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和資本時代是不一樣的,在19世紀的資本時代,法蘭西的資本集中於巴黎。所以,普魯士攻下了巴黎,法國就投降了。但是,封建時代不一樣。
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軍就多次攻破巴黎,但沒能逼迫法國投降。為何?因為當時法國是封建領主製度,法蘭西的騎士貴族們,因為封地的原因,散布於全國各地。
所以,即便丟失了巴黎,甚至,丟失了包括巴黎在內的北部地區,以及西南的阿基坦大區後,法國人依舊能在法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繼續抵抗,招募中部和南部的領主們,組織起騎兵和民兵,繼續對抗英軍。查理七世的登基典禮,甚至都是在蘭斯舉行的。因為,當時巴黎被英格蘭占領了。
但英軍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當時,英軍主力隻有9000人左右,包括7000長弓兵和2000重甲騎士。其餘的,就是些輔助的民兵,以及法蘭西內部倒向英格蘭的地方勢力,包括勃艮第公國等地方勢力。這些兵馬,加起來也就兩三萬人。能夠控製法國北部和西南的沿海地區,已經是極限了。所以,法國即使丟失了巴黎在內的大片國土,依舊有能力組織反擊。當然,還包括一些外交上的合縱連橫。
所以,馬林估計,在和法國的戰爭中,隻有三五萬人是不頂事的。這可以打敗法軍主力,但難以壓製住法國的抵抗能力。如果隻是控製住法國部分地區,那就有的打了。對方組織反擊,想收複國土,到時候,就沒完沒了了。
想要一下子擊垮法國,就需要帶著大軍長驅直入。然後,在法國分成三四個部分,每支軍隊至少兩三萬,控製一片大區。遇到反抗勢力,立即出兵鎮壓消滅。盡可能地隔絕開幾個片區的聯係,同時,鎮壓了各地的反抗。這樣,才能保證擊敗法國後的戰果得到保證。
當然,即使擁有10萬大軍,馬林也是吃不下法國的。因為,如果北海國吞並了法國,就會成為歐洲公敵。到時候,奧地利也會成為反對馬林的敵對勢力。包括西班牙,以及德意誌的諸侯們。
所以,馬林不但需要10萬大軍橫掃法國全境,還需要和奧地利以及西班牙共同瓜分法國。這樣,才能徹底把法國打壓下去,讓其再也無法抬頭。
……
也就是說,馬林這次打算動真格的,徹底肢解了強大法蘭西。具體的,就是他打算吞並法蘭西北部地區。然後,把西南地區靠近西班牙的地區送給西班牙。同時,把包括勃艮第大區在內的東部和東南部普羅旺斯地區,送給奧地利。這樣,這兩家就不會反對了。
如果取得了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那麽,剩下的德意誌諸侯基本就可以忽略了。因為,他們獨木難支。
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馬林畢竟是個貴族圈子的暴發戶,想要獨吞法國,奧地利和西班牙肯定會和法國抵抗勢力聯合搞破壞。
占領一個國家並不難,難的是維持占領。蘇聯夠強了吧?可他占領阿富汗十年,硬生生被拖垮了,甚至解體了。老美也一樣,20年來一場空,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滾蛋了。
也就後來的華夏聰明,教訓了南越一頓後,立馬撤退了。沒有貪圖他們的土地,也就沒有承受南越的反抗。
但馬林這邊,不得不把法國徹底打壓下去啊。畢竟,法國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了。法國不能滅了英格蘭,但總能給英格蘭添堵。沒辦法,誰讓法國人就在大西洋邊上呢。原本曆史上,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就是被法蘭西王國,以路易十六自我獻祭為代價,令其獲得了獨立。
同樣的道理,法蘭西占據大西洋邊的土地,馬林想要開發美洲殖民地,也有被法國搞破壞的危險。
所以,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肢解了法國,並把法國北部沿海,包括西部沿海的北半部地區,包括布列塔尼半島都給搶過來。
想要攻占這部分地區,包括擊潰法國抵抗主力,馬林覺得10萬大軍足夠。但事後的反抗,會讓人很頭疼。
不過馬林也有對策,他打算,等占領那部分地區後,就減免地租,提高法蘭西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隻重點打擊那些原本的貴族,隻要沒有農夫跟隨那些舊貴族反抗,還是能夠穩定統治的。
甚至說,馬林壓根就沒想在占據法國北部沿海地區後,在那裏搜刮百姓的錢糧。他要的,隻是消滅未來法國對美洲的威脅而已。
