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第5節 茯苓能瀉又能補,養護身體顯神奇,


    茯苓是菌科植物,生長在赤鬆或馬尾鬆的根上,可食也可入藥。《本草綱目》記載,茯苓性平、味甘淡,益脾安神、利水滲濕,主治脾虛泄瀉、心悸失眠、水腫等症。如果與牛奶等乳製品調和後食用,能增添它的美味與營養。


    北京著名小吃茯苓餅就是以茯苓為原料製成的。相傳慈禧太後一日患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以鬆仁、桃仁、桂花、蜜糖等為原料,加入茯苓霜,再用澱粉攤烙外皮,精心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十分滿意,後來此法傳入民間,茯苓餅就成了北京名小吃,名揚四方了。


    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稱得上是兩全其美。茯苓利水濕,可以治小便不利,又可以化痰止咳,同時又健脾胃,有寧心安神之功。而且它藥性平和,不傷正氣,所以既能扶正,又能祛邪。這是介紹兩款可作食療的茯苓美食:


    1.茯苓栗子粥


    材料: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


    製法: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


    功效:《本草綱目》說茯苓能補脾利濕,而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這三者同煮,就可以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2.茯苓麥冬粥


    材料:茯苓、麥冬各15克,粟米100克。


    製法:粟米加水煮粥;茯苓、麥冬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


    功效:可以寧心安神。《本草綱目》記載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這三者同煮就可以用於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幹舌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本草綱目中的養生智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語 王耀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語 王耀堂並收藏本草綱目中的養生智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