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文化人主要分為兩類人——貴族和教士。馬林讓丹麥國王漢斯帶走那些貴族,隻能算是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對於那些識字的丹麥人教士,還沒有解決。
不過,這也不算什麽難題。因為,馬林有教廷的支持,大規模把這些丹麥教士調離,還是很簡單的。
比如,不萊梅大主教國搬到施滕達爾後,肯定會把不萊梅大主教國的很多重要的教士一起帶走。這樣,原不萊梅大主教國就會空出很多教士的位置。
這樣一來,馬林完全可以把日德蘭半島的有文化的丹麥人教士,都調到原不萊梅大主教國地區去。然後,再從自己控製下的德意誌地區,挑選德意誌人傳教士,去日德蘭地區主持日常教務。當然,因為德意誌教士不會講丹麥語,和丹麥百姓溝通困難。因此,馬林會選擇在石勒蘇益格公國境內挑選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傳教士前去負責教務。
石勒蘇益格公國是個很特殊的地方,這個地方南邊是德意誌人為主(後來劃歸德國),北邊以丹麥人為主(後來劃歸丹麥)。雖然地處南北兩邊,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德意誌人和丹麥人,還是有很多交集的。畢竟,同處於一個國家。
所以,就造成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很多都會同時講德語和丹麥語。而且,同時會講德語和丹麥語的傳教士,占到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總數的過半,人數很可觀。
當然了,雖然會講兩種語言,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還是會選擇本民族的語言作為母語的。另一種語言,隻是為了和人溝通方便。書寫的時候,德意誌人傳教士還是會選擇德語,而丹麥人傳教士,還是會選擇丹麥語。所以,把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傳教士弄到日德蘭丹麥人地區,是不用擔心那些德意誌人傳教士會幫丹麥人傳承文化的。
而那些丹麥人傳教士,馬林決定利用教廷給的授權,全部調往德意誌人地區,哪怕白養著不做事,都要這麽做。然後,日德蘭半島丹麥人地區的教務,則全由石勒蘇益格公國那些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人傳教士全麵接手。
然後,馬林會以教會的名義,在丹麥人創辦很多小學,教當地小孩子學德語和書寫德語。同時,日德蘭地區一切公文和書籍,全部使用德語。至於丹麥語,馬林也不禁止,而是不允許書麵使用,作為無文字的方言對待。不過,不會講德語的丹麥人,永遠隻能當農奴,而不會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
同時,馬林還會選擇對日德蘭半島進行移民,把大量的德意誌難民移民到日德蘭半島來。日德蘭半島雖然麵積不算大,但地勢較為平坦,無論搞種植業還是畜牧業,都大有可為。
在後世,丹麥可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號稱“歐洲食櫥”,不管是糧食產量還是肉類產量,在歐洲都是排名靠前的。而且,丹麥豬肉出口,占據世界第一,人均小麥產量接近一噸(丹麥500多萬人口),而華夏隻有90多千克。當然,華夏是以稻米為主食的,不好比。但是,這也顯示出了後世丹麥農業的發達。
丹麥農業發達固然有其高科技的成分在內,但最主要的,還是丹麥的農業可利用土地多啊。後世丹麥4.3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不包括法羅群島),竟然有2.9萬平方公裏的耕地——尼瑪,都占國土麵積的67%了。華夏占比多少?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後世華夏雖然耕地不少,可很多耕地土地貧瘠。北方的土地,尤其是西北的土地,嚴重缺水。而丹麥這地方,壓根就不缺水。除了氣候稍微涼了一點外,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後世丹麥人才能搞出農業上的奇跡出來。
當然,因為穿越者馬林的關係,後世的丹麥想要奇跡就難了。因為,丹麥土地麵積最大的日德蘭半島被馬林搶過來了。以後,是馬林在日德蘭半島上大搞農業了。
馬林知道,日德蘭半島的土地肥沃平坦,可耕地很多,至少占一半以上。而日德蘭半島包括石勒蘇益格公國在內,差不多達到了3萬平方公裏的樣子,可耕地按一半算的話,就有1.5萬平方公裏。折算成英畝,就是370萬英畝,也就是185萬尤格拉姆,或者2246萬畝……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而且,現在可是中世紀末期,農業純粹靠人工啊。那麽多土地,也沒那麽多人去開墾啊!
