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珍與英姐兒在巷中道別,各自帶著丫鬟婆子歸家。
亦珍敲開自家的門,湯伯一見是小姐回來了,懸了半下晌的心在才放了下來。
“小姐回來了。”
“嗯。”亦珍示意丫鬟招娣,將手裏的油紙包遞與湯伯,“這是在廟會上買的飴糖豆沙糕,給你和湯媽媽嚐嚐新鮮。”
湯伯忙雙手接過油紙包,“多謝小姐!”
亦珍領著招娣進了垂花門,湯媽媽已經等在門後,見她安然歸家,一邊放下心來,一邊又忍不住道:“才過了申正就回來了?怎麽不與英姐兒多玩一會兒?”
亦珍笑起來,“我惦記母親和湯媽媽啊。”
湯媽媽聞言,笑得合不攏嘴,“廟會可熱鬧?”
“熱鬧!”亦珍一路往母親住的正屋去,一路大略說起自己的見聞,待到了曹氏屋裏,由湯媽媽與招娣伺候著抹了把臉,又洗幹淨手,這才坐在了曹氏床前。
“夫人,這就開飯麽?”
曹氏點點頭,湯媽媽便拽了招娣出了正屋,往後頭廚房去了。
曹氏望著女兒兩頰因日曬兒生的紅暈,支起身抖抖索索想取了夜壺箱上頭的茶壺為女兒倒杯水。
亦珍忙按住了她的手,“娘親,您躺著,我自己倒。”
曹氏幽幽歎息,“娘沒用啊。這身體說垮就垮了,倒連累你……”
“娘!”當年舉家南下那會兒,亦珍雖然年紀尚幼,可是路途上的辛苦顛簸,她不是沒有印象的。一口白米粥,一個水泊蛋,一點子肉糜蒸菜末,都是最先喂到她嘴裏,待她不要吃了,母親才吃的。路上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正午太陽曬得能烤出一身的油來,母親和湯媽媽就一路拿蒲扇給她遮陽扇涼。兩人熱得一頭一臉的汗,也沒有教她熱著過……
亦珍不想母親自責傷懷,遂講起在廟會上的見聞來。
“……有草編的鳥雀,一個個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我和英姐兒還見著個草台班子,在下頭看了半出草台戲……”
亦珍起身,站在母親床前,捏著嗓子,荒腔走板地學那唱戲的,一歇歇扮做丫鬟,一歇歇又扮成小姐,轉眼又憋粗了喉嚨,假做老爺,雖則神形皆無,仍教曹氏看了笑出了眼淚,“好了好了,快別學了,當心憋壞了嗓子。”
曹氏拍了拍自己的床沿,亦珍便停下來,坐過去,“母親,你快點好起來,等下次我們一道去逛廟會。”
曹氏握住了女兒的手,“娘知道你這是哄我開心,可是這唱戲的,乃是最低等的行當,若不是實在無路可走,尋常人家寧可教兒女賣身為奴,也不教他進梨園做戲子……你在家裏學給我聽,哄著我開心一場,也就罷了,出去以後,萬萬不可如此,知道了麽?”
亦珍知道曹氏這是為自己好,遂輕聲應了,“女兒知道了,娘您放心。”
待用罷晚飯,亦珍又在母親跟前陪著說了會兒話,見曹氏略有倦色,便向母親告辭出來,回到自己房間,已是掌燈時分。
招娣伺候亦珍洗漱,亦珍上了床,放下細紗蚊帳,枕著藤枕卻如何也睡不著,便低聲問睡在外頭窄榻上的招娣,“招娣,你睡著了麽?”
“沒……”招娣惜字如金。
“我睡不著,咱們說會兒話罷。”亦珍側身,麵朝外間,望著從支窗縫裏透進來的月光。
外間靜默片刻,招娣才低聲問:“小姐想說什麽?”
亦珍想起晚飯前母親說的話來,“招娣……家裏還有什麽人麽?”
招娣比亦珍還小一歲,人長得黑黑瘦瘦的,不大愛說話,也不算機靈,但勝在老實肯幹,吩咐下去的事,必定做得妥妥的。
招娣又沉默了一會兒,才慢慢說:“我……婢子家裏,還有阿爺阿娘,父親母親,姐姐和妹妹。”
“一定很想他們罷?”
