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宮野誌保是不是真在曰本公安手上,那位降穀警官對宮野明美的莫名了解都是真的。
這讓赤井秀一頗有些在意。
即使拋卻那微妙的私人感情不談,單單作為FBI的搜查官來說,他也不想看到曰本公安手上握有太多關於宮野姐妹的情報。
這對他,對FBI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不過他這次行動得到的倒也不完全是壞消息。
僅僅通過林新一等人在勘察現場時的幾句簡短對話,赤井秀一就已經分析並推理出了他最想聽到的情報:
宮野明美沒死。
至少,她不是那具無名女屍。
她當時應該是為了應付組織追殺,所以把贓款和遺書一並藏到了某個地方。
而這筆錢後來又被人發現並私吞,繼而釀成了這樁因十億贓款而引發的命案。
整起案子裏無論是死者還是凶手,應該和宮野明美都沒有太大關係。
這讓赤井秀一不禁鬆了口氣。
盡管那封遺書仍舊帶來了許多不妙的氣息,但隻要不是親眼看到宮野明美的屍體,他心中的希望就不會消失。
或許還有機會找到她。
而找到她的唯一線索,也仍舊在這個案子裏。
赤井秀一想找到凶手,問問他是從哪裏得到那筆十億日元贓款,還有宮野明美的遺書的。
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偵破現在這起尚且處於層層迷霧中的命案。
“就交給那位林管理官吧。”
林新一從警後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赤井秀一相信對方在刑偵領域隻會比自己更加專業。
所以他打定了“螳螂捕蟬”的主意,悄無聲息地藏在暗處,等著這位林管理官來幫大家破案。
林新一也沒有讓人失望。
他在發現自己沒辦法從降穀警官嘴裏試探出更多情報之後,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回到了對案發現場的勘察工作上麵。
而在一番細致入微的勘察之後...
“林先生,這裏...”
降穀警官輕輕歎了口氣:
“這裏似乎也沒有更多的線索可找了。”
昨天林新一推測出的死者的大致死亡時間,是在9~17,天之前。
今天這個範圍就增長到了10~18天。
這大約十來天的功夫下來,刮風下雨、日照雨淋,再加上鳥獸蟲蟻各式各樣的動物活動,案發現場本就被破壞得不成樣子。
負責一線勘察的群馬縣縣警雖然馬虎,但他們在勘察中沒有什麽收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處現場本就沒有太多線索可尋。
林新一等人到這裏重新勘察,勘察了大半天,也隻是查出了一些霰彈鉛丸,還有一個小紙團。
這雖然也算是一個重大突破,證明了這裏就是第一案發現場。
但僅僅知道這些,顯然還沒辦法幫警方從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
“嗯...”林新一也悄然陷入沉思。
降穀警官向他尋求意見,但他現在腦子裏也是空空如也。
沒辦法...這種發生在荒郊野嶺的無頭案件,對未來的法醫來說也照樣難查。
“該怎麽辦呢...”
頭疼之下,林新一很快放棄了思考。
因為過往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在這種線索不足的情況之下,思考再多也沒有意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線索,必須找到破局的關鍵線索才行!
“現場真的找不到更多的線索了麽?”
林新一把目光再度投向這片似乎再沒有任何蹊蹺之處的林地:
溪流,石頭,樹木,泥土,草葉。
一切都顯得那麽平常。
調查仿佛已經進入了死局。
“等等...”在漫步路過一片草叢的時候,林新一突然發現了什麽:
“這片草叢裏...有好幾株草是被人拔過的。”
“嗯?”貝爾摩德和降穀警官微微一愣。
他們好奇地湊上前來,定睛一看:
果然,在那一片茂盛的草葉之下、黝黑的泥土之上,的確躺著不少被人連根拔起又隨手拋下,最終埋沒在這些草葉之間的小小草杆。
它們此時都已經顯得枯幹發黃,明顯是已經被拔出泥土不少時日了。
“動物閑著沒事可不會拔草。”
“這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
林新一眼睛發亮地解釋道:
“你們再看看草地旁的這塊石頭,是不是很適合人來坐著休息?”
“這...”降穀警官理解了林新一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之前有人坐在這塊石頭上發呆休息。”
“然後又因為閑著無聊,拔斷了這些草葉?”
“沒錯。”林新一點了點頭:
隻有人會閑得蛋疼幹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
而這個曾經無聊到在這裏坐著拔草解悶的人,很有可能就是...
