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000磅白銀,讓馬林極為興奮。要知道,這可是相當於416.6磅黃金啊,可以鑄造出價值超過5.3萬金幣的銀幣!
隻是,考慮到這是五六萬壯丁的辛苦勞動才達到的效果,馬林又不開心了——等這幫人被送去了美洲後咋辦?沒了足夠的礦工,就達不到這個產量了啊……
不過,一問礦山主管加爾茨,馬林就放心多了——加爾茨告訴馬林,其實這5.78萬礦工的能量並沒有釋放出來,最多隻釋放了不到2萬礦工的能量。
為何?因為礦道狹窄,你再多人也擠不進去啊。所以,大部分礦工其實不是在挖礦石,而是在開鑿新的礦道,然後,在礦道內部安放承重的木頭框架,避免礦道坍塌。而且,一般而言,要等到礦道一段時間後顯得穩定了,礦工才會進入其中采礦。
當然,在北海國的礦洞裏,在安防木頭框架的時候,順帶還會鋪設礦車軌道。一旦礦洞建設完畢,就可以派出一組礦工進入其中挖礦了。
不過,礦道的選擇不是隨便挖的,而是要在工程師的監督下開挖。工程師會先取樣,根據勘測結果估算出礦脈走向。然後,才會按照礦脈走向開挖新的礦道。同時,還必須避開地下水係。
地下水不是均勻分布的,它也有一些水係。簡單來說,地下水係就像人身上的血管,有大動脈,也有小的支脈。如果挖到地下水主脈,要麽想盡辦法堵上,要麽放棄這個礦坑。
至於挖到一些水流量不大的地下水小支脈,在盡量堵住的同時,會往礦坑外抽水。比如,蒸汽機在這方麵,就比人工抽水強多了。
戈斯拉爾這邊還好,因為位於內陸的哈茨山脈地區,地下水係並不是很發達。而馬林之前圖謀的愛爾蘭塔拉鉛鋅礦就比較坑。愛爾蘭水資源太豐富,而塔拉鉛鋅礦又有上百米深,就算動用蒸汽機抽水,也很難應付洶湧澎湃的地下水。在這個需要人親自下井挖礦的時代,這種地下水控製不住的地下礦,就沒有開采價值。除非,那是品味非常高的金銀礦。
所以,在古代,一般開采的都是地表礦。除了高品位金銀礦或者高價值的銅礦等,一般人很不喜歡下井開采。
戈斯拉爾這邊開采了幾百年,已經沒有地表銀礦可以開采了,不得不下井開采。而這5.78萬匈牙利戰俘和原本的七八千礦工,他們主要的任務,其實都是在開鑿新的礦洞,尋找新礦脈。同時,也在小心地探測和避開地下水係。不過,幾百年下來,工匠們對這裏的地下水係大致已經熟悉了。至少,避開地下水主脈沒有問題。至於小的支脈,隻能靠抽水了。
而原本成熟的礦道,其實隻有不到2萬人在挖礦石。其他人,主要都在開鑿新的礦道,尋找新礦脈。一旦大批的新礦道被開鑿出來,到時候,產量將會翻番。然後,會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高產期。
隨後,等到這批新礦道的潛力耗盡了,又會陷入低穀。那時候,又需要調集大批工程師和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新的礦脈,開鑿新的礦道。若是找到,就會迎來新一波的高產,否則,礦山則開始沒落……
馬林記得,哈茨山的銀礦貌似是開采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因此,在現有開采條件下,戈斯拉爾銀礦想要沒落很難。因為,資源量擺在那兒呢。
如今,礦井抽水的難題已經被蒸汽機和抽水泵解決了。那麽,隻要避開地下水主脈,就能一直開采下去。
隻是,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井下開采,難度實在太大了。其中,井下照明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在這個年代,井下照明一般采用火把。礦工們持著火把下井,然後,在挖礦的時候,把火把插在作業區的牆壁上,提供光明。或者,用蠟燭或油燈什麽的。但論光亮,還是火把效果更好些。
隻不過,插在牆上的火把,非常忌諱潮濕。如果礦道的頂部潮濕滲水的話,火把很容易被滴水澆滅。
因此,這個年代的礦井,新的礦道在開鑿出來後,需要通風幹燥一段時間,才能開始作業。除了出於安全考慮,也有防止礦道頂部的滲水澆滅火把的原因在。畢竟,沒有了照明,幾十米上百米的深井裏是沒法幹活的。
就比如這幾萬匈牙利壯丁開鑿的新礦坑,要等好久才能開始挖礦呢……
馬林皺了皺眉頭——照明防潮?除了後世的電燈……對了,馬燈!
