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試探燕王——司馬昭無理——曹芳衣帶詔——張緝反叛——張皇後處死——曹芳起兵——韓龍弑君
下為本章草稿,更新中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甲戌,公元254年)
[1]春,二月,殺中書令李豐。初,豐年十七、八,已有清名,海內翕然稱之。其父太仆恢不願其然,敕使閉門斷客。曹爽專政,司馬懿稱疾不出,豐為尚書仆射,依違二公間,故不與爽同誅,豐子韜,以選尚齊長公主。司馬師秉政,以豐為中書令。是時,太常夏侯玄有天下重名,以曹爽親,不得在勢任,居常怏怏;張緝以後父去郡家居,亦不得意:豐皆與之親善。師雖擢用豐,豐私心常在玄。豐在中書二歲,帝數召豐與語,不知所說。師知其議己,請豐相見以詰豐,豐不以實告;師怒,以刀鈈築殺之,送屍付廷尉,遂收豐子韜及夏侯玄、張緝等皆下廷尉,鍾毓按治,雲:“豐與橫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謀曰:‘拜貴人日,諸營兵皆屯門,陛下臨軒,因此同奉陛下,將群僚人兵,就誅大將軍;陛下儻不從人,便當劫將去耳。’”又雲:“謀以玄為大將軍,緝為車騎將軍;玄、輯皆知其謀。”庚戍,誅韜、玄、緝、鑠、敦、賢,皆夷三族。
[1]春季,二月,魏國殺中書令李豐。當初,李豐十七八歲時,已經頗有清雅之名,海內人士交口稱譽。他的父親太仆李恢不願讓他這樣,所以就令他閉門謝客,不與人往來。曹爽獨攬朝政時,司馬懿稱病不出,當時李豐任尚書仆射,就在曹爽、司馬懿二人之中周旋反覆,因此沒有與曹爽一起被誅殺。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齊長公主為妻。司馬師主持朝政時,任命李豐為中書令。當時,太常夏侯玄在天下極有威望,但因為與曹爽是親戚,不能擔任有權勢的職位,平時常常怏怏不樂;張緝因為是皇後之父而免去郡守閑居在家,他也很不得意;李豐與夏侯玄和張緝關係十分親密。司馬師雖然提拔了李豐,但李豐心裏更為看重夏侯玄。李豐擔任中書令的兩年中,皇帝多次召見李豐一起交談,但不知說些什麽。司馬師知道他們是在議論自己,所以請李豐來相見,向他詢問,但李豐卻不以實言相告;司馬師勃然大怒,就用刀把上的鐵環捶死了李豐,把屍體送交廷尉,接送又逮捕了李豐之子李韜和夏侯玄、張緝等人,都送交廷尉收監。鍾毓負責審訊治獄,他說:“李豐與黃門監蘇鑠、永寧宮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人陰謀策劃說:‘拜貴人的那天,各營的兵力都把守在宮門口,陛下臨近前廊時,借此機會共同侍奉陛下,再率領眾官兵士,近前去誅殺大將軍;陛下如果不聽從,就要挾持著他離開。’”又說:“他們陰謀商定以夏侯玄為大將軍,張緝為驃騎將軍;夏侯玄、張緝都知道這個陰謀。”庚戌(二十二日),誅殺李韜、夏侯玄、張緝、蘇鑠、樂敦、李賢等人,並誅滅三族。
夏侯霸之入蜀也,邀玄欲與之俱,玄不從。及司馬懿薨,中領軍高陽許允謂玄曰:“無複憂矣!”玄歎曰:“士宗,卿何不見事乎!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及下獄,玄不肯下辭,鍾毓自臨治之。玄正色責毓曰:“吾當何罪!卿為令史責人也,卿便為吾作!”毓以玄名士,節高,不可屈,而獄當竟,夜為作辭,令與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視,頷之而已。及就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夏侯霸投奔蜀國時,曾邀請夏侯玄和他一同去,但夏侯玄沒有聽從。等司馬懿去世,中領軍高陽人許允對夏侯玄說:“以後不用再憂慮了。”夏侯玄歎道:“士宗啊,你怎麽不明事理呢?司馬懿還是能把我作為世代交好的少年來對待我,而司馬師、司馬昭就不會容我了。”入獄之後,夏侯玄不肯招供,鍾毓親自去處理。夏侯玄表情嚴肅地斥責鍾毓說:“我有什麽罪!你身為公府令史親自來責問我,那你就替我寫!”鍾毓認為夏侯玄是名士,誌節清高,不可屈服,但案子要了結,於是連夜為他寫了供狀,使與所查察之事相符合,然後流著眼淚給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後,隻是微微點了點頭而已。等到推到東市斬首,他仍然臉不變色,舉動自如。
李豐弟翼,為兗州刺史,司馬師遣使收之。翼妻荀氏謂翼曰:“中書事發,可及詔書未至赴吳,何為坐取死亡!左右可同赴水火者為誰?”翼思未答,妻曰:“君在大州,不知可與同死生者,雖去亦不免!”翼曰:“二兒小,吾不去,今但從坐身死耳,二兒必免。”乃止,死。
李豐的弟弟李翼是兗州刺史,司馬師派人去逮捕他。李翼的妻子荀氏對他說:“中書令出了事,你可在詔書未到之前跑到吳國去,為什麽要坐著等死!你的左右有誰能與你一起赴湯蹈火?”李翼想了想沒有回答,他妻子說:“你身在大州,卻不知有誰能與代同生共死,你雖然離去也不免一死!”李翼說:“兩個兒子還小,我不能走,如今隻是我一人受牽連而死,兩個兒子必能獲免。”終於沒有逃走,被殺而死。
初,李恢與尚書仆射杜畿及東安太守郭智善,智子衝,有內實而無外觀,州裏弗稱也。衝嚐與李豐俱見畿,既退,畿歎曰:“孝懿無子;非徒無子,殆將無家。君謀為不死也,其子足繼其業。”時人皆以畿為誤,及豐死,衝為代郡太守,卒繼父業。
當初,李恢與尚書仆射杜畿和東安太守郭智是好朋友。郭智的兒子郭衝,有內秀而外表不漂亮,州裏沒有人稱讚他。郭衝曾與李豐一起去看望杜畿,走了之後,杜畿歎道:“李恢沒有兒子了;不僅沒有兒子,恐怕也將要沒有家了。郭智卻是死不了的,他的兒子足以繼承父業。”當時人都認為杜畿說得不對,等李豐死時,郭衝則當了代郡太守,終於繼承了父業。
正始中,夏侯玄、何晏、鄧俱有盛名,欲交尚書郎傅嘏,嘏不受。嘏友人荀粲怪而問之,嘏曰:“太初誌大其量,能合虛聲而無實才。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鄧玄茂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內無關鑰,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此三人者,皆將敗家;遠之猶恐禍及,況昵之乎!”嘏又與李豐不善,謂同誌曰:“豐飾偽而多疑,矜小智而昧於權利,若任機事,其死必矣!”
正始年間,夏侯玄、何晏、鄧都很有名氣,他們想要結交尚書郎傅嘏,但傅嘏卻不接受。傅嘏的朋友荀粲奇怪地問他何以如此,傅嘏說:“夏侯玄的誌向超過了其能力,他能符合虛有的聲名卻沒有實際的才幹。何晏話說得很高遠而情感卻很淺近,喜好辯論卻沒有真誠,這就是所謂口齒伶俐卻會顛覆邦國的人。鄧有所作為但最終沒有成就,他在外邀取名利,而內心卻毫無節製,喜歡與自己相同而討厭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多嘴多舌而且嫉妒超過自己的人;多嘴多舌就會造成很多矛盾,嫉妒超過自己的人就會失去親近的朋友。以我看這三個人都將要家敗族滅,我遠遠地避開他們還恐怕會招惹災禍,更何況與他們親近呢?”傅嘏又與李豐不和,曾對朋友說:“李豐善於掩飾其虛偽而且生性多疑,沾沾自喜於小聰明而又熱衷於權利,如果讓他掌管機密要事,那麽他被殺是必定無疑的!”
