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大臣,不知陛下此番召我進宮可是有什麽要緊的事嗎?”
德川向他行了一禮道:“太子殿下還請在此稍候片刻,皇上不久就會召您入內覲見。”
“在這,就在這裏?”
“是的殿下,就在這。”
……
不久,禮宮跟泰宮也都先後到了。三人雖為一母所生之同胞兄弟,按理本該更加親近,但見麵後卻都隻是很官方的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就再沒多說其它的什麽話了。
因為是皇帝召見,因此三人都穿著了一身較為正式的西式禮服進宮。但同樣的一套服飾,穿在不同的人身上這差別怎麽就大的這樣的誇張呢。啟仁三殿下的這副鳳表龍姿的儀表、跟他那舉手投足間流光溢彩的儀態,當真是越大越不像是大和皇室中人了。
如果硬要說像,他眉眼間所散發出的英雄氣,倒是真有幾分像明治神宮中所供奉的禦像中的明治大帝。當然,也僅僅隻是禦像。
三位殿下到齊後不久。
很快,接到宮人前來報信的內大臣德川家英即刻便將這一消息稟報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合上案上正在閱看的一份奏疏,語氣平淡且略有幾分疲憊地說道:“知道了,宣他們進來吧。”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兄弟三人剛進大殿,還沒來得及給殿中的父皇請安,龍座上的父皇便先向他們幾個“問好”了:
“難得啊,大忙人們這麽快就都到了,真是孝心可嘉啊?”
說完,正在閱讀奏疏的皇帝抬目打量了一眼被內大臣德川家英領進菊之間的三位皇子。不過很快便又低下了頭。
這句話……
雖語氣平淡,叫人聽不出有任何發怒或即將發怒的意味,但同時卻也算不上是一句好話。
加之龍案上那一反常態的、堆積如一座小山般的奏疏,還有內大臣額頭上又新冒出的汗珠,都無一不在向眾人宣告著一條極為重要的訊息——
皇帝陛下此刻的心情並不很好,甚至很不好。
故,默契這種東西……
似乎又再一次在殿中這三位貌合神離的親兄弟身上顯現了。
近日天下無事,議員們卻一股腦地給皇上上褶子,太子雖然反應遲鈍,此刻卻也猜到其中大概;禮宮一向以精明自詡,這麽多年來無時無刻不在謀算著如何整倒了太子然後取而代之,這次百官上疏,事先他是收到風聲了的,並且依附於他的幾個眾議院中的議員也都跟著一起上了疏;至於泰宮三殿下則更不用多說,因為這次的浪潮原本就是由他一手在暗中掀起的。
如果要說他會不知道龍案上那些褶子裏寫的是什麽的話,這簡直就是明治以來、乃至神武立朝以來的最大的謊言了。
隨後,兄弟三人很是默契的彎下了自己的腰,向龍座上的父皇行了一個標準的九十度鞠躬禮。並且異口同聲地說道:“兒臣等恭祝吾皇萬歲,萬萬歲。”
“自家人就不必講這些虛禮了,都平身吧。”
“是。”
“朕這次急著召你們來,想必你們心中都充滿了疑問。案上這些奏疏,你們不妨都拿去看看,看完之後都說說……說說你們自己的看法。”
話音未落,皇帝即用眼神示意內大臣德川家英將龍案上的奏疏給兒子們送了過去。
德川將皇帝用眼神指給他的、專門整理出來放在一旁的幾本奏疏放在一方木製的托盤上,雙手將托盤舉過頭頂,弓著身子,雙臂向前徑直伸出,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將托盤遞送到了東宮太子殿下、皇次子禮宮殿下、皇三子泰宮殿下的麵前。如此,太子所拿到的奏疏便是皇帝整理出來並刻意擺放在了最上麵的那一本,而禮宮與泰宮殿下則拿到了中間與最下麵的那一本奏疏。
這木並非是一般的木,而是最為上品的金絲楠木;這奏疏並非是一般的奏疏,而是寫有「東宮無嗣,皆因太子妃失德,太子妃失德,故天絕其嗣,臣叩請陛下廢黜小和田氏太子妃之位,為太子殿下另擇良人為妃」這種狂悖之言的死諫疏。