就拿新到手的日德蘭半島約2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來說,這裏隻有25萬丹麥人,最多幾萬壯年勞力。一家五口人,耕作100畝地頂天了。25萬人,最多耕作500萬畝土地……
但是,這25萬人,又不都是農民啊,還有很多漁民,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呢。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嚴重不足啊。
想要利用好那兩千多萬畝地,起碼需要20萬戶五口之家,也就是超過一百萬人口。而且,這都是農業人口……
所以,馬林的打算是——既然缺人,那咱們就從德意誌窮地方移民德意誌人過來唄……
到時候,德意誌人口都占優了,還愁丹麥人翻出浪花來?再說了,馬林還打算鼓勵德意誌人和丹麥人互相通婚呢。本就都屬於日耳曼人,除了語言習俗,其他差別本就不大。再互相通婚,加上德意誌人占多數,不要幾十年,就把這裏同化掉了。
若是真要把日德蘭半島上超過一半的國土都開發成農田和牧場,馬林光是收地租,就會受到手抽筋的……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當然,出於軍事目的考慮,馬林打算,把日德蘭半島這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可利用的一半國土,再分成兩大部分——耕地和牧場……
耕地需要勞動力太多了,馬林打算把其中的一半,主要是沿河的肥沃地段,方便灌溉的地區,都開墾成耕地。而另外一半的不靠近河湖的地區,則開辟為牧場,全部種上苜蓿草,飼養細毛綿羊,以及牛和馬。當然,也可以發展一下後世丹麥的強勢養殖行業——養豬業……
到時候,肥沃的日德蘭半島,將會成為馬林手中的糧倉和肉倉。同時,還可以供應大量的戰馬和乳酪製品。
奶牛自然是選用荷蘭花白奶牛,而戰馬,馬林選擇東歐蒙古馬,也就是後世的頓河馬。這種哥薩克騎兵的坐騎雖然沒有阿拉伯馬等名貴馬種那麽出色,但是,勝在耐操耐粗飼。隨便放在草地上吃草,就能養活。隻有很勞累的時候(比如載人長途奔跑後),才需要加點精料。不像歐洲戰馬,平時就要**料。尼瑪三五匹還好說,要是上萬匹,花銷簡直驚人。
所以,歐洲曆史上,騎兵的規模一向不大。但貧窮的沙俄,卻能經常出動幾萬、十幾萬哥薩克騎兵,橫掃四方。一戰的時候,沙俄甚至出動了上百萬哥薩克騎兵。隻不過,麵對德國的機槍陣,沒討到好。
但是,在18和19世紀,能夠隨意出動幾萬哥薩克騎兵的沙皇,號稱“歐洲壓路機”,讓整個歐洲都有些瑟瑟發抖……
所以,馬林決定——在日德蘭半島上,那些耕地以外的牧區,多建立一些類似哥薩克村落的聚居地。
然後,馬林會從德意誌青年中,挑選一些喜歡騎馬,且性格剽悍的小夥子,加入這些村落。馬林會分配牧場給他們,但他們必須繳納少量的賦稅,並無條件為馬林打仗。
平時,這些小夥子們在日德蘭半島的牧場騎著東歐蒙古馬去放牧,沒事的時候,馬林會安排村長組織這些小夥子們練習摔跤、馬上格鬥和騎射等。
他們的村長,就相當於馬林麾下的騎兵連隊長。一旦戰事爆發,村長就會變身為騎兵連隊長,帶著全村青壯為馬林作戰……這種模式,有些類似滿清的八旗製度——“入則為民,出則為兵”。
這樣,馬林隻需要付出一些草地,就能獲得大量驍勇的騎兵,絕對劃算無比。而且,他們也不是不交稅,每年還是要繳納一成的稅收的。隻有戰爭年,才會免稅。
因為村長會經常組織青壯們習武格鬥,並練習戰術,所以,到戰時,這些騎兵,戰鬥力不會很差。嚴格來說,他們的村落,就是一個半兵營。
而馬林在戰時征募他們,並不需要花費多少錢,最多補貼他們一些糧食和戰馬的飼料。也不需要給他們薪水,他們的土地就是薪水。
這樣,馬林平時不需要花錢養著他們,但戰爭開始後,卻能征集到大量的優秀騎兵。這樣的村落多了,馬林的騎兵就越多。
馬林不求像沙皇那樣擁有幾十萬哥薩克,隻求戰時能拉出一兩萬哥薩克騎兵就心滿意足了。
至於村落的名字,馬林也懶得多想,直接山寨,就叫“哥薩克村”。出來的騎兵,也叫哥薩克。反正,現在,正版的哥薩克還沒出現呢。自己先搞出來,就是正版的……
特麽的,等手下的哥薩克村落多了,看誰敢不服?我派幾萬哥薩克騎兵去你家打砸搶去……
不過,這也不算什麽難題。因為,馬林有教廷的支持,大規模把這些丹麥教士調離,還是很簡單的。
比如,不萊梅大主教國搬到施滕達爾後,肯定會把不萊梅大主教國的很多重要的教士一起帶走。這樣,原不萊梅大主教國就會空出很多教士的位置。
