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許多天,馬林天天吃肥牛火鍋,結果,吃到上火,嘴角生泡。然後,馬林才暫停了吃火鍋。
不過,那麽多牛肉沒被消耗掉,馬林也沒停下吃牛肉的腳步。然後,馬林改為煎牛排。先在平底鍋上倒上油,然後拿出上好的牛排,加上黑胡椒,製作黑椒牛排。當然,不是那種三分熟、五分熟的半生的牛排,而是八分熟的,既嫩,又不至於因為不熟而鬧肚子。
黑椒煎牛排的推出,同樣大受歡迎。在這個年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牲畜,牛肉也是比較少的。普通百姓,一般吃豬肉或羊肉。而牛肉,則是貴族和富翁才會常吃的。
隻不過,這個年代法式料理尚未出現。而且,歐洲人此時也很缺乏食物油。因此,用油煎製食物還是非常罕見的。更多的烹飪方式,是烤和煮。
馬林搞出的黑椒煎牛排,把上層人士吃的牛肉,和同樣是上層人士吃的胡椒,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味道想當不錯。於是,這種使用牛肉、黑胡椒、黃油或橄欖油,以及洋蔥作為輔料的很“貴族”的簡單吃法,很快在東弗裏斯蘭伯國流行了開來,並擴散向全歐洲。
年後,忽然從北美的布雷頓角島,運回來一船的紙張……
馬林非常重視,趕到埃姆登港,親自檢驗這些紙張的質量。檢查下來,馬林發現,這些紙張,貌似質量很不錯。而且,似乎是迎合了馬林的需要。這一船紙張裏,有很多的油紙。
馬林曾經對那些去布雷頓角島北邊建立造紙廠的工匠們說過,自己希望能造出很廉價的紙張,然後,做出厚實的油紙,用油紙袋,取代獸皮,成為一種很重要的防潮的包裝袋。
然後,派去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工匠們,使用鯨油,浸泡厚實的紙張後加熱,製造出了鯨油紙。
不過,馬林卻是知道,真正質量好的油紙,其實是幹性油塗在紙張表麵製成的。幹性油主要是桐油、梓油、亞麻油等。這種油幹燥速度快很容易在紙張表麵形成氧化層,防水效果好。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與之相反的,是不幹性油。這種油很難氧化幹燥,長期以比較穩定的油脂狀態存在。這種油,因為不容易氧化,很適合作為潤滑油。反正,馬林記得前世化學老師說過,不幹性油是不適合用來做油紙的。
而鯨油,比較奇怪。雖然是動物油脂,但碘值較高,高達110到135,屬於半幹性油。而牛油、羊油的碘值,隻有三四十點,屬於明顯的不幹性油。
所以,後世常用的牛油紙,為了增強性能,紙張必須經過硫酸浸泡後,才會上牛油。不然,牛油不容易氧化,難以在紙張表層形成幹燥的保護油膜。
而鯨油因為是半幹性油,不會像牛油那麽難以氧化。因此,鯨油紙質量,雖然不像桐油紙質量那麽好,但也是勉強夠用的。
摸了摸鯨油紙,馬林並沒有發現手變得油膩。所以,這些鯨油紙,時間一長,或者經過高溫烘幹,還是能夠形成氧化油膜的。
有了這批鯨油紙,馬林決定,找人把這些鯨油紙做成油紙袋。以後,像蔗糖啊、鹽啊之類的容易受潮的貨物,就用油紙袋密封包裝起來,免得受潮變質了。
要知道,這年頭,蔗糖和鹽,都是很昂貴的商品。要是受潮變質了,那損失可是很大的。
不過,之前因為油紙成本太高。而且,用動物油也難以做出合格的油紙。所以,為了保護蔗糖和鹽之類的貴重商品,很多人都用獸皮袋來裝這些東西的。
而馬林在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廠,因為采用了後世的造紙技術,導致造紙成本很低。根據加蘭德送來的報告,布雷頓角島造紙廠造紙的成本相當低。因為,造紙原料裏,除了硫酸鈉需要從埃及購買,算是有點成本。其餘的,比如木材,根本就是隨地砍伐的。這玩意,在北美到處都是。用作燃料的煤炭也是,布雷頓角島上正好有個大煤礦——北悉尼煤礦。
總得說來,在布雷頓角島造紙,成本也就是那點埃及進口的硫酸鈉,以及伐木和挖煤、運煤的那點人力成本,外加造紙工匠的一些薪水。這點成本,在近代技術的高效化學製漿麵前,根本不算啥。