[2]辛亥,大赦。
[2]辛亥(二十三日),實行大赦。
[3]三月,廢皇後張氏;夏,四月,立皇後王氏,奉車都尉夔之之女也。
[3]三月,魏國廢掉皇後張氏;夏季,四月,立皇後王氏。王皇後是奉車都尉王夔之的女兒。
[4]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於漢。六月,薑維寇隴西。
[4]狄道長李簡寫密信給蜀漢,請求投降。六月,薑維率軍進犯隴西。
[5]中領軍許允素與李豐、夏侯玄善。秋,允為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帝以允當出,詔會群臣,帝特引允以自近;允當與帝別,涕泣欷。允未發,有司奏允前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樂浪,未至,道死。
[5]中領軍許允平時與李豐、夏侯玄交好。秋季,許允任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魏帝認為許允應當離京外出,於是詔令群臣集會,魏帝特地把許允拉到自己身旁談話;許允在與魏帝告別時,淚流滿麵哀歎著不忍離去。許允還沒走,有司就奏告說許允以前曾隨便散發官用物品,於是就把他逮捕交付廷尉處理,後又把他押送到樂浪,還沒有到達就死在路上。
[6]吳孫峻驕矜婬暴,國人側目。司馬桓慮謀殺峻,立太子登之子吳侯英;不克,皆死。
[6]吳國的孫峻驕橫傲慢婬亂殘暴,國人憤恨,側目而視。任司馬的桓慮謀劃要殺掉孫峻,立太子孫登之子吳侯孫英為君;沒有成功,參與者都被處死。
[7]帝以李豐之死,意殊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許昌,詔召之使擊薑維。九月,昭領兵入見,帝幸平樂觀以臨軍過。左右勸帝因昭辭,殺之,勒兵以退大將軍;已書詔於前,帝懼,不敢發。
[7]魏帝對李豐之死,心中頗為憤憤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守武昌,詔令召入京然後去攻打薑維。九月,司馬昭領兵來晉見魏帝,魏帝到平樂觀檢閱他的軍隊。左右親信借司馬昭進見辭行的機會殺掉他,然後再領兵擊退大將軍司馬師;在此之前已經寫好詔書,但魏帝害怕,不敢發。
昭引兵入城,大將軍師乃謀廢帝。甲戌,師以皇太後令召群臣會議,以帝荒婬無度,褻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群臣皆莫敢違。乃奏收帝璽綬,歸藩於齊。使郭芝入白太後,太後方與帝對坐,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帝乃起去。太後不悅。芝曰:“太後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於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複何言!”太後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芝曰:“何可見邪!但當速取璽綬!”太後意折,乃遣傍侍禦取璽綬著坐側。芝出報師,師甚豆。又遣使者授帝齊王印綬,出就西宮。帝與太後垂涕而別,人乘王車,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千人,司馬孚悲不自勝,餘多流涕。
司馬昭領兵入城,大將軍司馬師就陰謀廢掉魏帝。甲戌(十九日),司馬師假傳皇太後的命令召集群臣開會議論,以魏帝荒婬無度寵幸親近歌舞藝人為理由,認為他不能再承擔帝王的重任了。群臣都不敢反對。於是上奏章要沒收魏帝的禦璽,貶為齊王。又讓郭芝入宮告訴太後。太後正在與魏帝對坐閑談,郭芝就對魏帝說:“大將軍想要廢掉陛下,立彭城王曹據為帝!”魏帝站起來就走了。太後很不高興。郭芝說:“太後有兒子卻不能教育,現在大將軍主意已定,又領兵在外以防備非常事變,隻能順著他的旨意,還有什麽可說的!”太後說:“我要見大將軍,對他有話說。”郭芝說:“有什麽可見的!”現在隻應該快點取來禦璽!”太後無奈,就讓身邊的侍從官取來禦璽放在座位旁。郭芝出來報告司馬師,司馬師很高興。又派使者把齊王之印綬給魏帝,讓他出來住在西宮。魏帝與太後垂淚而別,然後乘坐親王規格的車子,從太極殿出來往南而行,群臣出來送別的有數十人,司馬孚悲痛欲絕,其他人也都揮淚相送。
師又使使者請璽綬於太後。太後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永絕嗣乎!斑貴鄉公,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於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丁醜,師更召群臣,以太後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髦於元城。髦者,東海定王霖之子也,時年十四,使太常王肅持節迎之。師又使請璽綬,太後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冬,十月,癸醜,高貴鄉公至玄武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庚寅,公入於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車門下輿,左右曰:“舊剩輿入。”公曰:“吾被皇太後征,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太後。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百僚陪位者皆欣欣焉。大赦,改元。為齊王築宮於河內。
司馬師又派使者向太後索要禦璽,太後說:“彭城王是我的小叔,他立為天子,我該到哪兒去?再說明皇帝難道就永絕後嗣了嗎?高貴鄉公是文皇帝的長孫,明皇帝之弟的兒子,按照禮製,可以選擇小宗的後代來繼承大宗的統緒,你們再詳細議論議論。”丁醜(二十二日),司馬師再次召集群臣,把太後的命令給他們看,然後決定到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曹髦是東海定王曹霖之子,當時年僅十四歲,所以讓太常王肅持符節去迎接他。司馬師又派人向太後要禦璽,太後說:“我要見高貴鄉公,他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想親手把禦璽授給他。”冬季,十月,己醜(初四),高貴鄉公到達玄武館,群臣上奏請求讓他住在前殿,高貴鄉公認為那是先帝的舊居,就避開前殿而住到西廂;群臣又請求讓朝內用皇帝的車駕平迎接,高貴鄉公不同意。庚寅(初五),高貴鄉公進入洛陽,群臣在西掖門南邊跪拜迎接,高貴鄉公也下車答拜,司儀對他說:“按照禮儀不必答拜。”高貴鄉公說:“我也是天子之臣,怎能不拜?”於是就下車答拜。到了止車門高貴鄉公下了車,左右之人說:“按舊儀您可乘車進入。”高貴鄉公說:“我受到皇太後的征召,還不知幹什麽呢?”然後就步行到太極東堂,拜見太後。當天,高貴鄉公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出席的文武百官都十分喜悅。然後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正元。又在河北郡為齊王建造了宮室。
[8]漢薑維自狄道進拔河間、臨洮。將軍徐質與戰,殺其蕩寇將軍張嶷,漢兵乃還。
[8]蜀漢的薑維從狄道進軍攻克河關和臨洮。將軍徐質與之交戰,殺了蜀漢的蕩寇將軍張嶷,蜀漢軍隊隨即撤回。
[9]初,揚州刺史文欽,驍果絕人,曹爽以其鄉裏故愛之。欽恃爽勢,多所陵傲。及爽誅,又好增虜級以邀功賞,司馬師常抑之,由是怨望。鎮東將軍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善,玄等死,儉亦不自安,乃以計厚待欽。儉子治書侍禦史甸謂儉曰:“大人居方嶽重任,國家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矣!”儉然之。[9]當初,揚州刺史文欽,驍勇果敢超過他人,曹爽因與他同鄉,所以非常器重他。文欽依仗曹爽的權勢,也常常盛氣淩人。曹爽被殺後,文欽內心十分恐懼,又喜好虛報俘虜的人數以邀功求賞,司馬師常常約束遏製他,因此他對司馬師十分怨恨。鎮東將軍丘儉平素與夏侯玄、李豐交往甚密,夏侯玄等人被殺之後,丘儉內心也惴惴不安,於是就按照內心的計謀,拉攏文欽,給他豐厚的待遇。丘儉的兒子治書侍禦史丘甸對他父親說:“父親大人擔當國家一個方麵的重大責任,如果國家覆沒滅亡而您卻安然無恙自守一方,那將受到天下人的責難。”丘儉認為他說得很對。
四年(己卯,公元259年)
[1]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井中。先是,頓丘、冠軍、陽夏井中屢有龍見,群臣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作《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昭見而惡之。
