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野豬看上去很多,吃了三頓,再分一些,剩下的一半都沒有了。好在幾個孩子都很懂事,懂事得讓人心疼!完全不用招呼,每天下繩套,收繩套,采野菜,抓麻雀,挖筍子,都自覺的按照年齡大小去做了。
看著已經立起來的新房子,王牧在心裏盤算著還差什麽,想了想,決定給幾個孩子做一個火炕,以如今的條件,他不敢想象,冬天會有多冷,而幾個孩子以往是怎麽過的。
沒有磚,那麽就隻能用石頭,住在半山坡,找一些石頭應該還是沒有問題,隻要把四周用石頭堆起來,上麵用竹板就可以了,至於防止竹子燃燒,這個好辦,塗抹上厚厚的黃泥就解決了。
“幹嘛要用石頭?這容易受濕氣吧?”第二天下午,做火炕的時候,有人提出了疑問。
“泥土地上才會受濕氣,這樣不會!在牆外留一個火門,冬天寒冷的時候,先把裏麵燒兩把火,一晚上都是熱乎的!”王牧講解道。
他曾經去過東北一個朋友家裏,見識過火炕,雖然他這是簡陋版本,不過功效上也差不了多少,隻不過隻有一張床受益。
“對呀!這不就是一個大的灶嘛!燒熱了自然可以管很久!”有人反應過來,一拍大腿說道。
王牧設計的這個火炕,屋裏屋外兩個進火口,等晚上睡覺的時候,關閉外麵,隻留下拳頭大一個洞,正好作為煙囪。留洞的原因,在於他這個火炕,管不了一整夜,半夜還得添一把火,所以需要一個煙囪。不過農村冬天烤火,已經成為習慣,用樹根等柴火燒,也可以管很久。
“對呀!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回家,也可以修一個,這樣冬天老人孩子不用受罪。”王牧笑著點點頭。
“這個辦法太好了!”所有人都有些興奮,蜀中可不缺柴火,木材砍伐或許有些困難,不過茅草還是很多的,加上麥稈那些,基本上都夠用。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org">xiaoshuting.org</a>
王牧並不知道,這種情況,也隻有蜀中等樹林密集的地區,反而是最繁榮的關中,柴火對於百姓可是不夠用的。
“到時候記得泥土弄厚實一些,別燃起來了。”王牧提醒道。
“嗯嗯!”
對於泥土使用,百姓擁有豐富的經驗,王牧才說完,就有人提議可以做成雙層的,這樣一來,下麵的泥土掉了,燃燒竹子,上麵也還有一層隔離。
最後做出來的成品,就是一塊厚度在二十公分的泥板,因為有竹子做支撐,硬度是足夠的,何況中間還有石頭做柱子,隻不過最後這個火炕有些大,和房屋一樣寬。
忙活了三天,新房子就基本完工,剩下的那點事情,王牧父子慢慢做就是,反正距離搬進去還早,一來是要等屋裏的濕氣散盡,二來是等火炕晾幹。
忙了幾天,家裏的糧食消耗不少,王牧再次帶著兒子上山,不過這一次不止他們一家人,還有其他人跟著一起,進入山裏,各自分散尋找,主要精力就放在山藥上麵。
走著走著,王牧聞到一股熟悉的清香,臉上頓時露出了回憶的笑容,那是小時候的味道!
