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這座大學裏有位知名的數學教授。少年李理想在數學方麵的才華打動了那位教授。教授很多年來一直想攻克一道數學難題。這是項非常艱苦的工作,教授感到自己已經力不從心,有生之年找到答案的希望渺茫。教授希望尋到一個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接班人,將來能接替他,繼續他的事業。李理想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他的難題有了最終解決的希望。
教授把李理想召入門下。作為導師,為了能隨時和李理想討論研究他們的課題,教授要求大學專門為李理想安排一間公寓。教授甚至自掏腰包為他雇用了一位保姆,每天負責為他做飯洗衣,整理打掃房間。
李理想沒有朋友,也不參加社交活動。每天腦子裏裝滿了數學符號,無暇顧及現實中的世界。李理想的同學們都認識他,但他對他們大多不認識。
李理想並不是一個朋友都沒有,他有一個不是人類的朋友,就是烏鴉阿康。李理想和烏鴉阿康最初是怎麽認識的已經無從考證,反正烏鴉阿康能理解這個特殊少年內心深處的聲音。
已經是大學生李理想,在他18歲成年之後的某一天,忽然對自己有個新發現。他發現自己確實和別的人不一樣,好像自己並不是個自然人,而是一部“解題機器”。從小到大,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他就像個“機器”,動作前要有人替他編好並輸入程序。何時吃飯,何時睡覺,何時出門跑步鍛煉,都是由他的媽媽輸入。做了哪些題,看哪些書,由他爸爸輸入。上大學後,這項工作由他的導師接管。
李理想的學業一帆風順。他的博士論文在數學學會的學報上一發表就引起了轟動。數學家們紛紛對這個年輕人大家稱讚。
但李理想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並沒有按時舉行,而是推遲了幾個月。這是大學校長做出的一個決定。
那年這座大學正好承辦全國數學家年會。校長想讓李理想的“博士論文答辯會”成為這場年會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校長認定,李理想將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這座大學將因為培養出了李理想而獲得榮耀。李理想的“論文答辯會”到時能吸引一大批著名的數學家到場,這將極大地提高這座大學學術上的聲望。
不料在之後的幾個月裏,李理想的人生出現了一個大轉變。博士論文發表後,李理想忽然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開始時李理想很苦惱,他把自己的感覺告訴了導師。導師認為,那一定是他太過勞累了。為了這篇論文,李理想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導師建議他暫時放下數學,徹底放鬆一段時間。李理想接受導師的建議,他把所有和數學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通通鎖進了一個箱子。
當他重新坐在椅子上時,竟然發現自己不知該做點什麽。他感到特別沮喪,認為自己的人生一定出了問題。他想起今年自己已經22歲,生命已經走過了22年。這麽久的時間裏他都幹了些什麽呢?好像除了做題也沒幹。
李理想對自己的人生很不滿意,他甚至認為自己白活了22年。
為了搞明白自己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李理想有時會躺在床上一整天,有時會跑到丁香園裏,在樹下徘徊一整天。烏鴉阿康在枝頭焦慮地望著他,希望他能說出點什麽。但李理想並不理睬,隻是說:
“這事你幫不了我,得靠我自己想明白。”
論文答辯會的那天早晨,李理想把一封信留在桌子上,然後悄悄地走了。
被派來催他趕緊到場的人看到那封信,趕緊跑回去,把信交給導師和校長。信上隻寫了三個字:我走了。
校長立刻派人在校園裏四處尋找。
牆上的時鍾已經指向九點整,大學校長急得在辦公室裏來回走動,導師老教授急得臉色發白,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時間到了,校長搖搖頭,無奈地說:
“我們隻好宣布他病了。”
博士論文答辯會的主角——博士生李理想,那個被喻為“數學天才”的年輕人病了,不能露麵。這個消息真是爆炸性的新聞,會場裏一片竊竊私語。
大學校長和導師正陷入無比絕望,答辯會的特邀主持——數學學會的會長,那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出麵解圍。他說:
“這位年輕人的論文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看過。半年之前,這篇論文在我們學會的學報上刊出,立刻在我們中間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篇論文思路清晰,證明過程準確無誤,方法獨特,讓我大開眼界。大家都知道,多年來這一分支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狀態。大家好像都遇到了瓶頸,束手無策。李同學的發現帶我們突破了這個瓶頸,讓我們又看到了前進的道路。
“我和李同學雖未謀麵,但有過多次的書信來往,切磋論文的某些細節部分。我知道在座的一些先生也都和他有過不少的書信,所以這篇論文已經被充分地討論過。我沒看出這篇論文有錯誤和不當之處,所以即便李同學因身體原因不能到場宣讀他的論著,我也將在這一份評審意見書上寫下:通過。不知各位先生有何高見。
“其實我來這裏不是為評審他的論文,而是希望他能看看我的論文。我也遇到一處難題,一直無法突破。李同學是位解題高手,我希望他能幫我找出一條新的思路。”
數學學會會長的話被大家一致認可。這場特殊的博士論文答辯會,在沒有主角露麵的情況下,被教授們一致認可通過。22歲的李理想成為這座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
李理想兩手空空的穿過丁香園。阿康站在樹枝上麵叫他:
“李理想,你要去哪裏?”
