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行政區劃分為州縣鄉裏四級,泰山以東地勢大體平坦,平盧治州所在之地青州,更是沃野百裏。州城外農田密布阡陌縱橫,各鄉各裏的村舍十分密集。
百姓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幾年來,平日這裏總是一派農忙的景象,有勞力的人們荷鋤而出荷鋤而歸,到了秋日,豐收會保證他們一整年的豐衣足食。
然而現在,青州城外的農田已經麵目全非,長勢正好的莊稼被踐踏摧殘,零落成泥,跟雜草已經沒什麽分別,燃起大火的鄉裏村舍裏已經沒有人,大家都逃到了城裏避難。
方圓數十裏之內,除了荷甲帶刀的甲士,往來奔馳的遊騎,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連綿十數裏的軍營。
那是宣武軍的軍營。
宣武軍剛到青州城外,雖然還在準備攻城的狀態中,但方圓數十裏都落入了他們的控製範圍。無論是道路還是要地,都已經沒有平盧軍的身影。
偌大的州城成了一座孤島,要以微弱的力量,獨自麵對強大的敵人。
城樓前,數名官、將聚在一處,正在觀望宣武軍熱火朝天的大營——彼處正在趕製攻城器械。
青州官、將以一名文官為中心,這位麵闊眉正的中年男子,現在是這裏品階最高之人,曾今被興師討伐河東的安王,在臨行時賦予節製整個平盧的大權。
節度使府掌書記崔克禮。
此刻崔克禮正微微皺著眉頭。
他向來不苟言笑,看起來有些過於嚴苛,或許是心中總有一些事關蒼生江山的憂思,而這樣的憂思又太大了些,尤其是在這個離亂的世道,所以肩頭的擔子總是很重,讓人很難喘口氣,便也很難輕鬆下來。
“宣武軍號稱二十萬,實則不過十萬之眾,但現在整個平盧也不過有守軍兩三萬。青州作為治州所在之地,防禦是重中之重,但也隻有八千驍勇。以八千對戰十萬,將士們需要以一敵十。”
說話的是青州守將王治,一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的魁梧漢子,出自青州王家。
在李曄初入平盧收服青州各大家族之後,這位沙場宿將從起初的不被重視,後來逐漸被李曄認可才能,委以重任,現在儼然已經是平盧軍中有數的大將。
崔克禮知道王治這番話的意思:青州城不好守。
當然不好守。
汴州距離青州距離不近,宣武軍發兵來攻,沿途的藩鎮州縣無不四門緊閉,並未有人出麵阻攔,任由宣武軍借道而過。
十萬兵馬得以長驅直入,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那些藩鎮節度使、州縣主官,並不是不畏懼安王權勢了,而是正麵臨大修士給予的生命危險。
崔克禮回應道:“本官已經傳令各州,讓他們發兵來援。稍後本官會安排人手,組織城中青壯協防,同時征召各個大小家族以及江湖上的修士,令他們上城幫助守軍。將軍隻需固守三日,本官可以保證,能給你兩千修士,三萬青壯。”
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王治抱拳應諾,精神稍振:“有掌書記鼎力相助,青州可以一戰。三日之內,末將就算戰死城頭,也絕不會放一個敵軍入城!”
崔克禮點頭:“那就有勞將軍了。”
王治帶領眾將下去巡視城防,崔克禮還在城樓未曾離去。
此時他身邊隻剩下一個人,一個身著布衫、氣質文雅而出塵的青年儒生。
見周邊再無旁人,青年儒生輕笑道:“十萬大軍圍城,勢必控製要道阻隔援軍,而城中青壯就算再多,也無法跟精銳甲士相提並論,江湖修士就算戮力殺敵,也不是軍中正規戰陣的對手。青州城已經成了一座孤島,要以微弱的力量獨對強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崔克禮應該對這個眾人陌生的男子很熟悉,聽了對方的話,他都沒有回頭去看對方一眼,“天下本就少有容易的事。”
儒生道:“那麽師兄運氣不錯,因為眼下恰好就有一件。”
崔克禮:“哦?我怎麽沒發現。”
儒生:“師兄博學多識,智謀萬千,總該知道,任何一件困難事情的反麵,對應著就有一件容易的事。”
崔克禮:“容易的事,做起來總是索然無味。”
儒生:“可有些不容易的事,做起來就會沒命。”
崔克禮:“青州戰事在安王歸來之前,的確凶險萬分,但隻要安王回援,攻守便會易行,難易便會對調。”
儒生:“隻怕青州城支撐不到安王歸來。”
崔克禮:“不去盡力嚐試,又怎知結果?”