這樣一來,馬林完全可以把日德蘭半島的有文化的丹麥人教士,都調到原不萊梅大主教國地區去。然後,再從自己控製下的德意誌地區,挑選德意誌人傳教士,去日德蘭地區主持日常教務。當然,因為德意誌教士不會講丹麥語,和丹麥百姓溝通困難。因此,馬林會選擇在石勒蘇益格公國境內挑選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傳教士前去負責教務。
石勒蘇益格公國是個很特殊的地方,這個地方南邊是德意誌人為主(後來劃歸德國),北邊以丹麥人為主(後來劃歸丹麥)。雖然地處南北兩邊,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德意誌人和丹麥人,還是有很多交集的。畢竟,同處於一個國家。
所以,就造成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很多都會同時講德語和丹麥語。而且,同時會講德語和丹麥語的傳教士,占到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總數的過半,人數很可觀。
當然了,雖然會講兩種語言,但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傳教士,還是會選擇本民族的語言作為母語的。另一種語言,隻是為了和人溝通方便。書寫的時候,德意誌人傳教士還是會選擇德語,而丹麥人傳教士,還是會選擇丹麥語。所以,把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傳教士弄到日德蘭丹麥人地區,是不用擔心那些德意誌人傳教士會幫丹麥人傳承文化的。
而那些丹麥人傳教士,馬林決定利用教廷給的授權,全部調往德意誌人地區,哪怕白養著不做事,都要這麽做。然後,日德蘭半島丹麥人地區的教務,則全由石勒蘇益格公國那些會講丹麥語的德意誌人傳教士全麵接手。
然後,馬林會以教會的名義,在丹麥人創辦很多小學,教當地小孩子學德語和書寫德語。同時,日德蘭地區一切公文和書籍,全部使用德語。至於丹麥語,馬林也不禁止,而是不允許書麵使用,作為無文字的方言對待。不過,不會講德語的丹麥人,永遠隻能當農奴,而不會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
同時,馬林還會選擇對日德蘭半島進行移民,把大量的德意誌難民移民到日德蘭半島來。日德蘭半島雖然麵積不算大,但地勢較為平坦,無論搞種植業還是畜牧業,都大有可為。
在後世,丹麥可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號稱“歐洲食櫥”,不管是糧食產量還是肉類產量,在歐洲都是排名靠前的。而且,丹麥豬肉出口,占據世界第一,人均小麥產量接近一噸(丹麥500多萬人口),而華夏隻有90多千克。當然,華夏是以稻米為主食的,不好比。但是,這也顯示出了後世丹麥農業的發達。
丹麥農業發達固然有其高科技的成分在內,但最主要的,還是丹麥的農業可利用土地多啊。後世丹麥4.3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不包括法羅群島),竟然有2.9萬平方公裏的耕地——尼瑪,都占國土麵積的67%了。華夏占比多少?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後世華夏雖然耕地不少,可很多耕地土地貧瘠。北方的土地,尤其是西北的土地,嚴重缺水。而丹麥這地方,壓根就不缺水。除了氣候稍微涼了一點外,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後世丹麥人才能搞出農業上的奇跡出來。
當然,因為穿越者馬林的關係,後世的丹麥想要奇跡就難了。因為,丹麥土地麵積最大的日德蘭半島被馬林搶過來了。以後,是馬林在日德蘭半島上大搞農業了。
馬林知道,日德蘭半島的土地肥沃平坦,可耕地很多,至少占一半以上。而日德蘭半島包括石勒蘇益格公國在內,差不多達到了3萬平方公裏的樣子,可耕地按一半算的話,就有1.5萬平方公裏。折算成英畝,就是370萬英畝,也就是185萬尤格拉姆,或者2246萬畝……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而且,現在可是中世紀末期,農業純粹靠人工啊。那麽多土地,也沒那麽多人去開墾啊!