馬林忽然想起來,在90年代,農村電力很不穩定。因此,家家戶戶都備有煤油燈。那個年代,華夏油價很便宜,汽車也非常少。使用煤油燈,比手電筒要劃算多了。因為,當時的手電筒隻能使用幹電池,沒電了就要去買新的電池,成本不小。所以,除了晚上出遠門辦事,一般人晚上都不太使用手電筒,而是使用煤油燈中最適合攜帶的一種——馬燈!
<a href="http://m.aiyueshuxiang.com" id="wzsy">aiyueshuxiang.com</a>
馬燈其實就是一種可以用手提著,也可以掛在牆上的煤油燈。之所以叫馬燈,貌似它在19世紀時被趕夜路的美國西部牛仔掛在馬鞍上用來照明,故稱為“馬燈”。
因為馬燈的燈芯周圍包裹著一個玻璃罩子,所以,馬燈是不懼風雨的。小時候,馬林甚至看到風雨交加的晚上,有漁船把馬燈掛在外麵照明行船。甚至,還能用馬燈在晚間吸引魚群入網……
說起來,馬燈的結構非常簡單——底部是金屬的底座,也是裝煤油的地方。然後,上麵連著燈頭和燈芯。而燈頭四周,則是一個用金屬條固定的玻璃罩子,可以往上提開更換。而頂部,則有向四周的出氣孔,為馬燈和外界進行空氣交換。同時,因為角度問題,也避免了雨滴進入內部……
上輩子,馬林還是幾歲的時候,可沒少在半夜提著馬燈幫父母照明。特別是在秋收季節,為了搶收稻麥,避開雨水季節,大人們經常要帶夜收割稻麥的。而那時候,隻有幾歲的馬林,就專門負責提著馬燈在邊上提供照明……
因此,對於馬燈,馬林是熟得不能再熟了。畢竟,他小時候可是專業的提燈人……
小時候,他收到不知道哪個三流作者瞎編的雞湯文影響(90年代是雞湯文泛濫的年代),聽說愛迪生愛拆東西。於是,也傻乎乎地到處拆家,像個二哈似的。
當時,馬林就多次拆過馬燈,對馬燈的結構非常熟悉,也能把馬燈輕鬆組裝回去。可是,後來馬林心大了,開始拆家裏的電視……然後,因為難度太高,沒能組裝回去,就被爹媽男女混合雙打了很久……
往事不堪回首,但年少時學二哈拆家,倒是熟悉了馬燈的結構。然後,在工匠的幫助下,馬林輕鬆地把馬燈還原了出來。
不過,使用馬燈最大的難題其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能源問題——煤油來源實在太少了哇!
