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字經(3)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作者:(宋)王應麟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青[1]赤[2]黃,及黑白,此五色,目[3]所識[4]。
【注釋】
[1]青:藍色。[2]赤:紅色。[3]目:眼睛。[4]識:看到、辨別。
【譯文】
藍色、黃色、紅色、黑色和白色,這是組成色彩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解讀】
這裏講的紅、黃、青是美術顏料的三原色,也是消減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將原色混合,可以產生出其他的新顏色。那麽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這是疊加型的三原色。
酸苦甘[1],及辛[2]鹹,此五味,口所含[3]。
【注釋】
[1]甘:甜。[2]辛:辣。[3]含:包括。
【譯文】
平時我們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解讀】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鹹,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兩側後半部分比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頭根部;感受鹹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頭兩側的前半部分。
膻[1]焦香,及腥朽[2],此五臭[3],鼻所嗅[4]。
【注釋】
[1]膻(shān):羊身上發出的氣味。[2]朽:物質腐爛後發出的氣味。[3]臭:通“嗅”,指氣味。[4]嗅:用鼻子聞。
【譯文】
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解讀】
《三字經》介紹到這裏,就已經把人類的情緒、感知覺、視覺、味覺、嗅覺都介紹了,相當於簡約版的普通心理學。人類還擁有聽覺,可分辨聲音的來源遠近,觸覺則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所以,我們可以聆聽一場音樂會,可以感受一幅油畫的紋理質感。
宮商角,及徵[1]羽。此五音,耳所取。
【注釋】
[1]徵(zhi):五音之一。
【譯文】
宮商角徵羽這五種音階,均可用耳朵聽到。
【解讀】
我國古代,將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
匏[1]土[2]革[3],木石金[4],絲[5]與竹,乃八音。
【注釋】
[1]匏(páo):匏瓜,類似葫蘆,古代用作樂器。[2]土:粘土,陶土,可做成塤,有六孔,古代一種陶製的樂器。[3]革:皮革,這裏指鼓類的革製樂器。[4]金:金屬製樂器,如銅鑼、銅鼓等。[5]絲:指琴、瑟、琵琶等絲弦類樂器。
【譯文】
把樂器按照製造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類(笙等)、粘土類(塤等)、皮革類(鼓等)、木類(祝等)、石類(磬等)、金屬類(銅鑼等)、絲弦類(琴瑟等)和竹類(笛子等),稱為“八音”。
【解讀】
現代人也日趨注重音樂教育,甚至運用音樂進行胎教,開展心理治療活動等,可見音樂的魅力和功效。日本心理學家鈴木鎮一研究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並著有《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
曰平上,曰去入[1],此四聲,宜調[2]協。
【注釋】
[1]平上、去入:發音的四種聲調,現代漢語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構成。[2]調:聲音和諧。
【譯文】
漢語中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解讀】
隨著中國在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學習中國話,掌握陰、平、上、去的變化也是最基本功的要求。中國也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設孔子學院,讓更多的人學會說優美動聽的中國話。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3],子而孫。
【注釋】
[1]高曾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2]身:自己,本人。[3]子:兒子。
【譯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再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解讀】
一代接一代,世脈相承,人類的繁衍、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1]族,人之倫[2]。
【注釋】
[1]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連自己共為九代。[2]倫:序,指尊卑秩序。
【譯文】
從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共九世,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繼承關係。
【解讀】
九族之間的關係不僅是血脈的繼承關係,更是體現血濃於水的親情。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家庭成員而應該擔當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才能和睦。
父子恩[1],夫婦從[2],兄則友[3],弟則恭[4]。
【注釋】
[1]恩:有情義。[2]從:夫對婦順,婦對夫從。[3]友:友愛。[4]恭:恭敬。
【譯文】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解讀】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寫給子女的信中說,他年輕的時候認為生活就是如何成功立業。直到他的孩子出生,他才發現她們的好奇、淘氣和微笑總能照亮他的世界。他開始覺得自己的偉大計劃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讓她們倆和這個國家的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追求幸福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他競選總統的原因。家庭是愛的港灣,也是支持人前進的原動力。
長幼序[1],友與朋[2],君則敬[3],臣則忠[4]。
【注釋】
[1]長幼序:指年長者和年幼者要有秩序。[2]友與朋:朋友。[3]敬:尊重。[4]忠:忠心,忠誠。