招娣在外間,輕輕一笑,“有什麽想不想的。”
她娘頭胎生了個女兒,取名來娣。因是第一個閨女,總算還寶貝著。等到生了她又是個女兒,她爹雖然不說什麽,家裏的阿娘卻見天嘀嘀咕咕,整天指桑罵槐的。等懷了第三胎,全家人都指望能是個兒子,誰知到最後還是不帶把兒的。
阿娘已經連掩飾都懶得掩飾,直接摔門而出,在自家門前拍腿嚎啕,哭訴娶了個不會生兒子,隻會生賠錢貨的兒媳婦。阿爺和爹爹齊齊在院子裏,埋頭抽煙。
家裏一片愁雲慘霧。
姐姐來娣已經大了,能給家裏幹農活,又到了說親的年紀,妹妹帶娣還小,什麽也不懂,隻得她,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年紀,人生得不好看,嘴巴又不甜,顯得十分多餘。阿娘稍不如意,就對她又打又罵,娘親自顧不暇,根本不關心她。
後來阿娘張羅著,想給爹爹納妾,不為別的,就為給老許家開枝散葉。可是家裏到底還是窮啊,稍微齊整點的人家,也不願把女兒給他家做妾。正好村裏來了人牙子,阿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她以二兩銀子賣給了牙婆子。
當阿娘懷揣二兩銀子,把她留給人牙子,頭也不回地離開時,她和那個家,大抵就徹底沒有關係了罷?
亦珍聽了招娣不痛不癢的回話,卻從中咂出哀莫大於心死的味道來。再一想自己,家中環境總算還寬綽,母親慈愛,下人忠心。素日裏母親連對她高聲都不舍得,除了在廚裏忙碌,餘下的時間,多數都用在她的身上。教她識字,教她繡花,陪她玩抓子兒……雖然隻是後宅的小小一方天地,但母親盡了她的全力,使她平安享樂。
相比起賣身為婢的招娣來,她幸運不知凡幾。
然則亦珍並不以此為喜,她想得更深更遠。
倘使母親一病不起,甚而……這個家就散了,她一個孤女,家中兩個老仆,有一處兩進的宅院,一些積蓄,無異於外人眼中的一塊肥肉。若不想教人強取豪奪了去,能走的,無非一條路而已。
可是,那是最壞最壞的打算。
亦珍想叫母親好好兒地休息,將垮下去的身子,將養回來。她想讓母親心無所慮,人無所憂,安心地由她照顧侍奉,頤養天年。
可是這話,亦珍知道,她如今說出來,隻會徒惹母親憂心罷了。
她又想起英姐兒來。
看似活潑開朗直率的英姐兒,原來深心裏,始終是怨的。怨父親為了功名利祿,拋妻棄女,在京城裏風光快活,卻留得顧娘子一人,帶著女兒在老家,苦苦支撐。所以要在佛前許願,將來將繡坊風風光光開到京城裏去,讓拋棄她的人看看,沒有他,她們一樣過得很好。
若顧娘子不是個能幹的,被那孫秀才這樣折辱,又被娘家繼母鄙薄,恐怕當年就要帶了幼女投河,如今墳上青草都不知長了幾尺高了。
說不定孫秀才心裏,原打的也是這個主意。
偏偏顧娘子是個好強的。
孫秀才攀附權貴,負心薄幸,該遭世人唾罵的是孫秀才,憑什麽要她顧娘子一根繩子吊死,全了所謂名聲?徒叫親者痛仇者快而已。
所以咬著牙也要活下來。不但活下來,且要活得比任何時候都好。
亦珍輕輕翻個身,合上眼睛。
她沒有英姐兒那般的壯誌,她所求的,隻是母親身體康健。她會為了這個願望,努力撐起這個家裏,再苦,再累,也不怕。
一夜無話。
次日亦珍早早起了,見外頭天色晴明,便做了酸梅湯晾著。
陪母親吃過早飯後,亦珍帶了招娣,同湯伯一道,照舊到穀陽橋頭支茶攤賣酸梅湯。
亦珍今日細細觀察,來往商旅,下了課的書生,總角黃髫的小兒,買菜經過的大嬸子、小娘子,各愛吃些什麽茶果,一一用細細的黛石記在她那本仿薛濤箋的紙簿子上:
行商小販愛吃鹽津桃脯,苔條花生等鹹口的;安閑的書生們有愛吃甘草話梅的,有愛吃拷扁橄欖的,偏好比較廣泛;黃髫小兒則多喜食薑汁酥糖,水晶杏脯這類甜酸口的;大嬸子小娘子們更多的是喜歡實惠的,吃不完可以拿絹子或者油紙一包帶回去的瓜子酥豆。
如是三日後,亦珍趁落雨,不必出門去支茶攤,便在母親曹氏跟前,先說了會兒話,這才提起自己打算學做點心的事來。
“女兒看那些個行商腳夫,一路過來,既渴又餓,有些實在渴乏,便在茶攤前停一停,吃一碗茶,接著上路。倘使家裏的茶攤上,再多幾色糕點,他們豈不是免去了再去他處買吃食的功夫,可以多歇一歇?”
