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武俠小說】浪子江湖笑狂沙
笫二部,京師疑雲
(本故事純屬虛構)
第六十三章節:茶香四溢臨風亭,細講黃庭茅山宗。
話複前言,書歸正傳,話說賽武大郎李中州講到這裏停頓了一下。這時,小道童雙手托著一個木製托盤走進了八角涼亭。薩忠臣急忙站了起來走了過去,幫助小道童將托盤接了過來。薩忠臣一轉身便走到了賽武大郎李中州、鬼無影麵前,小道童拎著大南泥茶壺跟著往幾個南泥杯中倒入茶水。這時,趙楠巽、歐陽山走了過來急忙拿起來托盤上的幾個南泥杯,並且轉身一一遞給了圍欄處坐著的老幾位。
不一會功夫,三個人便把茶水遞到了每一個人手中,薩忠臣又把紅木托盤放置在涼亭中央的石桌之上。
這時,賽武大郎李中州喝了口茶水忙說:“好茶、好茶,正宗的秀水岩茶。”。鬼不靈也喝了幾口茶水,一個勁地感歎到:“不錯,正宗,江西茶好,清熱、解五毒,潤燥、保肝、護腎、清心明目,醒神鎮靜。”。歐陽山品了品笑著說道:“江西,地處白土、
紅土、褐土、三土交織,百江、百河、百湖交替,千座大山縱橫,全年雲霧繚繞,自然天成的茶葉上百種,其中啊!秀水江岩茶,長年生長在高山懸崖邊上,晝吞陽罡之氣,夜入萬物陰涼之濕,故有“百裏懸崖高,清雨潤碧玉。”之美名。
此時,賽武大郎李中州喝了一會茶水接著說道:“我剛才講三清並源,七宗開派。上清、玉清、閭山、正一、都信仰《黃庭經》。其中,上清派的重要經典《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黃庭經》的經文都是七言韻文,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修煉關鍵是男藏精,女藏胎,認為人以精為本,以氣為根,使人"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它的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其調息法,就是"太和陰陽氣"能上清派的《黃庭經》通過運行,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經和醫經的五髒有神的說法,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屬於洞玄部。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關於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係,向來有多種說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為魏晉之際,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並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
黃帝內景經》。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後問世,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曆史上也有人認為《內經》在《外經》之後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係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上清派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該派開創人物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士大夫)道教發展的變化。
東晉興安二年道士楊羲聲稱南嶽魏夫人魏華存傳授給他上清眾經31卷。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茅山紫陽觀元靜先生碑》稱讚茅山宗為道門華陽,亦儒門洙泗。
該教派始創於東晉中朝。興寧二年,道教徒楊羲聲稱魏夫人(指故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與眾仙真下降,授與上清眾經31卷及諸真傳記、修行雜事等。用隸書寫出,傳與句容(今屬江蘇)許謐、許翽父子抄錄修行。東晉末年又經道教徒王靈期改寫增廣,遂廣泛流行於世,從而形成一個新道派。後陶弘景搜集楊、許手跡,編為《真誥》並纂集上清法術,撰《登上清派創始人真隱訣》,上清經法更臻完備。該派稱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天師道的"太清"境界更高,乃自稱上清家;因以茅山為聖地,故後世又稱茅山宗。
<a href="http://m.bqgxsydw.com" id="wzsy">bqgxsydw.com</a>
尊奉上清經係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遜。晉哀帝興寧二年,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遜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嶽魏夫人)為第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遊嶽、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
上清派的《黃庭經》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靈。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卷,有127卷流播於世,其代表性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和《黃
庭經》。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其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南史·陶弘景傳》),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上清派代表陶弘景。歸隱以後,陶弘景仍"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塗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正式創立了上清派,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曆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上清派傳至南朝梁陳時第九代宗師陶弘景,他隱居茅山,並以茅山為祖庭,他繼承上清派道統又開創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斷發展壯大,在道教史上地位顯赫,影響深遠。
經過五胡亂華後,中原基本已經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詔合道事佛,就連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煉,也要在道館兩旁各修青壇和佛塔一座,以表兩教雙修,死後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殮,陪葬器物。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於天保六年(555 年) ,齊文宣帝高洋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 削發為僧。據《資治通鑒》記載,高洋下令境內穿黃衣的道士要麽歸俗為民,要麽剃度為僧,並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後,北齊境內再無道士蹤跡。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曆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雲:"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曆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
就在這個時候,遠處傳來一個聲音:“你們在這裏呢?”!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笫二部,京師疑雲
(本故事純屬虛構)
第六十三章節:茶香四溢臨風亭,細講黃庭茅山宗。
