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泰大肆收購油桐、漆樹和毛竹的種子的同時,另一個懂漢話的副使斯康達也沒閑著。雖然因為能力不及孔泰,沒有負責和大明官員的接觸,但斯康達的漢話水平還是足夠的。在兩廣總督衙門的衙役的幫助下,斯康達也負責了部分采購業務。
斯康達負責的第一項采購業務是小麥,馬林早就知道,大明朝的小麥品種,比當下歐洲的品種要好。當然,不是說好吃程度,而是指生長速度。
歐洲小麥太坑爹,要整整生長一年。而大明的冬小麥,是和水稻輪作的,一般隻要半年左右。所以,馬林看重的,是大明小麥的生長速度。
在未來,馬林打算在北美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和大明長江流域一樣,推行稻麥輪種製度。這樣,糧食的產量就更恐怖了,也能養活更多居民。
隻不過,在這個年代,廣東地區是不種植小麥的。即使到了後世,也隻有廣東北部山區,才有少量種植冬小麥的。畢竟,兩廣地區主要是種植水稻的。所以,在廣州想要獲得小麥種子,還真有點麻煩。
但是,好在大明朝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度。因為大明官員是全國流動的,所以,難免有大量北方的官員,被調往兩廣地區當官。而北方人習慣吃麵食,故而,就形成了一個市場需求。而且,這種需求雖然量未必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需求小麥的,是那些北方調來的官老爺啊……
要是平民百姓,即使有需求也沒人理會——尼瑪,到了南方就得吃米,想吃麵食?滾一邊去……
但是,那些大老爺可不能這麽對待。他們要啥,就得有啥。尤其是,那些個需要巴結那些老爺的商人,也會想著法子從北方運麵粉或者小麥過來。
所以,斯康達和孔泰分開之後,立即去廣州城的糧鋪去打聽有沒有小麥出售。而且,重點打聽產自長江流域的冬小麥。
不過,畢竟是廣州,這邊出售小麥的實在太少。那些個糧鋪,即使照顧北方客戶的需求,一般也都是出售麵粉,而不是小麥。很多糧鋪,根本就是進的麵粉,而不是進小麥回來磨麵。
所以,一連幾天,斯康達都沒有收獲。最後,還是在出身贛西的左布政使沈銳的幫助下,斯康達找到一位出身南直隸北部(大約相當於後世皖北地區淮河以北的地方,明代的南直隸包括後世的蘇省和皖省)的習慣吃麵食的小官家裏,花費20兩銀子的高價,購買了其從家鄉帶來的兩石未曾磨成麵的冬小麥。雖然量少了點,但也算有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awenku.com">yawenku.com</a>
斯康達的第二項任務,則是收購水稻的種子。當然,不是南方熱帶地區流行的秈稻,而是北方地區流行的粳稻。比如,東北大米這樣的稻米。
前世,馬林就是江北人,習慣吃軟糯的粳米,不太習慣吃南方的秈米。雖然說,秈米中也有香米這樣的存在。但總的而言,還是粳米更香軟一些。
而且,不管在大明還是在後世,北方人吃大米,都更習慣吃粳米,而不是秈米。甚至,作為大明糧倉的蘇南地區,也主要產粳米。這是因為,蘇湖一帶,是京師重要的稻米供應區。通過京杭大運河,漕船把蘇湖一帶的大米運往京師,供應京師的官員。
但是,京師很多官員,更習慣吃粳米。所以,大明最重要的產糧區,也根據需求,主要種植粳稻。在後世,蘇省依然是全國最大的粳稻產區。包括其江南地區和江淮地區,一直是重要的粳米產區。
當然,說這些都是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馬林喜歡吃粳米啊……