曹氏一邊欣慰,一邊傷感。
欣慰的是女兒能想得如此仔細周到,傷感的是她小小年紀,卻已要為家計煩惱。
“珍兒的主意自是好的。隻不過你也曉得,這天氣炎熱,糕點須得當日賣,當日做,每天起早貪黑,十分辛苦。”她自己的身體垮下來,與這不無關係,“娘不想讓你也吃這個苦。”
亦珍伏在母親身邊,“女兒不怕苦。”
我不怕苦,我隻怕失去你,母親。
曹氏摸一摸她柔軟的額發,“既然你意已決,娘也不攔著你。隻是這學做糕點,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急不得。你若是真心要學,茶攤的事,便分一半予招娣罷。我看招娣是個老實能幹的,話又少。讓她跟著去擺茶攤,想是再妥當不過。”
“母親,那我……”
曹氏輕輕壓住亦珍的手,“聽娘把話說完。你不放心茶攤,便隔幾日過去看一看。如此又不耽誤茶攤生意,也不妨礙你跟著娘學做糕點,你說可好?”
亦珍一想,母親曹氏竟是安排得滴水不漏,遂乖巧地點頭,“女兒聽母親的。”
亦珍敲開自家的門,湯伯一見是小姐回來了,懸了半下晌的心在才放了下來。
“小姐回來了。”
“嗯。”亦珍示意丫鬟招娣,將手裏的油紙包遞與湯伯,“這是在廟會上買的飴糖豆沙糕,給你和湯媽媽嚐嚐新鮮。”
湯伯忙雙手接過油紙包,“多謝小姐!”
亦珍領著招娣進了垂花門,湯媽媽已經等在門後,見她安然歸家,一邊放下心來,一邊又忍不住道:“才過了申正就回來了?怎麽不與英姐兒多玩一會兒?”
亦珍笑起來,“我惦記母親和湯媽媽啊。”
湯媽媽聞言,笑得合不攏嘴,“廟會可熱鬧?”
“熱鬧!”亦珍一路往母親住的正屋去,一路大略說起自己的見聞,待到了曹氏屋裏,由湯媽媽與招娣伺候著抹了把臉,又洗幹淨手,這才坐在了曹氏床前。
“夫人,這就開飯麽?”
曹氏點點頭,湯媽媽便拽了招娣出了正屋,往後頭廚房去了。
曹氏望著女兒兩頰因日曬兒生的紅暈,支起身抖抖索索想取了夜壺箱上頭的茶壺為女兒倒杯水。
亦珍忙按住了她的手,“娘親,您躺著,我自己倒。”
曹氏幽幽歎息,“娘沒用啊。這身體說垮就垮了,倒連累你……”
“娘!”當年舉家南下那會兒,亦珍雖然年紀尚幼,可是路途上的辛苦顛簸,她不是沒有印象的。一口白米粥,一個水泊蛋,一點子肉糜蒸菜末,都是最先喂到她嘴裏,待她不要吃了,母親才吃的。路上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正午太陽曬得能烤出一身的油來,母親和湯媽媽就一路拿蒲扇給她遮陽扇涼。兩人熱得一頭一臉的汗,也沒有教她熱著過……
亦珍不想母親自責傷懷,遂講起在廟會上的見聞來。
“……有草編的鳥雀,一個個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我和英姐兒還見著個草台班子,在下頭看了半出草台戲……”
亦珍起身,站在母親床前,捏著嗓子,荒腔走板地學那唱戲的,一歇歇扮做丫鬟,一歇歇又扮成小姐,轉眼又憋粗了喉嚨,假做老爺,雖則神形皆無,仍教曹氏看了笑出了眼淚,“好了好了,快別學了,當心憋壞了嗓子。”
曹氏拍了拍自己的床沿,亦珍便停下來,坐過去,“母親,你快點好起來,等下次我們一道去逛廟會。”
曹氏握住了女兒的手,“娘知道你這是哄我開心,可是這唱戲的,乃是最低等的行當,若不是實在無路可走,尋常人家寧可教兒女賣身為奴,也不教他進梨園做戲子……你在家裏學給我聽,哄著我開心一場,也就罷了,出去以後,萬萬不可如此,知道了麽?”
