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6章 俠客行(90)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筆記《聞見近錄》中,也記載了張詠殺惡仆的故事,敘述比較詳細。那小官虧空公款,受到惡仆挾製,若不將長女相嫁,便要去出首告發。合家無計可施,深夜聚哭。張詠聽到了哭聲,拍門相詢,那小官隻說無事,問之再三,方以實情相告。張詠次日便將那惡仆誘到山穀中殺了,告知小官,說仆人不再回來,並告誡他以後千萬不可再貪汙犯法。
張詠生平事業,最重要的是做益州知州(四川的行政官)。
宋太宗淳化年間,四川地方官壓迫剝削百姓,貧民起而作亂,首領叫做王小波,將彭山縣知縣齊元振殺了。這齊元振平時誅求無厭,剝削到的金錢極多。造反的百姓將他肚子剖了開來,塞滿銅錢,人心大快。後來王小波為官兵所殺,餘眾推李順為首領,攻掠州縣,聲勢大盛。太宗派太監王繼恩統率大軍,擊破李順,攻克成都。
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李順逃走的方法甚妙:官兵大軍圍城,成都旦夕可破,李順突然大做法事,施舍僧眾。成都各處廟宇中的數千名和尚都去領取財物。李順部下數千人同時剃度為僧,改穿僧服。到得傍晚,東門西門兩處城門大開,萬餘名和尚一齊散出。李順早已變服為僧,混雜其中,就此不知去向,官兵再也捉他不到。(《鹿鼎記》寫韋小寶化裝為喇嘛逃生,便襲用此法。)官軍後來捉到一個和李順相貌很像的長須大漢,將他斬了,說已殺了李順,呈報朝廷冒功。
李順雖然平了,但太監王繼恩統軍無方,擾亂民間,於是太宗派張詠去治蜀。王繼恩捉了許多亂黨來交給張詠辦罪,張詠盡數將他們放了。王繼恩大怒。張詠道:“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詠與公化賊為民,有何不可哉?”王繼恩部下士卒不守紀律,掠奪民財,張詠派人捉到,也不向王繼恩說,逕自將這些士兵綁了,投入井中淹死。王繼恩也不敢向他責問,雙方都假裝不知。士兵見張詠手段厲害,就規矩得多了。
太宗深知這次四川百姓造反,是地方官逼出來的,於是下罪己詔布告天下,深自引咎,詔中說:“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蒸民,起為狂寇。念茲失德,是務責躬。改而更張,永鑒前弊,而今而後,庶或警予!”他認為百姓所以造反,都因自己委任官吏(民政官和稅務官)不當,處理政務不善而造成,實是自己的“失德”。這次受到警惕,以後決不再犯這種錯誤。後世的大領袖卻認為自己總是永遠正確的,一切錯誤過失全是百姓不好,比之宋太宗趙光義的風度和品格來,那可差得遠了。
張詠很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治蜀時很為百姓著想,所以四川很快就太平無事。
他在亂事平定後安撫四川,深知百姓受到壓迫太甚時便會鋌而走險的道理。後來他做杭州知州,正逢饑荒,百姓有很多人去販賣私鹽渡日,官兵捕拿了數百人,張詠隨便教訓了幾句,便都釋放了。部屬們說:“私鹽販子不加重罰,恐怕難以禁止。”張詠道:“錢塘十萬家,饑者十之八九,若不販鹽求生,一旦作亂為盜,就成大患了。待秋收之後,百姓有了糧食,再以舊法禁販私鹽。”《宋史》記載了這一件事,當是讚美他的通情達理。中國儒家的政治哲學,以寬厚愛民為美德,不若法家的苛察嚴峻。
王小波在四川起事時,以“均貧富”為口號,他對眾貧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續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四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稱:“蜀中劇賊李順,陷劍南、兩川,關右震動,朝廷以為憂。後王師破賊,梟李順,收複兩川,書功行賞,了無間言。至景佑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仍閣門祗候。文璉,泉州人,康定中老歸泉州,予尚識之。文璉家有‘李順案款’,本末甚詳。順本味江王小博(按:應為王小波,音近)之妻弟。始王小博反於蜀中,不能撫其徒眾,乃共推順為主。順初起,悉召鄉裏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時兩蜀大饑,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複完壘。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去三十餘年,乃始就戮。”