地瓜,這是一種別稱,一種野生的食物,隻有小指頭大小,最大的也隻有大拇指大,隻在夏天成熟,非常的甜,那是小時候唯一數量巨大,又容易獲得的美味。
這種野生地瓜和桑椹,不但是孩子愛吃,大人一樣的愛吃,那時候王牧獨自一人上山,回來的時候會帶著滿滿一書包的戰利品。
聞著香味,很快就在山坡上看到一大片蔓藤,王牧走過去,輕輕扒開蔓藤,尋找了起來。
王牧記憶中,這些孩子居然不知道這種食物,他不由覺得有些奇怪,問了問兒子,確認他們都不知道這能吃,於是查看了一下,就讓他們尋找那些熟透的摘下來。
王牧也很快明白了為啥沒人知道這個能吃,主要是這種地瓜分兩種,一種長得大一些的,非常難吃,據說有毒,能吃的隻有這種裏麵籽很細的地瓜。那時候他們把能吃的叫公地瓜,另外一種不能吃的叫母地瓜。
父子三人挨著蔓藤尋找,等這片蔓藤地尋找完,已經收集了好大一堆。
弄完之後,讓兒子記住位置,然後帶著他們去了附近一個水源,那裏隻是一個很小的水源,不過屬於山泉,水源非常清澈,正好把地瓜洗幹淨。
“真好吃!”這種地瓜不用去皮,父子三人就像倉鼠一樣,快速的咀嚼著。
“記住哪種能吃,以後你們可以自己來弄!”父子三人繼續在山裏尋找著。
大自然的饋贈相當豐富,一整天時間,王牧不但尋找到了一處山藥,還有野核桃,柿子,棗子,板栗,蘋果。
王牧尋了一些小的,挖出來帶回家,其它的隻是記住了位置,畢竟大多數都不是這個季節成熟,有的才剛剛開花而已。
家裏雞蛋已經存了不少,以前是拿出來一起送到鎮上去換鹽,不過現在王牧打算全部孵化出來,他已經請陳寡婦幫忙,都挑選了一下,把家裏的一隻母雞,關外黑暗的屋裏,讓它孵蛋。
母雞很奇怪,很少會主動孵蛋,但是把它關外黑暗地方,然後用東西把它圈在裏麵,它就會老老實實的孵蛋,過幾天你放它出去,它都不會走。
養殖肯定比狩獵要好,畢竟狩獵太考驗運氣了,有時候好幾天都沒有收獲,就像現在一樣,全村的人套兔子,如今收獲已經越來越少了,昨天王安去收繩套,就一無所獲。
這種繩套隻適合套兔子,黃鼠狼之類的小型動物,大一些的會把套子從地上拉出來。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六月,到大唐已經兩個月了,王牧已經習慣了目前的生活,也習慣了帶著草帽在烈日下勞動。
十畝地的小麥,即便種植得非常差,還是讓他們父子幾人忙活了好幾天,等小麥收進倉庫,王牧終於安心了一些。
看著已經立起來的新房子,王牧在心裏盤算著還差什麽,想了想,決定給幾個孩子做一個火炕,以如今的條件,他不敢想象,冬天會有多冷,而幾個孩子以往是怎麽過的。
沒有磚,那麽就隻能用石頭,住在半山坡,找一些石頭應該還是沒有問題,隻要把四周用石頭堆起來,上麵用竹板就可以了,至於防止竹子燃燒,這個好辦,塗抹上厚厚的黃泥就解決了。
“幹嘛要用石頭?這容易受濕氣吧?”第二天下午,做火炕的時候,有人提出了疑問。
“泥土地上才會受濕氣,這樣不會!在牆外留一個火門,冬天寒冷的時候,先把裏麵燒兩把火,一晚上都是熱乎的!”王牧講解道。
他曾經去過東北一個朋友家裏,見識過火炕,雖然他這是簡陋版本,不過功效上也差不了多少,隻不過隻有一張床受益。
“對呀!這不就是一個大的灶嘛!燒熱了自然可以管很久!”有人反應過來,一拍大腿說道。
王牧設計的這個火炕,屋裏屋外兩個進火口,等晚上睡覺的時候,關閉外麵,隻留下拳頭大一個洞,正好作為煙囪。留洞的原因,在於他這個火炕,管不了一整夜,半夜還得添一把火,所以需要一個煙囪。不過農村冬天烤火,已經成為習慣,用樹根等柴火燒,也可以管很久。
“對呀!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回家,也可以修一個,這樣冬天老人孩子不用受罪。”王牧笑著點點頭。
“這個辦法太好了!”所有人都有些興奮,蜀中可不缺柴火,木材砍伐或許有些困難,不過茅草還是很多的,加上麥稈那些,基本上都夠用。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org">xiaoshuting.org</a>
王牧並不知道,這種情況,也隻有蜀中等樹林密集的地區,反而是最繁榮的關中,柴火對於百姓可是不夠用的。
“到時候記得泥土弄厚實一些,別燃起來了。”王牧提醒道。
“嗯嗯!”