當然,當地有一種資源,馬林還是需要的。那就是——人口。1600萬人的法國,北部地區,怎麽說也有幾百萬人。有幾百萬人,得開發多少土地啊……
……
但問題在於——10萬大軍怎麽來?馬林可是傷透了腦筋。
眼下,因為恐懼北海國實力的強大,北海國已經無法從德意誌南部地區招募到雇傭兵了。隻要被發現北海國派人去募兵,都會被諸侯們驅逐和圍堵。就連皇帝派人送農夫來北海國,諸侯們都敢強硬攔截,別說北海國派人去招募士兵了。
至於全民皆兵?馬林是不敢想的。因為,全民皆兵後,生產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也許有人會說滿清的八旗製度,但你得搞清楚,八旗兵雖說生產,但實際上,主要錢糧來源,還是靠入關搶劫大明朝。如果靠他們自己種地,也許能維持餓不死的狀態。但想要強大,是不可能的。
想要國家保持繁榮,就必須保證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不受影響。否則,幾場仗一打,勞動力大量死亡,生產必然大受影響。
當然,馬林打算從莫斯科大公國搶幾十萬人口回來,倒是能夠解放出幾萬本土農民出來。但問題是,不是每個農民,都適合當兵的。
馬林為何青睞德意誌南部山民?因為山民剽悍,經常走山路和在山中狩獵,很適合當兵。大名鼎鼎的瑞士雇傭兵,就是由瑞士山民組成的。
想要打敗法國和鎮壓其反抗,馬林估摸著,10萬大軍裏麵,至少要5萬人是德意誌南部山民吧。另外5萬人,倒是可以用普通農夫湊合湊合。
當然,也不是隨便湊合的。馬林之前的挑選士兵的辦法,依舊有效。除了戚繼光的“四不要”外,還有就是比武中可以失敗,但不能輕易放棄。
按照這個條件,北海國四十萬農奴裏,能挑選出4萬合格的兵員,就算很不錯了。畢竟,這個年代,還是以近戰格鬥為主,不但要求紀律,還要求體力和力氣。而後世的士兵,隻要聽指揮開槍即可,不用太強壯。說到底,後世軍隊全麵使用熱武器。而在北海國軍中,三分之二都是長矛手,屬於最典型的冷兵器兵種,還是需要力氣和勇氣的。而農奴們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加上被欺壓慣了,力氣和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或者說,少部分人才有。
馬林估摸著,等莫斯科大公國搶來了幾十萬勞動力後,他就可以從北海國農民中,挑選出四五萬有勇氣和力氣的農夫,編入軍中,作為輔助兵種。而作為主力的5萬人,還是得從南邊的德意誌山區招募。
但問題是,如何在德意誌諸侯們的重重阻攔下,在德意誌南部山區招募到5萬主力精銳?
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軍就多次攻破巴黎,但沒能逼迫法國投降。為何?因為當時法國是封建領主製度,法蘭西的騎士貴族們,因為封地的原因,散布於全國各地。
所以,即便丟失了巴黎,甚至,丟失了包括巴黎在內的北部地區,以及西南的阿基坦大區後,法國人依舊能在法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繼續抵抗,招募中部和南部的領主們,組織起騎兵和民兵,繼續對抗英軍。查理七世的登基典禮,甚至都是在蘭斯舉行的。因為,當時巴黎被英格蘭占領了。
但英軍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兵力不足。當時,英軍主力隻有9000人左右,包括7000長弓兵和2000重甲騎士。其餘的,就是些輔助的民兵,以及法蘭西內部倒向英格蘭的地方勢力,包括勃艮第公國等地方勢力。這些兵馬,加起來也就兩三萬人。能夠控製法國北部和西南的沿海地區,已經是極限了。所以,法國即使丟失了巴黎在內的大片國土,依舊有能力組織反擊。當然,還包括一些外交上的合縱連橫。
所以,馬林估計,在和法國的戰爭中,隻有三五萬人是不頂事的。這可以打敗法軍主力,但難以壓製住法國的抵抗能力。如果隻是控製住法國部分地區,那就有的打了。對方組織反擊,想收複國土,到時候,就沒完沒了了。
想要一下子擊垮法國,就需要帶著大軍長驅直入。然後,在法國分成三四個部分,每支軍隊至少兩三萬,控製一片大區。遇到反抗勢力,立即出兵鎮壓消滅。盡可能地隔絕開幾個片區的聯係,同時,鎮壓了各地的反抗。這樣,才能保證擊敗法國後的戰果得到保證。
當然,即使擁有10萬大軍,馬林也是吃不下法國的。因為,如果北海國吞並了法國,就會成為歐洲公敵。到時候,奧地利也會成為反對馬林的敵對勢力。包括西班牙,以及德意誌的諸侯們。
所以,馬林不但需要10萬大軍橫掃法國全境,還需要和奧地利以及西班牙共同瓜分法國。這樣,才能徹底把法國打壓下去,讓其再也無法抬頭。
……
也就是說,馬林這次打算動真格的,徹底肢解了強大法蘭西。具體的,就是他打算吞並法蘭西北部地區。然後,把西南地區靠近西班牙的地區送給西班牙。同時,把包括勃艮第大區在內的東部和東南部普羅旺斯地區,送給奧地利。這樣,這兩家就不會反對了。