沈括雖稱李順為“劇賊”,但文字中顯然對他十分同情。李順的作風也很有人情味,並不屠殺富人大姓,隻是將他們的財物糧食拿出來賑濟貧民,同時根據富戶家中人丁數目,留下各人足用的糧食。
《青瑣高議》中,又記載李順亂蜀之後,凡是到四川去做官的,都不許攜帶家眷。張詠做益州知州,單騎赴任。部屬怕他執法嚴厲,都不敢娶妾侍、買婢女。張詠很體貼下屬的性苦悶,於是先買了幾名侍姬,其餘下屬也就敢置侍姬了。張詠在蜀四年,被召還京,離京時將侍姬的父母叫來,自己出錢為眾侍姬擇配嫁人。後來這些侍姬的丈夫都大為感激,因為所娶到的都是處女。《青瑣高議》這一節的題目是“張乖崖,出嫁侍姬皆處女”。
蘇轍的《龍川別誌》中,記載張詠少年時喜飲酒,在京城常和一道人共飲,言談投機,分別時又大飲至醉,說道:“和道長如此投緣,隻是一直未曾請教道號,異日何以認識?”道人說道:“我是隱者,何用姓名?”張詠一定要請教。道人說道:“貧道是神和子,將來會和閣下在成都相會。”日後張詠在成都做官,想起少年時這道人的說話,心下詫異,但四下打聽,始終找他不到。後來重修天慶觀,從一條小徑走進一間小院,見堂中四壁多古人畫像,塵封已久,掃壁而視,見畫像中有一道者,旁題“神和子”三字,相貌和從前共飲的道人一模一樣。原來神和子姓屈突,名無為,字無不為,五代時人,有著作,便以“神和子”三字署名。(故事很怪。“屈突無不為”的名字也怪。蘇子由居然會相信這種神怪故事而記載了下來!)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同樣有個先知預見的記載:張詠少年時,到華山拜見陳摶,想在華山隱居。陳摶說:“如果你真要在華山隱居,我便將華山分一半給你(據說宋太祖和陳摶下棋輸了,將華山輸了給他)。但你將來要做大官,不能做隱士。好比失火的人家正急於等你去救火,怎能袖手不理?”於是送了一首詩給他,詩雲:“征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養閑散,也須多謝鬢邊瘡。”當時張詠不明詩意,其後他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頭上生惡瘡,久治不愈,改知金陵,均如詩言。
世傳陳摶是仙人,稱為陳摶老祖。這首詩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後人在張詠死後好事捏造的。
沈括是十一世紀時我國淵博無比的天才學者,文武全才,文官做到龍圖閣直學士,曾統兵和西夏大戰,破西夏兵七萬。他的《夢溪筆談》中有許多科學上的創見。英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文明史》第一卷中,曾將該書內容作一分析,詳列書中涉及算學、天文曆法、氣象學、地質、地理、物理、化學、工程、冶金、水利、建築、生物、農藝、醫學、藥學、人類學、考古、語言學、音樂、軍事、文學、美術等等學問,而且各有獨到的見地,真是不世出的大天才。
《夢溪筆談》中另外還記錄了張詠的一則軼事:
蘇明允(蘇東坡的父親)常向人說起一件舊事:張詠做成都府知府時,依照慣例,京中派到成都的京官均須向知府參拜。有一個小京官,已忘了他的姓名,偏偏不肯參拜。張詠怒道:“你除非辭職,否則非參拜不可。”那小京官很是倔強,說道:“辭職就辭職。”便去寫了一封辭職書,附詩一首,呈上張詠,站在庭中等他批準。張詠看了他的辭呈,再讀他的詩,看到其中兩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不禁大為稱賞,忙走到階下,握住他手,說道:“我們這裏有一位詩人,張詠居然不知道,對你無禮,真是罪大惡極。”和他攜手上廳,陳設酒筵,歡語終日,將辭職書退回給他,以後便以上賓之禮相待。