儒生:“師兄難道不知,智者當有先見之明?”
崔克禮冷笑一聲,他臉上的耐心之色已經消耗殆盡,他回頭看著自己這位同門師弟,語氣已經稱不上和善:“看在同門的份上,這次我允許你活著離開。”
儒生仍是笑道:“對待同門師弟,師兄現在的語氣可稱不上和善。”
崔克禮:“我從不對敵人和善。”
儒生臉上的笑容終於斂去,聲音也變得低沉:“師兄莫非以為我是朱溫的說客?”
崔克禮冷冷道:“難道不是?”
儒生搖搖頭,正色道:“我這回來青州,是奉先生之命。”
崔克禮稍感錯愕,對方之前言語之中的意思,盡是讓他棄守青州城,這當然是對朱溫有利的事。而他很了解自己這位師弟,對方絕不會在這種事情上說謊。
他沉聲問:“先生意欲何為?”
儒生道:“先生的誌向,師兄應當知曉,因為那從來都沒變過——匡扶天下,解黎民之倒懸,為蒼生謀福祉。”
崔克禮:“儒家士子,皆是如此誌向。但通往誌向的路並不止一條,誌向並不代表選擇。”
儒生:“難道師兄以為,儒家選擇了朱溫?”
崔克禮:“這不重要。”
儒生:“重要的是什麽?”
崔克禮:“重要的是,儒家沒有選擇安王。”
儒生卻搖搖頭:“相反,我認為這並不重要。”
崔克禮:“重要的是,我已經選擇了安王!”
儒生怔了怔,隨後寒聲道:“師兄莫非要忤逆先生?不尊儒家之令?師兄要叛出師門,做大逆不道之人?”
崔克禮冷笑不迭:“我很好奇,先生為何認為安王不值得選擇?”
儒生沉眉斂目,聲音鋒銳:“儒家要的,是輔佐新君,成就真龍大業。而現在大唐國運已經消散,安王注定無法實現中興之誌,跟著他豈非是自取滅亡?”
“一派胡言!”崔克禮一佛衣袖,憤然轉身,他看向城外宣武軍大營,眉眼漸漸蒙上了一層寒霜,他停頓了片刻,“看來,在安王與朱溫之外,先生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
儒生道:“儒家當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最適合儒家的選擇!”
崔克禮嗤笑道:“所以你勸我放棄青州,無非是想害安王。”
儒生理所應當道:“安王雖然注定無法中興社稷,但眼下畢竟勢力最為龐大,儒家需要安王基業覆滅,讓北方再陷混亂。如此,儒家選擇的那方諸侯,才有足夠多的時間聚眾成勢。”
崔克禮:“所以你們寧願北方百姓,再度經受亂世兵禍之苦?”
儒生道:“比起昏君繼位,施政不仁,會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災難,一時之痛,自然是可以接受,而且必須付出的代價。大禮不辭小讓,師兄應該明白才是。”
崔克禮點點頭:“那你為何還不走?”
儒生愣了愣:“師兄此言何意?”
崔克禮:“道不同不相為謀。”
儒生終於憤怒,他禁不住質問道:“師兄當真要大逆不道,背叛先生,背叛儒家?師兄選擇必敗之人為主,便不懼身死道隕?!”