之前,馬林從波蘭加利西亞地區得到的石油,大部分都被他拿來提取汽油了。甚至,因為汽油不夠用,馬林還把煤油部分也提煉出來,摻入了汽油裏,以增強火力。
但如果開始使用煤油燈的話,以後就要注意控製將汽油和煤油分離開了。實際上,汽油和煤油的區分點有些模糊。在兩者的臨界點附近的油,既可以當汽油用,也可以當煤油用,就看你更傾向於哪一種了。在後世,汽油需求更大,自然更傾向於汽油。可在19世紀……據說汽油是被當成危險的廢品直接處理掉的……直到汽油機的出現……
人類的石油工業,其實最早就是為了給煤油燈提供煤油。至於汽油和柴油,當時都是沒用的副產品。直到後來出現了內燃機,汽油和柴油才被“廢物利用”了……
不過,從軍事角度考慮,馬林此前一直更傾向於汽油的。但井下采礦,煤油燈用途巨大。所以,馬林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還是選擇了把馬燈“發明”出來。至少,在戈斯拉爾的拉默爾斯貝格銀礦推廣馬燈的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畢竟,馬林現在手裏很缺白銀……
而馬燈不懼潮濕的特點,也的確非常有利於井下挖礦作業,給戈斯拉爾的銀礦開采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隻是,考慮到這是五六萬壯丁的辛苦勞動才達到的效果,馬林又不開心了——等這幫人被送去了美洲後咋辦?沒了足夠的礦工,就達不到這個產量了啊……
不過,一問礦山主管加爾茨,馬林就放心多了——加爾茨告訴馬林,其實這5.78萬礦工的能量並沒有釋放出來,最多隻釋放了不到2萬礦工的能量。
為何?因為礦道狹窄,你再多人也擠不進去啊。所以,大部分礦工其實不是在挖礦石,而是在開鑿新的礦道,然後,在礦道內部安放承重的木頭框架,避免礦道坍塌。而且,一般而言,要等到礦道一段時間後顯得穩定了,礦工才會進入其中采礦。
當然,在北海國的礦洞裏,在安防木頭框架的時候,順帶還會鋪設礦車軌道。一旦礦洞建設完畢,就可以派出一組礦工進入其中挖礦了。
不過,礦道的選擇不是隨便挖的,而是要在工程師的監督下開挖。工程師會先取樣,根據勘測結果估算出礦脈走向。然後,才會按照礦脈走向開挖新的礦道。同時,還必須避開地下水係。
地下水不是均勻分布的,它也有一些水係。簡單來說,地下水係就像人身上的血管,有大動脈,也有小的支脈。如果挖到地下水主脈,要麽想盡辦法堵上,要麽放棄這個礦坑。
至於挖到一些水流量不大的地下水小支脈,在盡量堵住的同時,會往礦坑外抽水。比如,蒸汽機在這方麵,就比人工抽水強多了。
戈斯拉爾這邊還好,因為位於內陸的哈茨山脈地區,地下水係並不是很發達。而馬林之前圖謀的愛爾蘭塔拉鉛鋅礦就比較坑。愛爾蘭水資源太豐富,而塔拉鉛鋅礦又有上百米深,就算動用蒸汽機抽水,也很難應付洶湧澎湃的地下水。在這個需要人親自下井挖礦的時代,這種地下水控製不住的地下礦,就沒有開采價值。除非,那是品味非常高的金銀礦。
所以,在古代,一般開采的都是地表礦。除了高品位金銀礦或者高價值的銅礦等,一般人很不喜歡下井開采。
戈斯拉爾這邊開采了幾百年,已經沒有地表銀礦可以開采了,不得不下井開采。而這5.78萬匈牙利戰俘和原本的七八千礦工,他們主要的任務,其實都是在開鑿新的礦洞,尋找新礦脈。同時,也在小心地探測和避開地下水係。不過,幾百年下來,工匠們對這裏的地下水係大致已經熟悉了。至少,避開地下水主脈沒有問題。至於小的支脈,隻能靠抽水了。
而原本成熟的礦道,其實隻有不到2萬人在挖礦石。其他人,主要都在開鑿新的礦道,尋找新礦脈。一旦大批的新礦道被開鑿出來,到時候,產量將會翻番。然後,會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高產期。
隨後,等到這批新礦道的潛力耗盡了,又會陷入低穀。那時候,又需要調集大批工程師和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新的礦脈,開鑿新的礦道。若是找到,就會迎來新一波的高產,否則,礦山則開始沒落……
馬林記得,哈茨山的銀礦貌似是開采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因此,在現有開采條件下,戈斯拉爾銀礦想要沒落很難。因為,資源量擺在那兒呢。
如今,礦井抽水的難題已經被蒸汽機和抽水泵解決了。那麽,隻要避開地下水主脈,就能一直開采下去。
隻是,在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井下開采,難度實在太大了。其中,井下照明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在這個年代,井下照明一般采用火把。礦工們持著火把下井,然後,在挖礦的時候,把火把插在作業區的牆壁上,提供光明。或者,用蠟燭或油燈什麽的。但論光亮,還是火把效果更好些。
隻不過,插在牆上的火把,非常忌諱潮濕。如果礦道的頂部潮濕滲水的話,火把很容易被滴水澆滅。
因此,這個年代的礦井,新的礦道在開鑿出來後,需要通風幹燥一段時間,才能開始作業。除了出於安全考慮,也有防止礦道頂部的滲水澆滅火把的原因在。畢竟,沒有了照明,幾十米上百米的深井裏是沒法幹活的。
就比如這幾萬匈牙利壯丁開鑿的新礦坑,要等好久才能開始挖礦呢……
馬林皺了皺眉頭——照明防潮?除了後世的電燈……對了,馬燈!