所以,作為小弟的斯康達,必須為馬林尋找粳稻的稻種。然後,移植到北美地區和長江流域氣候相似的地方種植,供應給馬林食用。
為此,斯康達特地跑去糧鋪,采購粳稻的種子……
粳稻的種子倒是不難采購,畢竟,粳米在大明就很受出身長江以北的官員們青睞。所以,粳稻比小麥好買多了。斯康達隨便找個糧店,就購買了100石粳稻。
在采購完粳稻後,斯康達還購買了大批兩廣本地的秈稻的種子。畢竟,馬林控製的熱帶殖民地,不適合粳稻的生長,隻適合秈稻生長。而在此之前,馬林雖然從印度獲得了秈稻的種子,但他不太相信阿三的稻種,於是讓斯康達在大明也采購一些優質的秈稻種子。
除此之外,斯康達還采購了大量糯稻的種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林打算以後用糯米釀醋,當然也可以釀酒。此外,還可以打年糕……總之,糯稻的用途也很廣。雖然糯米不能當主食,可卻用途廣泛。而用糯米釀醋,也是重要的用途之一。畢竟,用蘋果釀醋,成本有點高,還是用糯米釀醋更劃算些。而蘋果嘛,還是給人直接吃的好……
……
斯康達采購完糧食種子後,終於開始采購別的了……
既然來到大明,不采購絲綢簡直就說不過去啊!於是,斯康達借用兩廣總督衙門的威勢,請來了廣州城裏幾家大絲綢供應商,向他們采購生絲,以及部分絲綢麵料。
之所以以采購生絲為主,是因為東西方的審美不同。大明人認為美的絲綢麵料,歐洲人未必認同,反之亦然。
所以,解決東西方審美差異的最好辦法,就是從大明采購生絲回去,紡織符合歐洲人審美的絲綢布……
眼下,大明的生絲價格非常便宜。市麵上,一擔生絲(一司馬擔,重約120斤左右)才50兩左右,平均每斤生絲才0.41兩白銀的樣子,比萬曆年間0.5兩每斤生絲的價格還要便宜很多。畢竟,萬曆年間時候,因為白銀的大批湧入,造成了物價的上漲。而在正德時期,白銀尚未大量流入,此時大明,物價比萬曆朝還要低。
斯康達提出大肆采購生絲,但廣州的絲綢商人們並不太樂意。為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總不能因為斯康達一句話,就把原本打算賣給老客戶的生絲賣給他吧?
但這並不是問題,當斯康達提出用每擔生絲56兩的價格采購後,那些大絲綢商人頓時拋棄了節操。除了少部分必須優先供給的來頭較大的客戶外,其餘客戶的優先級,都被排到了斯康達的後麵——誰叫斯康達加價一成多呢……
但是,大概因為廣州城遠離絲綢主產地江浙的原因,加上還沒有歐洲人過來每年大量采購。所以,廣州城尚未形成大規模供應絲綢的氣候。斯康達采購的絲綢,其實是搶了本地人的份額。
所以,盡管出了高價,斯康達總共也不過采購了900擔生絲。就這,還把廣州城的生絲一掃而空,導致廣州生絲供應短期內出現了嚴重困難。
當然,這要是擱在明末,就絕不可能了。因為,明末的時候,大明絲綢的供應相當充足。甚至,在明朝嘉靖年間,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湖州等江浙地區,出現了大麵積“改稻為桑”的情況。因為,種桑養蠶,出售絲綢,利益比賣稻米大多了。一石稻米才半兩銀子,而一擔生絲價格幾十兩……
在西洋人大肆采購大明絲綢之前,雖然種桑養蠶收益也高。但礙於市場有限,還沒有人願意大麵積改稻為桑。但自從葡萄牙人開始在大明大量采購絲綢後,出於經濟利益的刺激,江南地區才開始出現了大麵積改稻為桑的情況。對此,後世一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還詳細描述了這個情況。