“就是凶手,或者是死者。”
“我之前猜測過,凶手和死者可能都對這片山林比較了解。”
“他們有可能是事先約好各自上山,然後在這個地方會合的。”
“而既然是兩人約好在這裏會合,自然就會有人早到,有人晚到。”
“早到的人就可能坐在這塊石頭上休息,時間長了等得不耐煩了,就可能閑著無聊,順手拔掉麵前的幾株草葉。”
這處人類在此休息、等待而產生的痕跡,更加印證了林新一之前的猜測。
他認為凶手和死者是約好了在這裏見麵。
而其中一人較早趕到現場,並坐在這塊石頭上麵休息等待。
“這...”降穀警官覺得林新一的這個猜測過於天馬行空。
漏洞一找就能找到,比如說:
“林先生,你怎麽就能確定,這幾株草葉是案發當時的凶手、或死者休息時拔的呢?”
“要知道前幾天群馬縣縣警也剛來過這裏。”
“這幾株草說不定是他們勘察現場累了,坐在這休息時拔的。”
“還有那些發現屍體的登山客...他們也來過這,也有可能坐在這裏休息。”
“這兩種說法我能排除。”
林新一語氣平靜地說道。
隻見他微微蹲下身子,揪起一株草葉說道:
“這玩意叫小蓬草,也叫加拿大飛蓬。”
“它是原產自北米洲的入侵物種,如今已然廣泛分布於東亞各國的山林野地。”
小蓬草在國內也分布極廣。
林新一曾經在一起野外勘察中利用過這種植物作為破案線索,所以他對小蓬草的生長習性還算比較了解。
“這種小蓬草成年階段可以長到70~130cm,甚至更高。”
“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小蓬草普遍隻有10cm左右,尚且處於幼生階段。”
“而這幾株被連根拔起的小蓬草就更短了。”
“它們在被拔起之後就停止了發育,所以相比於周邊已經發育到10cm的同期小蓬草,這幾根被拔斷後的枯黃草莖,最長也隻有4、5cm。”
“這...”降穀警官很快就明白了什麽:“林先生,你的意思是...”
“用這些幹枯草莖的長度,和那些始終正常發育的草莖高度做對比,就能大致判斷出,那幾株小蓬草被人連根拔起的時間?”
“沒錯。”林新一不賣關子地解釋道:
“小蓬草草生長期約 6個月,每年 3 月下旬葉莖嫩,莖長 2~4cm,4 月上旬莖長 5~10cm。之後才進入成長期,生長迅速。”
他背的還是國內某地的數據,照搬過來肯定會有誤差。
但現在能有個大致時間範圍就夠了,誤差大一點也沒關係。
而這片山區過去一個月的氣候變化,正巧也與作為林新一數據來源的國內某地,每年3、4月份的野外氣候差不多。
所以林新一也就把數據照搬過來用了:
“被拔斷的枯草,長度停留在4、5cm。”
“旁邊正常生長的活草,如今已經長到了10cm。”
“按照小蓬草的生長習性,不難判斷...”
“這幾株草被人從土裏連根拔起的時間,應該在10天之前,20天之內。”
草葉被拔斷的時間,在10~20天。
死者的大致死亡時間,在10~18天。
兩個時間段正巧吻合。
而且既然草葉是在至少10天前被人拔斷的,那就不可能是幾天前才趕到這裏的,那些登山客,還有群馬縣縣警拔的。
“最有可能坐在這裏休息,無聊拔下這些草莖的人,就是凶手或死者!”
林新一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但降穀警官還是有些猶豫:
“雖然排除了群馬縣縣警的警員,還有那些發現屍體的登山客。”
“但這也不能完全證明,這些草葉就是凶手和死者拔的。”
“萬一在案發之前,就有另一撥登山客來過這裏,坐在這休息呢?”
“這種可能性很小。”
“畢竟...這片林子又不靠近那條山路,就算是登山客也不一定會來這裏。”
“能有一撥登山客意外闖到這裏發現屍體,就已經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
“如果說在案發之前還有另一撥登山客也來過這裏,那就未免太巧了些。”
林新一知道,即使降穀警官說的這種可能概率小,它也的確是一種可能。
這種可能性是無法被排除的。
“但我們也不需要排除。”
林新一嘴角露出了笑容:
“我們隻要知道,凶手或死者有可能曾經坐在這裏休息等待、而且還不耐地拔過草就行了。”
“有了這個猜測,這種可能,我們就有了進行下一步調查的方向。”
“哦?”降穀警官有些疑惑了:
知道凶手或死者之中,可能有一人曾在這坐著等待。
這似乎最多能勉強印證凶手和死者不是同時來到此地,證明林新一之前那個,“凶手和死者是事先約好在這會合”的猜測吧?
可就算這些猜測都是真的,又怎樣?
知道他們之中有人在這裏休息過,知道他們是事先約好在這會合的,對破案真有幫助麽?
怎麽就能幫警方從茫茫人海之中,找出凶手和死者的身份呢?