話複前言,書歸正傳,話說賽武大郎李中州講到這裏停頓了一下。這時,小道童雙手托著一個木製托盤走進了八角涼亭。薩忠臣急忙站了起來走了過去,幫助小道童將托盤接了過來。薩忠臣一轉身便走到了賽武大郎李中州、鬼無影麵前,小道童拎著大南泥茶壺跟著往幾個南泥杯中倒入茶水。這時,趙楠巽、歐陽山走了過來急忙拿起來托盤上的幾個南泥杯,並且轉身一一遞給了圍欄處坐著的老幾位。
不一會功夫,三個人便把茶水遞到了每一個人手中,薩忠臣又把紅木托盤放置在涼亭中央的石桌之上。
這時,賽武大郎李中州喝了口茶水忙說:“好茶、好茶,正宗的秀水岩茶。”。鬼不靈也喝了幾口茶水,一個勁地感歎到:“不錯,正宗,江西茶好,清熱、解五毒,潤燥、保肝、護腎、清心明目,醒神鎮靜。”。歐陽山品了品笑著說道:“江西,地處白土、
紅土、褐土、三土交織,百江、百河、百湖交替,千座大山縱橫,全年雲霧繚繞,自然天成的茶葉上百種,其中啊!秀水江岩茶,長年生長在高山懸崖邊上,晝吞陽罡之氣,夜入萬物陰涼之濕,故有“百裏懸崖高,清雨潤碧玉。”之美名。
此時,賽武大郎李中州喝了一會茶水接著說道:“我剛才講三清並源,七宗開派。上清、玉清、閭山、正一、都信仰《黃庭經》。其中,上清派的重要經典《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黃庭經》的經文都是七言韻文,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修煉關鍵是男藏精,女藏胎,認為人以精為本,以氣為根,使人"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它的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其調息法,就是"太和陰陽氣"能上清派的《黃庭經》通過運行,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經和醫經的五髒有神的說法,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屬於洞玄部。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關於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係,向來有多種說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為魏晉之際,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並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
黃帝內景經》。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後問世,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曆史上也有人認為《內經》在《外經》之後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上清派是在晉朝時形成的一個道教派別。以《上清經》(《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為主要經典,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為最高神。在上清派發展史上,發展和傳播上清經係的主要是楊羲,許謐和許翽等。上清派強調人體內精氣神的修煉,重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不重煉外丹。該派開創人物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出現,反映了民間道教轉向士族(士大夫)道教發展的變化。
東晉興安二年道士楊羲聲稱南嶽魏夫人魏華存傳授給他上清眾經31卷。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茅山紫陽觀元靜先生碑》稱讚茅山宗為道門華陽,亦儒門洙泗。
該教派始創於東晉中朝。興寧二年,道教徒楊羲聲稱魏夫人(指故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與眾仙真下降,授與上清眾經31卷及諸真傳記、修行雜事等。用隸書寫出,傳與句容(今屬江蘇)許謐、許翽父子抄錄修行。東晉末年又經道教徒王靈期改寫增廣,遂廣泛流行於世,從而形成一個新道派。後陶弘景搜集楊、許手跡,編為《真誥》並纂集上清法術,撰《登上清派創始人真隱訣》,上清經法更臻完備。該派稱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天師道的"太清"境界更高,乃自稱上清家;因以茅山為聖地,故後世又稱茅山宗。
<a href="http://m.bqgxsydw.com" id="wzsy">bqgxsydw.com</a>
尊奉上清經係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遜。晉哀帝興寧二年,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遜,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遜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嶽魏夫人)為第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穆、許翔、馬朗、馬罕、陸修靜、孫遊嶽、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派所承襲。
上清派的《黃庭經》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靈。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長生不老,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卷,有127卷流播於世,其代表性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和《黃
庭經》。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其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陶氏。
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南史·陶弘景傳》),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上清派代表陶弘景。歸隱以後,陶弘景仍"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塗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正式創立了上清派,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茅山道教的傳授曆史,人數在百人以上。
上清派傳至南朝梁陳時第九代宗師陶弘景,他隱居茅山,並以茅山為祖庭,他繼承上清派道統又開創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斷發展壯大,在道教史上地位顯赫,影響深遠。
經過五胡亂華後,中原基本已經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詔合道事佛,就連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煉,也要在道館兩旁各修青壇和佛塔一座,以表兩教雙修,死後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殮,陪葬器物。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於天保六年(555 年) ,齊文宣帝高洋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 削發為僧。據《資治通鑒》記載,高洋下令境內穿黃衣的道士要麽歸俗為民,要麽剃度為僧,並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後,北齊境內再無道士蹤跡。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曆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雲:"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曆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
就在這個時候,遠處傳來一個聲音:“你們在這裏呢?”!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