“不知道,但我一定要離開這裏,就是現在。”
“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你身上有錢嗎?”
“沒有錢,但有張銀行卡。是導師給我,他說那裏麵有錢,是屬於我的。不過我從來沒用它。”
“好吧,真沒辦法。隻好先帶你去找個地方,那裏收留‘無家可歸者’。”
烏鴉阿康帶著李理想走出了大學校園。穿過馬路,又走了幾百米,來到一座樓前。李理想看到大樓上有幾個大字:西郊賓館。
“進去吧,李理想。用你的銀行卡,他們會讓你住在裏麵。”
李理想拒絕重返大學校園,拒絕大學裏的任何人來見他,包括自己的導師。所以烏鴉阿康不得不做了他的代理人。
導師說:
“這孩子這麽做會毀掉了自己的聲譽。”
烏鴉阿康說:
“他不懂什麽叫’聲譽’”。
“他為什麽這麽做呢?而且之前一點兒沒和我透露過。我也沒發現他什麽不良情緒。”
“他說過自己像一台’解題機器’,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有別人安排的。他不想再當機器。”
需要承認,李理想在數學方麵有著極高的智商,但對生活常識幾乎一無所知。這也許是老天的安排,看來老天也是很公平的。
導師說:
“我覺得他會回心轉意,在回學校,回到我的身邊。”
“我也這麽想。我想過些日子他會想明白,然後說服自己。也許是明天,也許需要一年,兩年。不過現在我們得幫助他,幫他度過難關。”
李理想不想回到校園,也不想回到他的故鄉廣東香山。他不想見他的父母,他的心裏對他們有種怨恨。
“那他就繼續待在這座城市吧。如果他哪天回心轉意,馬上就可以見到我。現在我們得想辦法給他安排個去處。”
李理想不想再和數學打交道。但除了研究數學,很難找到他能從事的工作。導師四處打聽也沒有找到合適他的。有一天導師從圖書館裏借來不少當地的報紙,和烏鴉阿康一起在報紙夾縫間的廣告裏查看“招聘信息”的廣告。發現有這樣一條:
“城市某公園的附屬食雜店,尋求兌讓。”
阿康覺得這個也許可以考慮,就去問李理想。
“行!”
李理想很願意。
很快李理想就成了那個公園食雜店的店主。現在,他每個星期一騎著三輪車去進貨,平時坐在收銀機前,大聲告訴顧客一瓶礦泉水幾塊錢;某種方便麵賣完了,下周再進貨。李理想很快喜歡上這種和數學不沾邊兒的新生活。
除了自己的導師,那位數學學會的會長也沒有忘記李理想。會長希望他不要完全浪費掉自己的才華。會長推薦他做學會期刊的特約審稿人。任務是給每一份投寄來,準備發表的論文挑毛病,指出可能的錯誤。在烏鴉阿康的極力勸說下,李理想接受了這份差事。
每個月數學學會把稿件通過郵局寄到李理想手上。李理想一篇一篇的審閱,如果有錯就標明問題所在,給出一些修改意見。然後再寄回給學會。這樣的學術討論隻在紙麵上進行,而不用麵對麵。每個月數學學會按時把一份薪酬寄給李理想。
新生活讓李理想的頭腦漸漸冷靜下來。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在哪裏失落的,“拐點”出現在哪裏?(拐點,又稱反曲點。在數學上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
他努力回想。今年自己是22歲,去年是21歲,前年20歲。他繼續回溯自己那還不算漫長的人生。大學裏的經曆,中學留下的記憶,還有童年。
他想起童年,認為那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他比別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來玩兒,因為他做功課比別人都快,也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為考試而感到苦惱。
他想起自己曾經愛看“小人書”。爸爸媽媽曾為他買過一些。有一套“三國演義”,他非常喜歡。那一套有好幾十本之多,媽媽不可能全給他買回家。當年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那可是一個大筆錢。
後來放學的路上,有人擺舊書攤,裏麵有全套的“三國演義”。擺攤的攤主允許他每次花五分錢坐在書攤旁看。每當他的口袋裏攢夠五分錢,放學後就會跑到那書攤那兒,繼續他的“三國演義”。
他一冊接一冊地往下看,希望把他們全都看完。但好像在某一天,他的計劃被中斷。為什麽中斷了呢?他想不起來了,但一定是被中斷。
後來長大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也不再新奇,那段童年往事也淡忘了。
有一天,他忽然冒出一個念頭。他那失落的童年幸福也許和那套被中斷的“三國演義”小人書有某種關聯。他象偵探一樣仔細搜尋自己的記憶,希望發現線索。
某個周末,李理想在城南的舊書市場上發現的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因時代久遠,書頁已經變黃。一套幾十冊,用玻璃紙精心地包裹著。李理想詢問店主人:
“我能翻翻看嗎?”