[1]春季,正月,黃龍兩次出現於寧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頓丘、冠軍、陽夏地方的井中多次有龍出現,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征,魏帝說:“龍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這不是好的兆頭。”於是作《潛龍詩》以自我諷喻,司馬昭看後十分不滿。
[2]夏,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卒。
[2]夏季,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3]漢主封其子諶為北地王,詢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以巧佞有寵於漢主,薑維雖位在祗上,而多率眾在外,希親朝政,權任不及祗。秋,八月,丙子,祗卒;漢主以仆射義陽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仆射。
[3]漢後主封其子劉諶為北地王,劉詢為新興王,劉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因善於花言巧語逢迎討好,深得漢王寵幸,薑維的地位雖在孫祗之上,但大部分時間率兵在外,很少參與朝政,所以權力不如陳祗大。秋季,八月,丙子(二十日),陳祗去世;漢後主任命仆射、義陽人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仆射。
[4]冬,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為婢所殺。
[4]冬季,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被奴婢所殺。
[5]是歲,以王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5]這一年,任命王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庚辰、260)
魏元帝景元元年(庚辰,公元260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朔(初一),發生日食。
[2]夏,四月,詔有司率遵前命,複進大將軍昭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2]夏季,四月,詔令有關官員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晉升大將軍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公,加賜九錫。
[3]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醜,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祥。”帝乃出懷中黃素詔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保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後。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帝遂拔劍升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昭弟屯騎校尉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嗬之,眾奔走。中護軍賈充自外入,逆與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騎督成弟太子舍人濟問充曰:“事急矣,當雲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抽戈前刺帝,殞於車下。昭聞之,大驚,自投於地。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甚哀,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3]魏帝見自己的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五月,己醜(初七),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司馬昭的野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黜的恥辱,今日我將親自與你們一起出去討伐他。”王經說:“古時魯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專權,討伐失敗而出走,丟掉了國家,被天下人所恥笑。如今權柄掌握在司馬昭之手已經很久了,朝廷內以及四方之臣都為他效命而不顧逆順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宮中宿衛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憑借什麽?而您一旦這樣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卻反而使病包厲害了嗎?禍患恐怕難以預測,應該重新加以詳細研究。”魏帝這時就從懷中拿出黃絹紹書扔在地上說:“這樣做已經決定了!縱使死了又有什麽可怕的,何況不一定會死呢!”說完就進內宮稟告太後。王沈、王業跑出去告訴司馬昭,想叫王經與他們一起去,但王經不去。魏帝隨即拔出劍登輦,率領殿中宿衛和奴仆們呼喊著出了宮。司馬昭的弟弟屯騎校尉司馬在東止車門遇到魏帝,魏帝左右之人怒聲嗬斥他們,司馬的兵士被嚇得逃走了。中護軍賈充從外而入,迎麵與魏帝戰於南麵宮闕之下,魏帝親自用劍拚殺。眾人想要退卻,騎督成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說:“事情緊急了,你說怎麽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麽可問的!”於是成濟立即抽出長戈上前刺殺魏帝,把他殺死於車下。司馬昭聞訊大驚,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馬孚奔跑過去,把魏帝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著說:“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啊!”
昭入殿中,召群臣會議。尚書左仆射陳泰不至,昭使其舅尚書荀召之,泰曰:“世之論者以泰方於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內外鹹共逼之,乃入,見昭,悲慟,昭亦對之注曰:“玄伯,卿何以處我?”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昭乃不複更言。,之子也。
司馬昭進入殿中,召集群臣議論。尚書左仆射陳泰不來,司馬昭讓陳泰之舅尚書荀去叫他,陳泰說:“人們議論說我陳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來您不如我陳泰。”但子弟們裏裏外外都逼著陳泰去,這才不得已而入宮,見到司馬昭,悲慟欲絕,司馬昭也對著他流淚,說:“玄伯,你將怎樣對待我呢?”陳泰說:“隻有殺掉賈充,才能稍稍謝罪於天下。”司馬昭考慮了很久才說:“你再想想其他辦法。”陳泰說:“我說的隻能是這些,不知其他。”司馬昭就不再說話了。荀是荀之子。
太後下令,罪狀高貴鄉公,廢為庶人,葬以民禮。收王經及人其家屬付廷尉。經謝其母,母顏色不變,笑而應曰:“不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並命,何恨之有!”及就誅,故吏向雄哭之,哀動一市。王沈以功封安平侯。庚寅,太傅孚等上言,請以王禮葬高貴鄉公,太後許之。
太後下令,列舉高貴鄉公的罪狀,把他廢為庶人,以百姓的喪禮安葬。拘捕了王經及其家屬交付廷尉處置。王經向他母親謝罪,他母親臉色不變,笑著回答說:“人誰能不死,隻恐怕死的不得其所。為此事大家同死,還有什麽遺恨!”到被誅殺的那天,故吏向雄為之痛哭,悲哀之情感動了整個街市之人。王沈因有功被封為安平侯。庚寅(初八),太傅司馬孚等人向朝廷進言,請求以藩王的喪禮安葬高貴鄉公,太後同意了。
使中護軍司馬炎迎燕王宇之子常道鄉公璜於鄴,以為明帝嗣。炎,昭之子也。
