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過了好一會,李泰才收回自己的思緒,摸了摸馬脖子上的汗漬,又看了看遠處的村子,輕聲吩咐道:“到前麵那個村子裏歇息一下吧,別把馬給累壞了。”
“得令!”一名衣著和其餘幾位稍顯不同,隻落後李泰半個身位的騎士立即應道。隻見他手一揮,隊伍後頭的一名騎士立即揮鞭加速,催動馬匹越過了隊伍,快速離去,看樣子應該是去前麵打探情況的。
剛剛就這麽一會,明顯魂不守舍的李泰差點沒把這些緊隨其後的侍衛們給嚇死,這可是騎著高頭大馬啊,要不是速度慢,李泰騎得也很穩當,他們早就驚呼出聲了。現在見李泰這位小祖宗好不容易回了神,那位領頭的侍衛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硬著頭皮上前搭話道:“殿下,前麵這個村子守著一座便橋,是北方幾個縣與長安城的交通要道,應該有一些不錯的客棧,可以歇歇腳。”
“過了渭水,就是涇陽縣了吧?”李泰輕聲問道。
“殿下,過了渭水不遠就是漢陽鎮了,然後還要再往北走個幾十裏,過了涇河才是涇陽縣縣府所在。”那個領頭的侍衛連忙介紹道。
“涇河?”聽到這個名字,李泰好像有些印象了。
“殿下,這涇河在東麵幾十裏外與渭水相匯,好像有一個涇渭分明的說法。”那個領頭的侍衛連忙補充道。
“涇渭分明這奇景可是在許多書籍上都有相關記載的,你啊,現在也算是有品級的武官了,沒事多讀讀書,不要這樣不學無術,會給本王丟人的。”李泰瞥了眼那一臉諂笑的侍衛頭領,出言教訓道。
“小人遵命,回去之後,一定好好的讀讀書,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字不識一個,給殿下丟臉,辜負了殿下的栽培。”那個侍衛頭領對於李泰這個提拔自己的伯樂,當然是言聽計從,立即拍著胸脯保證道。
而這時已經回想起來了一些相關信息的李泰,才沒空搭理他這個武夫呢,他全部心思都集中到了傳說中的那位作死的涇河龍王身上。那位涇河龍王可是作的一手好死,而西遊這一場大戲也正是因為他的死,才真正拉開帷幕的。
這位涇河龍王第一次出現是在《西遊記》的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因為袁守誠能夠算出涇河水族的位置,涇河龍王深感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袁守誠的麻煩,讓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並留言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
結果天庭突降聖旨,要求涇河龍王明日降雨時間點數與袁守誠的推算完全一致。涇河龍王不願服輸,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觸犯了天條,結果被天庭知曉。袁守城讓他尋唐皇李世民求助,李世民承諾救他,但最終仍被人界天官魏征於夢中所斬,其魂魄死後一直糾繞李世民,最後還拉著李世民的魂魄去了陰司對質。
結果是陰司偏袒李世民,放其還陽,涇河龍王的魂魄被陰司強入輪回。不過這偏袒也是涇河龍王自己作死,化作厲鬼騷擾也就算了,可勾走當代人皇魂魄卻是大忌,而且地府眾神都享有人間香火,不偏袒李世民這位當代人皇,難道還要為涇河龍王這一孤魂野鬼強出頭?
