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儒世三聖,三聖鋒
苦境:我在德風古道那些年 作者:海客無心隨白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某種意義上,三人為了儒門的傳承,發展以及延續也算是殫精竭慮,隻是,藺大劍皇不太儒門。
或者說三個人對儒門的定位不同。
在聖夫子與太學主眼中,這一位根本不把武者與先天人當人看,而是將之當做生產力,事實證明雖然話語粗糙了一點,但是……
就以苦境的發展來看這樣完全沒有問題。
因為,不少組織與勢力就在這樣做,而相關理念早在兩千年前,儒聖明德一脈就普及了。
革新派也是實用派,實幹派。
根源就是出在藺重陽身上,自德風古道結業的儒生在實踐後,會書寫手劄留下,那些手劄中囊括了大量的經驗與技巧。
思維轉變後,就會發現武者與先天人做事,比起尋常人簡直方便了無數倍。
用過的都說好,多年來一個差評都沒有。
當武者與先天人加入生產關係,苦境的變化肉眼可見,具體到衣食住行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四方武林有四方武林的生活,中原亦有中原的生活。
苦境已經許多年沒有出現旱澇災害,其他自然災害也極少,風調雨順,便是如今的大環境。
農作物與牲畜,在有先天人願意投入心力,研究如何對其進行改良之後。
不過數百年便有了相當不錯的成果。
從前致命的疾病,如今同樣已經不再是威脅。
上一次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磷菌,天策王朝的應對相當漂亮,將之完美解決。
而像號雨鯨鼇,北鬥星獸這般特殊案例,眾生終究生活在一個超凡的世界,三教與諸多地方勢力還要定期派遣門人,清除積累的瘴氣與煞氣。
先天人確實非常好用,省時,省事且便利,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少了。
千裏挑一起步,為期三百年,甚至更久的培養時間,以如今的苦境整體水平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正因如此,藺重陽認為,聖夫子與太學主負責的部分,可以考慮把強度提上來。
末法時代又如何?
就算將來先天人從台麵上絕跡,不再像如今這般行走江湖,到了那時,整個苦境的情況,經過多年發展後隻會比現在更好。
隻是不行走江湖,不是放棄對轄區的管理,由上至下發展這麽多年還能被開曆史倒車……
尤其是他們這些人都還活著,且沒出問題,循序漸進的發展自無不可。
已經適應這種生活環境與節奏的人,讓他們再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不能說全部,但大多數人絕對不會願意。
就連普通百姓都不會因為和平就變得貧窮,生活品質下降隻有一種可能,有人掀起戰禍。
就像另一個時空那樣戰火紛飛,所有的矛盾都在百年內爆發,即便是那樣,也很難將苦境現有的秩序摧毀,更不用說幾個上不得台麵的陰謀家。
在江湖上搗鼓點小打小鬧是正常情況,真想要百姓或其他勢力支持他們?難。
以西、北兩境為例,一座城池占地麵積遠勝九輪天國家的國土麵積,在陰謀家組織當高層,待遇遠沒有在這種大型勢力當中層舒服。
既然如此,那當陰謀家爭來爭去圖個什麽?
