兵,然後二人談笑良久方才依依惜別。此後,桓溫斷絕代晉自立的念頭,不久即率領軍隊返回駐地。眾人至此方知王坦之、謝安兩大名士孰優孰劣。
在強權和暴力麵前,驚懼顫栗者眾矣,大義淩然者亦有之。而隻有謝安以其鎮定自若的風度,變殺氣成和氣,化恐嚇成笑話。滔天禍亂,消弭於無形。
後來桓溫病重,暗示朝廷為他加九錫,謝安一拖再拖,一道錫文改了半個多月沒改完,硬是以一個“拖”字訣將桓溫拖死,解決了朝廷天大的難題。
謝安的鎮定,使晉室得以穩定。
桓溫死後,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時任尚書令的王彪之共同執掌朝政。
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裏,謝安憑借其傑出的政治才能,利用朝廷的政治優勢,迫使桓氏家族逐步妥協讓步,平衡了東晉各大家族勢力,瓦解了桓氏一家獨大的局麵。各大家族互相製衡,構成了能夠團結一致對外的政治基礎。
而且,也正是在謝安的主持下,東晉朝廷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戰時改革。主要有三點:
一.自上而下推行以樹立中央權威為目的的文化運動,奉行推崇忠君觀念的儒學,有針對性的淡化玄學。
二.進行稅務製度改革,改按田征稅為按口征稅,增加國家稅收。
三.軍事改革,啟用年輕將領(謝玄等),組建新軍隊——北府軍。
謝安的改革,是東晉為何忠臣義士如此之多的原因;是東晉有實力支撐戰爭的原因;是晉軍為何強大的原因;更是東晉能夠團結一致並最終打敗前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