麵對如此質問,崔克禮眉宇間的寒霜反而漸漸消散,因為他的目光,已經從宣武軍大營,移到了被毀壞的莊稼、燃燒的村舍上,他的眼眸漸漸被哀愁痛苦所充斥。
他心頭並不平靜,但他的聲音很穩,他道:“通往終點的路從來都不止一條。亂世當道,上到儒釋道兵,下到修士書生,每個人都麵臨選擇,比太平盛世多得多的選擇。或許人生就是選擇,而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接下來的人生,要做的事情就隻有一件,那便是堅持。”
他的眼神漸漸悠遠,他的聲音徐徐低沉,透露著厚重滄桑的力量,明練洞達的智慧:“或許我的肉身不能抵達終點,或許我的誌向會在中途湮沒,或許我精疲力竭也走不出黑夜,注定了看不到狂風暴雨之後的彩虹,會倒在泥濘的道路上,隻能做一個死在路上的人。”
“然而天下有誌之士不止千萬,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此生都到不了終點,誌向得不到實現。便是死的時候,也隻能默默無聞,沒有偉岸悲壯的背影,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豪邁也不會被記載於青史。然而這才是真正的青史,在一個個光輝顯赫的名字與功績下,隱藏著的普通人的青史。”
“我崔克禮不過七尺之軀,或許沒有天眷,或許沒有人助,但我願意倒在路上,隻要是在路上。大道在前,迷霧漫天,便縱有無數荊棘,便縱有千萬人阻攔,我亦奮軀前往。我輩儒家士子,不求證得大道,唯求向道而死。”
崔克禮再度轉身,認真的看著麵前的師弟,這位儒家傑出的人才,“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而自漢以來,百家匯流,彼此融合,時至今日,已隻有儒道兵三家。我儒家士子,也不再是單純的聖人門生,也學會了縱橫之術,也懂得了權謀之爭。通往終點的路有千條萬條,我們總要選擇容易到達的那一條,這無可厚非。”
“但對我崔克禮而言,我今天站在這裏,那麽我肩上便擔著責任,守護平盧五州百萬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是我不能舍棄的使命。自古以來,皇朝交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平盧百姓的安居樂業來之不易,我不能讓它就此消失。”
“你回去告訴先生,就說我崔克禮已經選擇了自己的明主。無論他是成是敗,我都將終生跟隨。他成,我治理天下,他不成,我治理平盧五州,他亡,我跟他一起埋骨在這片我們流過血流過淚的土地!”
儒生張口結舌,望著崔克禮久久無言。
崔克禮說這些話的時候,語調平穩,並不如何擲地有聲,但這番話落在儒生心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無異於夜雨驚鴻。
他叫張仲生,是儒家俊彥之一。
儒家立門,向來有四賢八傑七十二俊彥的說法,象征著儒學傳承。
崔克禮和張仲生曾今同窗求學,拜在四賢之一的王載豐門下,因為才學過人,在結業時都上了七十二俊彥榜。
兩人求學時曾形影不離,實際上交情匪淺。
良久,張仲生喟歎長歎,他向崔克禮拱手一禮,“師兄既然心意已定,仲生亦無他法。原本此行受先生之命,以為會很容易就能達成目的,卻不想時過境遷,現已物是人非。”
他站直身,笑容裏不無苦澀:“昔年你學成下山,我送你到山門,曾戲言學舍萬般好,俗世是非多,一旦踏入繁華世間,再相逢時彼此都可能麵目全非,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庸俗的富貴權力麵前,成了陌路人。不曾想,昔日戲言,卻一語成讖。”
張仲生從衣袖裏抽出一張拜帖,雙手遞給崔克禮,意興闌珊,神色蕭索,“六月初六,大江之畔揚州城,先生會和其他三賢一起,點評天下儒士,再定八傑七十二俊彥榜單。此乃本門盛會,屆時天下士子,都會爭相前往,還望師兄能夠抽空南下。”
崔克禮接過帖子,默然片刻,“若能抽身,自當前往。”
張仲生再行一禮:“師兄,就此別過。”
崔克禮還禮:“師弟珍重。”
當張仲生走下城樓,背影消失在長街盡頭時,崔克禮分明感覺到世事無常。兩個曾今無數次醉酒當歌、抵足而眠的同窗手足,正在這個離亂的世道漸行漸遠。
他收回目光,轉身再度麵對城外大軍。
今日陽光明媚,四野寂寥,在這個被孤立的城池中,崔克禮卻在長天盡頭,看到了整個天下的風起雲湧。無數人在其中沉浮奔走,或哭或笑。