【譯文】
年幼者和年長者交往要注意一定的次序;朋友之間,相處應該以誠相待,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們對君王也要忠誠。
【解讀】
中國曆來被稱為禮義之邦,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無論是“孔融讓梨”還是“桃園三結義”,都是詮釋禮義的最好注腳,道德禮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此十義,人所同[1],當順敘,勿違背[2]。
【注釋】
[1]人所同:十義是人倫中的十條準則,應當遵守執行。[2]背:背離、疏忽。
【譯文】
上麵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愛、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十義是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標準,不能違背。
【解讀】
社會是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組成的大機構,每人都有著各種親屬關係和社會關係。這裏提到的“十義”是處理各種關係的準則,時至今日這些準則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1]麻,五服終。
【注釋】
[1]緦:細麻布。
【譯文】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解讀】
親人去世時候,按照親近程度的不同,服喪者分別穿著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喪服進行不同程度的哀悼。
禮樂射,禦[1]書數,古六藝[2],今不具[3]。
【注釋】
[1]禦:駕駛車馬。[2]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才能技藝。[3]具:齊全。
【譯文】
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是古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才能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人能同時具備了。
【解讀】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模式的變化,今天的人不可能再去完全地學習這六藝。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無論古今都重視培養人的全麵素質。
惟書學[1],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2]。
【注釋】
[1]書學:研究文字的學問。[2]說文:指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
【譯文】
在六藝中,現在隻有文字學大家還是推崇的。當一個人識字之後,就可以去學習《說文解字》,對於提升學問是有幫助的。
【解讀】
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基礎學科,也是深入研究其他學科的工具課。如果一個思想家不能用語言表達思想,一個數學家不能用邏輯表達內容,一個語言學家完全不懂得另一種語言的精妙,那就是“悲劇”了。
有古文[1],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2]。
【注釋】
[1]古文、篆(zhuàn)、隸、草:中國文字曆史演變當中出現的文字形體樣式。[2]亂:搞混淆。
【譯文】
我國的文字曆史發展經曆了古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樣的演變過程,這一定要記清楚,不能混淆。
【解讀】
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這四種字體樣式,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寫毛筆字。學習寫毛筆字,不僅可以鍛煉身正、筆正、心正,而且可以了解字的起源和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其中的奧妙與智慧。
若[1]廣學,懼其繁[2],但略說[3],能知源。
【注釋】
[1]若:如果,假如。[2]繁:繁雜。[3]略說:大概掌握。
【譯文】
如果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的海洋實在浩瀚繁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大體研究,還是能曉得許多基本道理的。
【解讀】
在信息更新飛快的時代,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要掌握的是如何學習和搜索信息的技巧與能力,也就是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更重要。對於紛繁複雜的信息,能夠理清思路、提綱挈領地抓住問題本質,才能掌握問題的根本所在。
凡訓[1]蒙[2],須講[3]究[4],詳訓詁[5],明句讀[6]。
【注釋】
[1]訓:訓誡,教誨。[2]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3]講:講解。[4]究:考究。[5]詁(gu):用通行的話解釋。[6]句讀(dou):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文中停頓的地方,語氣已經完的叫“句”,沒有完的叫“讀”。
【譯文】
凡是教導剛入學孩子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解釋明白,並且讓學生讀書時知道怎麽斷句。
【解讀】
關於斷句的學問有很多典故,如一位賣豆芽的人家裏的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乍一看,字都一樣,這要怎麽讀呢?當然是他希望豆芽長(zhǎng)得長(cháng)一點,所以上聯讀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聯讀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發音正確,詞意清楚,正確劃分句子,才能領會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1]終,至四書[2]。
【注釋】
[1]小學:指南宋朱熹編寫學習六藝等基礎知識的《小學》。[2]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譯文】
為學必有初始階段,要打好基礎,學完《小學》,再學習“四書”。
【解讀】
任何一個專家學者,他的學問都是點滴積累下來的。夯實基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才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識。做學問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莫以善小而不為”。