馬林忽然想起來,在90年代,農村電力很不穩定。因此,家家戶戶都備有煤油燈。那個年代,華夏油價很便宜,汽車也非常少。使用煤油燈,比手電筒要劃算多了。因為,當時的手電筒隻能使用幹電池,沒電了就要去買新的電池,成本不小。所以,除了晚上出遠門辦事,一般人晚上都不太使用手電筒,而是使用煤油燈中最適合攜帶的一種——馬燈!
<a href="http://m.aiyueshuxiang.com" id="wzsy">aiyueshuxiang.com</a>
馬燈其實就是一種可以用手提著,也可以掛在牆上的煤油燈。之所以叫馬燈,貌似它在19世紀時被趕夜路的美國西部牛仔掛在馬鞍上用來照明,故稱為“馬燈”。
因為馬燈的燈芯周圍包裹著一個玻璃罩子,所以,馬燈是不懼風雨的。小時候,馬林甚至看到風雨交加的晚上,有漁船把馬燈掛在外麵照明行船。甚至,還能用馬燈在晚間吸引魚群入網……
說起來,馬燈的結構非常簡單——底部是金屬的底座,也是裝煤油的地方。然後,上麵連著燈頭和燈芯。而燈頭四周,則是一個用金屬條固定的玻璃罩子,可以往上提開更換。而頂部,則有向四周的出氣孔,為馬燈和外界進行空氣交換。同時,因為角度問題,也避免了雨滴進入內部……
上輩子,馬林還是幾歲的時候,可沒少在半夜提著馬燈幫父母照明。特別是在秋收季節,為了搶收稻麥,避開雨水季節,大人們經常要帶夜收割稻麥的。而那時候,隻有幾歲的馬林,就專門負責提著馬燈在邊上提供照明……
因此,對於馬燈,馬林是熟得不能再熟了。畢竟,他小時候可是專業的提燈人……
小時候,他收到不知道哪個三流作者瞎編的雞湯文影響(90年代是雞湯文泛濫的年代),聽說愛迪生愛拆東西。於是,也傻乎乎地到處拆家,像個二哈似的。
當時,馬林就多次拆過馬燈,對馬燈的結構非常熟悉,也能把馬燈輕鬆組裝回去。可是,後來馬林心大了,開始拆家裏的電視……然後,因為難度太高,沒能組裝回去,就被爹媽男女混合雙打了很久……
往事不堪回首,但年少時學二哈拆家,倒是熟悉了馬燈的結構。然後,在工匠的幫助下,馬林輕鬆地把馬燈還原了出來。
不過,使用馬燈最大的難題其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能源問題——煤油來源實在太少了哇!
之前,馬林從波蘭加利西亞地區得到的石油,大部分都被他拿來提取汽油了。甚至,因為汽油不夠用,馬林還把煤油部分也提煉出來,摻入了汽油裏,以增強火力。
但如果開始使用煤油燈的話,以後就要注意控製將汽油和煤油分離開了。實際上,汽油和煤油的區分點有些模糊。在兩者的臨界點附近的油,既可以當汽油用,也可以當煤油用,就看你更傾向於哪一種了。在後世,汽油需求更大,自然更傾向於汽油。可在19世紀……據說汽油是被當成危險的廢品直接處理掉的……直到汽油機的出現……
人類的石油工業,其實最早就是為了給煤油燈提供煤油。至於汽油和柴油,當時都是沒用的副產品。直到後來出現了內燃機,汽油和柴油才被“廢物利用”了……
不過,從軍事角度考慮,馬林此前一直更傾向於汽油的。但井下采礦,煤油燈用途巨大。所以,馬林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還是選擇了把馬燈“發明”出來。至少,在戈斯拉爾的拉默爾斯貝格銀礦推廣馬燈的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畢竟,馬林現在手裏很缺白銀……
而馬燈不懼潮濕的特點,也的確非常有利於井下挖礦作業,給戈斯拉爾的銀礦開采帶來了巨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