降穀警官有些想不通。
他將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投向林新一。
林新一卻沒有直接回答。
他隻是自顧自地掏出手機,神神秘秘地笑道:
“降穀警官,你等等。”
“我發個短信,讓朋友幫我查一查。”
“如果我們運氣夠好的話,這個案子說不定馬上就能破了。”
降穀警官:“???”
就他們手頭這點線索,連死者和凶手的身份都毫無頭緒...
這案子怎麽就能直接破了?
饒是以他的頭腦,都不禁有些迷惑。
但林新一卻清楚,這不是因為降穀警官腦子不活泛,而是因為他缺少這方麵的刑偵經驗。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這種經驗是,運用信息通訊技術來破案的經驗。
說簡單一點,就是查手機號。
根據林新一的猜想和推演:
凶手和死者既然是約好在這荒郊野嶺見麵的,那麽為了保持聯係,他們就不可能不帶手機。
而如果他們帶了手機,其中又有一人提早趕到現場,坐在石頭上等待,等得都無聊得要拔草打發時間...
那這個先到現場的人等得不耐煩了,難道就不會拿出手機打電話問問,對方什麽時候能趕到赴約麽?
而如果凶手和死者,他們在這山上互相打了電話,那...
“諾亞方舟。”
“你可以幫我查閱當地電信公司過去10~20天內的全部通話記錄麽?”
“地址是群馬縣榛名山附近的xx村,村外的那片山林。”
“這片山區裏有一個信號基站。”
“我想讓你查查過去10~18天之內,通過這個基站撥號的通話雙方之中,有沒有誰是最近在警務係統裏登記‘失蹤’的。”
林新一把自己的問題,通過短信發給了人工智能助手。
諾亞方舟的回複很快:
“當然可以。”
“我可以幫您查閱到10~18天之內,通過當地信號基站中轉的全部通話記錄。”
手機隻要處於手機卡激活狀態,一般就會自動連接到距離自己最近、信號最優的那個基站。
隻要有人在這裏打電話,當地基站上就會留下相應的撥號記錄。
隻要調取電信公司的通話記錄數據,就能知道在某個時間段裏,某個地區的某個基站,有誰通過這個基站跟誰打過電話。
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技術上也並不困難。
但降穀警官和貝爾摩德一此時沒有想到這點的原因是...
在這個通訊尚且不發達的時代,甚至是在科技發達的未來,都極少有人通過這種方式破案。
因為在城市鄉村這些人口稠密的地區,一個基站每天撥進撥出的通話記錄可能多達數萬。
基站隻能記錄撥號號碼,又不能記錄通話內容——想從這麽多撥號記錄裏找到凶手打過的那通電話,簡直就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天方夜譚。
正因如此,這種通過排查基站海量撥號記錄來確認凶手電話號碼的“笨方法”,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很少能有出場機會。
降穀警官和貝爾摩德以前根本就沒見過這種破案方式。
所以他們才想不通這些關節。
但林新一卻在工作過程中學習過不少經典案例,知道在人口稀少的鄉村地區,可以試著用這種查基站撥號記錄的方式,來確認涉案者的電話號碼。
因為在地廣人稀的鄉下,一個信號覆蓋幾公裏的基站,每天撥進撥的通話號碼可能加起來就隻有那麽幾條。
從幾條通話記錄裏排查出想要找到的那個人,自然並不算困難。
而現在,這裏不僅是在鄉下,而且是在深山。
按照那民宿老板的說法,入山之後幾公裏範圍之內,也隻有那麽一個信號基站。
會通過這深山基站打電話的人,一般隻有跑來找刺激的獵人和登山客。
這些敢闖進深山冒險的遊客本來就沒有多少,可能十天半個月才會來上那麽一隊。
再加上林新一給出的大致死亡時間範圍,更是把需要調查的範圍,縮小到了10~18天之內。
10~18天之內,在這片深山裏打過電話的人,想想就不會有多少。
果然...諾亞方舟很快就給出了檢索結果:
“林先生,我找到了:”
“在過去10~18天之內,通過您所說的那座信號基站撥出的撥號記錄,一共就隻有一條。”
“時間是在距今13天前,下午1點13分31秒,至1點15分07秒。”
“號碼自您所說的那座‘深山基站’撥出。”
“而通話接收方所在的基站,也是這個基站。”
“隻有1條?”林新一有些驚喜地在鍵盤上飛快打字回應:“而且接電話的那個人,當時也在這個基站的信號覆蓋範圍之內?”