而且,無論王朝,三教,世家,都不是以壓榨百姓與基層江湖人為目的,苦境的資源,更不會因為供養更多的生命便麵臨枯竭。
最多王朝比三教與世家的稅收會高一些,但它能更好的集中資源,就像天策王朝,百萬大軍在職責之外也有其他事情做,比如日常訓練,習武,在到底一定境界前隻要餐餐有肉便足夠,除此之外還要讀書,超凡世界對兵卒素質要求極高。
身為國君的天策真龍,並沒有占用多少天策王朝的公共資源,全部被他投入建設。
同時借助海市龍燈拉攏先天人群體加入。
生產力得到充足的發展。
世外書香坐落於北海之上,對北境,對天策王朝的發展自有所了解,雖然藺重陽不儒門,但是他做的事已經儒門到不能再儒門。
不至於說以他們的高度還看不出,天策王朝的背後是儒聖明德,這在當年又不是什麽秘密。
哪怕如今都有文詣經緯與奕德熙天與其對接。
有理論,有實踐,兩者可以進行互相印證。
他沒走傳統儒門要走的程序,但是,把傳統儒門的畢生追求達成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哪怕宏觀上看來可能不是那麽完全。
至少藺重陽的進度遠超其他人。
太學主早在當年,便在交談後上了戰車,疏樓龍宿建立的儒門天下也在規劃內,聖夫子在與兩人交談後同樣做出了選擇。
看似藺重陽是不合群那個,實際上,真正不合群的是聖夫子。
因為,從前跟他有接觸的不是藺重陽,而是儒聖明德當代主事夏承凜,哪怕當初夏承凜還未繼任,但一應事務已經被交托到他手中。
夏主事終究是繼承者,年紀輕輕,尚且不像他師尊那般擅長「蠱惑人心」。
藺重陽才是革新派的源頭以及核心。
交談中兩人還又研究過那卷《君子風》,聖夫子不在意鎮教絕學的來曆,不過,這部武學確實非常合適就是了。
關於《天地根》與《般若懺》亦被作為引申。
這兩招藺重陽其實也會。
在討論的最後,三人簡單進行了一個組合,太學主提議借著機會擴大儒門影響。
藺大劍皇自從卸任之後就像失蹤,對儒門這個整體而言,弊大於利,都能背著琴滿苦境賣藝,那重新給儒門站台想來不在話下,然後他與聖夫子便被太學主說服。
四境佛門有三大源流,佛門能,儒門同樣能。
取儒門之「仁」,「義」,「禮」。
對應佛門「佛」,「法」,「僧」。
以及道門「始」,「玄」,「元」。
取儒門先聖傳承之號,太學主之「禮」,承接荀子,號曰「複聖」;聖夫子之「義」,承接孟子,號曰「會聖」;藺重陽之「仁」,承接孔子,號曰「元聖」;合稱「儒世三聖」。
這是經由藺重陽修改過的,太學主最初提出,號「太禮先生」,「聖義先生」,「皇仁先生」,合稱「三先生」,藺大劍皇覺得不夠氣派。
方才重新商議,選擇承接先聖之號,而後三人又共創三式劍招。
《天縱至鋒》,《仁王亞鋒》,《始惡後鋒》。
學海無涯太學主如今尚不知曉,在後世,世外書香會有以「仁義禮智信」排序的「五儒生」,這便是藺大劍皇改稱號的原因。
(本章完)
或者說三個人對儒門的定位不同。
在聖夫子與太學主眼中,這一位根本不把武者與先天人當人看,而是將之當做生產力,事實證明雖然話語粗糙了一點,但是……
就以苦境的發展來看這樣完全沒有問題。
因為,不少組織與勢力就在這樣做,而相關理念早在兩千年前,儒聖明德一脈就普及了。
革新派也是實用派,實幹派。
根源就是出在藺重陽身上,自德風古道結業的儒生在實踐後,會書寫手劄留下,那些手劄中囊括了大量的經驗與技巧。
思維轉變後,就會發現武者與先天人做事,比起尋常人簡直方便了無數倍。
用過的都說好,多年來一個差評都沒有。
當武者與先天人加入生產關係,苦境的變化肉眼可見,具體到衣食住行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四方武林有四方武林的生活,中原亦有中原的生活。
苦境已經許多年沒有出現旱澇災害,其他自然災害也極少,風調雨順,便是如今的大環境。
農作物與牲畜,在有先天人願意投入心力,研究如何對其進行改良之後。
不過數百年便有了相當不錯的成果。
從前致命的疾病,如今同樣已經不再是威脅。
上一次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磷菌,天策王朝的應對相當漂亮,將之完美解決。
而像號雨鯨鼇,北鬥星獸這般特殊案例,眾生終究生活在一個超凡的世界,三教與諸多地方勢力還要定期派遣門人,清除積累的瘴氣與煞氣。
先天人確實非常好用,省時,省事且便利,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少了。
千裏挑一起步,為期三百年,甚至更久的培養時間,以如今的苦境整體水平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正因如此,藺重陽認為,聖夫子與太學主負責的部分,可以考慮把強度提上來。
末法時代又如何?
