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舊,勢在必行!
大明:我幫老婆做女帝 作者:靈靈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次教育專題會議,幾天前朱媺娖就讓黃道周通知下去了,因此禮部主事以上的官員都做了不少準備。
聽朱媺娖提問,卻是禮部左侍郎陳子壯先起身回答。
“陛下,我大明在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在太祖時期就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官學體係。
在中央,我大明既有針對讀書人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又有針對宗室的宗學,還有針對各地將領的武學。
在地方,很多村鎮都有社學,或是私塾、族學,而後又有縣學、州學、府學。
昔日,在社學學習優秀者,可被舉薦進入縣學、州學、府學,我大明還會給予錢糧補貼。
若在縣學等官學學習優秀者,則又可被舉薦進入國子監,而國子監則擁有向陛下舉薦人才的權利。
此外,我大明在地方上曾有武學、醫學、陰陽學等專業學府,為大明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說到這裏,陳子壯頓了頓,露出頗為感慨的神色,接著道:“這本是一套相當完備的人才培養及選拔製度,隻可惜後來隨著吏治腐敗,波及到官學,使得宗學、國子監、武學等皆失去其應有作用,名不副實。
到嘉靖年後,各地官學培養出的舉人、進士甚至不如那些書院多。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學也漸漸廢弛了。”
其餘禮部官員聽得都微微點頭。
正如陳子壯所言,朱元章在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
如今官學體係雖然遠不如洪武、永樂、宣德時運轉良好,但依舊在頑強的運轉著,為大明培養著大量的讀書人。
這讓大明成了神州封建王朝中識字率最高的——後世曆史上,帶清開始實現近代化,在二十世紀初推行近代教育時,曾做過一次識字率統計,結果竟然隻有百分之五!(有一說法是不足百分之一!)
並且這還是當時對外公布的數據,實際數據可能更低。
大明的識字率是多少呢
在萬曆年間曾有過一次統計,全國成丁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在大明,南方市井百姓幾乎都粗通文墨。即便是在北方邊省,文教不怎麽興盛的地方,百姓識字的也很多。
如李自成、張獻忠這兩位農民軍首領,都是能識字會寫字的,其他邊軍、農民軍中識字的人也不在少數。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明很多地方都以興辦教育為要務,私塾、社學遍地皆是。
而帶清為了維護統治,進一步掌控科舉考試這柄禁錮讀書人的利器,摧毀了全國絕大多數私塾,並對各地塾學數目進行了控製,這才讓神州底層百姓識字率驟降
待陳子壯說完,朱媺娖道:“陳侍郎說官學廢弛,是因為吏治敗壞,對,卻不全對。
朕以為,官學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主要還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與發展。
所以,此番朕準備拋卻舊有官學製度,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係。”
說完,朱媺娖便示意連翹將準備好的小冊子發放下去。
對此眾臣並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有些習慣了——很多會議上朱媺娖都會準備好資料,讓眾臣可以參看。
不得不說,這樣做讓眾臣能夠更準確地理解聖意,大大減少了朝議中的爭吵,也提高了朝廷的決策效率。
今日下發的這一份白皮冊,名為《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
黃道周、陳子壯等人翻看一番,發現上麵確實描述了一套新教育體係——
“今後,大明各縣都將設立至少一座小學,並按照朝廷所下發的教材教授小學課程。
當然,目前除了三府之外,其他地方還無法實行三年義務教育,因此各地小學需收取一定書雜費。
在各州、府則至少開辦一座中學,學製四年——若小學學生通過三年級的畢業考試,便可進入對應的州、府中學讀書。
其中優秀者,朝廷不僅免除書雜費、學費,還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但多數人還是需要自己交納學雜費的。