派中護軍司馬炎到鄴城去迎接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作為魏明帝的繼承人。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
[4]辛卯,群公奏太後自今令書皆稱詔製。
[4]辛卯(初九),各位公侯向太後奏明,從今日起太後下達的命令文書都稱為詔。
[5]癸卯,司馬昭固讓相國、晉公、九錫之命,太後詔許之。
[5]癸卯(二十一日),司馬昭堅決推辭封錫相國、晉公、九錫的命令,太後下詔同意。
[6]戊申,昭上言:“成濟兄弟大逆不道,夷其族。”
[6]戊申(二十六日),司馬昭進言說:“成濟兄弟大逆不道,要誅滅其族。”
[7]六月,癸醜,太後詔常道鄉公更名奐。甲寅,常道鄉公入洛陽,是日,即皇帝位,年十五,大赦,改元。
[7]六月,癸醜(初一),太後下詔讓常道鄉公改名為奐。甲寅(初二),常道鄉公進入洛陽,當天,即皇帝位,時年十五歲。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景元。
[8]丙辰,詔進司馬昭爵位九錫如前,昭固讓,乃止。
[8]丙辰(初四),詔令晉升司馬昭的爵位、九錫如前所命,司馬昭堅決推辭,於是作罷。
[9]癸亥,以尚書右仆射王觀為司空。
[9]癸亥(十一日),任命尚書右仆射王觀為司空。
[10]吳都尉嚴密建議作浦裏塘,群臣皆以為難;唯衛將軍陳留濮陽興以為可成,遂會諸軍民就詐,功費不可勝數。士卒多死亡,民大愁怨。
[10]吳國都尉嚴密建議建造浦裏塘,群臣都認為很困難,隻有衛將軍、陳留人濮陽興認為可以建成,於是集中各地軍民去建造,工程耗資巨大,士卒也有很多人死亡,百姓十分愁苦怨恨。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11]會稽郡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而亮宮人告亮使巫禱祠,有惡言,有司以聞。吳主黜亮為候官侯,遣之國;亮自殺,衛送者皆伏罪。
[11]會稽郡有謠言說會稽王孫亮會重返天子之位,而孫亮的宮人告發說孫亮讓巫者祈禱,說了些不好的話,有關官吏把這些情況奏告朝廷。吳王貶孫亮為侯官侯,並遣送他去封國;孫亮自殺,護送之人也都被治罪。
[12]冬,十月,陽鄉肅侯王觀卒。
[12]冬季,十月,陽鄉肅侯王觀去世。
[13]十一月,詔尊燕王,待以殊禮。
[13]十一月,詔令尊崇燕王曹宇,並待以特殊的禮遇。
[14]十二月,甲午,以司隸校尉王祥為司空。
[14]十二月,甲午(十六日),任命司隸校尉王祥為司空。
[15]尚書王沈為豫州刺史。初到,下教敕屬城及士民曰:“若有能陳長吏可否,說百姓所患者,給穀五百斛。若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者,給穀千斛。”主簿陳、褚入白曰:“教旨思聞苦言,示以勸賞。竊恐拘介子士或憚賞而不言,貪昧之人將慕利而妄舉。苟不合宜,賞不虛行,則遠聽者未知當否之所在,徒見言之不用,因謂設而不行。愚以為告下之事,可少須後。”沈又教曰:“夫興益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褚複白曰:“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言將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雖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致也。”沈乃止。
[15]尚書王沈擔任豫州刺史。上任之初,下命令給所轄各城邑及士民百姓說:“如有能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憂慮的人,賜給糧食五百斛。如有能說出刺史得失,朝政寬嚴的人,賜給糧食一千斛。”主簿陳、褚入府稟告說:“教令的宗旨是想聽一聽百姓的苦衷之言,加以勸勉和賞賜。我們恐怕那些清正廉潔之士害怕受賞而不說,而那些貪婪昏昧之人將要求利而胡言亂語。如果說得不合適,賞賜不會白白地給他,但那些不了解內情的人不知正確錯誤之所在,隻看到說的話不被采用,於是認為您設置賞格而不真正實行。我們認為告示百姓之事,可以稍等一等再說。”王沈又下令說:“進言有益於上,賞賜給予百姓,這是君子的德操,有什麽理由不說?”褚又稟告說:“堯、舜、周公之所以能使人忠心進諫,是因為他們誠懇真摯的心十分顯著。冰炭不會說話而其冷熱的本質自然很明確,這是因為它們是真實的。如果喜好忠直之言,能象冰炭那樣自然,那麽忠直之言將不用求就會自然而至。如果德操不足以同唐堯、虞舜相配,賢明不足以同周公相比,真實不能象冰炭一樣,那麽盡避出具重賞,忠心直諫之言也不會聽到。”於是王沈就停止了賞賜進言的作法。
二年(辛巳、261)
二年(辛巳,公元261年)
[1]春,三月,襄陽太守胡烈表言:吳將鄧由、李光等十八屯同謀歸化,遣使送質任,欲令郡兵臨江迎拔。”詔王基部分諸軍徑造沮水以迎之。“若由等如期到者,便當因此震蕩江表。”基馳驛遺司馬昭書,說由等可疑之狀,“且當清澄,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又曰:“夷陵東西皆險狹,竹木叢蔚,卒有要害,弩馬不陳。今者盤角濡弱,水潦方降,廢盛農之務,要難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薑維之趣上,文欽之據壽春,皆深入求利,以取安沒,此近事之鑒戒也。嘉平已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宜,當務鎮安社稷,撫寧上下,力農務本,懷柔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也。”昭累得基書,意狐疑,敕諸軍已上道者,且權停住所在,須候節度。基複遺詔書曰:“昔漢祖納酈生之說,欲封六國,寤張良之謀而趣銷印。基謀慮淺短,誠不及留侯,亦懼襄陽有食其之謬。”昭於是罷兵,報基書曰:“凡處事者多曲相從順,鮮能確然共盡理實,誠感忠愛,每見規示,輒依來旨,已罷軍嚴。”既而由等果不降。烈,奮之弟也。
[1]春季,三月,襄陽太守胡烈上表說:“吳國將領鄧由、李光等十八個營壘共同商定歸順我國,並派遣使者送來人質,想讓我們的軍隊開到長江邊去迎取。”詔令讓王基布置軍隊直接到沮水去迎接。詔書說:“如果鄧由等人能如期到達,就會因此而震蕩江表。”王基派驛使快速送信給司馬昭,陳述鄧由等人的可疑情況,說:“此事還應當進一步澄清查證,不應立即發重兵深入敵境去接應。”又說:“夷陵東西兩邊都是險要狹隘之地,竹木叢密茂盛,如果敵人突然在要害之地出擊,那麽我們的兵馬就不能施展力量。如今正值春夏之交,弓弩受潮而柔軟無力,而且正當降雨之後,此時廢棄繁忙的農事,邀取難以必得的利益,這是危險的事情。薑維趨進上,文欽占據壽春,都是因深入敵境求取利益而遭到全軍覆沒的結局,這是近來之事的戒鑒。嘉平年間以來,多次發生內部危難,當今我們應做的事宜,最重要的是力求安定國家社稷,撫慰上下臣民,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安撫百姓,不應興師動眾以求外部利益。”司馬昭多次得到王基書信,猶豫不定,命令已經上路的諸軍暫時停止前進就地駐紮,等候新的部署。王基又給司馬昭寫信說:“以前漢高祖采納酈食其的意見,想要分封六國,明白張良的謀略後就迅速追回銷毀了已刻之印。我的謀慮短淺實在不如留侯張良,但也害怕襄陽之事會出現聽信酈食其之言的錯誤。”於是司馬昭停止進兵,又給王基寫回信說:“一般人處事大多曲己而順從,很少能明確而詳盡地向我陳述實在的道理。真誠地感謝你的忠愛,多次得到你的規勸曉喻。現在就依照你來信的意思,已經停止了發兵。”到了約定日期,鄧由等人果然不來投降。胡烈是胡奮之弟。
[2]秋,八月,甲寅,複命司馬昭進爵位如前,不受。
[2]秋季,八月,甲寅(疑誤),再次命令司馬昭晉升爵位像以前那樣,他仍然不接受。
[3]冬,十月,漢主以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平尚書事,以侍中樊建為尚書令。時中?
?侍黃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矯正,士大夫多附之,唯建不與皓往來。秘書令正久在內職,與皓比屋,周旋三十餘年,澹然自守,以書自娛,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故官不過六百石,而亦不罹其禍。漢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譖之,使十年不得朝見。
[3]冬季,十月,漢後主任命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同管理尚書事,又任命侍中樊建為尚書令。當時宦官中常侍黃皓當政,董厥、諸葛瞻都不能糾正他的錯誤行事,士大夫們也都依附於他,隻有樊建不與黃皓往來。秘書令正多年在宮內任職,與黃皓的房屋相鄰,周旋共處三十餘年,淡然自守,每日以讀書為樂,既不被黃皓所喜愛,也不被黃皓所憎惡,因此官職不過六百石,但也沒遭受禍患。漢後主的弟弟甘陵王劉永憎惡黃皓,黃皓就在漢後主麵前詆毀他,使他十年都不得朝見。
