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社會進入到安定狀態,再配合以積極的政策支持,華夏大地的發展總是非常快的。


    上海縣這邊的情況就是最明顯的。


    當初劉仁軌跟上官儀過來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窮二白的漁村。


    百姓們過著衣不果腹的窮苦生活,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但是現在再次來到上海縣碼頭的時候,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副完全不同的場景。


    用車水馬龍來形容此時此刻的上海縣碼頭,那是一點也不過分。


    “劉縣令,目前上海縣碼頭二期的工程馬上就要竣工了,之後船隻進出碼頭,再也不用等待了。”


    上官儀很是慶幸自己跟著劉仁軌來到了上海縣。


    伴隨著這裏的快速發展,他們的前途肯定也是一片光明的。


    “二期工程雖然快要完工了,但是還不夠,三號碼頭、四號碼頭都還需要繼續規劃修建。


    按照陛下的規劃,上海縣將會是成為大唐華東地區最大的碼頭所在地。


    從劍南道開始,一路上各地的貨物都可以順著長江來到上海縣,然後通過碼頭散播到大唐各地。


    甚至是通過海商散播到世界各地。


    同樣的,海外各地的商品,也可以通過上海碼頭散播到大唐各地。”


    劉仁軌顯然對上海碼頭寄托了非常高的期待。


    “如果碼頭還要不斷的擴建的話,那麽碼頭附近的建築,也需要好好的規劃一下,要不然就會顯得很是散亂。”


    上官儀肯定不會去跟劉仁軌爭執未來發展方案的事情。


    隻是自己有疑問的時候,會在旁邊提點一下。


    “這方麵,陛下早就已經有了安排了。離開長安城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了一下上海碼頭的事情。


    《仙木奇緣》


    沿著這一條碼頭及海岸線,可以修建一些列的客棧、商鋪、住宅樓。


    渭水新城那邊的新式建築風格,可以在上海這裏繼續推廣。


    甚至考慮到上海這裏會有很多海外的商家,到時候的風格可以結合一下西洋各個國家的建築風格,甚至是極西之地的一些建築風格。


    這些房屋,要盡可能的考慮可以長時間的居住。”


    一般的木屋子,住個幾十年要是不大規模的維修一下,基本上就沒有辦法住了。


    哪怕是一般的磚木結構,頂多也就是多住一個幾十年。


    隻有巨石和特製的青磚等材料為主的建築,才有可能維持一個幾百年還能正常使用。


    對於上海碼頭四周的一些房屋,李承宗顯然是有著自己的一些特殊期待。


    所以這部分的建築,需要考慮的東西跟其他地方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這樣子的話,這些建築的修建時間就會比較長一些了,並且修建的成本也會高一些。”


    “上海碼頭附近的土地都不便宜,能夠在這裏買地的人家,家境都不會差。


    大概率還是各個地方的世家勳貴以及一部分的豪族商家,對於他們來說,修建房屋的這點錢財,是不缺的。


    畢竟這裏修建的房屋,不像是一般的江南水鄉的建築,占地麵積很廣。


    頂多隻是幾畝地的房屋,哪怕是修建成三四樓,並且使用上好的材料,大家也是可以承受的。”


    劉仁軌顯然也是杜上海縣將來要麵對的各種情況,心中有了一些想法,並安排人員做了一些事前的確認的。


    作為大唐未來潛力最大的一座城池,上海縣要麽不修建,要建就要建的非同一般。


    到目前為止,上海縣還沒有修建城牆。


    就是因為還不確定城牆需要怎麽修建才是最適合上海發展的。


    修建的小了,很快就會滿足不了使用需求。


    但是修建的太大的話,花費又會比較大,並且修建的時間也會非常的長。


    “在碼頭附近的商品交易中心,今年應該可以修建完成,我覺得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在《大唐報》上好好的打一波廣告,讓大唐的商家都知道上海縣這裏有這麽一個貨物集散的好地方。


    如今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朝廷也廢除了對商人的許多限製。


    願意經商的人肯定是越來越多的。


    但是到底從什麽地方來獲取貨源,要把貨物運輸到什麽地方才能掙錢,許多人都是不大了解的。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直接告訴大家,來上海縣進貨,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