論語[1]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2]。
【注釋】
[1]論語:論是議論,語是答語,《論語》是輯錄孔子與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書。[2]善言:孔子和弟子們的高論。
【譯文】
《論語》是四書之首,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載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本書。
【解讀】
孔子,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是儒家傳教的集大成,包涵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內容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更有智者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1]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2]。
【注釋】
[1]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這裏指《孟子》這本書。[2]仁義:孟子認為人具有惻隱、羞恥、憎惡等天性。
【譯文】
孟軻所作《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內容是宣講品行修養、發揚仁義思想等優良品德的言論。
【解讀】
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前文提到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成功與孟母的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這裏講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注釋】
[1]中庸:書名,儒家重要經典。[2]孔伋(ji):孔子的孫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改變。
【譯文】
《中庸》這本書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變的意思。
【解讀】
《中庸》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對於中國人的人生觀有極大影響。《中庸》主張個人的修養平和適度,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諧,社會就能由此安定。
作大學[1],乃曾子,自修[2]齊,至平治[3]。
【注釋】
[1]大學:“四書”之一,孔子學生曾參著,共十章。[2]修:修身、齊家。[3]平治:指治國、平天下。
【譯文】
《大學》這本書是曾參所作,主張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
【解讀】
《大學》中強調品德修養,指出首先要修養個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國家,最終達到平天下。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注釋】
[1]青:藍色。[2]赤:紅色。[3]目:眼睛。[4]識:看到、辨別。
【譯文】
藍色、黃色、紅色、黑色和白色,這是組成色彩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解讀】
這裏講的紅、黃、青是美術顏料的三原色,也是消減型的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過其他顏色的混合調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將原色混合,可以產生出其他的新顏色。那麽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這是疊加型的三原色。
酸苦甘[1],及辛[2]鹹,此五味,口所含[3]。
【注釋】
[1]甘:甜。[2]辛:辣。[3]含:包括。
【譯文】
平時我們所吃的食物中,用嘴巴能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解讀】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鹹,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兩側後半部分比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頭根部;感受鹹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頭兩側的前半部分。
膻[1]焦香,及腥朽[2],此五臭[3],鼻所嗅[4]。
【注釋】
[1]膻(shān):羊身上發出的氣味。[2]朽:物質腐爛後發出的氣味。[3]臭:通“嗅”,指氣味。[4]嗅:用鼻子聞。
【譯文】
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解讀】
《三字經》介紹到這裏,就已經把人類的情緒、感知覺、視覺、味覺、嗅覺都介紹了,相當於簡約版的普通心理學。人類還擁有聽覺,可分辨聲音的來源遠近,觸覺則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所以,我們可以聆聽一場音樂會,可以感受一幅油畫的紋理質感。
宮商角,及徵[1]羽。此五音,耳所取。
【注釋】
[1]徵(zhi):五音之一。
【譯文】
宮商角徵羽這五種音階,均可用耳朵聽到。
【解讀】
我國古代,將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
匏[1]土[2]革[3],木石金[4],絲[5]與竹,乃八音。
【注釋】
[1]匏(páo):匏瓜,類似葫蘆,古代用作樂器。[2]土:粘土,陶土,可做成塤,有六孔,古代一種陶製的樂器。[3]革:皮革,這裏指鼓類的革製樂器。[4]金:金屬製樂器,如銅鑼、銅鼓等。[5]絲:指琴、瑟、琵琶等絲弦類樂器。
【譯文】
把樂器按照製造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類(笙等)、粘土類(塤等)、皮革類(鼓等)、木類(祝等)、石類(磬等)、金屬類(銅鑼等)、絲弦類(琴瑟等)和竹類(笛子等),稱為“八音”。
【解讀】
現代人也日趨注重音樂教育,甚至運用音樂進行胎教,開展心理治療活動等,可見音樂的魅力和功效。日本心理學家鈴木鎮一研究通過拉小提琴去開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他抱著“每個孩子的能力成長,都有一種培養方法”的信念,培養出了大批的“天才”兒童,並著有《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