這意味著打電話和接電話的兩個人,當時都在這座山上,距離相隔不遠。
這就正好和林新一之前推理出的,“凶手和死者在這裏約好見麵、先到者等待許久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的情況完全吻合。
僅憑這一點就基本可以確認,這通電話就是凶手和死者打的。
但這還需要證明——
最直接的證明方式就是:
“諾亞方舟。”
“你有查到這條記錄的通話雙方之中,有誰在警務係統裏被登記為‘失蹤''麽?”
死者已經悄無聲息地逝去十來天了。
在她“失蹤”的這十幾天裏,她的親人朋友很可能已經就近向當地警方報案,使之在警務係統裏被登記為“失蹤人口”。
隻要拿手機號主的身份信息跟全國失蹤人口記錄做對比,看看裏麵有沒有身份互相吻合的存在...
就能證明當時在這山裏打電話的兩人之中,是不是本案的死者和凶手。
而死者的身份,凶手的身份,也能輕而易舉地隨之確定。
這從技術上講並不困難。
對堪稱外星造物的人工智能諾亞方舟來說,這就更應該是小菜一碟。
但林新一沒想到的是...
“抱歉。”
諾亞方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通話雙方的手機號都沒有進行實名登記。”
林新一忘了。現在這年代,開通手機號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名登記。
想從手機號查到機主身份,還得額外花費一些功夫。
而最重要的是...
“您還搞錯了一點。”
諾亞方舟的字裏行間透著無奈:
“據我所知,您所在的國家迄今為止,根本就沒有建成全國聯網的警務數據係統。”
“包括東京警視廳在內,很多地方還在用紙質文件記錄數據。”
“您所說的‘失蹤人口數據庫’,根本就不存在。”
“不過,我可以以東京警視廳的名義幫您向全國各地方警署發送協查郵件,請他們把各自的失蹤人口檔案傳真過來。”
“當然,這些紙質資料...”諾亞方舟很嫌棄地補了一句:“您得自己翻。”
林新一:“......”
“好吧...”林新一終於意識到自己一時激動,精神“穿越回去”了。
諾亞方舟或許科幻,但這時代卻還落後著呢。
這人工智能還是生得早了一點。
不然分分鍾變成天網,控製世界都不是問題。
現在諾亞方舟幫不了忙,曰本又還沒有全國聯網的失蹤人口數據庫...那這該怎麽辦呢?
真的去翻那些傳真過來的紙質文件?
那得翻到什麽時候?
林新一光是想到那書上紙海,頭皮就一陣發麻。
“諾亞方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麽?”
“有。”人工智能回答道:“我可以幫您嚐試調取這兩個號碼的短信記錄,通過智能分析短信對話內容,試著確認兩名手機號號主的身份。”
“不過這需要一定時間。”
“而除此之外...”
諾亞方舟又很快給出了另一種解決反感:
“我還可以幫您對那兩個手機號碼進行定位,確定機主的大致位置。”
這年頭手機還沒有裝GPS。
但林新一知道,諾亞方舟說的手機定位,應該是指這個年代便已存在的基站定位法:
通常,在城市中,一部手機會在多個基站的信號覆蓋之下。
手機會對不同基站的下行導頻信號進行“測量”,得到各個基站的信號TOA(到達時刻)或TDOA(到達時間差)。
根據這個測量結果,結合基站的坐標,就能夠計算出手機的坐標值。
這種定位方法誤差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且是目標所處地區的基站越少,誤差越大。
如果是在地廣人稀的山區,方圓幾公裏隻有1個信號基站的地方,那這誤差就能大到幾公裏。
這種手機定位方式肯定不會太精準。
但如果能通過手機定位知道凶手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那對案件偵破多多少少也會有所幫助。
於是林新一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諾亞方舟的回應。
而諾亞方舟沒過多久,就又給他發來一條短信:
“當天在山中通話的兩個手機號碼之中:”
“手機號xxxxxxxx,已關機,無信號。”
“記錄顯示其最後一次聯網時間是13天前,下午3點32分18秒。”
“這...”林新一意識到了什麽:
13天前的下午,就是那次通話發生的時間。
而當時通話雙方之中的一人,竟然在那天下午之後,就一直關機關到現在。
“這恐怕就是那位死者的手機!”
“凶手在將其殺害之後,一定也將她的手機帶離現場處理掉了。”
林新一更加確定,這通電話的通話雙方,就是本案的凶手和死者!
“那第二個手機號碼呢?”
“這應該就是凶手的手機號——”
“那個凶手,現在到底在哪?”
諾亞方舟迅速發來回複:
“第二個手機號目前正處於激活狀態,該手機號所連接的基站...”
“林先生,就是你現在所在使用的這個基站。”
“什麽?!”林新一為之一驚:
凶手的手機,現在正跟他用著同一個信號基站?
這豈不是在說...