亦珍知道曹氏這是為自己好,遂輕聲應了,“女兒知道了,娘您放心。”
待用罷晚飯,亦珍又在母親跟前陪著說了會兒話,見曹氏略有倦色,便向母親告辭出來,回到自己房間,已是掌燈時分。
招娣伺候亦珍洗漱,亦珍上了床,放下細紗蚊帳,枕著藤枕卻如何也睡不著,便低聲問睡在外頭窄榻上的招娣,“招娣,你睡著了麽?”
“沒……”招娣惜字如金。
“我睡不著,咱們說會兒話罷。”亦珍側身,麵朝外間,望著從支窗縫裏透進來的月光。
外間靜默片刻,招娣才低聲問:“小姐想說什麽?”
亦珍想起晚飯前母親說的話來,“招娣……家裏還有什麽人麽?”
招娣比亦珍還小一歲,人長得黑黑瘦瘦的,不大愛說話,也不算機靈,但勝在老實肯幹,吩咐下去的事,必定做得妥妥的。
招娣又沉默了一會兒,才慢慢說:“我……婢子家裏,還有阿爺阿娘,父親母親,姐姐和妹妹。”
“一定很想他們罷?”
招娣在外間,輕輕一笑,“有什麽想不想的。”
她娘頭胎生了個女兒,取名來娣。因是第一個閨女,總算還寶貝著。等到生了她又是個女兒,她爹雖然不說什麽,家裏的阿娘卻見天嘀嘀咕咕,整天指桑罵槐的。等懷了第三胎,全家人都指望能是個兒子,誰知到最後還是不帶把兒的。
阿娘已經連掩飾都懶得掩飾,直接摔門而出,在自家門前拍腿嚎啕,哭訴娶了個不會生兒子,隻會生賠錢貨的兒媳婦。阿爺和爹爹齊齊在院子裏,埋頭抽煙。
家裏一片愁雲慘霧。
姐姐來娣已經大了,能給家裏幹農活,又到了說親的年紀,妹妹帶娣還小,什麽也不懂,隻得她,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年紀,人生得不好看,嘴巴又不甜,顯得十分多餘。阿娘稍不如意,就對她又打又罵,娘親自顧不暇,根本不關心她。
後來阿娘張羅著,想給爹爹納妾,不為別的,就為給老許家開枝散葉。可是家裏到底還是窮啊,稍微齊整點的人家,也不願把女兒給他家做妾。正好村裏來了人牙子,阿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她以二兩銀子賣給了牙婆子。
當阿娘懷揣二兩銀子,把她留給人牙子,頭也不回地離開時,她和那個家,大抵就徹底沒有關係了罷?