就算將來先天人從台麵上絕跡,不再像如今這般行走江湖,到了那時,整個苦境的情況,經過多年發展後隻會比現在更好。
隻是不行走江湖,不是放棄對轄區的管理,由上至下發展這麽多年還能被開曆史倒車……
尤其是他們這些人都還活著,且沒出問題,循序漸進的發展自無不可。
已經適應這種生活環境與節奏的人,讓他們再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不能說全部,但大多數人絕對不會願意。
就連普通百姓都不會因為和平就變得貧窮,生活品質下降隻有一種可能,有人掀起戰禍。
就像另一個時空那樣戰火紛飛,所有的矛盾都在百年內爆發,即便是那樣,也很難將苦境現有的秩序摧毀,更不用說幾個上不得台麵的陰謀家。
在江湖上搗鼓點小打小鬧是正常情況,真想要百姓或其他勢力支持他們?難。
以西、北兩境為例,一座城池占地麵積遠勝九輪天國家的國土麵積,在陰謀家組織當高層,待遇遠沒有在這種大型勢力當中層舒服。
既然如此,那當陰謀家爭來爭去圖個什麽?
而且,無論王朝,三教,世家,都不是以壓榨百姓與基層江湖人為目的,苦境的資源,更不會因為供養更多的生命便麵臨枯竭。
最多王朝比三教與世家的稅收會高一些,但它能更好的集中資源,就像天策王朝,百萬大軍在職責之外也有其他事情做,比如日常訓練,習武,在到底一定境界前隻要餐餐有肉便足夠,除此之外還要讀書,超凡世界對兵卒素質要求極高。
身為國君的天策真龍,並沒有占用多少天策王朝的公共資源,全部被他投入建設。
同時借助海市龍燈拉攏先天人群體加入。
生產力得到充足的發展。
世外書香坐落於北海之上,對北境,對天策王朝的發展自有所了解,雖然藺重陽不儒門,但是他做的事已經儒門到不能再儒門。
不至於說以他們的高度還看不出,天策王朝的背後是儒聖明德,這在當年又不是什麽秘密。
哪怕如今都有文詣經緯與奕德熙天與其對接。
有理論,有實踐,兩者可以進行互相印證。
他沒走傳統儒門要走的程序,但是,把傳統儒門的畢生追求達成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哪怕宏觀上看來可能不是那麽完全。
至少藺重陽的進度遠超其他人。
太學主早在當年,便在交談後上了戰車,疏樓龍宿建立的儒門天下也在規劃內,聖夫子在與兩人交談後同樣做出了選擇。
看似藺重陽是不合群那個,實際上,真正不合群的是聖夫子。
因為,從前跟他有接觸的不是藺重陽,而是儒聖明德當代主事夏承凜,哪怕當初夏承凜還未繼任,但一應事務已經被交托到他手中。
夏主事終究是繼承者,年紀輕輕,尚且不像他師尊那般擅長「蠱惑人心」。
藺重陽才是革新派的源頭以及核心。
交談中兩人還又研究過那卷《君子風》,聖夫子不在意鎮教絕學的來曆,不過,這部武學確實非常合適就是了。
關於《天地根》與《般若懺》亦被作為引申。
這兩招藺重陽其實也會。
在討論的最後,三人簡單進行了一個組合,太學主提議借著機會擴大儒門影響。
藺大劍皇自從卸任之後就像失蹤,對儒門這個整體而言,弊大於利,都能背著琴滿苦境賣藝,那重新給儒門站台想來不在話下,然後他與聖夫子便被太學主說服。
四境佛門有三大源流,佛門能,儒門同樣能。
取儒門之「仁」,「義」,「禮」。
對應佛門「佛」,「法」,「僧」。
以及道門「始」,「玄」,「元」。
取儒門先聖傳承之號,太學主之「禮」,承接荀子,號曰「複聖」;聖夫子之「義」,承接孟子,號曰「會聖」;藺重陽之「仁」,承接孔子,號曰「元聖」;合稱「儒世三聖」。
這是經由藺重陽修改過的,太學主最初提出,號「太禮先生」,「聖義先生」,「皇仁先生」,合稱「三先生」,藺大劍皇覺得不夠氣派。
方才重新商議,選擇承接先聖之號,而後三人又共創三式劍招。
《天縱至鋒》,《仁王亞鋒》,《始惡後鋒》。
學海無涯太學主如今尚不知曉,在後世,世外書香會有以「仁義禮智信」排序的「五儒生」,這便是藺大劍皇改稱號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