“是的。”
諾亞方舟直接通過短信發來結論:
“你要找的凶手,現在就在這座山上。”
這讓赤井秀一頗有些在意。
即使拋卻那微妙的私人感情不談,單單作為FBI的搜查官來說,他也不想看到曰本公安手上握有太多關於宮野姐妹的情報。
這對他,對FBI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不過他這次行動得到的倒也不完全是壞消息。
僅僅通過林新一等人在勘察現場時的幾句簡短對話,赤井秀一就已經分析並推理出了他最想聽到的情報:
宮野明美沒死。
至少,她不是那具無名女屍。
她當時應該是為了應付組織追殺,所以把贓款和遺書一並藏到了某個地方。
而這筆錢後來又被人發現並私吞,繼而釀成了這樁因十億贓款而引發的命案。
整起案子裏無論是死者還是凶手,應該和宮野明美都沒有太大關係。
這讓赤井秀一不禁鬆了口氣。
盡管那封遺書仍舊帶來了許多不妙的氣息,但隻要不是親眼看到宮野明美的屍體,他心中的希望就不會消失。
或許還有機會找到她。
而找到她的唯一線索,也仍舊在這個案子裏。
赤井秀一想找到凶手,問問他是從哪裏得到那筆十億日元贓款,還有宮野明美的遺書的。
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偵破現在這起尚且處於層層迷霧中的命案。
“就交給那位林管理官吧。”
林新一從警後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赤井秀一相信對方在刑偵領域隻會比自己更加專業。
所以他打定了“螳螂捕蟬”的主意,悄無聲息地藏在暗處,等著這位林管理官來幫大家破案。
林新一也沒有讓人失望。
他在發現自己沒辦法從降穀警官嘴裏試探出更多情報之後,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回到了對案發現場的勘察工作上麵。
而在一番細致入微的勘察之後...
“林先生,這裏...”
降穀警官輕輕歎了口氣:
“這裏似乎也沒有更多的線索可找了。”
昨天林新一推測出的死者的大致死亡時間,是在9~17,天之前。
今天這個範圍就增長到了10~18天。
這大約十來天的功夫下來,刮風下雨、日照雨淋,再加上鳥獸蟲蟻各式各樣的動物活動,案發現場本就被破壞得不成樣子。
負責一線勘察的群馬縣縣警雖然馬虎,但他們在勘察中沒有什麽收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處現場本就沒有太多線索可尋。
林新一等人到這裏重新勘察,勘察了大半天,也隻是查出了一些霰彈鉛丸,還有一個小紙團。
這雖然也算是一個重大突破,證明了這裏就是第一案發現場。
但僅僅知道這些,顯然還沒辦法幫警方從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
“嗯...”林新一也悄然陷入沉思。
降穀警官向他尋求意見,但他現在腦子裏也是空空如也。
沒辦法...這種發生在荒郊野嶺的無頭案件,對未來的法醫來說也照樣難查。
“該怎麽辦呢...”
頭疼之下,林新一很快放棄了思考。
因為過往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在這種線索不足的情況之下,思考再多也沒有意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線索,必須找到破局的關鍵線索才行!
“現場真的找不到更多的線索了麽?”
林新一把目光再度投向這片似乎再沒有任何蹊蹺之處的林地:
溪流,石頭,樹木,泥土,草葉。
一切都顯得那麽平常。
調查仿佛已經進入了死局。
“等等...”在漫步路過一片草叢的時候,林新一突然發現了什麽:
“這片草叢裏...有好幾株草是被人拔過的。”
“嗯?”貝爾摩德和降穀警官微微一愣。
他們好奇地湊上前來,定睛一看:
果然,在那一片茂盛的草葉之下、黝黑的泥土之上,的確躺著不少被人連根拔起又隨手拋下,最終埋沒在這些草葉之間的小小草杆。
它們此時都已經顯得枯幹發黃,明顯是已經被拔出泥土不少時日了。
“動物閑著沒事可不會拔草。”
“這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
林新一眼睛發亮地解釋道:
“你們再看看草地旁的這塊石頭,是不是很適合人來坐著休息?”
“這...”降穀警官理解了林新一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之前有人坐在這塊石頭上發呆休息。”
“然後又因為閑著無聊,拔斷了這些草葉?”
“沒錯。”林新一點了點頭:
隻有人會閑得蛋疼幹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
而這個曾經無聊到在這裏坐著拔草解悶的人,很有可能就是...
