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如今雖然有名義上的國家,但是其實很多地方都是各個大名各自為政。
王玄策的人馬在難波津修建了一個據點之後,就不斷地加大對倭貿易的力度。
如今單單長期駐紮在難波津的人手,就已經超過了五百人。
除此之外,王玄策自己更是帶著幾支探礦隊伍,根據李承宗跟他劃定的一些區域,在不斷的探索礦場的情況。
“王管事,你說的這一片區域,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銀礦呢,會不會是搞錯了?”
在倭國西邊的一處山中,王玄策正帶著將作監最善於探礦和煉礦的匠人李三光,拿著一副輿圖,很是困惑的看著眼前的這座山。
這個應該就是自己要找的區域才對。
為什麽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找到銀礦的痕跡呢。
“安排人散開來,就以這裏為中心,確認方圓五十裏之內有沒有銀礦!”
王玄策相信李承宗不會欺騙自己,也沒有必要欺騙自己。
倭國有不少的金礦銀礦,他已經占據了好幾個。
但是那些礦藏的產量都比較有限,遠遠達不到李承宗說的一年幾百萬兩的地步。
所以他最近一直都還在努力之中。
“王管事,我們現在找的是銀礦,不是金礦,相對來說,銀礦要更加隱秘一些,沒有辦法直接通過肉眼來看清楚礦藏的存在。
我建議先找一些礦石,試著冶煉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麽新的發現。
我們不是已經找到了提煉銀子的新工藝嗎?
隻要用這樣的工藝去提煉,哪怕是大家不懂如何冶煉礦藏,也能比較容易的確認礦石是不是銀礦。”
聽到王玄策要把隊伍散開來,李三光提出了一個比較中坑的建議。
正常來說,把隊伍散開來的意義,其實不是很大。
因為普通人哪怕是站在銀礦上麵,也是搞不懂這到底是不是銀礦的。
但是如果能夠親自冶煉一下,確認一下那些礦石的情況,那就可以區分了。
並且把幾百號人分散開之後,可以最快的確認附近的礦藏情況。
“嗯,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就按照這個方案來推進,一定要在附近把銀礦給找出來!”
王玄策準備跟這一塊區域扛上了。
不找到李承宗吩咐的石見銀山,他就不準備回國了。
……
都說我中華地大物博。
地大勉強算是真的,但是物博的話,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不管是銀礦還是金礦,不管是鐵礦還是銅礦,其實都不算很多。
哪怕是倭國這種彈丸之地,在金銀礦上麵的分布,也是要豐富很多。
再加上華夏的一些礦場是分布在比較難以開發的區域。
至少對於現在的大唐來說,是比較難以開發的區域。
所以中原王朝才會一直都出現錢慌。
錢慌是什麽?
說白了就是朝廷鑄造的銅錢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裏麵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但是最簡單易懂的就是銅不夠多。
要不然的話,多鑄造一些錢財就行了。
“王管事,東邊那邊傳來消息,昨天沒有什麽新的收獲!”
“王管事,北邊那邊暫時也沒有什麽動靜,反倒是有一個匠人失足摔跤,把腿給扭傷了。”
“王管事,我們找了附近的山民詢問,他們也沒有聽說過這裏有銀礦的傳聞。”
連續三天,王玄策都沒有收到什麽好消息。
這讓他感到有點煩躁。
輿圖上麵說的很清楚,石見銀山就在這附近。
畢竟,銀山大家是沒有聽說過。
但是石見國在倭國這邊,卻是客觀上存在的。
並且還是一個很小的藩屬國。
王玄策多番確認,整個倭國,隻有這個地方出現過石見國。
再加上大體上的位置跟輿圖又對得上,所以王玄策認定石見銀山就在這附近。
既然已經叫做石見銀山了,那麽這個銀礦的規模就不可能很小。
這才是王玄策要在這裏耗下去的重要原因。
與其在其他地方繼續瞎轉,不如在這個地方好好的研究一下。
萬一到時候真的有什麽發現,那麽自己的功勞可就大了。
一年幾百萬兩白銀的產量啊。
想一想都讓人感到瘋狂。
到時候朝廷肯定會加大倭國這邊的投入。
而自己作為負責人,地位立馬就會上升一個台階。
“王管事,我們是不是換一個地方再探測一下?方圓幾十裏都沒有什麽動靜的話,估計這一塊應該是沒有什麽大的銀礦了。”
連續幾天都沒有什麽收獲,王玄策身邊自然也有其他的聲音。
畢竟探礦這種事情,有時候並不是你死磕了就有的。
一個地方有沒有礦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從各方麵的情況來看,石見銀山就是在這附近一帶,不可能沒有的。我們繼續找,我就不信沒有什麽動靜。”
王玄策肯定是不甘心就這樣子換一個地方。
因為離開了石見國這個地方,要想在其他地方找到石見銀山,顯然是不大現實的。
哪怕是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銀礦,也肯定不是李承宗說的石見銀山。
銀山啊!