曰平上,曰去入[1],此四聲,宜調[2]協。
【注釋】
[1]平上、去入:發音的四種聲調,現代漢語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構成。[2]調:聲音和諧。
【譯文】
漢語中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解讀】
隨著中國在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學習中國話,掌握陰、平、上、去的變化也是最基本功的要求。中國也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設孔子學院,讓更多的人學會說優美動聽的中國話。
高曾祖[1],父而身[2],身而子[3],子而孫。
【注釋】
[1]高曾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2]身:自己,本人。[3]子:兒子。
【譯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再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解讀】
一代接一代,世脈相承,人類的繁衍、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1]族,人之倫[2]。
【注釋】
[1]九: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連自己共為九代。[2]倫:序,指尊卑秩序。
【譯文】
從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共九世,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繼承關係。
【解讀】
九族之間的關係不僅是血脈的繼承關係,更是體現血濃於水的親情。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家庭成員而應該擔當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才能和睦。
父子恩[1],夫婦從[2],兄則友[3],弟則恭[4]。
【注釋】
[1]恩:有情義。[2]從:夫對婦順,婦對夫從。[3]友:友愛。[4]恭:恭敬。
【譯文】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解讀】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寫給子女的信中說,他年輕的時候認為生活就是如何成功立業。直到他的孩子出生,他才發現她們的好奇、淘氣和微笑總能照亮他的世界。他開始覺得自己的偉大計劃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讓她們倆和這個國家的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追求幸福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他競選總統的原因。家庭是愛的港灣,也是支持人前進的原動力。
長幼序[1],友與朋[2],君則敬[3],臣則忠[4]。
【注釋】
[1]長幼序:指年長者和年幼者要有秩序。[2]友與朋:朋友。[3]敬:尊重。[4]忠:忠心,忠誠。
【譯文】
年幼者和年長者交往要注意一定的次序;朋友之間,相處應該以誠相待,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君王要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們對君王也要忠誠。
【解讀】
中國曆來被稱為禮義之邦,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無論是“孔融讓梨”還是“桃園三結義”,都是詮釋禮義的最好注腳,道德禮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此十義,人所同[1],當順敘,勿違背[2]。
【注釋】
[1]人所同:十義是人倫中的十條準則,應當遵守執行。[2]背:背離、疏忽。
【譯文】
上麵提到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愛、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十義是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標準,不能違背。
【解讀】
社會是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組成的大機構,每人都有著各種親屬關係和社會關係。這裏提到的“十義”是處理各種關係的準則,時至今日這些準則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1]麻,五服終。
【注釋】
[1]緦:細麻布。
【譯文】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解讀】
親人去世時候,按照親近程度的不同,服喪者分別穿著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喪服進行不同程度的哀悼。
禮樂射,禦[1]書數,古六藝[2],今不具[3]。
【注釋】
[1]禦:駕駛車馬。[2]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才能技藝。[3]具:齊全。
【譯文】
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是古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才能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人能同時具備了。
【解讀】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模式的變化,今天的人不可能再去完全地學習這六藝。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無論古今都重視培養人的全麵素質。
惟書學[1],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2]。
【注釋】
[1]書學:研究文字的學問。[2]說文:指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
【譯文】
在六藝中,現在隻有文字學大家還是推崇的。當一個人識字之後,就可以去學習《說文解字》,對於提升學問是有幫助的。
【解讀】
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基礎學科,也是深入研究其他學科的工具課。如果一個思想家不能用語言表達思想,一個數學家不能用邏輯表達內容,一個語言學家完全不懂得另一種語言的精妙,那就是“悲劇”了。
