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阿鼠最近幾年低調了很多。


    不過,喜歡占便宜的習慣卻是一點也沒有改變。


    “大哥,《大唐報》上說過了,一個人最多隻能購買一千畝地,我們這一口氣買了五萬畝的地,到時候被人查出來了怎麽辦?”


    尹阿兔小心翼翼的跟在尹阿鼠的身邊,說著自己的擔心。


    “你怕什麽?這些地是以府中所有下人的名義去購買的,然後我們再從這些下人手中買了這些土地。


    這樣子就不違反朝廷的規定了。


    再說了,朝廷既然給出了這麽優惠的價格,不就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去購買嗎?”


    尹阿鼠一點也不擔心。


    雖然在他府中,他連白粥都不願意多吃幾碗,小氣的很。


    但是小氣並不表示他窮。


    恰恰相反,尹阿鼠其實挺有錢的。


    當初李淵還在位的時候,長安城裏頭許多人都是很賣他的麵子的。


    逢年過節的也總是有人給他送禮。


    至於送禮找他辦事的人就更多了。


    大草原上的十萬畝土地,也就是一萬貫錢的事情。


    對於尹阿鼠來說,還真是沒有太大的壓力。


    當然了,他會願意花這一萬貫錢,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多麽擁護朝廷的政策。


    而是因為他覺得這些土地太便宜了。


    自己買了之後,有利可圖。


    “話是這麽說,但是我們這個做法畢竟還是比較特殊啊。如今朝中的格局也不比當年,萬一禦史彈劾我們,太上皇又離開長安城去周遊了,我們就是想要求救都不知道找誰呢。”


    尹阿兔說出了自己最擔心的一件事情。


    李淵現在不在長安城。


    這讓他做事的底氣都少了不少。


    要是李淵還在長安城的話,哪怕是做錯了什麽事情,跑去李淵哪裏求情,一般還是有點效果的。


    “二弟,你不要囉裏囉嗦的浪費力氣了,我今天早上就喝了一碗白粥,沒有力氣跟你廢話。


    現在土地都已經買下來了,接著就要想辦法盡快的把朝廷給的其他福利給享受了。


    普通百姓購買大草原上的土地,每戶人家還可以領取兩把鋤頭和鐮刀,你趕緊組織府上的人去領了。”


    雖然尹阿鼠不差錢。


    但是有便宜的時候卻是不去占,這絕對不是他的做事風格。


    哪怕朝廷隻是給了一文錢的福利,他也是不會錯過的。


    能夠不花自己的錢,他是堅決不花的。


    “我們既然在大草原上買了十萬畝地,那是不是要帶人去看看如何把這些地利用起來?


    看地圖,這些地距離長安城非常遠,具體在什麽位置,還需要去到現場之後再進行測量呢。”


    看到自己大哥的意見那麽堅決,尹阿兔倒也沒有再糾結買地的事情了。


    畢竟,尹家還是尹阿鼠說了算啊。


    “當然是要的,回去之後收拾一下,過幾天就準備出發。


    朝廷不是可以協助大家去大草原嗎?


    到時候我們看看可不可以讓朝廷的四輪馬車也幫我們運輸一些東西。”


    “沒問題,這個事情我去聯係。”


    ……


    “陛下,微臣已經緊急從渭水書院、國子監等各個書院裏頭抽調了五百名學員,他們會跟隨著民部的官員和胥吏一起出發去大草原。


    根據我們目前設置的幾個州縣的位置,這些人員會分成幾個小組,優先幫忙把各個勳貴官員獲得的賞賜的土地給落實下去。


    還有主動購買了大草原上的土地的百姓和商家,我們也要協助盡快的把地契以及具體的土地給圈出來。


    要不然大草原那麽大,很容易亂套。”


    這段時間,馬周也是忙的焦頭爛額。


    李承宗是簡簡單單的把大草原上的土地賞賜的賞賜,售賣的售賣,幾乎全部處理掉了。


    但是這些事情要落實下去,就沒有那容易了。


    特別是大草原上,很多地方都沒有固定的名字或者是坐標。


    這種情況下,每個勳貴的封地在哪裏,本身都是存在爭議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縣衙的官員去協助確認、落實了。