張詠的性子很古怪,所以自號“乖崖”,乖是乖張怪僻,崖是崖岸自高。《宋史》則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他生平不喜歡賓客向他跪拜,有客人來時,總是叫人先行通知免拜。如果客人禮貌周到,仍向他跪拜,張詠便會大發脾氣,或者向客人跪拜不止,連磕幾十個頭,令客人狼狽不堪,又或是破口大罵。他性子急躁得很,在四川時,有一次吃餛飩(現在四川人稱為“抄手”,當時不知叫作什麽?),頭巾上的帶子掉到了碗裏,他把帶子甩上去,一低頭又掉了下來。帶子幾次三番的掉入碗裏,張詠大怒,把頭巾拋入餛飩碗裏,喝道:“你自己請吃個夠罷!”站起身來,怒氣衝衝的走開了。(見《玉壺清話》)
他有時也很幽默。在澶淵之盟中大出風頭的寇準做宰相,張詠批評他說:“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後來兩人遇到了,寇準大設酒筵請他,分別時一路送他到郊外,向他請教:“何以教準?”張詠想了一想,道:“〈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傳〉來看,讀到“不學無術”四字時,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說:“張公原來說我不學無術。”
他治理地方,很愛百姓,特別善於審案子,當時人們曾將他審案的判詞刊行。他做杭州知州時,有個青年和姊夫打官司爭產業。那姊夫呈上嶽父的遺囑,說:“嶽父逝世時,我小舅子還隻三歲。嶽父命我管理財產,遺囑上寫明,等小舅子成人後分家產,我得七成,小舅子得三成。遺囑上寫得明明白白,又寫明小舅子將來如果不服,可呈官公斷。”說著呈上嶽父的遺囑。張詠看後大為驚歎,叫人取酒澆在地下祭他嶽父,連讚:“聰明,聰明!”向那人道:“你嶽父真是明智。他死時兒子隻有三歲,托你照料,如果遺囑不寫明分產辦法,又或者寫明將來你得三成,他得七成,這小孩子隻怕早給你害死了,那裏還能長成?”當下判斷家產七成歸子,三成歸婿。當時人人都服他明斷。
中國向來傳統,家產傳子不傳女。張詠這樣判斷,乃是根據人情和傳統,體會立遺囑者的深意,自和現代法律的觀念不同。這立遺囑者確是智人,即使日後他兒子遇不著張詠這樣的智官,隻照著遺囑而得三成家產,那也勝於遭姊夫害死了。
《青瑣高議》中還有一則記張詠在杭州判斷兄弟分家產的故事:張詠做杭州知州時,有一個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彥分家產不公平。張詠問明事由,說道:“你兩兄弟分家,已分了三年,為什麽不在前任長官那裏告狀?”沈章道:“已經告過了,非但不準,反而受罰。”張詠道:“既是這樣,顯然是你的不是。”將他輕責數板,所告不準。
半年後,張詠到廟裏燒香,經過街巷時記起沈章所說的巷名,便問左右道:“以前有個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住在那裏?”左右答道:“便在這巷裏,和他哥哥對門而居。”張詠下馬,叫沈彥和沈章兩家家人全部出來,相對而立,問沈彥道:“你弟弟曾向我投告,說你們父親逝世之後,一直由你掌管家財。他年紀幼小,不知父親傳下來的家財到底有多少,說你分得不公平,虧待了他。到底是分得公平呢,還是不公平?”沈彥道:“分得很公平。兩家財產完全一樣多少。”又問沈章,沈章仍舊說:“不公平,哥哥家裏多,我家裏少。”沈彥道:“一樣的,完全沒有多寡之分。”
張詠道:“你們爭執數年,沈章始終不服,到底誰多誰少,難道叫我來給你們兩家一一查點?現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裏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裏去住。立即對換。從此時起,哥哥的財產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財產全部是哥哥的。雙方家人誰也不許到對家去。哥哥既說兩家財產完全相等,那麽對換並不吃虧。弟弟說本來分得不公平,這樣總公平了罷?”