有古文[1],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2]。
【注釋】
[1]古文、篆(zhuàn)、隸、草:中國文字曆史演變當中出現的文字形體樣式。[2]亂:搞混淆。
【譯文】
我國的文字曆史發展經曆了古象形文字、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樣的演變過程,這一定要記清楚,不能混淆。
【解讀】
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這四種字體樣式,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寫毛筆字。學習寫毛筆字,不僅可以鍛煉身正、筆正、心正,而且可以了解字的起源和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掘其中的奧妙與智慧。
若[1]廣學,懼其繁[2],但略說[3],能知源。
【注釋】
[1]若:如果,假如。[2]繁:繁雜。[3]略說:大概掌握。
【譯文】
如果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的海洋實在浩瀚繁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能做到大致了解、大體研究,還是能曉得許多基本道理的。
【解讀】
在信息更新飛快的時代,掌握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我們要掌握的是如何學習和搜索信息的技巧與能力,也就是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更重要。對於紛繁複雜的信息,能夠理清思路、提綱挈領地抓住問題本質,才能掌握問題的根本所在。
凡訓[1]蒙[2],須講[3]究[4],詳訓詁[5],明句讀[6]。
【注釋】
[1]訓:訓誡,教誨。[2]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3]講:講解。[4]究:考究。[5]詁(gu):用通行的話解釋。[6]句讀(dou):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文中停頓的地方,語氣已經完的叫“句”,沒有完的叫“讀”。
【譯文】
凡是教導剛入學孩子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解釋明白,並且讓學生讀書時知道怎麽斷句。
【解讀】
關於斷句的學問有很多典故,如一位賣豆芽的人家裏的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乍一看,字都一樣,這要怎麽讀呢?當然是他希望豆芽長(zhǎng)得長(cháng)一點,所以上聯讀作: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聯讀作: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發音正確,詞意清楚,正確劃分句子,才能領會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1]終,至四書[2]。
【注釋】
[1]小學:指南宋朱熹編寫學習六藝等基礎知識的《小學》。[2]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譯文】
為學必有初始階段,要打好基礎,學完《小學》,再學習“四書”。
【解讀】
任何一個專家學者,他的學問都是點滴積累下來的。夯實基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才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識。做學問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莫以善小而不為”。
論語[1]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2]。
【注釋】
[1]論語:論是議論,語是答語,《論語》是輯錄孔子與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書。[2]善言:孔子和弟子們的高論。
【譯文】
《論語》是四書之首,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載有關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本書。
【解讀】
孔子,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是儒家傳教的集大成,包涵儒家思想的精髓,核心內容是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更有智者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1]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2]。
【注釋】
[1]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這裏指《孟子》這本書。[2]仁義:孟子認為人具有惻隱、羞恥、憎惡等天性。
【譯文】
孟軻所作《孟子》,全書共分七篇。內容是宣講品行修養、發揚仁義思想等優良品德的言論。
【解讀】
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前文提到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成功與孟母的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這裏講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注釋】
[1]中庸:書名,儒家重要經典。[2]孔伋(ji):孔子的孫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改變。
【譯文】
《中庸》這本書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變的意思。
【解讀】
《中庸》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對於中國人的人生觀有極大影響。《中庸》主張個人的修養平和適度,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諧,社會就能由此安定。
作大學[1],乃曾子,自修[2]齊,至平治[3]。
【注釋】
[1]大學:“四書”之一,孔子學生曾參著,共十章。[2]修:修身、齊家。[3]平治:指治國、平天下。
【譯文】
《大學》這本書是曾參所作,主張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
【解讀】
《大學》中強調品德修養,指出首先要修養個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國家,最終達到平天下。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