    單單這一項工作,沒有幾個月的時間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好在大草原上短時間還是以養羊為主要目的,種植土豆和地瓜的麵積還比較有限。


    所以哪怕是剛開始沒有分的那麽清楚,後麵也還有時間去彌補。


    “嗯,這些人要盡快的行動起來,結合工部製定的道路修建計劃,盡可能的讓各個州縣挨著水泥道路修建。


    然後把大家賞賜和購買的土地,盡可能的往水泥道路附近劃分。


    這樣子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這些人的利益。”


    李承宗並不是打著撈一票就走的心態來開發大草原的。


    所以這個時候他自然也是需要考慮一下目前土地的實際用者的利益。


    要不然得話,哪怕是朝廷搞出來了那麽大的動作,大家不願意真的去開發大草原的話,也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


    “沒問題,民部也是這麽考慮的。到時候我們會聯合工部、吏部、渭水書院等一起合作,盡快的把鎮北道的事情給確定下來。”


    馬周想到那無數的工作量,頭皮發麻,不過也隻能硬著頭皮應下來。


    “征伐突厥的幾路大軍,如今都準備班師回朝了吧?”


    馬周除了是民部尚書之外,還是情報調查局的負責人。


    所以關於草原上的情報,李承宗都是直接詢問馬周的。


    “主要的戰事都已經結束了,突利小可汗那邊也很是識時務的投降了。薛延陀和回鶻、仆骨等部落的人也都表達了臣服的意思。”


    這段時間都在忙著草原的事情,馬周自然也就重點關注了大草原上的情報。


    李承宗現在這麽一問,他是一點也不慌。


    “剩下的這些隊伍,就暫時先留在大草原上,協助把鎮北道的各項安排落實下去。


    等到明年的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從大軍之中選擇一批人在當地進行駐軍。”


    大唐現在沒有什麽大的戰事。


    再說了,李靖的主力部隊已經班師回朝了。


    其他的隊伍,一時半刻不回來,影響也不是很大。


    “微臣明白,等會就馬上去安排。”


    ……


    隴右道。


    劉大郎一家將去年冬天已經開荒好的一塊土地重新犁了一遍。


    然後小心翼翼的將一塊塊切開了的土豆埋了下去。


    作為第一批選擇移民的百姓,劉大郎一家在隴右道過得其實還不錯。


    他們的這個移民點,實在涼州北部靠近草原的地方。


    交通其實還算是方便的。


    隻要走幾天路,騎馬的話一天時間不到就能到達涼州。


    所以他們的土豆種子也是很早就領取到了。


    伴隨而來的是還有一個渭水書院農學院的學員。


    這一次朝廷分發土豆和地瓜的種子,可不是那麽簡單的把東西發下去就完了。


    而是選擇扶上馬,送一程。


    幫助百姓們掌握土豆和地瓜種植的方式。


    這樣子才能最大程度的加快土豆和地瓜的種植推廣。


    “大哥,聽說這些土豆畝產有一千多斤,您覺得哪些文曲星有沒有吹牛啊?”


    劉二郎看著那一塊塊土豆,心中其實也是有不少疑問的。


    “那些文曲星不是已經說過了嗎?土豆和地瓜是在長安城試著種植了一年的。


    陛下帶著文武百官親自挖掘地瓜和土豆,親自見證了他們的產量。


    畝產千斤,看來應該是真的。


    就是不知道這些土豆和地瓜在我們這裏種植之後,產量會不會受到一些影響。


    畢竟我們這裏的情況跟長安城還是有所不同的。”


    劉大郎雖然講不出什麽氣候環境不同之類的話,但是莊稼的成長跟氣候息息相關,這個道理他還是很清楚的。


    “我們一家有好幾百畝地,這要是真的畝產千斤,單單現在種植的幾畝土豆,就夠我們一家人吃了。


    剩下的就完全可以拿出來售賣了呢。”


    劉二郎頗為期待的說道。


    他們當初冒著巨大的風險加入到移民的隊伍,不是因為他們的覺悟有多麽的高。


    純粹就是因為他們覺得移民能夠有機會讓自己發家致富。


    而繼續留在藍田縣的話,解決溫飽問題都是存在困難。


    曆朝曆代,大部分移民的百姓,都是為了解決生存或者吃飯的問題。


    “嗯,你說的這個事情,很可能真的會發生。


    到時候,我們也能嚐試著一天吃三頓飯了!”