“就是凶手,或者是死者。”
“我之前猜測過,凶手和死者可能都對這片山林比較了解。”
“他們有可能是事先約好各自上山,然後在這個地方會合的。”
“而既然是兩人約好在這裏會合,自然就會有人早到,有人晚到。”
“早到的人就可能坐在這塊石頭上休息,時間長了等得不耐煩了,就可能閑著無聊,順手拔掉麵前的幾株草葉。”
這處人類在此休息、等待而產生的痕跡,更加印證了林新一之前的猜測。
他認為凶手和死者是約好了在這裏見麵。
而其中一人較早趕到現場,並坐在這塊石頭上麵休息等待。
“這...”降穀警官覺得林新一的這個猜測過於天馬行空。
漏洞一找就能找到,比如說:
“林先生,你怎麽就能確定,這幾株草葉是案發當時的凶手、或死者休息時拔的呢?”
“要知道前幾天群馬縣縣警也剛來過這裏。”
“這幾株草說不定是他們勘察現場累了,坐在這休息時拔的。”
“還有那些發現屍體的登山客...他們也來過這,也有可能坐在這裏休息。”
“這兩種說法我能排除。”
林新一語氣平靜地說道。
隻見他微微蹲下身子,揪起一株草葉說道:
“這玩意叫小蓬草,也叫加拿大飛蓬。”
“它是原產自北米洲的入侵物種,如今已然廣泛分布於東亞各國的山林野地。”
小蓬草在國內也分布極廣。
林新一曾經在一起野外勘察中利用過這種植物作為破案線索,所以他對小蓬草的生長習性還算比較了解。
“這種小蓬草成年階段可以長到70~130cm,甚至更高。”
“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小蓬草普遍隻有10cm左右,尚且處於幼生階段。”
“而這幾株被連根拔起的小蓬草就更短了。”
“它們在被拔起之後就停止了發育,所以相比於周邊已經發育到10cm的同期小蓬草,這幾根被拔斷後的枯黃草莖,最長也隻有4、5cm。”
“這...”降穀警官很快就明白了什麽:“林先生,你的意思是...”
“用這些幹枯草莖的長度,和那些始終正常發育的草莖高度做對比,就能大致判斷出,那幾株小蓬草被人連根拔起的時間?”
“沒錯。”林新一不賣關子地解釋道:
“小蓬草草生長期約 6個月,每年 3 月下旬葉莖嫩,莖長 2~4cm,4 月上旬莖長 5~10cm。之後才進入成長期,生長迅速。”
他背的還是國內某地的數據,照搬過來肯定會有誤差。
但現在能有個大致時間範圍就夠了,誤差大一點也沒關係。
而這片山區過去一個月的氣候變化,正巧也與作為林新一數據來源的國內某地,每年3、4月份的野外氣候差不多。
所以林新一也就把數據照搬過來用了:
“被拔斷的枯草,長度停留在4、5cm。”
“旁邊正常生長的活草,如今已經長到了10cm。”
“按照小蓬草的生長習性,不難判斷...”
“這幾株草被人從土裏連根拔起的時間,應該在10天之前,20天之內。”
草葉被拔斷的時間,在10~20天。
死者的大致死亡時間,在10~18天。
兩個時間段正巧吻合。
而且既然草葉是在至少10天前被人拔斷的,那就不可能是幾天前才趕到這裏的,那些登山客,還有群馬縣縣警拔的。
“最有可能坐在這裏休息,無聊拔下這些草莖的人,就是凶手或死者!”
林新一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但降穀警官還是有些猶豫:
“雖然排除了群馬縣縣警的警員,還有那些發現屍體的登山客。”
“但這也不能完全證明,這些草葉就是凶手和死者拔的。”
“萬一在案發之前,就有另一撥登山客來過這裏,坐在這休息呢?”
“這種可能性很小。”
“畢竟...這片林子又不靠近那條山路,就算是登山客也不一定會來這裏。”
“能有一撥登山客意外闖到這裏發現屍體,就已經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
“如果說在案發之前還有另一撥登山客也來過這裏,那就未免太巧了些。”
林新一知道,即使降穀警官說的這種可能概率小,它也的確是一種可能。
這種可能性是無法被排除的。
“但我們也不需要排除。”
林新一嘴角露出了笑容:
“我們隻要知道,凶手或死者有可能曾經坐在這裏休息等待、而且還不耐地拔過草就行了。”
“有了這個猜測,這種可能,我們就有了進行下一步調查的方向。”
“哦?”降穀警官有些疑惑了:
知道凶手或死者之中,可能有一人曾在這坐著等待。
這似乎最多能勉強印證凶手和死者不是同時來到此地,證明林新一之前那個,“凶手和死者是事先約好在這會合”的猜測吧?
可就算這些猜測都是真的,又怎樣?
知道他們之中有人在這裏休息過,知道他們是事先約好在這會合的,對破案真有幫助麽?
怎麽就能幫警方從茫茫人海之中,找出凶手和死者的身份呢?