“不行。”店主搖頭。
“多少錢?”
“最低兩千元。”
“為什麽這麽貴?”
“這可是品相極好的收藏品。”
李理想花了兩千元,把那套“收藏品”買了回來。當食雜店裏沒有客人又無事可做時,他會小心的取出其中一本,小心地翻看。仔細觀察著紙上的那些小人兒,看著他們舞刀弄槍,看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那個被遺忘在童年記憶裏的人生“拐點”在何處?可能藏在這些連環畫中嗎?可能藏在某一冊某一頁上嗎?可能藏在某一頁的某個小人兒的身上或臉上嗎?
夜幕降臨,公園裏的鳥進入夢中。樹冠是它們的屋頂,屋頂上是高高的夜空。有無數顆星星從天上散落後,又忽然靜止在半空。停在那兒不動,還不停的閃爍。
烏鴉阿康眨眨疲憊的雙眼,然後合上。
隻有麻雀小紮還不忍睡去。
“阿康,你睡著了嗎?”
“嗯?”
“我能再問你一個問題嗎?這李理想找到他的人生幸福了嗎?”
烏鴉阿康睜開眼睛,想了想。
“我不知道。我想他一直在尋找屬於他自己的答案,一直沒有停下。”
教授把李理想召入門下。作為導師,為了能隨時和李理想討論研究他們的課題,教授要求大學專門為李理想安排一間公寓。教授甚至自掏腰包為他雇用了一位保姆,每天負責為他做飯洗衣,整理打掃房間。
李理想沒有朋友,也不參加社交活動。每天腦子裏裝滿了數學符號,無暇顧及現實中的世界。李理想的同學們都認識他,但他對他們大多不認識。
李理想並不是一個朋友都沒有,他有一個不是人類的朋友,就是烏鴉阿康。李理想和烏鴉阿康最初是怎麽認識的已經無從考證,反正烏鴉阿康能理解這個特殊少年內心深處的聲音。
已經是大學生李理想,在他18歲成年之後的某一天,忽然對自己有個新發現。他發現自己確實和別的人不一樣,好像自己並不是個自然人,而是一部“解題機器”。從小到大,他的一切都由別人安排。他就像個“機器”,動作前要有人替他編好並輸入程序。何時吃飯,何時睡覺,何時出門跑步鍛煉,都是由他的媽媽輸入。做了哪些題,看哪些書,由他爸爸輸入。上大學後,這項工作由他的導師接管。
李理想的學業一帆風順。他的博士論文在數學學會的學報上一發表就引起了轟動。數學家們紛紛對這個年輕人大家稱讚。
但李理想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並沒有按時舉行,而是推遲了幾個月。這是大學校長做出的一個決定。
那年這座大學正好承辦全國數學家年會。校長想讓李理想的“博士論文答辯會”成為這場年會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校長認定,李理想將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這座大學將因為培養出了李理想而獲得榮耀。李理想的“論文答辯會”到時能吸引一大批著名的數學家到場,這將極大地提高這座大學學術上的聲望。
不料在之後的幾個月裏,李理想的人生出現了一個大轉變。博士論文發表後,李理想忽然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開始時李理想很苦惱,他把自己的感覺告訴了導師。導師認為,那一定是他太過勞累了。為了這篇論文,李理想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導師建議他暫時放下數學,徹底放鬆一段時間。李理想接受導師的建議,他把所有和數學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通通鎖進了一個箱子。
當他重新坐在椅子上時,竟然發現自己不知該做點什麽。他感到特別沮喪,認為自己的人生一定出了問題。他想起今年自己已經22歲,生命已經走過了22年。這麽久的時間裏他都幹了些什麽呢?好像除了做題也沒幹。
李理想對自己的人生很不滿意,他甚至認為自己白活了22年。
為了搞明白自己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李理想有時會躺在床上一整天,有時會跑到丁香園裏,在樹下徘徊一整天。烏鴉阿康在枝頭焦慮地望著他,希望他能說出點什麽。但李理想並不理睬,隻是說:
“這事你幫不了我,得靠我自己想明白。”
論文答辯會的那天早晨,李理想把一封信留在桌子上,然後悄悄地走了。