這得是怎麽樣的銀礦才能用銀山來形容呢?
王玄策覺得自己不能錯過。
否者的話,回去之後李承宗哪怕是不會怎麽怪罪。
但是自己的地位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
畢竟李承宗都已經把石見銀山的情況標注的那麽清楚了,王玄策還是沒有找到。
更慘的是,萬一有其他人再過來尋找,讓他們找到了的話,那自己就要沒有臉麵在李承宗身邊混了。
這可是關係著自己前程的事情。
怎麽可能說放棄就放棄了?
“銀礦的存在,都是有一些固定的跡象的。大家尋找礦石的時候,采樣點可以適當的往地下多挖一點。
這裏肯定有一個巨大的銀礦等著我們發掘的。”
王玄策這麽一說,其他人自然是不敢再反對。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三光卻是滿臉興奮的從遠處跑了過來。
已經四十多歲的他,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算年輕了。
再加上經常在野外探礦,整個人顯得更是蒼老了幾分。
但是他朝著王玄策奔跑的速度,卻是一點也不像是老人。
那感覺,仿佛看到了多年不見的愛人。
“王管事,有情況!有情況了!”
王玄策的人馬在難波津修建了一個據點之後,就不斷地加大對倭貿易的力度。
如今單單長期駐紮在難波津的人手,就已經超過了五百人。
除此之外,王玄策自己更是帶著幾支探礦隊伍,根據李承宗跟他劃定的一些區域,在不斷的探索礦場的情況。
“王管事,你說的這一片區域,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銀礦呢,會不會是搞錯了?”
在倭國西邊的一處山中,王玄策正帶著將作監最善於探礦和煉礦的匠人李三光,拿著一副輿圖,很是困惑的看著眼前的這座山。
這個應該就是自己要找的區域才對。
為什麽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找到銀礦的痕跡呢。
“安排人散開來,就以這裏為中心,確認方圓五十裏之內有沒有銀礦!”
王玄策相信李承宗不會欺騙自己,也沒有必要欺騙自己。
倭國有不少的金礦銀礦,他已經占據了好幾個。
但是那些礦藏的產量都比較有限,遠遠達不到李承宗說的一年幾百萬兩的地步。
所以他最近一直都還在努力之中。
“王管事,我們現在找的是銀礦,不是金礦,相對來說,銀礦要更加隱秘一些,沒有辦法直接通過肉眼來看清楚礦藏的存在。
我建議先找一些礦石,試著冶煉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麽新的發現。
我們不是已經找到了提煉銀子的新工藝嗎?
隻要用這樣的工藝去提煉,哪怕是大家不懂如何冶煉礦藏,也能比較容易的確認礦石是不是銀礦。”
聽到王玄策要把隊伍散開來,李三光提出了一個比較中坑的建議。
正常來說,把隊伍散開來的意義,其實不是很大。
因為普通人哪怕是站在銀礦上麵,也是搞不懂這到底是不是銀礦的。
但是如果能夠親自冶煉一下,確認一下那些礦石的情況,那就可以區分了。
並且把幾百號人分散開之後,可以最快的確認附近的礦藏情況。
“嗯,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就按照這個方案來推進,一定要在附近把銀礦給找出來!”