不過,馬林身為曆史係高材生,自然知道《大明王朝1566》所講的嚴嵩父子大力推進“改稻為桑”,並不惜毀堤淹田,來強行推動的劇情是不符合史實的。
事實上,真正推動江南地區改稻為桑的,是利益。而執行者,也並非嚴嵩父子,而是擁有大片田地的江南士紳。比如,徐階所在的鬆江徐家這樣的超級大戶,才是真正的推手。而如此做的原因,自然是絲綢外貿的暴利了。
不過,那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如今,哥倫布的船隊第一次來大明,大明還沒有從絲綢貿易中看到暴利呢,自然也不存在改稻為桑的風潮。所以,絲綢的供應量,也不是很充足。要是擱到崇禎年間,隻要你有錢,還能在大明自由采買,別說900擔生絲了,9千擔都能買得到……
眼看買不到足夠的生絲了,斯康達就開始轉變目標——開始采購瓷器……
在這個時代,瓷器在歐洲可是老值錢了。一件瓷器的價格,都是以金幣為單位的。很多小說中,歐洲古代國王發怒,都喜歡摔上一兩件“珍貴”的瓷器,以表明其真的怒火滔天了。不然,也舍不得把如此珍貴的瓷器摔掉……而這個梗,也多次出現在很多小說裏……
所以,斯康達這次,自然不會放棄瓷器的采買。為此,他雇傭了一大批腳夫,跟著去那些瓷器店掃貨。幾天下來,斯康達居住的驛館倉庫,堆滿了他從廣州各大瓷器店掃來的貨。斯康達不但購買了大量精美的瓷瓶、瓷罐等擺設用的瓷器,同時還購買了大量的瓷碗。別說青花瓷了,普通的青瓷碗,都買了老多。結果,這導致廣州城百姓買碗困難。要是誰家不小心打壞了飯碗,想去瓷器店買個新的都買不到……
就這樣,在孔泰和斯康達兩位使者的努力下,哥倫布帶來的一艘500噸級的戰艦和兩艘250級武裝商船上,堆滿了各種貨物……而兩人的瘋狂掃貨的行為,也嚴重幹擾了廣州城的市場。比如,絲綢行業和瓷器行業的供貨,遇到了嚴重的困難。為此,很多人都向官府投訴,搞得兩位布政使也有些頭大。好在,兩人的瘋狂采購,終於把三艘船的貨艙都裝滿了,也就停止了掃貨。不然,情況會更嚴重……
斯康達負責的第一項采購業務是小麥,馬林早就知道,大明朝的小麥品種,比當下歐洲的品種要好。當然,不是說好吃程度,而是指生長速度。
歐洲小麥太坑爹,要整整生長一年。而大明的冬小麥,是和水稻輪作的,一般隻要半年左右。所以,馬林看重的,是大明小麥的生長速度。
在未來,馬林打算在北美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和大明長江流域一樣,推行稻麥輪種製度。這樣,糧食的產量就更恐怖了,也能養活更多居民。
隻不過,在這個年代,廣東地區是不種植小麥的。即使到了後世,也隻有廣東北部山區,才有少量種植冬小麥的。畢竟,兩廣地區主要是種植水稻的。所以,在廣州想要獲得小麥種子,還真有點麻煩。
但是,好在大明朝是一個商業發達的國度。因為大明官員是全國流動的,所以,難免有大量北方的官員,被調往兩廣地區當官。而北方人習慣吃麵食,故而,就形成了一個市場需求。而且,這種需求雖然量未必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需求小麥的,是那些北方調來的官老爺啊……
要是平民百姓,即使有需求也沒人理會——尼瑪,到了南方就得吃米,想吃麵食?滾一邊去……
但是,那些大老爺可不能這麽對待。他們要啥,就得有啥。尤其是,那些個需要巴結那些老爺的商人,也會想著法子從北方運麵粉或者小麥過來。
所以,斯康達和孔泰分開之後,立即去廣州城的糧鋪去打聽有沒有小麥出售。而且,重點打聽產自長江流域的冬小麥。
不過,畢竟是廣州,這邊出售小麥的實在太少。那些個糧鋪,即使照顧北方客戶的需求,一般也都是出售麵粉,而不是小麥。很多糧鋪,根本就是進的麵粉,而不是進小麥回來磨麵。