就拿新到手的日德蘭半島約2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來說,這裏隻有25萬丹麥人,最多幾萬壯年勞力。一家五口人,耕作100畝地頂天了。25萬人,最多耕作500萬畝土地……
但是,這25萬人,又不都是農民啊,還有很多漁民,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呢。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嚴重不足啊。
想要利用好那兩千多萬畝地,起碼需要20萬戶五口之家,也就是超過一百萬人口。而且,這都是農業人口……
所以,馬林的打算是——既然缺人,那咱們就從德意誌窮地方移民德意誌人過來唄……
到時候,德意誌人口都占優了,還愁丹麥人翻出浪花來?再說了,馬林還打算鼓勵德意誌人和丹麥人互相通婚呢。本就都屬於日耳曼人,除了語言習俗,其他差別本就不大。再互相通婚,加上德意誌人占多數,不要幾十年,就把這裏同化掉了。
若是真要把日德蘭半島上超過一半的國土都開發成農田和牧場,馬林光是收地租,就會受到手抽筋的……
<a href="https://m.ranwen.la" id="wzsy">ranwen.la</a>
當然,出於軍事目的考慮,馬林打算,把日德蘭半島這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可利用的一半國土,再分成兩大部分——耕地和牧場……
耕地需要勞動力太多了,馬林打算把其中的一半,主要是沿河的肥沃地段,方便灌溉的地區,都開墾成耕地。而另外一半的不靠近河湖的地區,則開辟為牧場,全部種上苜蓿草,飼養細毛綿羊,以及牛和馬。當然,也可以發展一下後世丹麥的強勢養殖行業——養豬業……
到時候,肥沃的日德蘭半島,將會成為馬林手中的糧倉和肉倉。同時,還可以供應大量的戰馬和乳酪製品。
奶牛自然是選用荷蘭花白奶牛,而戰馬,馬林選擇東歐蒙古馬,也就是後世的頓河馬。這種哥薩克騎兵的坐騎雖然沒有阿拉伯馬等名貴馬種那麽出色,但是,勝在耐操耐粗飼。隨便放在草地上吃草,就能養活。隻有很勞累的時候(比如載人長途奔跑後),才需要加點精料。不像歐洲戰馬,平時就要**料。尼瑪三五匹還好說,要是上萬匹,花銷簡直驚人。
所以,歐洲曆史上,騎兵的規模一向不大。但貧窮的沙俄,卻能經常出動幾萬、十幾萬哥薩克騎兵,橫掃四方。一戰的時候,沙俄甚至出動了上百萬哥薩克騎兵。隻不過,麵對德國的機槍陣,沒討到好。
但是,在18和19世紀,能夠隨意出動幾萬哥薩克騎兵的沙皇,號稱“歐洲壓路機”,讓整個歐洲都有些瑟瑟發抖……
所以,馬林決定——在日德蘭半島上,那些耕地以外的牧區,多建立一些類似哥薩克村落的聚居地。
然後,馬林會從德意誌青年中,挑選一些喜歡騎馬,且性格剽悍的小夥子,加入這些村落。馬林會分配牧場給他們,但他們必須繳納少量的賦稅,並無條件為馬林打仗。
平時,這些小夥子們在日德蘭半島的牧場騎著東歐蒙古馬去放牧,沒事的時候,馬林會安排村長組織這些小夥子們練習摔跤、馬上格鬥和騎射等。
他們的村長,就相當於馬林麾下的騎兵連隊長。一旦戰事爆發,村長就會變身為騎兵連隊長,帶著全村青壯為馬林作戰……這種模式,有些類似滿清的八旗製度——“入則為民,出則為兵”。
這樣,馬林隻需要付出一些草地,就能獲得大量驍勇的騎兵,絕對劃算無比。而且,他們也不是不交稅,每年還是要繳納一成的稅收的。隻有戰爭年,才會免稅。
因為村長會經常組織青壯們習武格鬥,並練習戰術,所以,到戰時,這些騎兵,戰鬥力不會很差。嚴格來說,他們的村落,就是一個半兵營。
而馬林在戰時征募他們,並不需要花費多少錢,最多補貼他們一些糧食和戰馬的飼料。也不需要給他們薪水,他們的土地就是薪水。
這樣,馬林平時不需要花錢養著他們,但戰爭開始後,卻能征集到大量的優秀騎兵。這樣的村落多了,馬林的騎兵就越多。
馬林不求像沙皇那樣擁有幾十萬哥薩克,隻求戰時能拉出一兩萬哥薩克騎兵就心滿意足了。
至於村落的名字,馬林也懶得多想,直接山寨,就叫“哥薩克村”。出來的騎兵,也叫哥薩克。反正,現在,正版的哥薩克還沒出現呢。自己先搞出來,就是正版的……
特麽的,等手下的哥薩克村落多了,看誰敢不服?我派幾萬哥薩克騎兵去你家打砸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