被派來催他趕緊到場的人看到那封信,趕緊跑回去,把信交給導師和校長。信上隻寫了三個字:我走了。
校長立刻派人在校園裏四處尋找。
牆上的時鍾已經指向九點整,大學校長急得在辦公室裏來回走動,導師老教授急得臉色發白,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時間到了,校長搖搖頭,無奈地說:
“我們隻好宣布他病了。”
博士論文答辯會的主角——博士生李理想,那個被喻為“數學天才”的年輕人病了,不能露麵。這個消息真是爆炸性的新聞,會場裏一片竊竊私語。
大學校長和導師正陷入無比絕望,答辯會的特邀主持——數學學會的會長,那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出麵解圍。他說:
“這位年輕人的論文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看過。半年之前,這篇論文在我們學會的學報上刊出,立刻在我們中間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篇論文思路清晰,證明過程準確無誤,方法獨特,讓我大開眼界。大家都知道,多年來這一分支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狀態。大家好像都遇到了瓶頸,束手無策。李同學的發現帶我們突破了這個瓶頸,讓我們又看到了前進的道路。
“我和李同學雖未謀麵,但有過多次的書信來往,切磋論文的某些細節部分。我知道在座的一些先生也都和他有過不少的書信,所以這篇論文已經被充分地討論過。我沒看出這篇論文有錯誤和不當之處,所以即便李同學因身體原因不能到場宣讀他的論著,我也將在這一份評審意見書上寫下:通過。不知各位先生有何高見。
“其實我來這裏不是為評審他的論文,而是希望他能看看我的論文。我也遇到一處難題,一直無法突破。李同學是位解題高手,我希望他能幫我找出一條新的思路。”
數學學會會長的話被大家一致認可。這場特殊的博士論文答辯會,在沒有主角露麵的情況下,被教授們一致認可通過。22歲的李理想成為這座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
李理想兩手空空的穿過丁香園。阿康站在樹枝上麵叫他:
“李理想,你要去哪裏?”
“不知道,但我一定要離開這裏,就是現在。”
“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你身上有錢嗎?”
“沒有錢,但有張銀行卡。是導師給我,他說那裏麵有錢,是屬於我的。不過我從來沒用它。”
“好吧,真沒辦法。隻好先帶你去找個地方,那裏收留‘無家可歸者’。”
烏鴉阿康帶著李理想走出了大學校園。穿過馬路,又走了幾百米,來到一座樓前。李理想看到大樓上有幾個大字:西郊賓館。
“進去吧,李理想。用你的銀行卡,他們會讓你住在裏麵。”
李理想拒絕重返大學校園,拒絕大學裏的任何人來見他,包括自己的導師。所以烏鴉阿康不得不做了他的代理人。
導師說:
“這孩子這麽做會毀掉了自己的聲譽。”
烏鴉阿康說:
“他不懂什麽叫’聲譽’”。
“他為什麽這麽做呢?而且之前一點兒沒和我透露過。我也沒發現他什麽不良情緒。”
“他說過自己像一台’解題機器’,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有別人安排的。他不想再當機器。”
需要承認,李理想在數學方麵有著極高的智商,但對生活常識幾乎一無所知。這也許是老天的安排,看來老天也是很公平的。
導師說:
“我覺得他會回心轉意,在回學校,回到我的身邊。”
“我也這麽想。我想過些日子他會想明白,然後說服自己。也許是明天,也許需要一年,兩年。不過現在我們得幫助他,幫他度過難關。”
李理想不想回到校園,也不想回到他的故鄉廣東香山。他不想見他的父母,他的心裏對他們有種怨恨。
“那他就繼續待在這座城市吧。如果他哪天回心轉意,馬上就可以見到我。現在我們得想辦法給他安排個去處。”
李理想不想再和數學打交道。但除了研究數學,很難找到他能從事的工作。導師四處打聽也沒有找到合適他的。有一天導師從圖書館裏借來不少當地的報紙,和烏鴉阿康一起在報紙夾縫間的廣告裏查看“招聘信息”的廣告。發現有這樣一條:
“城市某公園的附屬食雜店,尋求兌讓。”
阿康覺得這個也許可以考慮,就去問李理想。
“行!”