所以,一連幾天,斯康達都沒有收獲。最後,還是在出身贛西的左布政使沈銳的幫助下,斯康達找到一位出身南直隸北部(大約相當於後世皖北地區淮河以北的地方,明代的南直隸包括後世的蘇省和皖省)的習慣吃麵食的小官家裏,花費20兩銀子的高價,購買了其從家鄉帶來的兩石未曾磨成麵的冬小麥。雖然量少了點,但也算有了。
<a id="wzsy" href="http://www.yawenku.com">yawenku.com</a>
斯康達的第二項任務,則是收購水稻的種子。當然,不是南方熱帶地區流行的秈稻,而是北方地區流行的粳稻。比如,東北大米這樣的稻米。
前世,馬林就是江北人,習慣吃軟糯的粳米,不太習慣吃南方的秈米。雖然說,秈米中也有香米這樣的存在。但總的而言,還是粳米更香軟一些。
而且,不管在大明還是在後世,北方人吃大米,都更習慣吃粳米,而不是秈米。甚至,作為大明糧倉的蘇南地區,也主要產粳米。這是因為,蘇湖一帶,是京師重要的稻米供應區。通過京杭大運河,漕船把蘇湖一帶的大米運往京師,供應京師的官員。
但是,京師很多官員,更習慣吃粳米。所以,大明最重要的產糧區,也根據需求,主要種植粳稻。在後世,蘇省依然是全國最大的粳稻產區。包括其江南地區和江淮地區,一直是重要的粳米產區。
當然,說這些都是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馬林喜歡吃粳米啊……
所以,作為小弟的斯康達,必須為馬林尋找粳稻的稻種。然後,移植到北美地區和長江流域氣候相似的地方種植,供應給馬林食用。
為此,斯康達特地跑去糧鋪,采購粳稻的種子……
粳稻的種子倒是不難采購,畢竟,粳米在大明就很受出身長江以北的官員們青睞。所以,粳稻比小麥好買多了。斯康達隨便找個糧店,就購買了100石粳稻。
在采購完粳稻後,斯康達還購買了大批兩廣本地的秈稻的種子。畢竟,馬林控製的熱帶殖民地,不適合粳稻的生長,隻適合秈稻生長。而在此之前,馬林雖然從印度獲得了秈稻的種子,但他不太相信阿三的稻種,於是讓斯康達在大明也采購一些優質的秈稻種子。
除此之外,斯康達還采購了大量糯稻的種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林打算以後用糯米釀醋,當然也可以釀酒。此外,還可以打年糕……總之,糯稻的用途也很廣。雖然糯米不能當主食,可卻用途廣泛。而用糯米釀醋,也是重要的用途之一。畢竟,用蘋果釀醋,成本有點高,還是用糯米釀醋更劃算些。而蘋果嘛,還是給人直接吃的好……
……
斯康達采購完糧食種子後,終於開始采購別的了……
既然來到大明,不采購絲綢簡直就說不過去啊!於是,斯康達借用兩廣總督衙門的威勢,請來了廣州城裏幾家大絲綢供應商,向他們采購生絲,以及部分絲綢麵料。
之所以以采購生絲為主,是因為東西方的審美不同。大明人認為美的絲綢麵料,歐洲人未必認同,反之亦然。
所以,解決東西方審美差異的最好辦法,就是從大明采購生絲回去,紡織符合歐洲人審美的絲綢布……
眼下,大明的生絲價格非常便宜。市麵上,一擔生絲(一司馬擔,重約120斤左右)才50兩左右,平均每斤生絲才0.41兩白銀的樣子,比萬曆年間0.5兩每斤生絲的價格還要便宜很多。畢竟,萬曆年間時候,因為白銀的大批湧入,造成了物價的上漲。而在正德時期,白銀尚未大量流入,此時大明,物價比萬曆朝還要低。
斯康達提出大肆采購生絲,但廣州的絲綢商人們並不太樂意。為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總不能因為斯康達一句話,就把原本打算賣給老客戶的生絲賣給他吧?