    劉大郎頗為期待的說道。


    ……


    三月三日,下雨。


    大唐各地都是一派繁忙。


    農戶們在忙著照料莊稼。


    匠人們在忙著製作各種器具。


    商人們在忙著做生意。


    大唐呈現著一副欣欣向榮的場景。


    “大郎,宮中選秀已經有兩年了,我聽說你一次都還沒有翻牌子?”


    鄭觀音忍了好久,這一次終於沒有忍住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哪怕是普通百姓家中,也是非常重視子嗣的。


    更加不用說是當今天子了。


    皇帝的子嗣問題,都已經不是簡單的家事,而是國事了啊。


    “阿娘,不用著急,我還年輕,她們也還太年幼。過個兩年就好了。”


    李承宗很是無奈的回答道。


    一般的人不敢拿這個事情來催促李承宗。


    但是鄭觀音顯然不是一般的人。


    沒辦法,李承宗的這個年紀,放在後世是還在讀書。


    但是放在大唐,完全是可以做爹了。


    “怎麽就年幼了?那王佳人,今年已經十六歲了。


    鄭寧穎也十六歲了,崔雯琳也差不多這個年紀。


    你一直不寵幸她們,人家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可能覺得你對他們有意見呢。


    大郎,皇家的事情,永遠不是那簡單的,你可不能完全意氣用事啊。”


    鄭觀音苦口婆心的說道。


    對於這個大兒子,她有時候覺得很省心。


    但是有時候又覺得太費心了。


    其中的心情,隻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阿娘,您放心,我會處理好的。這太原王氏和清河崔氏如今在上海縣那邊也發展的很好,完全是扭轉了前幾年那種不良的局麵。


    想來他們對於我們大唐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李承宗一邊說,一邊來到了鄭觀音背後,給她捏起了肩膀。


    翻牌子這個事情,除了李承宗自己,別人也是沒有辦法幫忙的。


    鄭觀音看到李承宗這個樣子,也很是無奈。


    ……


    “姐姐,陛下對於各個書院非常的重視,那渭水書院自從成立開始,院長的職位一直都是陛下親自擔任。


    我們這京師大學堂,這兩年在大唐各地基本上沒有什麽名氣。


    我覺得可以想辦法好好的發展一下才行。”


    作為當初安置幾個妃子的地方,京師大學堂裏頭雖然臥虎藏龍。


    但是對外還真是沒有怎麽做宣傳。


    這可是大唐第一首招募女學員的學院呢。


    奈何這裏麵的女子,沒有一個是普通的。


    “陛下重視教育,重視書院的建設,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們京師大學堂的情況有點不同,裏麵都是女學院。


    對於很多勳貴人家來說,願意送女兒來到京師大學堂學習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要想進一步的做點什麽,恐怕很難。”


    鄭寧穎說這話,顯然信心不足。


    皇宮裏頭的女人,往往鬥爭的非常厲害。


    嗯,錯了,似乎哪裏得女人鬥爭的都很厲害。


    不過,由於李承宗一個妃子都沒有寵信,這倒是讓幾個妃子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特別的變化。


    這個時候,大家已經不是在想辦法爭寵了。


    而是要想辦法讓李承宗把眼光轉移到“女色”上麵來。


    不管是幾個妃子當中哪一個被李承宗寵幸了,對於其他人來說,都算是好事。


    要不然這種一個月都見不到一次李承宗的情況,她們還真是有點受不了了。


    宮中的宮女見到李承宗的機會都要比她們高吧?


    “這個事情說難很難,說容易其實也很容易,我們隻要找到了突破口就行了。”


    王佳人作為太原王氏的嫡女,自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


    要不然太原王氏也不會把她送進宮。


    要知道,太原王氏可是希望她能夠成為大唐的皇後呢。


    “哦?佳人你有什麽好主意嗎?”


    看到王佳人似乎真的有辦法的樣子,鄭寧穎還真是提起了興趣。


    沒辦法,京師大學堂的學習生活太過於枯燥了。


    這不是她們想要的日子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皇長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山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山堂並收藏大唐皇長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