如果取得了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那麽,剩下的德意誌諸侯基本就可以忽略了。因為,他們獨木難支。
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馬林畢竟是個貴族圈子的暴發戶,想要獨吞法國,奧地利和西班牙肯定會和法國抵抗勢力聯合搞破壞。
占領一個國家並不難,難的是維持占領。蘇聯夠強了吧?可他占領阿富汗十年,硬生生被拖垮了,甚至解體了。老美也一樣,20年來一場空,最後還是灰溜溜地滾蛋了。
也就後來的華夏聰明,教訓了南越一頓後,立馬撤退了。沒有貪圖他們的土地,也就沒有承受南越的反抗。
但馬林這邊,不得不把法國徹底打壓下去啊。畢竟,法國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了。法國不能滅了英格蘭,但總能給英格蘭添堵。沒辦法,誰讓法國人就在大西洋邊上呢。原本曆史上,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就是被法蘭西王國,以路易十六自我獻祭為代價,令其獲得了獨立。
同樣的道理,法蘭西占據大西洋邊的土地,馬林想要開發美洲殖民地,也有被法國搞破壞的危險。
所以,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肢解了法國,並把法國北部沿海,包括西部沿海的北半部地區,包括布列塔尼半島都給搶過來。
想要攻占這部分地區,包括擊潰法國抵抗主力,馬林覺得10萬大軍足夠。但事後的反抗,會讓人很頭疼。
不過馬林也有對策,他打算,等占領那部分地區後,就減免地租,提高法蘭西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隻重點打擊那些原本的貴族,隻要沒有農夫跟隨那些舊貴族反抗,還是能夠穩定統治的。
甚至說,馬林壓根就沒想在占據法國北部沿海地區後,在那裏搜刮百姓的錢糧。他要的,隻是消滅未來法國對美洲的威脅而已。
當然,當地有一種資源,馬林還是需要的。那就是——人口。1600萬人的法國,北部地區,怎麽說也有幾百萬人。有幾百萬人,得開發多少土地啊……
……
但問題在於——10萬大軍怎麽來?馬林可是傷透了腦筋。
眼下,因為恐懼北海國實力的強大,北海國已經無法從德意誌南部地區招募到雇傭兵了。隻要被發現北海國派人去募兵,都會被諸侯們驅逐和圍堵。就連皇帝派人送農夫來北海國,諸侯們都敢強硬攔截,別說北海國派人去招募士兵了。
至於全民皆兵?馬林是不敢想的。因為,全民皆兵後,生產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也許有人會說滿清的八旗製度,但你得搞清楚,八旗兵雖說生產,但實際上,主要錢糧來源,還是靠入關搶劫大明朝。如果靠他們自己種地,也許能維持餓不死的狀態。但想要強大,是不可能的。
想要國家保持繁榮,就必須保證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不受影響。否則,幾場仗一打,勞動力大量死亡,生產必然大受影響。
當然,馬林打算從莫斯科大公國搶幾十萬人口回來,倒是能夠解放出幾萬本土農民出來。但問題是,不是每個農民,都適合當兵的。
馬林為何青睞德意誌南部山民?因為山民剽悍,經常走山路和在山中狩獵,很適合當兵。大名鼎鼎的瑞士雇傭兵,就是由瑞士山民組成的。
想要打敗法國和鎮壓其反抗,馬林估摸著,10萬大軍裏麵,至少要5萬人是德意誌南部山民吧。另外5萬人,倒是可以用普通農夫湊合湊合。
當然,也不是隨便湊合的。馬林之前的挑選士兵的辦法,依舊有效。除了戚繼光的“四不要”外,還有就是比武中可以失敗,但不能輕易放棄。
按照這個條件,北海國四十萬農奴裏,能挑選出4萬合格的兵員,就算很不錯了。畢竟,這個年代,還是以近戰格鬥為主,不但要求紀律,還要求體力和力氣。而後世的士兵,隻要聽指揮開槍即可,不用太強壯。說到底,後世軍隊全麵使用熱武器。而在北海國軍中,三分之二都是長矛手,屬於最典型的冷兵器兵種,還是需要力氣和勇氣的。而農奴們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加上被欺壓慣了,力氣和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或者說,少部分人才有。
馬林估摸著,等莫斯科大公國搶來了幾十萬勞動力後,他就可以從北海國農民中,挑選出四五萬有勇氣和力氣的農夫,編入軍中,作為輔助兵種。而作為主力的5萬人,還是得從南邊的德意誌山區招募。
但問題是,如何在德意誌諸侯們的重重阻攔下,在德意誌南部山區招募到5萬主力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