再說這位深得新帝寵信的內相、公爵、德川家英吧。像他這樣位極人臣但卻時刻牢記上下尊卑,恪守君臣相處之道。擺得正位置,永遠依照皇帝意誌辦事,不參加朝廷重要決策,不摻和皇子間爭鬥的重臣……
放眼古今,亦是罕見了。
……
隻見太子左手拿著奏疏,右手將其翻開,從上到下,由右往左閱看起了奏疏中的內容:
「貴族院議員三笠宮親王臣寬仁謹奏:自古君王立儲以固國本、穩社稷,以求皇統萬世,聖聖相承。想我大和,自始祖神武皇帝東征立朝迄今,已傳一百二十五世,凡三千餘年。臣弟每每閱及國史,即深感列祖列宗創業之艱辛、守業之不易。猶記建久三年,源氏建幕,自號‘征夷大將軍’,淩駕於天子之上,動輒廢立、流放。君道不明,臣職不正,綱常為之喪亂。源氏之後,足利又起。延元元年,朝分南北,各方紛爭不斷;應仁之後,又生禍端,戰火不休,山河破碎。至慶應年間;皇權旁落,竟達近七百載矣。然‘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我世祖明治皇帝,英才天縱,法效神武東征,大破敵於鳥羽、伏見,恩威所至江戶無血開城。革積弊、整武備;並高麗、敗強俄。創一代盛世,令天下拜服。我聖祖昭和皇帝,承世祖‘經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之遺誌。更創前無古人之功業。昔日先帝在時,曾多次對臣等言起:“成大事者,尤其當以找‘替身’為重中之重;隻有後繼之君,才能夠將列祖列宗為盡之事業繼續做下去”——先帝至理至聖之言,臣弟深以為然。近日,臣常聞得宗室親貴、兩院議員中私下議及東宮之事。對此,臣亦頗有看法。皇後娘娘母儀天下,慈德昭彰,此天下皆知。然太子妃卻竟在正月初一元旦日皇室家宴上公然頂撞皇後,更說出‘不想再做太子妃’這樣的狂悖之言,似此瘋癲失德之人,日後安能肩負國母之責,為天下兆民師學之表率。況太子妃嫁入皇室逾十年,卻仍未為東宮誕下後嗣。古人雲,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況皇室傳承近三千年、一共一百二十五代的純粹血統,更絕不能因此而斷絕。以臣之見。東宮無嗣,皆因太子妃失德,太子妃失德,故天絕其嗣,臣叩請陛下廢黜小和田氏太子妃之位,為太子殿下另在適齡未婚之皇族、華族女子中擇一良人為妃。如此,則不僅為陛下之福,亦為天下臣民之福。」
……
德川向他行了一禮道:“太子殿下還請在此稍候片刻,皇上不久就會召您入內覲見。”
“在這,就在這裏?”
“是的殿下,就在這。”
……
不久,禮宮跟泰宮也都先後到了。三人雖為一母所生之同胞兄弟,按理本該更加親近,但見麵後卻都隻是很官方的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就再沒多說其它的什麽話了。
因為是皇帝召見,因此三人都穿著了一身較為正式的西式禮服進宮。但同樣的一套服飾,穿在不同的人身上這差別怎麽就大的這樣的誇張呢。啟仁三殿下的這副鳳表龍姿的儀表、跟他那舉手投足間流光溢彩的儀態,當真是越大越不像是大和皇室中人了。
如果硬要說像,他眉眼間所散發出的英雄氣,倒是真有幾分像明治神宮中所供奉的禦像中的明治大帝。當然,也僅僅隻是禦像。
三位殿下到齊後不久。
很快,接到宮人前來報信的內大臣德川家英即刻便將這一消息稟報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合上案上正在閱看的一份奏疏,語氣平淡且略有幾分疲憊地說道:“知道了,宣他們進來吧。”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tanshu.com">fantuantanshu.com</a>
兄弟三人剛進大殿,還沒來得及給殿中的父皇請安,龍座上的父皇便先向他們幾個“問好”了:
“難得啊,大忙人們這麽快就都到了,真是孝心可嘉啊?”