而他腳下的青州,卻籠罩在摧城般的黑雲下,正被無數心思各異的人虎視眈眈。
昔年求學時,他曾想頂天立地,用肩膀為天下人撐起一片晴天。從山門走下時,他就走向了天下,而現在,他走到了青州城。此刻麵對十萬敵軍壓境,他要用七尺之軀和一腔熱血,守住這飽含無數人希望的古老城池。
他走在了路上,或許會死在路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百姓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幾年來,平日這裏總是一派農忙的景象,有勞力的人們荷鋤而出荷鋤而歸,到了秋日,豐收會保證他們一整年的豐衣足食。
然而現在,青州城外的農田已經麵目全非,長勢正好的莊稼被踐踏摧殘,零落成泥,跟雜草已經沒什麽分別,燃起大火的鄉裏村舍裏已經沒有人,大家都逃到了城裏避難。
方圓數十裏之內,除了荷甲帶刀的甲士,往來奔馳的遊騎,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連綿十數裏的軍營。
那是宣武軍的軍營。
宣武軍剛到青州城外,雖然還在準備攻城的狀態中,但方圓數十裏都落入了他們的控製範圍。無論是道路還是要地,都已經沒有平盧軍的身影。
偌大的州城成了一座孤島,要以微弱的力量,獨自麵對強大的敵人。
城樓前,數名官、將聚在一處,正在觀望宣武軍熱火朝天的大營——彼處正在趕製攻城器械。
青州官、將以一名文官為中心,這位麵闊眉正的中年男子,現在是這裏品階最高之人,曾今被興師討伐河東的安王,在臨行時賦予節製整個平盧的大權。
節度使府掌書記崔克禮。
此刻崔克禮正微微皺著眉頭。
他向來不苟言笑,看起來有些過於嚴苛,或許是心中總有一些事關蒼生江山的憂思,而這樣的憂思又太大了些,尤其是在這個離亂的世道,所以肩頭的擔子總是很重,讓人很難喘口氣,便也很難輕鬆下來。
“宣武軍號稱二十萬,實則不過十萬之眾,但現在整個平盧也不過有守軍兩三萬。青州作為治州所在之地,防禦是重中之重,但也隻有八千驍勇。以八千對戰十萬,將士們需要以一敵十。”
說話的是青州守將王治,一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的魁梧漢子,出自青州王家。
在李曄初入平盧收服青州各大家族之後,這位沙場宿將從起初的不被重視,後來逐漸被李曄認可才能,委以重任,現在儼然已經是平盧軍中有數的大將。
崔克禮知道王治這番話的意思:青州城不好守。
當然不好守。
汴州距離青州距離不近,宣武軍發兵來攻,沿途的藩鎮州縣無不四門緊閉,並未有人出麵阻攔,任由宣武軍借道而過。
十萬兵馬得以長驅直入,這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那些藩鎮節度使、州縣主官,並不是不畏懼安王權勢了,而是正麵臨大修士給予的生命危險。
崔克禮回應道:“本官已經傳令各州,讓他們發兵來援。稍後本官會安排人手,組織城中青壯協防,同時征召各個大小家族以及江湖上的修士,令他們上城幫助守軍。將軍隻需固守三日,本官可以保證,能給你兩千修士,三萬青壯。”
這不是商量,而是命令,王治抱拳應諾,精神稍振:“有掌書記鼎力相助,青州可以一戰。三日之內,末將就算戰死城頭,也絕不會放一個敵軍入城!”
崔克禮點頭:“那就有勞將軍了。”
王治帶領眾將下去巡視城防,崔克禮還在城樓未曾離去。
此時他身邊隻剩下一個人,一個身著布衫、氣質文雅而出塵的青年儒生。
見周邊再無旁人,青年儒生輕笑道:“十萬大軍圍城,勢必控製要道阻隔援軍,而城中青壯就算再多,也無法跟精銳甲士相提並論,江湖修士就算戮力殺敵,也不是軍中正規戰陣的對手。青州城已經成了一座孤島,要以微弱的力量獨對強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崔克禮應該對這個眾人陌生的男子很熟悉,聽了對方的話,他都沒有回頭去看對方一眼,“天下本就少有容易的事。”
儒生道:“那麽師兄運氣不錯,因為眼下恰好就有一件。”
崔克禮:“哦?我怎麽沒發現。”
儒生:“師兄博學多識,智謀萬千,總該知道,任何一件困難事情的反麵,對應著就有一件容易的事。”
崔克禮:“容易的事,做起來總是索然無味。”
儒生:“可有些不容易的事,做起來就會沒命。”
崔克禮:“青州戰事在安王歸來之前,的確凶險萬分,但隻要安王回援,攻守便會易行,難易便會對調。”
儒生:“隻怕青州城支撐不到安王歸來。”
崔克禮:“不去盡力嚐試,又怎知結果?”