李理想很願意。
很快李理想就成了那個公園食雜店的店主。現在,他每個星期一騎著三輪車去進貨,平時坐在收銀機前,大聲告訴顧客一瓶礦泉水幾塊錢;某種方便麵賣完了,下周再進貨。李理想很快喜歡上這種和數學不沾邊兒的新生活。
除了自己的導師,那位數學學會的會長也沒有忘記李理想。會長希望他不要完全浪費掉自己的才華。會長推薦他做學會期刊的特約審稿人。任務是給每一份投寄來,準備發表的論文挑毛病,指出可能的錯誤。在烏鴉阿康的極力勸說下,李理想接受了這份差事。
每個月數學學會把稿件通過郵局寄到李理想手上。李理想一篇一篇的審閱,如果有錯就標明問題所在,給出一些修改意見。然後再寄回給學會。這樣的學術討論隻在紙麵上進行,而不用麵對麵。每個月數學學會按時把一份薪酬寄給李理想。
新生活讓李理想的頭腦漸漸冷靜下來。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在哪裏失落的,“拐點”出現在哪裏?(拐點,又稱反曲點。在數學上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
他努力回想。今年自己是22歲,去年是21歲,前年20歲。他繼續回溯自己那還不算漫長的人生。大學裏的經曆,中學留下的記憶,還有童年。
他想起童年,認為那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他比別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來玩兒,因為他做功課比別人都快,也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為考試而感到苦惱。
他想起自己曾經愛看“小人書”。爸爸媽媽曾為他買過一些。有一套“三國演義”,他非常喜歡。那一套有好幾十本之多,媽媽不可能全給他買回家。當年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那可是一個大筆錢。
後來放學的路上,有人擺舊書攤,裏麵有全套的“三國演義”。擺攤的攤主允許他每次花五分錢坐在書攤旁看。每當他的口袋裏攢夠五分錢,放學後就會跑到那書攤那兒,繼續他的“三國演義”。
他一冊接一冊地往下看,希望把他們全都看完。但好像在某一天,他的計劃被中斷。為什麽中斷了呢?他想不起來了,但一定是被中斷。
後來長大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也不再新奇,那段童年往事也淡忘了。
有一天,他忽然冒出一個念頭。他那失落的童年幸福也許和那套被中斷的“三國演義”小人書有某種關聯。他象偵探一樣仔細搜尋自己的記憶,希望發現線索。
某個周末,李理想在城南的舊書市場上發現的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因時代久遠,書頁已經變黃。一套幾十冊,用玻璃紙精心地包裹著。李理想詢問店主人:
“我能翻翻看嗎?”
“不行。”店主搖頭。
“多少錢?”
“最低兩千元。”
“為什麽這麽貴?”
“這可是品相極好的收藏品。”
李理想花了兩千元,把那套“收藏品”買了回來。當食雜店裏沒有客人又無事可做時,他會小心的取出其中一本,小心地翻看。仔細觀察著紙上的那些小人兒,看著他們舞刀弄槍,看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那個被遺忘在童年記憶裏的人生“拐點”在何處?可能藏在這些連環畫中嗎?可能藏在某一冊某一頁上嗎?可能藏在某一頁的某個小人兒的身上或臉上嗎?
夜幕降臨,公園裏的鳥進入夢中。樹冠是它們的屋頂,屋頂上是高高的夜空。有無數顆星星從天上散落後,又忽然靜止在半空。停在那兒不動,還不停的閃爍。
烏鴉阿康眨眨疲憊的雙眼,然後合上。
隻有麻雀小紮還不忍睡去。
“阿康,你睡著了嗎?”
“嗯?”
“我能再問你一個問題嗎?這李理想找到他的人生幸福了嗎?”
烏鴉阿康睜開眼睛,想了想。
“我不知道。我想他一直在尋找屬於他自己的答案,一直沒有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