降穀警官有些想不通。
他將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投向林新一。
林新一卻沒有直接回答。
他隻是自顧自地掏出手機,神神秘秘地笑道:
“降穀警官,你等等。”
“我發個短信,讓朋友幫我查一查。”
“如果我們運氣夠好的話,這個案子說不定馬上就能破了。”
降穀警官:“???”
就他們手頭這點線索,連死者和凶手的身份都毫無頭緒...
這案子怎麽就能直接破了?
饒是以他的頭腦,都不禁有些迷惑。
但林新一卻清楚,這不是因為降穀警官腦子不活泛,而是因為他缺少這方麵的刑偵經驗。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這種經驗是,運用信息通訊技術來破案的經驗。
說簡單一點,就是查手機號。
根據林新一的猜想和推演:
凶手和死者既然是約好在這荒郊野嶺見麵的,那麽為了保持聯係,他們就不可能不帶手機。
而如果他們帶了手機,其中又有一人提早趕到現場,坐在石頭上等待,等得都無聊得要拔草打發時間...
那這個先到現場的人等得不耐煩了,難道就不會拿出手機打電話問問,對方什麽時候能趕到赴約麽?
而如果凶手和死者,他們在這山上互相打了電話,那...
“諾亞方舟。”
“你可以幫我查閱當地電信公司過去10~20天內的全部通話記錄麽?”
“地址是群馬縣榛名山附近的xx村,村外的那片山林。”
“這片山區裏有一個信號基站。”
“我想讓你查查過去10~18天之內,通過這個基站撥號的通話雙方之中,有沒有誰是最近在警務係統裏登記‘失蹤’的。”
林新一把自己的問題,通過短信發給了人工智能助手。
諾亞方舟的回複很快:
“當然可以。”
“我可以幫您查閱到10~18天之內,通過當地信號基站中轉的全部通話記錄。”
手機隻要處於手機卡激活狀態,一般就會自動連接到距離自己最近、信號最優的那個基站。
隻要有人在這裏打電話,當地基站上就會留下相應的撥號記錄。
隻要調取電信公司的通話記錄數據,就能知道在某個時間段裏,某個地區的某個基站,有誰通過這個基站跟誰打過電話。
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技術上也並不困難。
但降穀警官和貝爾摩德一此時沒有想到這點的原因是...
在這個通訊尚且不發達的時代,甚至是在科技發達的未來,都極少有人通過這種方式破案。
因為在城市鄉村這些人口稠密的地區,一個基站每天撥進撥出的通話記錄可能多達數萬。
基站隻能記錄撥號號碼,又不能記錄通話內容——想從這麽多撥號記錄裏找到凶手打過的那通電話,簡直就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天方夜譚。
正因如此,這種通過排查基站海量撥號記錄來確認凶手電話號碼的“笨方法”,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很少能有出場機會。
降穀警官和貝爾摩德以前根本就沒見過這種破案方式。
所以他們才想不通這些關節。
但林新一卻在工作過程中學習過不少經典案例,知道在人口稀少的鄉村地區,可以試著用這種查基站撥號記錄的方式,來確認涉案者的電話號碼。
因為在地廣人稀的鄉下,一個信號覆蓋幾公裏的基站,每天撥進撥的通話號碼可能加起來就隻有那麽幾條。
從幾條通話記錄裏排查出想要找到的那個人,自然並不算困難。
而現在,這裏不僅是在鄉下,而且是在深山。
按照那民宿老板的說法,入山之後幾公裏範圍之內,也隻有那麽一個信號基站。
會通過這深山基站打電話的人,一般隻有跑來找刺激的獵人和登山客。
這些敢闖進深山冒險的遊客本來就沒有多少,可能十天半個月才會來上那麽一隊。
再加上林新一給出的大致死亡時間範圍,更是把需要調查的範圍,縮小到了10~18天之內。
10~18天之內,在這片深山裏打過電話的人,想想就不會有多少。
果然...諾亞方舟很快就給出了檢索結果:
“林先生,我找到了:”
“在過去10~18天之內,通過您所說的那座信號基站撥出的撥號記錄,一共就隻有一條。”
“時間是在距今13天前,下午1點13分31秒,至1點15分07秒。”
“號碼自您所說的那座‘深山基站’撥出。”
“而通話接收方所在的基站,也是這個基站。”
“隻有1條?”林新一有些驚喜地在鍵盤上飛快打字回應:“而且接電話的那個人,當時也在這個基站的信號覆蓋範圍之內?”
這意味著打電話和接電話的兩個人,當時都在這座山上,距離相隔不遠。
這就正好和林新一之前推理出的,“凶手和死者在這裏約好見麵、先到者等待許久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的情況完全吻合。
僅憑這一點就基本可以確認,這通電話就是凶手和死者打的。
但這還需要證明——
最直接的證明方式就是:
“諾亞方舟。”
“你有查到這條記錄的通話雙方之中,有誰在警務係統裏被登記為‘失蹤''麽?”