吳主使五官中朗將薛聘於漢,及還,吳主問漢政得失,對曰:“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以為至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綜之子也。
吳王派五官中朗將薛到蜀漢去訪問,回來後,吳王向他詢問蜀漢朝政的得失,他回答說:“主上昏亂暗弱而不知自己的錯誤,臣下安身其間隻求免罪不思進取,進入其朝廷聽不到忠直之言,途經其田野看到百姓們都麵有饑色。我聽說燕雀處於堂屋之上,子母之間相互嘻樂,認為這是最安定的地方,煙囪破裂屋棟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而不知禍之將至,這指的就是蜀漢目前的狀況。”
[4]是歲,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強大,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氏分統部眾為十族,鄰老,以位授其子詰汾,使南遷,遂居匈奴故地。詰汾卒,力微立,複徙居定襄之盛樂,部眾浸盛,諸部皆畏服之。
[4]這一年,鮮卑族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第一次派他的兒子沙漠汗入朝進貢,於是就留下他為人質。拓跋力微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部荒遠之地,不與南方的華夏交往。到可汗拓跋毛時,開始強大起來,統治的小柄有三十六個,大姓之族九十九個;經曆五代到可汗拓跋推寅,向南遷至大澤;又經曆了七世至可汗拓跋鄰,讓他的兄弟七人以及同族人乙旃氏、車氏,分開統領部族百姓成為十個部族,拓跋鄰老了之後,傳位給他的兒子拓跋詰汾,讓他再往南遷,就定居在匈奴人的故地。拓跋詰汾死後,拓跋力微即位,又遷居到定襄郡的盛樂縣,部族的兵民日益強盛,其他各部族都畏懼服從他。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下為本章草稿,更新中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甲戌,公元254年)
[1]春,二月,殺中書令李豐。初,豐年十七、八,已有清名,海內翕然稱之。其父太仆恢不願其然,敕使閉門斷客。曹爽專政,司馬懿稱疾不出,豐為尚書仆射,依違二公間,故不與爽同誅,豐子韜,以選尚齊長公主。司馬師秉政,以豐為中書令。是時,太常夏侯玄有天下重名,以曹爽親,不得在勢任,居常怏怏;張緝以後父去郡家居,亦不得意:豐皆與之親善。師雖擢用豐,豐私心常在玄。豐在中書二歲,帝數召豐與語,不知所說。師知其議己,請豐相見以詰豐,豐不以實告;師怒,以刀鈈築殺之,送屍付廷尉,遂收豐子韜及夏侯玄、張緝等皆下廷尉,鍾毓按治,雲:“豐與橫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謀曰:‘拜貴人日,諸營兵皆屯門,陛下臨軒,因此同奉陛下,將群僚人兵,就誅大將軍;陛下儻不從人,便當劫將去耳。’”又雲:“謀以玄為大將軍,緝為車騎將軍;玄、輯皆知其謀。”庚戍,誅韜、玄、緝、鑠、敦、賢,皆夷三族。
[1]春季,二月,魏國殺中書令李豐。當初,李豐十七八歲時,已經頗有清雅之名,海內人士交口稱譽。他的父親太仆李恢不願讓他這樣,所以就令他閉門謝客,不與人往來。曹爽獨攬朝政時,司馬懿稱病不出,當時李豐任尚書仆射,就在曹爽、司馬懿二人之中周旋反覆,因此沒有與曹爽一起被誅殺。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齊長公主為妻。司馬師主持朝政時,任命李豐為中書令。當時,太常夏侯玄在天下極有威望,但因為與曹爽是親戚,不能擔任有權勢的職位,平時常常怏怏不樂;張緝因為是皇後之父而免去郡守閑居在家,他也很不得意;李豐與夏侯玄和張緝關係十分親密。司馬師雖然提拔了李豐,但李豐心裏更為看重夏侯玄。李豐擔任中書令的兩年中,皇帝多次召見李豐一起交談,但不知說些什麽。司馬師知道他們是在議論自己,所以請李豐來相見,向他詢問,但李豐卻不以實言相告;司馬師勃然大怒,就用刀把上的鐵環捶死了李豐,把屍體送交廷尉,接送又逮捕了李豐之子李韜和夏侯玄、張緝等人,都送交廷尉收監。鍾毓負責審訊治獄,他說:“李豐與黃門監蘇鑠、永寧宮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人陰謀策劃說:‘拜貴人的那天,各營的兵力都把守在宮門口,陛下臨近前廊時,借此機會共同侍奉陛下,再率領眾官兵士,近前去誅殺大將軍;陛下如果不聽從,就要挾持著他離開。’”又說:“他們陰謀商定以夏侯玄為大將軍,張緝為驃騎將軍;夏侯玄、張緝都知道這個陰謀。”庚戌(二十二日),誅殺李韜、夏侯玄、張緝、蘇鑠、樂敦、李賢等人,並誅滅三族。
夏侯霸之入蜀也,邀玄欲與之俱,玄不從。及司馬懿薨,中領軍高陽許允謂玄曰:“無複憂矣!”玄歎曰:“士宗,卿何不見事乎!此人猶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及下獄,玄不肯下辭,鍾毓自臨治之。玄正色責毓曰:“吾當何罪!卿為令史責人也,卿便為吾作!”毓以玄名士,節高,不可屈,而獄當竟,夜為作辭,令與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視,頷之而已。及就東市,顏色不變,舉動自若。
夏侯霸投奔蜀國時,曾邀請夏侯玄和他一同去,但夏侯玄沒有聽從。等司馬懿去世,中領軍高陽人許允對夏侯玄說:“以後不用再憂慮了。”夏侯玄歎道:“士宗啊,你怎麽不明事理呢?司馬懿還是能把我作為世代交好的少年來對待我,而司馬師、司馬昭就不會容我了。”入獄之後,夏侯玄不肯招供,鍾毓親自去處理。夏侯玄表情嚴肅地斥責鍾毓說:“我有什麽罪!你身為公府令史親自來責問我,那你就替我寫!”鍾毓認為夏侯玄是名士,誌節清高,不可屈服,但案子要了結,於是連夜為他寫了供狀,使與所查察之事相符合,然後流著眼淚給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後,隻是微微點了點頭而已。等到推到東市斬首,他仍然臉不變色,舉動自如。
李豐弟翼,為兗州刺史,司馬師遣使收之。翼妻荀氏謂翼曰:“中書事發,可及詔書未至赴吳,何為坐取死亡!左右可同赴水火者為誰?”翼思未答,妻曰:“君在大州,不知可與同死生者,雖去亦不免!”翼曰:“二兒小,吾不去,今但從坐身死耳,二兒必免。”乃止,死。
李豐的弟弟李翼是兗州刺史,司馬師派人去逮捕他。李翼的妻子荀氏對他說:“中書令出了事,你可在詔書未到之前跑到吳國去,為什麽要坐著等死!你的左右有誰能與你一起赴湯蹈火?”李翼想了想沒有回答,他妻子說:“你身在大州,卻不知有誰能與代同生共死,你雖然離去也不免一死!”李翼說:“兩個兒子還小,我不能走,如今隻是我一人受牽連而死,兩個兒子必能獲免。”終於沒有逃走,被殺而死。
初,李恢與尚書仆射杜畿及東安太守郭智善,智子衝,有內實而無外觀,州裏弗稱也。衝嚐與李豐俱見畿,既退,畿歎曰:“孝懿無子;非徒無子,殆將無家。君謀為不死也,其子足繼其業。”時人皆以畿為誤,及豐死,衝為代郡太守,卒繼父業。
當初,李恢與尚書仆射杜畿和東安太守郭智是好朋友。郭智的兒子郭衝,有內秀而外表不漂亮,州裏沒有人稱讚他。郭衝曾與李豐一起去看望杜畿,走了之後,杜畿歎道:“李恢沒有兒子了;不僅沒有兒子,恐怕也將要沒有家了。郭智卻是死不了的,他的兒子足以繼承父業。”當時人都認為杜畿說得不對,等李豐死時,郭衝則當了代郡太守,終於繼承了父業。
正始中,夏侯玄、何晏、鄧俱有盛名,欲交尚書郎傅嘏,嘏不受。嘏友人荀粲怪而問之,嘏曰:“太初誌大其量,能合虛聲而無實才。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鄧玄茂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內無關鑰,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此三人者,皆將敗家;遠之猶恐禍及,況昵之乎!”嘏又與李豐不善,謂同誌曰:“豐飾偽而多疑,矜小智而昧於權利,若任機事,其死必矣!”
正始年間,夏侯玄、何晏、鄧都很有名氣,他們想要結交尚書郎傅嘏,但傅嘏卻不接受。傅嘏的朋友荀粲奇怪地問他何以如此,傅嘏說:“夏侯玄的誌向超過了其能力,他能符合虛有的聲名卻沒有實際的才幹。何晏話說得很高遠而情感卻很淺近,喜好辯論卻沒有真誠,這就是所謂口齒伶俐卻會顛覆邦國的人。鄧有所作為但最終沒有成就,他在外邀取名利,而內心卻毫無節製,喜歡與自己相同而討厭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多嘴多舌而且嫉妒超過自己的人;多嘴多舌就會造成很多矛盾,嫉妒超過自己的人就會失去親近的朋友。以我看這三個人都將要家敗族滅,我遠遠地避開他們還恐怕會招惹災禍,更何況與他們親近呢?”傅嘏又與李豐不和,曾對朋友說:“李豐善於掩飾其虛偽而且生性多疑,沾沾自喜於小聰明而又熱衷於權利,如果讓他掌管機密要事,那麽他被殺是必定無疑的!”