儒生:“師兄難道不知,智者當有先見之明?”
崔克禮冷笑一聲,他臉上的耐心之色已經消耗殆盡,他回頭看著自己這位同門師弟,語氣已經稱不上和善:“看在同門的份上,這次我允許你活著離開。”
儒生仍是笑道:“對待同門師弟,師兄現在的語氣可稱不上和善。”
崔克禮:“我從不對敵人和善。”
儒生臉上的笑容終於斂去,聲音也變得低沉:“師兄莫非以為我是朱溫的說客?”
崔克禮冷冷道:“難道不是?”
儒生搖搖頭,正色道:“我這回來青州,是奉先生之命。”
崔克禮稍感錯愕,對方之前言語之中的意思,盡是讓他棄守青州城,這當然是對朱溫有利的事。而他很了解自己這位師弟,對方絕不會在這種事情上說謊。
他沉聲問:“先生意欲何為?”
儒生道:“先生的誌向,師兄應當知曉,因為那從來都沒變過——匡扶天下,解黎民之倒懸,為蒼生謀福祉。”
崔克禮:“儒家士子,皆是如此誌向。但通往誌向的路並不止一條,誌向並不代表選擇。”
儒生:“難道師兄以為,儒家選擇了朱溫?”
崔克禮:“這不重要。”
儒生:“重要的是什麽?”
崔克禮:“重要的是,儒家沒有選擇安王。”
儒生卻搖搖頭:“相反,我認為這並不重要。”
崔克禮:“重要的是,我已經選擇了安王!”
儒生怔了怔,隨後寒聲道:“師兄莫非要忤逆先生?不尊儒家之令?師兄要叛出師門,做大逆不道之人?”
崔克禮冷笑不迭:“我很好奇,先生為何認為安王不值得選擇?”
儒生沉眉斂目,聲音鋒銳:“儒家要的,是輔佐新君,成就真龍大業。而現在大唐國運已經消散,安王注定無法實現中興之誌,跟著他豈非是自取滅亡?”
“一派胡言!”崔克禮一佛衣袖,憤然轉身,他看向城外宣武軍大營,眉眼漸漸蒙上了一層寒霜,他停頓了片刻,“看來,在安王與朱溫之外,先生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
儒生道:“儒家當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最適合儒家的選擇!”
崔克禮嗤笑道:“所以你勸我放棄青州,無非是想害安王。”
儒生理所應當道:“安王雖然注定無法中興社稷,但眼下畢竟勢力最為龐大,儒家需要安王基業覆滅,讓北方再陷混亂。如此,儒家選擇的那方諸侯,才有足夠多的時間聚眾成勢。”
崔克禮:“所以你們寧願北方百姓,再度經受亂世兵禍之苦?”
儒生道:“比起昏君繼位,施政不仁,會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災難,一時之痛,自然是可以接受,而且必須付出的代價。大禮不辭小讓,師兄應該明白才是。”
崔克禮點點頭:“那你為何還不走?”
儒生愣了愣:“師兄此言何意?”
崔克禮:“道不同不相為謀。”
儒生終於憤怒,他禁不住質問道:“師兄當真要大逆不道,背叛先生,背叛儒家?師兄選擇必敗之人為主,便不懼身死道隕?!”