    這麽一來,大量的商家來到上海縣,不僅可以給上海縣帶來人力和資金,還能有利的促進住宿、餐飲等各行各業的發展。


    最關鍵的是可以讓我們本地出產的各種商品,以及各地商家運輸到上海縣的商品,能夠快速的銷售到天下各地。


    這麽一來,各地的商家就會進一步的更加願意來到上海縣做生意。


    長此以往,上海縣將會成為大唐最大的商業之地。”


    上官儀對上海縣的前途也是非常期待的。


    按照他內心的推測,上海縣將來遲早是會變為上海州,甚至是上海道的。


    而伴隨著行政級別的提高,這裏的官員的級別也是在不斷地提高。


    這對於上官儀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晉升機會。


    “商品交易中心的影響力有那麽大?”


    雖然商品交易中心也是按照規劃在按部就班的推進,但是劉仁軌其實並沒有那麽重視。


    在他看來,這裏隻是一個商品的集散地而已。


    但是現在聽上官儀這麽一說,他發現自己可能低估了商品交易中心的魅力和影響力。


    “劉縣令,你想啊,對於商人來說,最主要的就是買到低價的東西,然後找到地方高價進行售賣。


    這商品交易中心,其實就已經給大家提供了這樣子的一個機會。


    大量的商家集結在商品交易中心,商家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貨源。


    並且因為這裏主要經營的是批發的業務,價格比自己在外麵零散的購買,一般是有優勢的。


    而對於賣東西的商家來說,他們開出來的價格肯定是有利可圖的。


    雖然這個商品在交易中心售賣的價格肯定要比一些地方的零售價格要低。


    但是不需要大費周章就可以賣出去,並且還是大批量的賣出去,很多商人應該也是非常開心的。


    這麽一來,不管是買家還是賣家,都能從商品交易中心裏頭獲得好處,這商品交易中心自然就能獲得商家的青睞。


    如此循環發展下去,估計不需要幾年的時間,現在的商品交易中心就需要擴大規模了。”


    上官儀這麽一解釋,劉仁軌倒是很快就理解了。


    畢竟他跟著李承宗,對於商業的發展和影響力也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識的。


    隻不過之前沒有重視,忽略了商品交易中心。


    “如果這樣子的話,我倒是覺得可以依托於商品交易中心,開設一個報社,專門刊登跟商業相關的信息。


    比如絲綢在上海這邊的賣價如何,鯨油蠟燭、鯨魚肉幹這些東西在商品交易中心裏頭的賣價如何。


    上海碼頭有哪些海外的商家過來做生意了,又有哪些商家的船隊出海了。


    這些跟商業相關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的話,商人們應該還是很感興趣的。”


    自從有了《大唐報》之後,各地就陸陸續續的冒出來各種各樣的報紙。


    不過到現在為止,還真是沒有一份全國性的商業報紙。


    劉仁軌既然想要把上海縣打造成大唐商業最發達的城市,這方麵的準備顯然也就非常的有必要了。


    “好主意啊!屬下正好也想著要搞一份這樣子的東西,沒想到劉縣令您已經提前想到了。”


    上官儀拍馬屁也好,真心的也好。


    反正此時此刻,他讓劉仁軌感到很是舒服。


    “那這份報紙就叫做《財經日報》吧,今後大家看到《財經日報》,就會想到我們上海縣,想到我們的商品交易中心。”


    “劉縣令,現在朝廷在大力的鼓勵各地修建書院。


    我們上海縣在這方麵的底蘊是比較薄弱的,不如別出心裁的往商業和航海方麵靠攏。


    依托於江南造船廠,我們可以開設上海海洋學院。


    依托於商品交易中心以及上海縣的商業,我們可以成立上海商業學院。


    將來我們要是能夠把這兩個書院修建成為大唐在這個領域最權威的書院的話,應該也是能讓陛下刮目相看的。”


    上官儀一句“刮目相看”,立馬就讓劉仁軌同意了這個方案。


    畢竟,作為李承宗的弟子,劉仁軌最在乎的其實就是師父對自己的態度。


    “好!這事就交給你去負責了,要盡快的去落實!”