根據塔拉的助手們的估計,在布雷頓角島造紙的成本,大概每百張紙,才1芬尼,比大明的造紙,成本還低幾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叫大明的造紙,周期長達一百多天呢。而在布雷頓角島,把木材變成紙漿,隻要一天的時間就足矣。所以,盡管馬林手下造紙工匠的薪水比大明那邊的工匠高,伐木等人力成本也高於大明造紙作坊。但是,在高效的近代科技麵前,這點差距,早被抵消了。而且,還超出很多。
聽說了百張紙成本才一芬尼,趕來湊熱鬧的傑弗裏,嘴巴裏都能裝下一個大鵝蛋了。他可是多年的老官吏了,和紙張打交道也很多。
傑弗裏很清楚,目前歐洲,紙張的價格,一張就要1芬尼。其成本,大約沒有1芬尼,但是,也足夠達到馬林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廠的造紙成本的幾十倍了。
也就是說,馬林把造紙的成本降低了幾十倍。這對於文化的傳播來說,絕對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從前,普通人每天的我工錢不過2個芬尼。而一張紙的價格就要1芬尼。也就是說,普通人勞動了一天,隻夠買兩張紙的……
這樣的情況下,普通人的小孩讀得起書麽?顯然讀不起。要知道,一本書就有幾十張紙(一開的大紙)。這還隻是紙張的成本,另外,知識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加上印刷等成本,普通人幹上一個月,也未必能買得起一本書。所以,在19世紀中期以前,一般人是讀不起書的。
知道19世紀中期,出現了機械製漿法和化學製漿法後,造紙成本大大降低下來。然後,歐洲文化迅速普及開來,科學在19世紀下半葉,也真正實現了騰飛。
所以,紙張成本的下降,對社會的影響,是極大的。
馬林看到這些布雷頓角島出產的廉價紙張,仿佛看到了科技的大發展。當然,還有廉價的油紙袋的推廣。以後,易受潮的商品的保存和運輸,有了大量廉價油紙袋,也不再是大問題了……
不過,那麽多牛肉沒被消耗掉,馬林也沒停下吃牛肉的腳步。然後,馬林改為煎牛排。先在平底鍋上倒上油,然後拿出上好的牛排,加上黑胡椒,製作黑椒牛排。當然,不是那種三分熟、五分熟的半生的牛排,而是八分熟的,既嫩,又不至於因為不熟而鬧肚子。
黑椒煎牛排的推出,同樣大受歡迎。在這個年代,牛是一種重要的牲畜,牛肉也是比較少的。普通百姓,一般吃豬肉或羊肉。而牛肉,則是貴族和富翁才會常吃的。
隻不過,這個年代法式料理尚未出現。而且,歐洲人此時也很缺乏食物油。因此,用油煎製食物還是非常罕見的。更多的烹飪方式,是烤和煮。
馬林搞出的黑椒煎牛排,把上層人士吃的牛肉,和同樣是上層人士吃的胡椒,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味道想當不錯。於是,這種使用牛肉、黑胡椒、黃油或橄欖油,以及洋蔥作為輔料的很“貴族”的簡單吃法,很快在東弗裏斯蘭伯國流行了開來,並擴散向全歐洲。
年後,忽然從北美的布雷頓角島,運回來一船的紙張……
馬林非常重視,趕到埃姆登港,親自檢驗這些紙張的質量。檢查下來,馬林發現,這些紙張,貌似質量很不錯。而且,似乎是迎合了馬林的需要。這一船紙張裏,有很多的油紙。
馬林曾經對那些去布雷頓角島北邊建立造紙廠的工匠們說過,自己希望能造出很廉價的紙張,然後,做出厚實的油紙,用油紙袋,取代獸皮,成為一種很重要的防潮的包裝袋。
然後,派去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工匠們,使用鯨油,浸泡厚實的紙張後加熱,製造出了鯨油紙。