麵對如此質問,崔克禮眉宇間的寒霜反而漸漸消散,因為他的目光,已經從宣武軍大營,移到了被毀壞的莊稼、燃燒的村舍上,他的眼眸漸漸被哀愁痛苦所充斥。
他心頭並不平靜,但他的聲音很穩,他道:“通往終點的路從來都不止一條。亂世當道,上到儒釋道兵,下到修士書生,每個人都麵臨選擇,比太平盛世多得多的選擇。或許人生就是選擇,而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接下來的人生,要做的事情就隻有一件,那便是堅持。”
他的眼神漸漸悠遠,他的聲音徐徐低沉,透露著厚重滄桑的力量,明練洞達的智慧:“或許我的肉身不能抵達終點,或許我的誌向會在中途湮沒,或許我精疲力竭也走不出黑夜,注定了看不到狂風暴雨之後的彩虹,會倒在泥濘的道路上,隻能做一個死在路上的人。”
“然而天下有誌之士不止千萬,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此生都到不了終點,誌向得不到實現。便是死的時候,也隻能默默無聞,沒有偉岸悲壯的背影,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豪邁也不會被記載於青史。然而這才是真正的青史,在一個個光輝顯赫的名字與功績下,隱藏著的普通人的青史。”
“我崔克禮不過七尺之軀,或許沒有天眷,或許沒有人助,但我願意倒在路上,隻要是在路上。大道在前,迷霧漫天,便縱有無數荊棘,便縱有千萬人阻攔,我亦奮軀前往。我輩儒家士子,不求證得大道,唯求向道而死。”
崔克禮再度轉身,認真的看著麵前的師弟,這位儒家傑出的人才,“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而自漢以來,百家匯流,彼此融合,時至今日,已隻有儒道兵三家。我儒家士子,也不再是單純的聖人門生,也學會了縱橫之術,也懂得了權謀之爭。通往終點的路有千條萬條,我們總要選擇容易到達的那一條,這無可厚非。”
“但對我崔克禮而言,我今天站在這裏,那麽我肩上便擔著責任,守護平盧五州百萬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是我不能舍棄的使命。自古以來,皇朝交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平盧百姓的安居樂業來之不易,我不能讓它就此消失。”
“你回去告訴先生,就說我崔克禮已經選擇了自己的明主。無論他是成是敗,我都將終生跟隨。他成,我治理天下,他不成,我治理平盧五州,他亡,我跟他一起埋骨在這片我們流過血流過淚的土地!”
儒生張口結舌,望著崔克禮久久無言。
崔克禮說這些話的時候,語調平穩,並不如何擲地有聲,但這番話落在儒生心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無異於夜雨驚鴻。
他叫張仲生,是儒家俊彥之一。
儒家立門,向來有四賢八傑七十二俊彥的說法,象征著儒學傳承。
崔克禮和張仲生曾今同窗求學,拜在四賢之一的王載豐門下,因為才學過人,在結業時都上了七十二俊彥榜。
兩人求學時曾形影不離,實際上交情匪淺。
良久,張仲生喟歎長歎,他向崔克禮拱手一禮,“師兄既然心意已定,仲生亦無他法。原本此行受先生之命,以為會很容易就能達成目的,卻不想時過境遷,現已物是人非。”
他站直身,笑容裏不無苦澀:“昔年你學成下山,我送你到山門,曾戲言學舍萬般好,俗世是非多,一旦踏入繁華世間,再相逢時彼此都可能麵目全非,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庸俗的富貴權力麵前,成了陌路人。不曾想,昔日戲言,卻一語成讖。”
張仲生從衣袖裏抽出一張拜帖,雙手遞給崔克禮,意興闌珊,神色蕭索,“六月初六,大江之畔揚州城,先生會和其他三賢一起,點評天下儒士,再定八傑七十二俊彥榜單。此乃本門盛會,屆時天下士子,都會爭相前往,還望師兄能夠抽空南下。”
崔克禮接過帖子,默然片刻,“若能抽身,自當前往。”
張仲生再行一禮:“師兄,就此別過。”
崔克禮還禮:“師弟珍重。”
當張仲生走下城樓,背影消失在長街盡頭時,崔克禮分明感覺到世事無常。兩個曾今無數次醉酒當歌、抵足而眠的同窗手足,正在這個離亂的世道漸行漸遠。
他收回目光,轉身再度麵對城外大軍。
今日陽光明媚,四野寂寥,在這個被孤立的城池中,崔克禮卻在長天盡頭,看到了整個天下的風起雲湧。無數人在其中沉浮奔走,或哭或笑。
而他腳下的青州,卻籠罩在摧城般的黑雲下,正被無數心思各異的人虎視眈眈。
昔年求學時,他曾想頂天立地,用肩膀為天下人撐起一片晴天。從山門走下時,他就走向了天下,而現在,他走到了青州城。此刻麵對十萬敵軍壓境,他要用七尺之軀和一腔熱血,守住這飽含無數人希望的古老城池。
他走在了路上,或許會死在路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