最後,近幾年內,朕會在南京、北京、成都三府先創辦三座綜合性大學,以及幾所專科學校,學製為三年或四年。
其生源則是各州府中學學生中的優秀者——至於誰優秀,自然還是通過中學四年級的畢業考試來確定。
到了大學,學生便可以根據各人地天賦、興趣愛好,選擇一門專業進行學習,可以是儒學,也可以是自然科學,甚至是軍事”
朱媺娖大概講了下白皮冊子上的內容,眾人邊看邊聽,不少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待朱媺娖講完,陳子壯忍不住先起身問道:“陛下,若行此教育體係,將來朝廷是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官吏,還是通過科舉選拔
若並非通過科舉,這一套新的教育體係豈不是廢除了科舉”
“敢問陳侍郎,何為科舉”朱媺娖反問,“新的教育體係中,畢業考試難道沒有科舉選拔優秀讀書人之作用嗎”
陳子壯聽得一愣,隨即低頭看著白皮冊子上的相關考試製度介紹,發現這畢業考試其實就和科舉中的三次院試、鄉試、會試等考試作用類似,都能起到汰弱留強的作用。
這時朱媺娖又道:“另外,朕並非是要立即在全天下實行這一套新教育體係,而是準備逐步實施。
同時,也並非要一下取消科舉,而是會留下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緩衝期。
在此期間,朝廷已經會按期舉辦科舉——新教育體係下的中學生可以參加鄉試,同時擁有秀才、舉人功名者,也可以報名參加中學畢業考試以進入大學。”
聽了朱媺娖這一番話,禮部眾官員不禁麵麵相覷,一時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見此,朱媺娖便道:“諸位可以好好想一想,議一議。”
於是十幾名禮部官員就當場討論起來。
“相較於以前的官學,這套新教育體係有何不同或者說有何優秀之處”
“這還不明白嗎陛下決意以新教育體係推行新學,而非像以往那樣,讓官學隻教授儒學。”
“那為何不直接讓官學教授新學呢”
“你這問題可就有點沒頭腦了——官學如何會讓讀書人每日按時上課讀書如何會讓諸科教師完全依照教材教課
反過來講,倘若官學完全按照這一套來,那它還是官學嗎和這白皮冊中所言的小學、中學又有何區別”
“”
作為禮部官員,上至黃道周這位禮部尚書,下至主事級別的官員,都知道朱媺娖有意推廣自然科學等新學。
而這套新教育體係顯然是為推廣新學服務的。
所以,除非大明不準備推廣新學,依舊抱著儒學為尊不放,否則改用新教育體係便勢在必行。
畢竟老一套的教育體係也就隻能教授下儒學,根本適應不了多學科的教學工作。
於是,經過一番討論後,眾禮部官員漸漸安靜下來,隨即黃道周作為禮部尚書,直接起身拱手表態,“陛下,臣等以為新教育體係可行!”
“善。”朱媺娖露出了微笑。
這些禮部官員沒跟她強著,不枉她和郝光明費心費力地弄出了《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這本白皮書啊。
聽朱媺娖提問,卻是禮部左侍郎陳子壯先起身回答。
“陛下,我大明在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在太祖時期就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官學體係。
在中央,我大明既有針對讀書人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又有針對宗室的宗學,還有針對各地將領的武學。
在地方,很多村鎮都有社學,或是私塾、族學,而後又有縣學、州學、府學。
昔日,在社學學習優秀者,可被舉薦進入縣學、州學、府學,我大明還會給予錢糧補貼。
若在縣學等官學學習優秀者,則又可被舉薦進入國子監,而國子監則擁有向陛下舉薦人才的權利。
此外,我大明在地方上曾有武學、醫學、陰陽學等專業學府,為大明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說到這裏,陳子壯頓了頓,露出頗為感慨的神色,接著道:“這本是一套相當完備的人才培養及選拔製度,隻可惜後來隨著吏治腐敗,波及到官學,使得宗學、國子監、武學等皆失去其應有作用,名不副實。
到嘉靖年後,各地官學培養出的舉人、進士甚至不如那些書院多。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學也漸漸廢弛了。”
其餘禮部官員聽得都微微點頭。
正如陳子壯所言,朱元章在開國之初便十分重視教育。
如今官學體係雖然遠不如洪武、永樂、宣德時運轉良好,但依舊在頑強的運轉著,為大明培養著大量的讀書人。
這讓大明成了神州封建王朝中識字率最高的——後世曆史上,帶清開始實現近代化,在二十世紀初推行近代教育時,曾做過一次識字率統計,結果竟然隻有百分之五!(有一說法是不足百分之一!)