張詠做法官,很有些異想天開。當時一般人卻都十分欣賞他這種別出心裁的作風,稱之為“明斷”。
張詠為人嚴峻剛直,但偶爾也寫一兩首香豔詩詞。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中雲:“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豔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文中舉了許多正人君子寫香豔詩詞的例子,其中之一是張詠在酒席上所作贈妓女小英的一首歌:“天教搏百花,作小英明如花。住近桃花坊北麵,門庭掩映如仙家。美人宜稱言不得,龍腦薰衣香入骨。維揚軟縠如雲英,亳郡輕紗似蟬翼。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又疑王母侍女初失意,謫向人間為飲妓。不然何得膚如紅玉初碾成,眼似秋波雙臉橫?舞態因風欲飛去,歌聲遏雲長且清。有時歌罷下香砌,幾人魂魄遙相驚。人看小英心已足,我見小英心未足。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贈汝新翻曲。”這首歌頗為平平,張乖崖豪傑之士,詩歌究非其長。他算是西昆派詩人,所作詩錄入《西昆酬唱集》,但好詩甚少。
張詠發明了一種東西,全世界的成年人天天都要使用:鈔票。他治理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製度,一張鈔票作一千文銅錢。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世界上很多人知道電燈、電話、盤尼西林等等是誰發明的,但人人都喜歡的鈔票,卻很少人知道發明者是張詠。
張詠生平事業,最重要的是做益州知州(四川的行政官)。
宋太宗淳化年間,四川地方官壓迫剝削百姓,貧民起而作亂,首領叫做王小波,將彭山縣知縣齊元振殺了。這齊元振平時誅求無厭,剝削到的金錢極多。造反的百姓將他肚子剖了開來,塞滿銅錢,人心大快。後來王小波為官兵所殺,餘眾推李順為首領,攻掠州縣,聲勢大盛。太宗派太監王繼恩統率大軍,擊破李順,攻克成都。
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李順逃走的方法甚妙:官兵大軍圍城,成都旦夕可破,李順突然大做法事,施舍僧眾。成都各處廟宇中的數千名和尚都去領取財物。李順部下數千人同時剃度為僧,改穿僧服。到得傍晚,東門西門兩處城門大開,萬餘名和尚一齊散出。李順早已變服為僧,混雜其中,就此不知去向,官兵再也捉他不到。(《鹿鼎記》寫韋小寶化裝為喇嘛逃生,便襲用此法。)官軍後來捉到一個和李順相貌很像的長須大漢,將他斬了,說已殺了李順,呈報朝廷冒功。
李順雖然平了,但太監王繼恩統軍無方,擾亂民間,於是太宗派張詠去治蜀。王繼恩捉了許多亂黨來交給張詠辦罪,張詠盡數將他們放了。王繼恩大怒。張詠道:“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詠與公化賊為民,有何不可哉?”王繼恩部下士卒不守紀律,掠奪民財,張詠派人捉到,也不向王繼恩說,逕自將這些士兵綁了,投入井中淹死。王繼恩也不敢向他責問,雙方都假裝不知。士兵見張詠手段厲害,就規矩得多了。
太宗深知這次四川百姓造反,是地方官逼出來的,於是下罪己詔布告天下,深自引咎,詔中說:“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蒸民,起為狂寇。念茲失德,是務責躬。改而更張,永鑒前弊,而今而後,庶或警予!”他認為百姓所以造反,都因自己委任官吏(民政官和稅務官)不當,處理政務不善而造成,實是自己的“失德”。這次受到警惕,以後決不再犯這種錯誤。後世的大領袖卻認為自己總是永遠正確的,一切錯誤過失全是百姓不好,比之宋太宗趙光義的風度和品格來,那可差得遠了。
張詠很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治蜀時很為百姓著想,所以四川很快就太平無事。
他在亂事平定後安撫四川,深知百姓受到壓迫太甚時便會鋌而走險的道理。後來他做杭州知州,正逢饑荒,百姓有很多人去販賣私鹽渡日,官兵捕拿了數百人,張詠隨便教訓了幾句,便都釋放了。部屬們說:“私鹽販子不加重罰,恐怕難以禁止。”張詠道:“錢塘十萬家,饑者十之八九,若不販鹽求生,一旦作亂為盜,就成大患了。待秋收之後,百姓有了糧食,再以舊法禁販私鹽。”《宋史》記載了這一件事,當是讚美他的通情達理。中國儒家的政治哲學,以寬厚愛民為美德,不若法家的苛察嚴峻。