死者已經悄無聲息地逝去十來天了。
在她“失蹤”的這十幾天裏,她的親人朋友很可能已經就近向當地警方報案,使之在警務係統裏被登記為“失蹤人口”。
隻要拿手機號主的身份信息跟全國失蹤人口記錄做對比,看看裏麵有沒有身份互相吻合的存在...
就能證明當時在這山裏打電話的兩人之中,是不是本案的死者和凶手。
而死者的身份,凶手的身份,也能輕而易舉地隨之確定。
這從技術上講並不困難。
對堪稱外星造物的人工智能諾亞方舟來說,這就更應該是小菜一碟。
但林新一沒想到的是...
“抱歉。”
諾亞方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通話雙方的手機號都沒有進行實名登記。”
林新一忘了。現在這年代,開通手機號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名登記。
想從手機號查到機主身份,還得額外花費一些功夫。
而最重要的是...
“您還搞錯了一點。”
諾亞方舟的字裏行間透著無奈:
“據我所知,您所在的國家迄今為止,根本就沒有建成全國聯網的警務數據係統。”
“包括東京警視廳在內,很多地方還在用紙質文件記錄數據。”
“您所說的‘失蹤人口數據庫’,根本就不存在。”
“不過,我可以以東京警視廳的名義幫您向全國各地方警署發送協查郵件,請他們把各自的失蹤人口檔案傳真過來。”
“當然,這些紙質資料...”諾亞方舟很嫌棄地補了一句:“您得自己翻。”
林新一:“......”
“好吧...”林新一終於意識到自己一時激動,精神“穿越回去”了。
諾亞方舟或許科幻,但這時代卻還落後著呢。
這人工智能還是生得早了一點。
不然分分鍾變成天網,控製世界都不是問題。
現在諾亞方舟幫不了忙,曰本又還沒有全國聯網的失蹤人口數據庫...那這該怎麽辦呢?
真的去翻那些傳真過來的紙質文件?
那得翻到什麽時候?
林新一光是想到那書上紙海,頭皮就一陣發麻。
“諾亞方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麽?”
“有。”人工智能回答道:“我可以幫您嚐試調取這兩個號碼的短信記錄,通過智能分析短信對話內容,試著確認兩名手機號號主的身份。”
“不過這需要一定時間。”
“而除此之外...”
諾亞方舟又很快給出了另一種解決反感:
“我還可以幫您對那兩個手機號碼進行定位,確定機主的大致位置。”
這年頭手機還沒有裝GPS。
但林新一知道,諾亞方舟說的手機定位,應該是指這個年代便已存在的基站定位法:
通常,在城市中,一部手機會在多個基站的信號覆蓋之下。
手機會對不同基站的下行導頻信號進行“測量”,得到各個基站的信號TOA(到達時刻)或TDOA(到達時間差)。
根據這個測量結果,結合基站的坐標,就能夠計算出手機的坐標值。
這種定位方法誤差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且是目標所處地區的基站越少,誤差越大。
如果是在地廣人稀的山區,方圓幾公裏隻有1個信號基站的地方,那這誤差就能大到幾公裏。
這種手機定位方式肯定不會太精準。
但如果能通過手機定位知道凶手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那對案件偵破多多少少也會有所幫助。
於是林新一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諾亞方舟的回應。
而諾亞方舟沒過多久,就又給他發來一條短信:
“當天在山中通話的兩個手機號碼之中:”
“手機號xxxxxxxx,已關機,無信號。”
“記錄顯示其最後一次聯網時間是13天前,下午3點32分18秒。”
“這...”林新一意識到了什麽:
13天前的下午,就是那次通話發生的時間。
而當時通話雙方之中的一人,竟然在那天下午之後,就一直關機關到現在。
“這恐怕就是那位死者的手機!”
“凶手在將其殺害之後,一定也將她的手機帶離現場處理掉了。”
林新一更加確定,這通電話的通話雙方,就是本案的凶手和死者!
“那第二個手機號碼呢?”
“這應該就是凶手的手機號——”
“那個凶手,現在到底在哪?”
諾亞方舟迅速發來回複:
“第二個手機號目前正處於激活狀態,該手機號所連接的基站...”
“林先生,就是你現在所在使用的這個基站。”
“什麽?!”林新一為之一驚:
凶手的手機,現在正跟他用著同一個信號基站?
這豈不是在說...
“是的。”
諾亞方舟直接通過短信發來結論:
“你要找的凶手,現在就在這座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