並且這還是當時對外公布的數據,實際數據可能更低。
大明的識字率是多少呢
在萬曆年間曾有過一次統計,全國成丁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在大明,南方市井百姓幾乎都粗通文墨。即便是在北方邊省,文教不怎麽興盛的地方,百姓識字的也很多。
如李自成、張獻忠這兩位農民軍首領,都是能識字會寫字的,其他邊軍、農民軍中識字的人也不在少數。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明很多地方都以興辦教育為要務,私塾、社學遍地皆是。
而帶清為了維護統治,進一步掌控科舉考試這柄禁錮讀書人的利器,摧毀了全國絕大多數私塾,並對各地塾學數目進行了控製,這才讓神州底層百姓識字率驟降
待陳子壯說完,朱媺娖道:“陳侍郎說官學廢弛,是因為吏治敗壞,對,卻不全對。
朕以為,官學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主要還是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與發展。
所以,此番朕準備拋卻舊有官學製度,建立一套新的教育體係。”
說完,朱媺娖便示意連翹將準備好的小冊子發放下去。
對此眾臣並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有些習慣了——很多會議上朱媺娖都會準備好資料,讓眾臣可以參看。
不得不說,這樣做讓眾臣能夠更準確地理解聖意,大大減少了朝議中的爭吵,也提高了朝廷的決策效率。
今日下發的這一份白皮冊,名為《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
黃道周、陳子壯等人翻看一番,發現上麵確實描述了一套新教育體係——
“今後,大明各縣都將設立至少一座小學,並按照朝廷所下發的教材教授小學課程。
當然,目前除了三府之外,其他地方還無法實行三年義務教育,因此各地小學需收取一定書雜費。
在各州、府則至少開辦一座中學,學製四年——若小學學生通過三年級的畢業考試,便可進入對應的州、府中學讀書。
其中優秀者,朝廷不僅免除書雜費、學費,還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但多數人還是需要自己交納學雜費的。
最後,近幾年內,朕會在南京、北京、成都三府先創辦三座綜合性大學,以及幾所專科學校,學製為三年或四年。
其生源則是各州府中學學生中的優秀者——至於誰優秀,自然還是通過中學四年級的畢業考試來確定。
到了大學,學生便可以根據各人地天賦、興趣愛好,選擇一門專業進行學習,可以是儒學,也可以是自然科學,甚至是軍事”
朱媺娖大概講了下白皮冊子上的內容,眾人邊看邊聽,不少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待朱媺娖講完,陳子壯忍不住先起身問道:“陛下,若行此教育體係,將來朝廷是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拔官吏,還是通過科舉選拔
若並非通過科舉,這一套新的教育體係豈不是廢除了科舉”
“敢問陳侍郎,何為科舉”朱媺娖反問,“新的教育體係中,畢業考試難道沒有科舉選拔優秀讀書人之作用嗎”
陳子壯聽得一愣,隨即低頭看著白皮冊子上的相關考試製度介紹,發現這畢業考試其實就和科舉中的三次院試、鄉試、會試等考試作用類似,都能起到汰弱留強的作用。
這時朱媺娖又道:“另外,朕並非是要立即在全天下實行這一套新教育體係,而是準備逐步實施。
同時,也並非要一下取消科舉,而是會留下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緩衝期。
在此期間,朝廷已經會按期舉辦科舉——新教育體係下的中學生可以參加鄉試,同時擁有秀才、舉人功名者,也可以報名參加中學畢業考試以進入大學。”
聽了朱媺娖這一番話,禮部眾官員不禁麵麵相覷,一時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見此,朱媺娖便道:“諸位可以好好想一想,議一議。”
於是十幾名禮部官員就當場討論起來。
“相較於以前的官學,這套新教育體係有何不同或者說有何優秀之處”
“這還不明白嗎陛下決意以新教育體係推行新學,而非像以往那樣,讓官學隻教授儒學。”
“那為何不直接讓官學教授新學呢”
“你這問題可就有點沒頭腦了——官學如何會讓讀書人每日按時上課讀書如何會讓諸科教師完全依照教材教課
反過來講,倘若官學完全按照這一套來,那它還是官學嗎和這白皮冊中所言的小學、中學又有何區別”
“”
作為禮部官員,上至黃道周這位禮部尚書,下至主事級別的官員,都知道朱媺娖有意推廣自然科學等新學。
而這套新教育體係顯然是為推廣新學服務的。
所以,除非大明不準備推廣新學,依舊抱著儒學為尊不放,否則改用新教育體係便勢在必行。
畢竟老一套的教育體係也就隻能教授下儒學,根本適應不了多學科的教學工作。
於是,經過一番討論後,眾禮部官員漸漸安靜下來,隨即黃道周作為禮部尚書,直接起身拱手表態,“陛下,臣等以為新教育體係可行!”
“善。”朱媺娖露出了微笑。
這些禮部官員沒跟她強著,不枉她和郝光明費心費力地弄出了《大明教育發展規劃初稿》這本白皮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