亦珍聽了招娣不痛不癢的回話,卻從中咂出哀莫大於心死的味道來。再一想自己,家中環境總算還寬綽,母親慈愛,下人忠心。素日裏母親連對她高聲都不舍得,除了在廚裏忙碌,餘下的時間,多數都用在她的身上。教她識字,教她繡花,陪她玩抓子兒……雖然隻是後宅的小小一方天地,但母親盡了她的全力,使她平安享樂。
相比起賣身為婢的招娣來,她幸運不知凡幾。
然則亦珍並不以此為喜,她想得更深更遠。
倘使母親一病不起,甚而……這個家就散了,她一個孤女,家中兩個老仆,有一處兩進的宅院,一些積蓄,無異於外人眼中的一塊肥肉。若不想教人強取豪奪了去,能走的,無非一條路而已。
可是,那是最壞最壞的打算。
亦珍想叫母親好好兒地休息,將垮下去的身子,將養回來。她想讓母親心無所慮,人無所憂,安心地由她照顧侍奉,頤養天年。
可是這話,亦珍知道,她如今說出來,隻會徒惹母親憂心罷了。
她又想起英姐兒來。
看似活潑開朗直率的英姐兒,原來深心裏,始終是怨的。怨父親為了功名利祿,拋妻棄女,在京城裏風光快活,卻留得顧娘子一人,帶著女兒在老家,苦苦支撐。所以要在佛前許願,將來將繡坊風風光光開到京城裏去,讓拋棄她的人看看,沒有他,她們一樣過得很好。
若顧娘子不是個能幹的,被那孫秀才這樣折辱,又被娘家繼母鄙薄,恐怕當年就要帶了幼女投河,如今墳上青草都不知長了幾尺高了。
說不定孫秀才心裏,原打的也是這個主意。
偏偏顧娘子是個好強的。
孫秀才攀附權貴,負心薄幸,該遭世人唾罵的是孫秀才,憑什麽要她顧娘子一根繩子吊死,全了所謂名聲?徒叫親者痛仇者快而已。
所以咬著牙也要活下來。不但活下來,且要活得比任何時候都好。
亦珍輕輕翻個身,合上眼睛。
她沒有英姐兒那般的壯誌,她所求的,隻是母親身體康健。她會為了這個願望,努力撐起這個家裏,再苦,再累,也不怕。
一夜無話。
次日亦珍早早起了,見外頭天色晴明,便做了酸梅湯晾著。
陪母親吃過早飯後,亦珍帶了招娣,同湯伯一道,照舊到穀陽橋頭支茶攤賣酸梅湯。
亦珍今日細細觀察,來往商旅,下了課的書生,總角黃髫的小兒,買菜經過的大嬸子、小娘子,各愛吃些什麽茶果,一一用細細的黛石記在她那本仿薛濤箋的紙簿子上:
行商小販愛吃鹽津桃脯,苔條花生等鹹口的;安閑的書生們有愛吃甘草話梅的,有愛吃拷扁橄欖的,偏好比較廣泛;黃髫小兒則多喜食薑汁酥糖,水晶杏脯這類甜酸口的;大嬸子小娘子們更多的是喜歡實惠的,吃不完可以拿絹子或者油紙一包帶回去的瓜子酥豆。
如是三日後,亦珍趁落雨,不必出門去支茶攤,便在母親曹氏跟前,先說了會兒話,這才提起自己打算學做點心的事來。
“女兒看那些個行商腳夫,一路過來,既渴又餓,有些實在渴乏,便在茶攤前停一停,吃一碗茶,接著上路。倘使家裏的茶攤上,再多幾色糕點,他們豈不是免去了再去他處買吃食的功夫,可以多歇一歇?”
曹氏一邊欣慰,一邊傷感。
欣慰的是女兒能想得如此仔細周到,傷感的是她小小年紀,卻已要為家計煩惱。
“珍兒的主意自是好的。隻不過你也曉得,這天氣炎熱,糕點須得當日賣,當日做,每天起早貪黑,十分辛苦。”她自己的身體垮下來,與這不無關係,“娘不想讓你也吃這個苦。”
亦珍伏在母親身邊,“女兒不怕苦。”
我不怕苦,我隻怕失去你,母親。
曹氏摸一摸她柔軟的額發,“既然你意已決,娘也不攔著你。隻是這學做糕點,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急不得。你若是真心要學,茶攤的事,便分一半予招娣罷。我看招娣是個老實能幹的,話又少。讓她跟著去擺茶攤,想是再妥當不過。”
“母親,那我……”
曹氏輕輕壓住亦珍的手,“聽娘把話說完。你不放心茶攤,便隔幾日過去看一看。如此又不耽誤茶攤生意,也不妨礙你跟著娘學做糕點,你說可好?”
亦珍一想,母親曹氏竟是安排得滴水不漏,遂乖巧地點頭,“女兒聽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