不過,馬林卻是知道,真正質量好的油紙,其實是幹性油塗在紙張表麵製成的。幹性油主要是桐油、梓油、亞麻油等。這種油幹燥速度快很容易在紙張表麵形成氧化層,防水效果好。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與之相反的,是不幹性油。這種油很難氧化幹燥,長期以比較穩定的油脂狀態存在。這種油,因為不容易氧化,很適合作為潤滑油。反正,馬林記得前世化學老師說過,不幹性油是不適合用來做油紙的。
而鯨油,比較奇怪。雖然是動物油脂,但碘值較高,高達110到135,屬於半幹性油。而牛油、羊油的碘值,隻有三四十點,屬於明顯的不幹性油。
所以,後世常用的牛油紙,為了增強性能,紙張必須經過硫酸浸泡後,才會上牛油。不然,牛油不容易氧化,難以在紙張表層形成幹燥的保護油膜。
而鯨油因為是半幹性油,不會像牛油那麽難以氧化。因此,鯨油紙質量,雖然不像桐油紙質量那麽好,但也是勉強夠用的。
摸了摸鯨油紙,馬林並沒有發現手變得油膩。所以,這些鯨油紙,時間一長,或者經過高溫烘幹,還是能夠形成氧化油膜的。
有了這批鯨油紙,馬林決定,找人把這些鯨油紙做成油紙袋。以後,像蔗糖啊、鹽啊之類的容易受潮的貨物,就用油紙袋密封包裝起來,免得受潮變質了。
要知道,這年頭,蔗糖和鹽,都是很昂貴的商品。要是受潮變質了,那損失可是很大的。
不過,之前因為油紙成本太高。而且,用動物油也難以做出合格的油紙。所以,為了保護蔗糖和鹽之類的貴重商品,很多人都用獸皮袋來裝這些東西的。
而馬林在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廠,因為采用了後世的造紙技術,導致造紙成本很低。根據加蘭德送來的報告,布雷頓角島造紙廠造紙的成本相當低。因為,造紙原料裏,除了硫酸鈉需要從埃及購買,算是有點成本。其餘的,比如木材,根本就是隨地砍伐的。這玩意,在北美到處都是。用作燃料的煤炭也是,布雷頓角島上正好有個大煤礦——北悉尼煤礦。
總得說來,在布雷頓角島造紙,成本也就是那點埃及進口的硫酸鈉,以及伐木和挖煤、運煤的那點人力成本,外加造紙工匠的一些薪水。這點成本,在近代技術的高效化學製漿麵前,根本不算啥。
根據塔拉的助手們的估計,在布雷頓角島造紙的成本,大概每百張紙,才1芬尼,比大明的造紙,成本還低幾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叫大明的造紙,周期長達一百多天呢。而在布雷頓角島,把木材變成紙漿,隻要一天的時間就足矣。所以,盡管馬林手下造紙工匠的薪水比大明那邊的工匠高,伐木等人力成本也高於大明造紙作坊。但是,在高效的近代科技麵前,這點差距,早被抵消了。而且,還超出很多。
聽說了百張紙成本才一芬尼,趕來湊熱鬧的傑弗裏,嘴巴裏都能裝下一個大鵝蛋了。他可是多年的老官吏了,和紙張打交道也很多。
傑弗裏很清楚,目前歐洲,紙張的價格,一張就要1芬尼。其成本,大約沒有1芬尼,但是,也足夠達到馬林布雷頓角島的造紙廠的造紙成本的幾十倍了。
也就是說,馬林把造紙的成本降低了幾十倍。這對於文化的傳播來說,絕對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從前,普通人每天的我工錢不過2個芬尼。而一張紙的價格就要1芬尼。也就是說,普通人勞動了一天,隻夠買兩張紙的……
這樣的情況下,普通人的小孩讀得起書麽?顯然讀不起。要知道,一本書就有幾十張紙(一開的大紙)。這還隻是紙張的成本,另外,知識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加上印刷等成本,普通人幹上一個月,也未必能買得起一本書。所以,在19世紀中期以前,一般人是讀不起書的。
知道19世紀中期,出現了機械製漿法和化學製漿法後,造紙成本大大降低下來。然後,歐洲文化迅速普及開來,科學在19世紀下半葉,也真正實現了騰飛。
所以,紙張成本的下降,對社會的影響,是極大的。
馬林看到這些布雷頓角島出產的廉價紙張,仿佛看到了科技的大發展。當然,還有廉價的油紙袋的推廣。以後,易受潮的商品的保存和運輸,有了大量廉價油紙袋,也不再是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