王小波在四川起事時,以“均貧富”為口號,他對眾貧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續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四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稱:“蜀中劇賊李順,陷劍南、兩川,關右震動,朝廷以為憂。後王師破賊,梟李順,收複兩川,書功行賞,了無間言。至景佑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仍閣門祗候。文璉,泉州人,康定中老歸泉州,予尚識之。文璉家有‘李順案款’,本末甚詳。順本味江王小博(按:應為王小波,音近)之妻弟。始王小博反於蜀中,不能撫其徒眾,乃共推順為主。順初起,悉召鄉裏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時兩蜀大饑,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複完壘。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去三十餘年,乃始就戮。”
沈括雖稱李順為“劇賊”,但文字中顯然對他十分同情。李順的作風也很有人情味,並不屠殺富人大姓,隻是將他們的財物糧食拿出來賑濟貧民,同時根據富戶家中人丁數目,留下各人足用的糧食。
《青瑣高議》中,又記載李順亂蜀之後,凡是到四川去做官的,都不許攜帶家眷。張詠做益州知州,單騎赴任。部屬怕他執法嚴厲,都不敢娶妾侍、買婢女。張詠很體貼下屬的性苦悶,於是先買了幾名侍姬,其餘下屬也就敢置侍姬了。張詠在蜀四年,被召還京,離京時將侍姬的父母叫來,自己出錢為眾侍姬擇配嫁人。後來這些侍姬的丈夫都大為感激,因為所娶到的都是處女。《青瑣高議》這一節的題目是“張乖崖,出嫁侍姬皆處女”。
蘇轍的《龍川別誌》中,記載張詠少年時喜飲酒,在京城常和一道人共飲,言談投機,分別時又大飲至醉,說道:“和道長如此投緣,隻是一直未曾請教道號,異日何以認識?”道人說道:“我是隱者,何用姓名?”張詠一定要請教。道人說道:“貧道是神和子,將來會和閣下在成都相會。”日後張詠在成都做官,想起少年時這道人的說話,心下詫異,但四下打聽,始終找他不到。後來重修天慶觀,從一條小徑走進一間小院,見堂中四壁多古人畫像,塵封已久,掃壁而視,見畫像中有一道者,旁題“神和子”三字,相貌和從前共飲的道人一模一樣。原來神和子姓屈突,名無為,字無不為,五代時人,有著作,便以“神和子”三字署名。(故事很怪。“屈突無不為”的名字也怪。蘇子由居然會相信這種神怪故事而記載了下來!)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同樣有個先知預見的記載:張詠少年時,到華山拜見陳摶,想在華山隱居。陳摶說:“如果你真要在華山隱居,我便將華山分一半給你(據說宋太祖和陳摶下棋輸了,將華山輸了給他)。但你將來要做大官,不能做隱士。好比失火的人家正急於等你去救火,怎能袖手不理?”於是送了一首詩給他,詩雲:“征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養閑散,也須多謝鬢邊瘡。”當時張詠不明詩意,其後他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頭上生惡瘡,久治不愈,改知金陵,均如詩言。
世傳陳摶是仙人,稱為陳摶老祖。這首詩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後人在張詠死後好事捏造的。
沈括是十一世紀時我國淵博無比的天才學者,文武全才,文官做到龍圖閣直學士,曾統兵和西夏大戰,破西夏兵七萬。他的《夢溪筆談》中有許多科學上的創見。英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文明史》第一卷中,曾將該書內容作一分析,詳列書中涉及算學、天文曆法、氣象學、地質、地理、物理、化學、工程、冶金、水利、建築、生物、農藝、醫學、藥學、人類學、考古、語言學、音樂、軍事、文學、美術等等學問,而且各有獨到的見地,真是不世出的大天才。
《夢溪筆談》中另外還記錄了張詠的一則軼事:
蘇明允(蘇東坡的父親)常向人說起一件舊事:張詠做成都府知府時,依照慣例,京中派到成都的京官均須向知府參拜。有一個小京官,已忘了他的姓名,偏偏不肯參拜。張詠怒道:“你除非辭職,否則非參拜不可。”那小京官很是倔強,說道:“辭職就辭職。”便去寫了一封辭職書,附詩一首,呈上張詠,站在庭中等他批準。張詠看了他的辭呈,再讀他的詩,看到其中兩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不禁大為稱賞,忙走到階下,握住他手,說道:“我們這裏有一位詩人,張詠居然不知道,對你無禮,真是罪大惡極。”和他攜手上廳,陳設酒筵,歡語終日,將辭職書退回給他,以後便以上賓之禮相待。
張詠的性子很古怪,所以自號“乖崖”,乖是乖張怪僻,崖是崖岸自高。《宋史》則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他生平不喜歡賓客向他跪拜,有客人來時,總是叫人先行通知免拜。如果客人禮貌周到,仍向他跪拜,張詠便會大發脾氣,或者向客人跪拜不止,連磕幾十個頭,令客人狼狽不堪,又或是破口大罵。他性子急躁得很,在四川時,有一次吃餛飩(現在四川人稱為“抄手”,當時不知叫作什麽?),頭巾上的帶子掉到了碗裏,他把帶子甩上去,一低頭又掉了下來。帶子幾次三番的掉入碗裏,張詠大怒,把頭巾拋入餛飩碗裏,喝道:“你自己請吃個夠罷!”站起身來,怒氣衝衝的走開了。(見《玉壺清話》)