雖然這事從頭到尾看起來都是涇河龍王自己在作死,可根據前世地球互聯網上那些考據黨的分析,李泰十分清楚,其中隱藏著重重內幕。涇河龍王在仙界地位低微,他的死隻是天庭和西方佛界政治交易的犧牲品,之所以選中他,僅僅是因為他掌管的水域在長安城邊,較唐王李世民比較近而已。
所圖甚大的玉皇大帝可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一直與西方佛教勾勾搭搭、眉來眼去,試圖崇佛抑道,謀求天庭真正的掌控權,成為真正的三界至尊。
佛法東傳雖然已經得到了諸天聖人的默許,可也隻是讓那些道門高手冷眼旁觀而已,要想占據真正的大勢,必須得到明麵上的三界之主的認可。
可天庭畢竟是奉鴻鈞道祖之命所立,天庭諸神在封神之時所受的也是原始天尊的玉符、金赦,這天庭是道門的天庭,365位正神,除了少數幾位,無不是道教門徒。即使是玉皇大帝千肯萬肯,可為了堵住那悠悠之口,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於是就有了一隻不知天高地厚,卻又背景深厚的猴子大鬧天空了。
當初如來幫助玉皇大帝鎮壓孫悟空後,明麵上沒索要任何報酬,但從如來從天庭歸來後就開始籌謀取經一事可以得知,如來私下要的報酬就是佛法東傳,在南瞻部洲推廣佛法,享更多香火。而以玉皇大帝為首天庭應下此事,完全可以說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狼狽為奸之下的一拍即合,佛法東傳就是他們交易一部分。
搞定了天庭還不夠,傳經可是主要傳給那些凡夫俗子,所以在佛法東傳這件事上,占據南瞻部洲大部分精華之地的大唐王朝的態度也就至關重要了。而大唐王朝的國教卻是道教,李唐皇室還奉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為祖宗,根本就沒有外來的佛教什麽事。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李世民這位人皇向佛門低頭,以掃清最後的障礙。就有了李世民經曆幾番起落,還走了一回生死路,讓其明白人界的權利在生死麵前極其微弱,世間事皆有因果,修佛修法才是正途。即使不能將李世民這位人皇忽悠成真正的佛教徒,也能免除佛法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世俗幹擾,這才是天庭讓涇河龍王的”犧牲“的真正目的。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涇河龍王死後,其九個兒子都受到了天庭一定程度的優待。八位長子都在天下幾大水係之一的淮河擔任官職。第九子鼉龍由妻兄西海龍王撫養,後因叛逆,被逐出到黑水河,成了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難。
過了好一會,李泰才收回自己的思緒,摸了摸馬脖子上的汗漬,又看了看遠處的村子,輕聲吩咐道:“到前麵那個村子裏歇息一下吧,別把馬給累壞了。”
“得令!”一名衣著和其餘幾位稍顯不同,隻落後李泰半個身位的騎士立即應道。隻見他手一揮,隊伍後頭的一名騎士立即揮鞭加速,催動馬匹越過了隊伍,快速離去,看樣子應該是去前麵打探情況的。
剛剛就這麽一會,明顯魂不守舍的李泰差點沒把這些緊隨其後的侍衛們給嚇死,這可是騎著高頭大馬啊,要不是速度慢,李泰騎得也很穩當,他們早就驚呼出聲了。現在見李泰這位小祖宗好不容易回了神,那位領頭的侍衛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硬著頭皮上前搭話道:“殿下,前麵這個村子守著一座便橋,是北方幾個縣與長安城的交通要道,應該有一些不錯的客棧,可以歇歇腳。”
“過了渭水,就是涇陽縣了吧?”李泰輕聲問道。
“殿下,過了渭水不遠就是漢陽鎮了,然後還要再往北走個幾十裏,過了涇河才是涇陽縣縣府所在。”那個領頭的侍衛連忙介紹道。
“涇河?”聽到這個名字,李泰好像有些印象了。
“殿下,這涇河在東麵幾十裏外與渭水相匯,好像有一個涇渭分明的說法。”那個領頭的侍衛連忙補充道。
“涇渭分明這奇景可是在許多書籍上都有相關記載的,你啊,現在也算是有品級的武官了,沒事多讀讀書,不要這樣不學無術,會給本王丟人的。”李泰瞥了眼那一臉諂笑的侍衛頭領,出言教訓道。
“小人遵命,回去之後,一定好好的讀讀書,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大字不識一個,給殿下丟臉,辜負了殿下的栽培。”那個侍衛頭領對於李泰這個提拔自己的伯樂,當然是言聽計從,立即拍著胸脯保證道。