    果然,劉仁軌沒有任何的猶豫就同意了。


    ……


    上海碼頭附近的一處酒肆之中,崔文飛和鄭海東正把酒言歡。


    “崔兄,這上海縣的情況,可是一天一變樣,據說現在已經有超過十萬人常駐在這裏了呢。


    要是算上那些外地商家帶來的人,估計這裏還得多幾萬人。”


    鄭海東也是上海縣剛剛成立的時候就過來了的老人。


    當初滎陽鄭氏安排他來上海縣的時候,他還不是很樂意,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不滿。


    但是伴隨著上海縣的發展,特別是滎陽鄭氏的鹽業在這裏煥發了第二春,鄭海東的心情立馬就變了。


    甚至他在滎陽鄭氏內部的地位也跟之前完全不同了。


    以前滎陽鄭氏雖然也算是大唐主要的鹽商之一,但是在青海城那邊過來的鹹魚的衝擊之下,可謂是搖搖欲墜。


    但是現在跟著人家在上海縣開設了海水曬鹽作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一方麵,這樣的鹽巴的成本比較低。


    另外一方麵,上海縣這裏因為捕魚業的發展,對於鹽巴的需求很是旺盛。


    單單各種各樣的鹹魚醃製,就可以消耗掉大量的鹽巴。


    這對於曬鹽作坊來說,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如今整個上海縣的捕魚業,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規模。


    “十萬人應該還是老黃曆了,你看看那江南造船廠,單單一家造船作坊就已經有了三千多名匠人。


    還有其他幾個大的作坊,全部人數加起來就已經超過兩三萬了。


    按照我的估計,上海縣這裏的人口,估計都已經有二十萬了。”


    這年頭的人口密度可不像是後世那麽的高。


    二十萬一個縣,放在後世絕對是低於平均水平,要考慮撤縣合並的。


    但是放在大唐,這就絕對是一個上縣的人口數量了。


    甚至在一些邊疆地區,一個州也就這麽一點人。


    “二十萬?有這麽多嗎?”


    鄭海東忍不住張了張嘴,腦中想到了當初第一次來到上海縣的情況。


    那時候,整個上海估計都不到一萬人呢。


    “你看看每天停靠在上海碼頭的船隻,再看看上海縣各地不斷修建的房屋,就知道我這個數據,哪怕是有點出入,也不會差距太大了。”


    崔文飛夾了一塊魚肉,有滋有味的吃著。


    新鮮的海魚,以前他們哪怕是世家子弟,也是沒有機會吃到的。


    但是現在在上海,卻是可以每天都吃到。


    那鮮嫩的口感,讓崔文飛已經不想回長安城了。


    “你們崔家的漁網作坊,現在生意也很是不錯吧?”


    清河崔氏之前的麻布生意是大唐最大的。


    雖然這幾年受到羊毛線和棉布的影響,麻布的影響力大大的下降了。


    但是麻繩的生意卻是好了很多。


    特別是上海縣這邊大力的發展捕魚業,對於漁網以及各種繩索的需求是一天比一天多。


    所以麻繩雖然不起眼,但卻是一個不小的產業。


    最關鍵是這個產業的競爭不算是特別的激烈。


    “還不錯,我們作坊的漁網和麻繩的質量好,價格低,大家都喜歡買。”


    這個作坊是崔文飛負責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到這個作坊的時候,他忍不住有點眉飛色舞。


    沒辦法,這就是他的成績啊。


    “我聽說那商品交易中心快要修建好了,到時候我們是不是要考慮在那裏也開設一個鋪子?”


    鄭海東負責的產業跟崔文飛負責的沒有太大的衝突。


    所以對於很多事情,他們都願意彼此溝通交流一下意見。


    “商品交易中心的規模搞的那麽大,到時候的影響力應該不小,不管出於什麽考慮,我們都要在那裏開設一個鋪子的。”


    崔文飛的這個答案,倒是沒有出乎鄭海東的預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山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山堂並收藏大唐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