但這並不是問題,當斯康達提出用每擔生絲56兩的價格采購後,那些大絲綢商人頓時拋棄了節操。除了少部分必須優先供給的來頭較大的客戶外,其餘客戶的優先級,都被排到了斯康達的後麵——誰叫斯康達加價一成多呢……
但是,大概因為廣州城遠離絲綢主產地江浙的原因,加上還沒有歐洲人過來每年大量采購。所以,廣州城尚未形成大規模供應絲綢的氣候。斯康達采購的絲綢,其實是搶了本地人的份額。
所以,盡管出了高價,斯康達總共也不過采購了900擔生絲。就這,還把廣州城的生絲一掃而空,導致廣州生絲供應短期內出現了嚴重困難。
當然,這要是擱在明末,就絕不可能了。因為,明末的時候,大明絲綢的供應相當充足。甚至,在明朝嘉靖年間,出於經濟上的考量,湖州等江浙地區,出現了大麵積“改稻為桑”的情況。因為,種桑養蠶,出售絲綢,利益比賣稻米大多了。一石稻米才半兩銀子,而一擔生絲價格幾十兩……
在西洋人大肆采購大明絲綢之前,雖然種桑養蠶收益也高。但礙於市場有限,還沒有人願意大麵積改稻為桑。但自從葡萄牙人開始在大明大量采購絲綢後,出於經濟利益的刺激,江南地區才開始出現了大麵積改稻為桑的情況。對此,後世一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還詳細描述了這個情況。
不過,馬林身為曆史係高材生,自然知道《大明王朝1566》所講的嚴嵩父子大力推進“改稻為桑”,並不惜毀堤淹田,來強行推動的劇情是不符合史實的。
事實上,真正推動江南地區改稻為桑的,是利益。而執行者,也並非嚴嵩父子,而是擁有大片田地的江南士紳。比如,徐階所在的鬆江徐家這樣的超級大戶,才是真正的推手。而如此做的原因,自然是絲綢外貿的暴利了。
不過,那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如今,哥倫布的船隊第一次來大明,大明還沒有從絲綢貿易中看到暴利呢,自然也不存在改稻為桑的風潮。所以,絲綢的供應量,也不是很充足。要是擱到崇禎年間,隻要你有錢,還能在大明自由采買,別說900擔生絲了,9千擔都能買得到……
眼看買不到足夠的生絲了,斯康達就開始轉變目標——開始采購瓷器……
在這個時代,瓷器在歐洲可是老值錢了。一件瓷器的價格,都是以金幣為單位的。很多小說中,歐洲古代國王發怒,都喜歡摔上一兩件“珍貴”的瓷器,以表明其真的怒火滔天了。不然,也舍不得把如此珍貴的瓷器摔掉……而這個梗,也多次出現在很多小說裏……
所以,斯康達這次,自然不會放棄瓷器的采買。為此,他雇傭了一大批腳夫,跟著去那些瓷器店掃貨。幾天下來,斯康達居住的驛館倉庫,堆滿了他從廣州各大瓷器店掃來的貨。斯康達不但購買了大量精美的瓷瓶、瓷罐等擺設用的瓷器,同時還購買了大量的瓷碗。別說青花瓷了,普通的青瓷碗,都買了老多。結果,這導致廣州城百姓買碗困難。要是誰家不小心打壞了飯碗,想去瓷器店買個新的都買不到……
就這樣,在孔泰和斯康達兩位使者的努力下,哥倫布帶來的一艘500噸級的戰艦和兩艘250級武裝商船上,堆滿了各種貨物……而兩人的瘋狂掃貨的行為,也嚴重幹擾了廣州城的市場。比如,絲綢行業和瓷器行業的供貨,遇到了嚴重的困難。為此,很多人都向官府投訴,搞得兩位布政使也有些頭大。好在,兩人的瘋狂采購,終於把三艘船的貨艙都裝滿了,也就停止了掃貨。不然,情況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