而這時已經回想起來了一些相關信息的李泰,才沒空搭理他這個武夫呢,他全部心思都集中到了傳說中的那位作死的涇河龍王身上。那位涇河龍王可是作的一手好死,而西遊這一場大戲也正是因為他的死,才真正拉開帷幕的。
這位涇河龍王第一次出現是在《西遊記》的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因為袁守誠能夠算出涇河水族的位置,涇河龍王深感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袁守誠的麻煩,讓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並留言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
結果天庭突降聖旨,要求涇河龍王明日降雨時間點數與袁守誠的推算完全一致。涇河龍王不願服輸,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觸犯了天條,結果被天庭知曉。袁守城讓他尋唐皇李世民求助,李世民承諾救他,但最終仍被人界天官魏征於夢中所斬,其魂魄死後一直糾繞李世民,最後還拉著李世民的魂魄去了陰司對質。
結果是陰司偏袒李世民,放其還陽,涇河龍王的魂魄被陰司強入輪回。不過這偏袒也是涇河龍王自己作死,化作厲鬼騷擾也就算了,可勾走當代人皇魂魄卻是大忌,而且地府眾神都享有人間香火,不偏袒李世民這位當代人皇,難道還要為涇河龍王這一孤魂野鬼強出頭?
雖然這事從頭到尾看起來都是涇河龍王自己在作死,可根據前世地球互聯網上那些考據黨的分析,李泰十分清楚,其中隱藏著重重內幕。涇河龍王在仙界地位低微,他的死隻是天庭和西方佛界政治交易的犧牲品,之所以選中他,僅僅是因為他掌管的水域在長安城邊,較唐王李世民比較近而已。
所圖甚大的玉皇大帝可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一直與西方佛教勾勾搭搭、眉來眼去,試圖崇佛抑道,謀求天庭真正的掌控權,成為真正的三界至尊。
佛法東傳雖然已經得到了諸天聖人的默許,可也隻是讓那些道門高手冷眼旁觀而已,要想占據真正的大勢,必須得到明麵上的三界之主的認可。
可天庭畢竟是奉鴻鈞道祖之命所立,天庭諸神在封神之時所受的也是原始天尊的玉符、金赦,這天庭是道門的天庭,365位正神,除了少數幾位,無不是道教門徒。即使是玉皇大帝千肯萬肯,可為了堵住那悠悠之口,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於是就有了一隻不知天高地厚,卻又背景深厚的猴子大鬧天空了。
當初如來幫助玉皇大帝鎮壓孫悟空後,明麵上沒索要任何報酬,但從如來從天庭歸來後就開始籌謀取經一事可以得知,如來私下要的報酬就是佛法東傳,在南瞻部洲推廣佛法,享更多香火。而以玉皇大帝為首天庭應下此事,完全可以說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狼狽為奸之下的一拍即合,佛法東傳就是他們交易一部分。
搞定了天庭還不夠,傳經可是主要傳給那些凡夫俗子,所以在佛法東傳這件事上,占據南瞻部洲大部分精華之地的大唐王朝的態度也就至關重要了。而大唐王朝的國教卻是道教,李唐皇室還奉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為祖宗,根本就沒有外來的佛教什麽事。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李世民這位人皇向佛門低頭,以掃清最後的障礙。就有了李世民經曆幾番起落,還走了一回生死路,讓其明白人界的權利在生死麵前極其微弱,世間事皆有因果,修佛修法才是正途。即使不能將李世民這位人皇忽悠成真正的佛教徒,也能免除佛法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世俗幹擾,這才是天庭讓涇河龍王的”犧牲“的真正目的。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涇河龍王死後,其九個兒子都受到了天庭一定程度的優待。八位長子都在天下幾大水係之一的淮河擔任官職。第九子鼉龍由妻兄西海龍王撫養,後因叛逆,被逐出到黑水河,成了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