[2]辛亥,大赦。
[2]辛亥(二十三日),實行大赦。
[3]三月,廢皇後張氏;夏,四月,立皇後王氏,奉車都尉夔之之女也。
[3]三月,魏國廢掉皇後張氏;夏季,四月,立皇後王氏。王皇後是奉車都尉王夔之的女兒。
[4]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於漢。六月,薑維寇隴西。
[4]狄道長李簡寫密信給蜀漢,請求投降。六月,薑維率軍進犯隴西。
[5]中領軍許允素與李豐、夏侯玄善。秋,允為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帝以允當出,詔會群臣,帝特引允以自近;允當與帝別,涕泣欷。允未發,有司奏允前放散官物,收付廷尉,徙樂浪,未至,道死。
[5]中領軍許允平時與李豐、夏侯玄交好。秋季,許允任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魏帝認為許允應當離京外出,於是詔令群臣集會,魏帝特地把許允拉到自己身旁談話;許允在與魏帝告別時,淚流滿麵哀歎著不忍離去。許允還沒走,有司就奏告說許允以前曾隨便散發官用物品,於是就把他逮捕交付廷尉處理,後又把他押送到樂浪,還沒有到達就死在路上。
[6]吳孫峻驕矜婬暴,國人側目。司馬桓慮謀殺峻,立太子登之子吳侯英;不克,皆死。
[6]吳國的孫峻驕橫傲慢婬亂殘暴,國人憤恨,側目而視。任司馬的桓慮謀劃要殺掉孫峻,立太子孫登之子吳侯孫英為君;沒有成功,參與者都被處死。
[7]帝以李豐之死,意殊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許昌,詔召之使擊薑維。九月,昭領兵入見,帝幸平樂觀以臨軍過。左右勸帝因昭辭,殺之,勒兵以退大將軍;已書詔於前,帝懼,不敢發。
[7]魏帝對李豐之死,心中頗為憤憤不平。安東將軍司馬昭鎮守武昌,詔令召入京然後去攻打薑維。九月,司馬昭領兵來晉見魏帝,魏帝到平樂觀檢閱他的軍隊。左右親信借司馬昭進見辭行的機會殺掉他,然後再領兵擊退大將軍司馬師;在此之前已經寫好詔書,但魏帝害怕,不敢發。
昭引兵入城,大將軍師乃謀廢帝。甲戌,師以皇太後令召群臣會議,以帝荒婬無度,褻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群臣皆莫敢違。乃奏收帝璽綬,歸藩於齊。使郭芝入白太後,太後方與帝對坐,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帝乃起去。太後不悅。芝曰:“太後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於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複何言!”太後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芝曰:“何可見邪!但當速取璽綬!”太後意折,乃遣傍侍禦取璽綬著坐側。芝出報師,師甚豆。又遣使者授帝齊王印綬,出就西宮。帝與太後垂涕而別,人乘王車,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千人,司馬孚悲不自勝,餘多流涕。
司馬昭領兵入城,大將軍司馬師就陰謀廢掉魏帝。甲戌(十九日),司馬師假傳皇太後的命令召集群臣開會議論,以魏帝荒婬無度寵幸親近歌舞藝人為理由,認為他不能再承擔帝王的重任了。群臣都不敢反對。於是上奏章要沒收魏帝的禦璽,貶為齊王。又讓郭芝入宮告訴太後。太後正在與魏帝對坐閑談,郭芝就對魏帝說:“大將軍想要廢掉陛下,立彭城王曹據為帝!”魏帝站起來就走了。太後很不高興。郭芝說:“太後有兒子卻不能教育,現在大將軍主意已定,又領兵在外以防備非常事變,隻能順著他的旨意,還有什麽可說的!”太後說:“我要見大將軍,對他有話說。”郭芝說:“有什麽可見的!”現在隻應該快點取來禦璽!”太後無奈,就讓身邊的侍從官取來禦璽放在座位旁。郭芝出來報告司馬師,司馬師很高興。又派使者把齊王之印綬給魏帝,讓他出來住在西宮。魏帝與太後垂淚而別,然後乘坐親王規格的車子,從太極殿出來往南而行,群臣出來送別的有數十人,司馬孚悲痛欲絕,其他人也都揮淚相送。
師又使使者請璽綬於太後。太後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永絕嗣乎!斑貴鄉公,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於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丁醜,師更召群臣,以太後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髦於元城。髦者,東海定王霖之子也,時年十四,使太常王肅持節迎之。師又使請璽綬,太後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冬,十月,癸醜,高貴鄉公至玄武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庚寅,公入於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至止車門下輿,左右曰:“舊剩輿入。”公曰:“吾被皇太後征,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太後。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百僚陪位者皆欣欣焉。大赦,改元。為齊王築宮於河內。
司馬師又派使者向太後索要禦璽,太後說:“彭城王是我的小叔,他立為天子,我該到哪兒去?再說明皇帝難道就永絕後嗣了嗎?高貴鄉公是文皇帝的長孫,明皇帝之弟的兒子,按照禮製,可以選擇小宗的後代來繼承大宗的統緒,你們再詳細議論議論。”丁醜(二十二日),司馬師再次召集群臣,把太後的命令給他們看,然後決定到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曹髦是東海定王曹霖之子,當時年僅十四歲,所以讓太常王肅持符節去迎接他。司馬師又派人向太後要禦璽,太後說:“我要見高貴鄉公,他小的時候我就認識他了,我想親手把禦璽授給他。”冬季,十月,己醜(初四),高貴鄉公到達玄武館,群臣上奏請求讓他住在前殿,高貴鄉公認為那是先帝的舊居,就避開前殿而住到西廂;群臣又請求讓朝內用皇帝的車駕平迎接,高貴鄉公不同意。庚寅(初五),高貴鄉公進入洛陽,群臣在西掖門南邊跪拜迎接,高貴鄉公也下車答拜,司儀對他說:“按照禮儀不必答拜。”高貴鄉公說:“我也是天子之臣,怎能不拜?”於是就下車答拜。到了止車門高貴鄉公下了車,左右之人說:“按舊儀您可乘車進入。”高貴鄉公說:“我受到皇太後的征召,還不知幹什麽呢?”然後就步行到太極東堂,拜見太後。當天,高貴鄉公在太極前殿即皇帝位,出席的文武百官都十分喜悅。然後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正元。又在河北郡為齊王建造了宮室。
[8]漢薑維自狄道進拔河間、臨洮。將軍徐質與戰,殺其蕩寇將軍張嶷,漢兵乃還。
[8]蜀漢的薑維從狄道進軍攻克河關和臨洮。將軍徐質與之交戰,殺了蜀漢的蕩寇將軍張嶷,蜀漢軍隊隨即撤回。
[9]初,揚州刺史文欽,驍果絕人,曹爽以其鄉裏故愛之。欽恃爽勢,多所陵傲。及爽誅,又好增虜級以邀功賞,司馬師常抑之,由是怨望。鎮東將軍丘儉素與夏侯玄、李豐善,玄等死,儉亦不自安,乃以計厚待欽。儉子治書侍禦史甸謂儉曰:“大人居方嶽重任,國家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矣!”儉然之。[9]當初,揚州刺史文欽,驍勇果敢超過他人,曹爽因與他同鄉,所以非常器重他。文欽依仗曹爽的權勢,也常常盛氣淩人。曹爽被殺後,文欽內心十分恐懼,又喜好虛報俘虜的人數以邀功求賞,司馬師常常約束遏製他,因此他對司馬師十分怨恨。鎮東將軍丘儉平素與夏侯玄、李豐交往甚密,夏侯玄等人被殺之後,丘儉內心也惴惴不安,於是就按照內心的計謀,拉攏文欽,給他豐厚的待遇。丘儉的兒子治書侍禦史丘甸對他父親說:“父親大人擔當國家一個方麵的重大責任,如果國家覆沒滅亡而您卻安然無恙自守一方,那將受到天下人的責難。”丘儉認為他說得很對。
四年(己卯,公元259年)
[1]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井中。先是,頓丘、冠軍、陽夏井中屢有龍見,群臣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作《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昭見而惡之。
[1]春季,正月,黃龍兩次出現於寧陵的井中。在此之前,頓丘、冠軍、陽夏地方的井中多次有龍出現,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征,魏帝說:“龍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這不是好的兆頭。”於是作《潛龍詩》以自我諷喻,司馬昭看後十分不滿。
[2]夏,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卒。