他有時也很幽默。在澶淵之盟中大出風頭的寇準做宰相,張詠批評他說:“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後來兩人遇到了,寇準大設酒筵請他,分別時一路送他到郊外,向他請教:“何以教準?”張詠想了一想,道:“〈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傳〉來看,讀到“不學無術”四字時,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說:“張公原來說我不學無術。”
他治理地方,很愛百姓,特別善於審案子,當時人們曾將他審案的判詞刊行。他做杭州知州時,有個青年和姊夫打官司爭產業。那姊夫呈上嶽父的遺囑,說:“嶽父逝世時,我小舅子還隻三歲。嶽父命我管理財產,遺囑上寫明,等小舅子成人後分家產,我得七成,小舅子得三成。遺囑上寫得明明白白,又寫明小舅子將來如果不服,可呈官公斷。”說著呈上嶽父的遺囑。張詠看後大為驚歎,叫人取酒澆在地下祭他嶽父,連讚:“聰明,聰明!”向那人道:“你嶽父真是明智。他死時兒子隻有三歲,托你照料,如果遺囑不寫明分產辦法,又或者寫明將來你得三成,他得七成,這小孩子隻怕早給你害死了,那裏還能長成?”當下判斷家產七成歸子,三成歸婿。當時人人都服他明斷。
中國向來傳統,家產傳子不傳女。張詠這樣判斷,乃是根據人情和傳統,體會立遺囑者的深意,自和現代法律的觀念不同。這立遺囑者確是智人,即使日後他兒子遇不著張詠這樣的智官,隻照著遺囑而得三成家產,那也勝於遭姊夫害死了。
《青瑣高議》中還有一則記張詠在杭州判斷兄弟分家產的故事:張詠做杭州知州時,有一個名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沈彥分家產不公平。張詠問明事由,說道:“你兩兄弟分家,已分了三年,為什麽不在前任長官那裏告狀?”沈章道:“已經告過了,非但不準,反而受罰。”張詠道:“既是這樣,顯然是你的不是。”將他輕責數板,所告不準。
半年後,張詠到廟裏燒香,經過街巷時記起沈章所說的巷名,便問左右道:“以前有個叫沈章的人告他哥哥,住在那裏?”左右答道:“便在這巷裏,和他哥哥對門而居。”張詠下馬,叫沈彥和沈章兩家家人全部出來,相對而立,問沈彥道:“你弟弟曾向我投告,說你們父親逝世之後,一直由你掌管家財。他年紀幼小,不知父親傳下來的家財到底有多少,說你分得不公平,虧待了他。到底是分得公平呢,還是不公平?”沈彥道:“分得很公平。兩家財產完全一樣多少。”又問沈章,沈章仍舊說:“不公平,哥哥家裏多,我家裏少。”沈彥道:“一樣的,完全沒有多寡之分。”
張詠道:“你們爭執數年,沈章始終不服,到底誰多誰少,難道叫我來給你們兩家一一查點?現在我下命令,哥哥的一家人,全部到弟弟家裏去住;弟弟的一家人,全部到哥哥家裏去住。立即對換。從此時起,哥哥的財產全部是弟弟的,弟弟的財產全部是哥哥的。雙方家人誰也不許到對家去。哥哥既說兩家財產完全相等,那麽對換並不吃虧。弟弟說本來分得不公平,這樣總公平了罷?”
張詠做法官,很有些異想天開。當時一般人卻都十分欣賞他這種別出心裁的作風,稱之為“明斷”。
張詠為人嚴峻剛直,但偶爾也寫一兩首香豔詩詞。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中雲:“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豔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文中舉了許多正人君子寫香豔詩詞的例子,其中之一是張詠在酒席上所作贈妓女小英的一首歌:“天教搏百花,作小英明如花。住近桃花坊北麵,門庭掩映如仙家。美人宜稱言不得,龍腦薰衣香入骨。維揚軟縠如雲英,亳郡輕紗似蟬翼。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又疑王母侍女初失意,謫向人間為飲妓。不然何得膚如紅玉初碾成,眼似秋波雙臉橫?舞態因風欲飛去,歌聲遏雲長且清。有時歌罷下香砌,幾人魂魄遙相驚。人看小英心已足,我見小英心未足。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贈汝新翻曲。”這首歌頗為平平,張乖崖豪傑之士,詩歌究非其長。他算是西昆派詩人,所作詩錄入《西昆酬唱集》,但好詩甚少。
張詠發明了一種東西,全世界的成年人天天都要使用:鈔票。他治理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製度,一張鈔票作一千文銅錢。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世界上很多人知道電燈、電話、盤尼西林等等是誰發明的,但人人都喜歡的鈔票,卻很少人知道發明者是張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