說完,正在閱讀奏疏的皇帝抬目打量了一眼被內大臣德川家英領進菊之間的三位皇子。不過很快便又低下了頭。
這句話……
雖語氣平淡,叫人聽不出有任何發怒或即將發怒的意味,但同時卻也算不上是一句好話。
加之龍案上那一反常態的、堆積如一座小山般的奏疏,還有內大臣額頭上又新冒出的汗珠,都無一不在向眾人宣告著一條極為重要的訊息——
皇帝陛下此刻的心情並不很好,甚至很不好。
故,默契這種東西……
似乎又再一次在殿中這三位貌合神離的親兄弟身上顯現了。
近日天下無事,議員們卻一股腦地給皇上上褶子,太子雖然反應遲鈍,此刻卻也猜到其中大概;禮宮一向以精明自詡,這麽多年來無時無刻不在謀算著如何整倒了太子然後取而代之,這次百官上疏,事先他是收到風聲了的,並且依附於他的幾個眾議院中的議員也都跟著一起上了疏;至於泰宮三殿下則更不用多說,因為這次的浪潮原本就是由他一手在暗中掀起的。
如果要說他會不知道龍案上那些褶子裏寫的是什麽的話,這簡直就是明治以來、乃至神武立朝以來的最大的謊言了。
隨後,兄弟三人很是默契的彎下了自己的腰,向龍座上的父皇行了一個標準的九十度鞠躬禮。並且異口同聲地說道:“兒臣等恭祝吾皇萬歲,萬萬歲。”
“自家人就不必講這些虛禮了,都平身吧。”
“是。”
“朕這次急著召你們來,想必你們心中都充滿了疑問。案上這些奏疏,你們不妨都拿去看看,看完之後都說說……說說你們自己的看法。”
話音未落,皇帝即用眼神示意內大臣德川家英將龍案上的奏疏給兒子們送了過去。
德川將皇帝用眼神指給他的、專門整理出來放在一旁的幾本奏疏放在一方木製的托盤上,雙手將托盤舉過頭頂,弓著身子,雙臂向前徑直伸出,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將托盤遞送到了東宮太子殿下、皇次子禮宮殿下、皇三子泰宮殿下的麵前。如此,太子所拿到的奏疏便是皇帝整理出來並刻意擺放在了最上麵的那一本,而禮宮與泰宮殿下則拿到了中間與最下麵的那一本奏疏。
這木並非是一般的木,而是最為上品的金絲楠木;這奏疏並非是一般的奏疏,而是寫有「東宮無嗣,皆因太子妃失德,太子妃失德,故天絕其嗣,臣叩請陛下廢黜小和田氏太子妃之位,為太子殿下另擇良人為妃」這種狂悖之言的死諫疏。
再說這位深得新帝寵信的內相、公爵、德川家英吧。像他這樣位極人臣但卻時刻牢記上下尊卑,恪守君臣相處之道。擺得正位置,永遠依照皇帝意誌辦事,不參加朝廷重要決策,不摻和皇子間爭鬥的重臣……
放眼古今,亦是罕見了。
……
隻見太子左手拿著奏疏,右手將其翻開,從上到下,由右往左閱看起了奏疏中的內容:
「貴族院議員三笠宮親王臣寬仁謹奏:自古君王立儲以固國本、穩社稷,以求皇統萬世,聖聖相承。想我大和,自始祖神武皇帝東征立朝迄今,已傳一百二十五世,凡三千餘年。臣弟每每閱及國史,即深感列祖列宗創業之艱辛、守業之不易。猶記建久三年,源氏建幕,自號‘征夷大將軍’,淩駕於天子之上,動輒廢立、流放。君道不明,臣職不正,綱常為之喪亂。源氏之後,足利又起。延元元年,朝分南北,各方紛爭不斷;應仁之後,又生禍端,戰火不休,山河破碎。至慶應年間;皇權旁落,竟達近七百載矣。然‘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我世祖明治皇帝,英才天縱,法效神武東征,大破敵於鳥羽、伏見,恩威所至江戶無血開城。革積弊、整武備;並高麗、敗強俄。創一代盛世,令天下拜服。我聖祖昭和皇帝,承世祖‘經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之遺誌。更創前無古人之功業。昔日先帝在時,曾多次對臣等言起:“成大事者,尤其當以找‘替身’為重中之重;隻有後繼之君,才能夠將列祖列宗為盡之事業繼續做下去”——先帝至理至聖之言,臣弟深以為然。近日,臣常聞得宗室親貴、兩院議員中私下議及東宮之事。對此,臣亦頗有看法。皇後娘娘母儀天下,慈德昭彰,此天下皆知。然太子妃卻竟在正月初一元旦日皇室家宴上公然頂撞皇後,更說出‘不想再做太子妃’這樣的狂悖之言,似此瘋癲失德之人,日後安能肩負國母之責,為天下兆民師學之表率。況太子妃嫁入皇室逾十年,卻仍未為東宮誕下後嗣。古人雲,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況皇室傳承近三千年、一共一百二十五代的純粹血統,更絕不能因此而斷絕。以臣之見。東宮無嗣,皆因太子妃失德,太子妃失德,故天絕其嗣,臣叩請陛下廢黜小和田氏太子妃之位,為太子殿下另在適齡未婚之皇族、華族女子中擇一良人為妃。如此,則不僅為陛下之福,亦為天下臣民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