[2]夏季,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3]漢主封其子諶為北地王,詢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以巧佞有寵於漢主,薑維雖位在祗上,而多率眾在外,希親朝政,權任不及祗。秋,八月,丙子,祗卒;漢主以仆射義陽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仆射。
[3]漢後主封其子劉諶為北地王,劉詢為新興王,劉虔為上黨王。尚書令陳祗因善於花言巧語逢迎討好,深得漢王寵幸,薑維的地位雖在孫祗之上,但大部分時間率兵在外,很少參與朝政,所以權力不如陳祗大。秋季,八月,丙子(二十日),陳祗去世;漢後主任命仆射、義陽人董厥為尚書令,尚書諸葛瞻為仆射。
[4]冬,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為婢所殺。
[4]冬季,十一月,車騎將軍孫壹被奴婢所殺。
[5]是歲,以王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5]這一年,任命王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庚辰、260)
魏元帝景元元年(庚辰,公元260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朔(初一),發生日食。
[2]夏,四月,詔有司率遵前命,複進大將軍昭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2]夏季,四月,詔令有關官員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晉升大將軍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公,加賜九錫。
[3]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醜,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禍殆不測,宜見重祥。”帝乃出懷中黃素詔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保懼,況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後。沈、業奔走告昭,呼經欲與俱,經不從。帝遂拔劍升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昭弟屯騎校尉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嗬之,眾奔走。中護軍賈充自外入,逆與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騎督成弟太子舍人濟問充曰:“事急矣,當雲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抽戈前刺帝,殞於車下。昭聞之,大驚,自投於地。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甚哀,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3]魏帝見自己的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五月,己醜(初七),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司馬昭的野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黜的恥辱,今日我將親自與你們一起出去討伐他。”王經說:“古時魯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專權,討伐失敗而出走,丟掉了國家,被天下人所恥笑。如今權柄掌握在司馬昭之手已經很久了,朝廷內以及四方之臣都為他效命而不顧逆順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宮中宿衛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憑借什麽?而您一旦這樣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卻反而使病包厲害了嗎?禍患恐怕難以預測,應該重新加以詳細研究。”魏帝這時就從懷中拿出黃絹紹書扔在地上說:“這樣做已經決定了!縱使死了又有什麽可怕的,何況不一定會死呢!”說完就進內宮稟告太後。王沈、王業跑出去告訴司馬昭,想叫王經與他們一起去,但王經不去。魏帝隨即拔出劍登輦,率領殿中宿衛和奴仆們呼喊著出了宮。司馬昭的弟弟屯騎校尉司馬在東止車門遇到魏帝,魏帝左右之人怒聲嗬斥他們,司馬的兵士被嚇得逃走了。中護軍賈充從外而入,迎麵與魏帝戰於南麵宮闕之下,魏帝親自用劍拚殺。眾人想要退卻,騎督成之弟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說:“事情緊急了,你說怎麽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麽可問的!”於是成濟立即抽出長戈上前刺殺魏帝,把他殺死於車下。司馬昭聞訊大驚,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馬孚奔跑過去,把魏帝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著說:“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啊!”
昭入殿中,召群臣會議。尚書左仆射陳泰不至,昭使其舅尚書荀召之,泰曰:“世之論者以泰方於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內外鹹共逼之,乃入,見昭,悲慟,昭亦對之注曰:“玄伯,卿何以處我?”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進於此,不知其次。”昭乃不複更言。,之子也。
司馬昭進入殿中,召集群臣議論。尚書左仆射陳泰不來,司馬昭讓陳泰之舅尚書荀去叫他,陳泰說:“人們議論說我陳泰可以和您相比,今天看來您不如我陳泰。”但子弟們裏裏外外都逼著陳泰去,這才不得已而入宮,見到司馬昭,悲慟欲絕,司馬昭也對著他流淚,說:“玄伯,你將怎樣對待我呢?”陳泰說:“隻有殺掉賈充,才能稍稍謝罪於天下。”司馬昭考慮了很久才說:“你再想想其他辦法。”陳泰說:“我說的隻能是這些,不知其他。”司馬昭就不再說話了。荀是荀之子。
太後下令,罪狀高貴鄉公,廢為庶人,葬以民禮。收王經及人其家屬付廷尉。經謝其母,母顏色不變,笑而應曰:“不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並命,何恨之有!”及就誅,故吏向雄哭之,哀動一市。王沈以功封安平侯。庚寅,太傅孚等上言,請以王禮葬高貴鄉公,太後許之。
太後下令,列舉高貴鄉公的罪狀,把他廢為庶人,以百姓的喪禮安葬。拘捕了王經及其家屬交付廷尉處置。王經向他母親謝罪,他母親臉色不變,笑著回答說:“人誰能不死,隻恐怕死的不得其所。為此事大家同死,還有什麽遺恨!”到被誅殺的那天,故吏向雄為之痛哭,悲哀之情感動了整個街市之人。王沈因有功被封為安平侯。庚寅(初八),太傅司馬孚等人向朝廷進言,請求以藩王的喪禮安葬高貴鄉公,太後同意了。
使中護軍司馬炎迎燕王宇之子常道鄉公璜於鄴,以為明帝嗣。炎,昭之子也。
派中護軍司馬炎到鄴城去迎接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作為魏明帝的繼承人。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
[4]辛卯,群公奏太後自今令書皆稱詔製。
[4]辛卯(初九),各位公侯向太後奏明,從今日起太後下達的命令文書都稱為詔。
[5]癸卯,司馬昭固讓相國、晉公、九錫之命,太後詔許之。
[5]癸卯(二十一日),司馬昭堅決推辭封錫相國、晉公、九錫的命令,太後下詔同意。
[6]戊申,昭上言:“成濟兄弟大逆不道,夷其族。”
[6]戊申(二十六日),司馬昭進言說:“成濟兄弟大逆不道,要誅滅其族。”
[7]六月,癸醜,太後詔常道鄉公更名奐。甲寅,常道鄉公入洛陽,是日,即皇帝位,年十五,大赦,改元。
[7]六月,癸醜(初一),太後下詔讓常道鄉公改名為奐。甲寅(初二),常道鄉公進入洛陽,當天,即皇帝位,時年十五歲。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景元。
[8]丙辰,詔進司馬昭爵位九錫如前,昭固讓,乃止。
[8]丙辰(初四),詔令晉升司馬昭的爵位、九錫如前所命,司馬昭堅決推辭,於是作罷。
[9]癸亥,以尚書右仆射王觀為司空。
[9]癸亥(十一日),任命尚書右仆射王觀為司空。
[10]吳都尉嚴密建議作浦裏塘,群臣皆以為難;唯衛將軍陳留濮陽興以為可成,遂會諸軍民就詐,功費不可勝數。士卒多死亡,民大愁怨。
[10]吳國都尉嚴密建議建造浦裏塘,群臣都認為很困難,隻有衛將軍、陳留人濮陽興認為可以建成,於是集中各地軍民去建造,工程耗資巨大,士卒也有很多人死亡,百姓十分愁苦怨恨。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11]會稽郡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而亮宮人告亮使巫禱祠,有惡言,有司以聞。吳主黜亮為候官侯,遣之國;亮自殺,衛送者皆伏罪。