對於泥土使用,百姓擁有豐富的經驗,王牧才說完,就有人提議可以做成雙層的,這樣一來,下麵的泥土掉了,燃燒竹子,上麵也還有一層隔離。
最後做出來的成品,就是一塊厚度在二十公分的泥板,因為有竹子做支撐,硬度是足夠的,何況中間還有石頭做柱子,隻不過最後這個火炕有些大,和房屋一樣寬。
忙活了三天,新房子就基本完工,剩下的那點事情,王牧父子慢慢做就是,反正距離搬進去還早,一來是要等屋裏的濕氣散盡,二來是等火炕晾幹。
忙了幾天,家裏的糧食消耗不少,王牧再次帶著兒子上山,不過這一次不止他們一家人,還有其他人跟著一起,進入山裏,各自分散尋找,主要精力就放在山藥上麵。
走著走著,王牧聞到一股熟悉的清香,臉上頓時露出了回憶的笑容,那是小時候的味道!
地瓜,這是一種別稱,一種野生的食物,隻有小指頭大小,最大的也隻有大拇指大,隻在夏天成熟,非常的甜,那是小時候唯一數量巨大,又容易獲得的美味。
這種野生地瓜和桑椹,不但是孩子愛吃,大人一樣的愛吃,那時候王牧獨自一人上山,回來的時候會帶著滿滿一書包的戰利品。
聞著香味,很快就在山坡上看到一大片蔓藤,王牧走過去,輕輕扒開蔓藤,尋找了起來。
王牧記憶中,這些孩子居然不知道這種食物,他不由覺得有些奇怪,問了問兒子,確認他們都不知道這能吃,於是查看了一下,就讓他們尋找那些熟透的摘下來。
王牧也很快明白了為啥沒人知道這個能吃,主要是這種地瓜分兩種,一種長得大一些的,非常難吃,據說有毒,能吃的隻有這種裏麵籽很細的地瓜。那時候他們把能吃的叫公地瓜,另外一種不能吃的叫母地瓜。
父子三人挨著蔓藤尋找,等這片蔓藤地尋找完,已經收集了好大一堆。
弄完之後,讓兒子記住位置,然後帶著他們去了附近一個水源,那裏隻是一個很小的水源,不過屬於山泉,水源非常清澈,正好把地瓜洗幹淨。
“真好吃!”這種地瓜不用去皮,父子三人就像倉鼠一樣,快速的咀嚼著。
“記住哪種能吃,以後你們可以自己來弄!”父子三人繼續在山裏尋找著。
大自然的饋贈相當豐富,一整天時間,王牧不但尋找到了一處山藥,還有野核桃,柿子,棗子,板栗,蘋果。
王牧尋了一些小的,挖出來帶回家,其它的隻是記住了位置,畢竟大多數都不是這個季節成熟,有的才剛剛開花而已。
家裏雞蛋已經存了不少,以前是拿出來一起送到鎮上去換鹽,不過現在王牧打算全部孵化出來,他已經請陳寡婦幫忙,都挑選了一下,把家裏的一隻母雞,關外黑暗的屋裏,讓它孵蛋。
母雞很奇怪,很少會主動孵蛋,但是把它關外黑暗地方,然後用東西把它圈在裏麵,它就會老老實實的孵蛋,過幾天你放它出去,它都不會走。
養殖肯定比狩獵要好,畢竟狩獵太考驗運氣了,有時候好幾天都沒有收獲,就像現在一樣,全村的人套兔子,如今收獲已經越來越少了,昨天王安去收繩套,就一無所獲。
這種繩套隻適合套兔子,黃鼠狼之類的小型動物,大一些的會把套子從地上拉出來。
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六月,到大唐已經兩個月了,王牧已經習慣了目前的生活,也習慣了帶著草帽在烈日下勞動。
十畝地的小麥,即便種植得非常差,還是讓他們父子幾人忙活了好幾天,等小麥收進倉庫,王牧終於安心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