王玄策準備跟這一塊區域扛上了。
不找到李承宗吩咐的石見銀山,他就不準備回國了。
……
都說我中華地大物博。
地大勉強算是真的,但是物博的話,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不管是銀礦還是金礦,不管是鐵礦還是銅礦,其實都不算很多。
哪怕是倭國這種彈丸之地,在金銀礦上麵的分布,也是要豐富很多。
再加上華夏的一些礦場是分布在比較難以開發的區域。
至少對於現在的大唐來說,是比較難以開發的區域。
所以中原王朝才會一直都出現錢慌。
錢慌是什麽?
說白了就是朝廷鑄造的銅錢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裏麵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但是最簡單易懂的就是銅不夠多。
要不然的話,多鑄造一些錢財就行了。
“王管事,東邊那邊傳來消息,昨天沒有什麽新的收獲!”
“王管事,北邊那邊暫時也沒有什麽動靜,反倒是有一個匠人失足摔跤,把腿給扭傷了。”
“王管事,我們找了附近的山民詢問,他們也沒有聽說過這裏有銀礦的傳聞。”
連續三天,王玄策都沒有收到什麽好消息。
這讓他感到有點煩躁。
輿圖上麵說的很清楚,石見銀山就在這附近。
畢竟,銀山大家是沒有聽說過。
但是石見國在倭國這邊,卻是客觀上存在的。
並且還是一個很小的藩屬國。
王玄策多番確認,整個倭國,隻有這個地方出現過石見國。
再加上大體上的位置跟輿圖又對得上,所以王玄策認定石見銀山就在這附近。
既然已經叫做石見銀山了,那麽這個銀礦的規模就不可能很小。
這才是王玄策要在這裏耗下去的重要原因。
與其在其他地方繼續瞎轉,不如在這個地方好好的研究一下。
萬一到時候真的有什麽發現,那麽自己的功勞可就大了。
一年幾百萬兩白銀的產量啊。
想一想都讓人感到瘋狂。
到時候朝廷肯定會加大倭國這邊的投入。
而自己作為負責人,地位立馬就會上升一個台階。
“王管事,我們是不是換一個地方再探測一下?方圓幾十裏都沒有什麽動靜的話,估計這一塊應該是沒有什麽大的銀礦了。”
連續幾天都沒有什麽收獲,王玄策身邊自然也有其他的聲音。
畢竟探礦這種事情,有時候並不是你死磕了就有的。
一個地方有沒有礦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從各方麵的情況來看,石見銀山就是在這附近一帶,不可能沒有的。我們繼續找,我就不信沒有什麽動靜。”
王玄策肯定是不甘心就這樣子換一個地方。
因為離開了石見國這個地方,要想在其他地方找到石見銀山,顯然是不大現實的。
哪怕是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銀礦,也肯定不是李承宗說的石見銀山。
銀山啊!
這得是怎麽樣的銀礦才能用銀山來形容呢?
王玄策覺得自己不能錯過。
否者的話,回去之後李承宗哪怕是不會怎麽怪罪。
但是自己的地位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
畢竟李承宗都已經把石見銀山的情況標注的那麽清楚了,王玄策還是沒有找到。
更慘的是,萬一有其他人再過來尋找,讓他們找到了的話,那自己就要沒有臉麵在李承宗身邊混了。
這可是關係著自己前程的事情。
怎麽可能說放棄就放棄了?
“銀礦的存在,都是有一些固定的跡象的。大家尋找礦石的時候,采樣點可以適當的往地下多挖一點。
這裏肯定有一個巨大的銀礦等著我們發掘的。”
王玄策這麽一說,其他人自然是不敢再反對。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三光卻是滿臉興奮的從遠處跑了過來。
已經四十多歲的他,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算年輕了。
再加上經常在野外探礦,整個人顯得更是蒼老了幾分。
但是他朝著王玄策奔跑的速度,卻是一點也不像是老人。
那感覺,仿佛看到了多年不見的愛人。
“王管事,有情況!有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