[11]會稽郡有謠言說會稽王孫亮會重返天子之位,而孫亮的宮人告發說孫亮讓巫者祈禱,說了些不好的話,有關官吏把這些情況奏告朝廷。吳王貶孫亮為侯官侯,並遣送他去封國;孫亮自殺,護送之人也都被治罪。
[12]冬,十月,陽鄉肅侯王觀卒。
[12]冬季,十月,陽鄉肅侯王觀去世。
[13]十一月,詔尊燕王,待以殊禮。
[13]十一月,詔令尊崇燕王曹宇,並待以特殊的禮遇。
[14]十二月,甲午,以司隸校尉王祥為司空。
[14]十二月,甲午(十六日),任命司隸校尉王祥為司空。
[15]尚書王沈為豫州刺史。初到,下教敕屬城及士民曰:“若有能陳長吏可否,說百姓所患者,給穀五百斛。若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者,給穀千斛。”主簿陳、褚入白曰:“教旨思聞苦言,示以勸賞。竊恐拘介子士或憚賞而不言,貪昧之人將慕利而妄舉。苟不合宜,賞不虛行,則遠聽者未知當否之所在,徒見言之不用,因謂設而不行。愚以為告下之事,可少須後。”沈又教曰:“夫興益於上,受分於下,斯乃君子之操,何不言之有!”褚複白曰:“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則諤諤之言將不求而自至。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並周公,實不可以同冰炭,雖懸重賞,忠諫之言未可致也。”沈乃止。
[15]尚書王沈擔任豫州刺史。上任之初,下命令給所轄各城邑及士民百姓說:“如有能陳述官吏的好壞,訴說百姓憂慮的人,賜給糧食五百斛。如有能說出刺史得失,朝政寬嚴的人,賜給糧食一千斛。”主簿陳、褚入府稟告說:“教令的宗旨是想聽一聽百姓的苦衷之言,加以勸勉和賞賜。我們恐怕那些清正廉潔之士害怕受賞而不說,而那些貪婪昏昧之人將要求利而胡言亂語。如果說得不合適,賞賜不會白白地給他,但那些不了解內情的人不知正確錯誤之所在,隻看到說的話不被采用,於是認為您設置賞格而不真正實行。我們認為告示百姓之事,可以稍等一等再說。”王沈又下令說:“進言有益於上,賞賜給予百姓,這是君子的德操,有什麽理由不說?”褚又稟告說:“堯、舜、周公之所以能使人忠心進諫,是因為他們誠懇真摯的心十分顯著。冰炭不會說話而其冷熱的本質自然很明確,這是因為它們是真實的。如果喜好忠直之言,能象冰炭那樣自然,那麽忠直之言將不用求就會自然而至。如果德操不足以同唐堯、虞舜相配,賢明不足以同周公相比,真實不能象冰炭一樣,那麽盡避出具重賞,忠心直諫之言也不會聽到。”於是王沈就停止了賞賜進言的作法。
二年(辛巳、261)
二年(辛巳,公元261年)
[1]春,三月,襄陽太守胡烈表言:吳將鄧由、李光等十八屯同謀歸化,遣使送質任,欲令郡兵臨江迎拔。”詔王基部分諸軍徑造沮水以迎之。“若由等如期到者,便當因此震蕩江表。”基馳驛遺司馬昭書,說由等可疑之狀,“且當清澄,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又曰:“夷陵東西皆險狹,竹木叢蔚,卒有要害,弩馬不陳。今者盤角濡弱,水潦方降,廢盛農之務,要難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薑維之趣上,文欽之據壽春,皆深入求利,以取安沒,此近事之鑒戒也。嘉平已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宜,當務鎮安社稷,撫寧上下,力農務本,懷柔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也。”昭累得基書,意狐疑,敕諸軍已上道者,且權停住所在,須候節度。基複遺詔書曰:“昔漢祖納酈生之說,欲封六國,寤張良之謀而趣銷印。基謀慮淺短,誠不及留侯,亦懼襄陽有食其之謬。”昭於是罷兵,報基書曰:“凡處事者多曲相從順,鮮能確然共盡理實,誠感忠愛,每見規示,輒依來旨,已罷軍嚴。”既而由等果不降。烈,奮之弟也。
[1]春季,三月,襄陽太守胡烈上表說:“吳國將領鄧由、李光等十八個營壘共同商定歸順我國,並派遣使者送來人質,想讓我們的軍隊開到長江邊去迎取。”詔令讓王基布置軍隊直接到沮水去迎接。詔書說:“如果鄧由等人能如期到達,就會因此而震蕩江表。”王基派驛使快速送信給司馬昭,陳述鄧由等人的可疑情況,說:“此事還應當進一步澄清查證,不應立即發重兵深入敵境去接應。”又說:“夷陵東西兩邊都是險要狹隘之地,竹木叢密茂盛,如果敵人突然在要害之地出擊,那麽我們的兵馬就不能施展力量。如今正值春夏之交,弓弩受潮而柔軟無力,而且正當降雨之後,此時廢棄繁忙的農事,邀取難以必得的利益,這是危險的事情。薑維趨進上,文欽占據壽春,都是因深入敵境求取利益而遭到全軍覆沒的結局,這是近來之事的戒鑒。嘉平年間以來,多次發生內部危難,當今我們應做的事宜,最重要的是力求安定國家社稷,撫慰上下臣民,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安撫百姓,不應興師動眾以求外部利益。”司馬昭多次得到王基書信,猶豫不定,命令已經上路的諸軍暫時停止前進就地駐紮,等候新的部署。王基又給司馬昭寫信說:“以前漢高祖采納酈食其的意見,想要分封六國,明白張良的謀略後就迅速追回銷毀了已刻之印。我的謀慮短淺實在不如留侯張良,但也害怕襄陽之事會出現聽信酈食其之言的錯誤。”於是司馬昭停止進兵,又給王基寫回信說:“一般人處事大多曲己而順從,很少能明確而詳盡地向我陳述實在的道理。真誠地感謝你的忠愛,多次得到你的規勸曉喻。現在就依照你來信的意思,已經停止了發兵。”到了約定日期,鄧由等人果然不來投降。胡烈是胡奮之弟。
[2]秋,八月,甲寅,複命司馬昭進爵位如前,不受。
[2]秋季,八月,甲寅(疑誤),再次命令司馬昭晉升爵位像以前那樣,他仍然不接受。
[3]冬,十月,漢主以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平尚書事,以侍中樊建為尚書令。時中?
?侍黃皓用事,厥、瞻皆不能矯正,士大夫多附之,唯建不與皓往來。秘書令正久在內職,與皓比屋,周旋三十餘年,澹然自守,以書自娛,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故官不過六百石,而亦不罹其禍。漢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譖之,使十年不得朝見。
[3]冬季,十月,漢後主任命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共同管理尚書事,又任命侍中樊建為尚書令。當時宦官中常侍黃皓當政,董厥、諸葛瞻都不能糾正他的錯誤行事,士大夫們也都依附於他,隻有樊建不與黃皓往來。秘書令正多年在宮內任職,與黃皓的房屋相鄰,周旋共處三十餘年,淡然自守,每日以讀書為樂,既不被黃皓所喜愛,也不被黃皓所憎惡,因此官職不過六百石,但也沒遭受禍患。漢後主的弟弟甘陵王劉永憎惡黃皓,黃皓就在漢後主麵前詆毀他,使他十年都不得朝見。
吳主使五官中朗將薛聘於漢,及還,吳主問漢政得失,對曰:“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以為至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綜之子也。
吳王派五官中朗將薛到蜀漢去訪問,回來後,吳王向他詢問蜀漢朝政的得失,他回答說:“主上昏亂暗弱而不知自己的錯誤,臣下安身其間隻求免罪不思進取,進入其朝廷聽不到忠直之言,途經其田野看到百姓們都麵有饑色。我聽說燕雀處於堂屋之上,子母之間相互嘻樂,認為這是最安定的地方,煙囪破裂屋棟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而不知禍之將至,這指的就是蜀漢目前的狀況。”
[4]是歲,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力微之先,世居北荒,不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強大,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五世至可汗推寅,南遷大澤;又七世至可汗鄰,使其兄弟七人及族人乙旃氏、車氏分統部眾為十族,鄰老,以位授其子詰汾,使南遷,遂居匈奴故地。詰汾卒,力微立,複徙居定襄之盛樂,部眾浸盛,諸部皆畏服之。
[4]這一年,鮮卑族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第一次派他的兒子沙漠汗入朝進貢,於是就留下他為人質。拓跋力微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部荒遠之地,不與南方的華夏交往。到可汗拓跋毛時,開始強大起來,統治的小柄有三十六個,大姓之族九十九個;經曆五代到可汗拓跋推寅,向南遷至大澤;又經曆了七世至可汗拓跋鄰,讓他的兄弟七人以及同族人乙旃氏、車氏,分開統領部族百姓成為十個部族,拓跋鄰老了之後,傳位給他的兒子拓跋詰汾,讓他再往南遷,就定居在匈奴人的故地。拓跋詰汾死後,拓跋力微即位,又遷居到定襄郡的盛樂縣,部族的兵民日益強盛,其他各部族都畏懼服從他。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