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十幾個人在經過醫療倉的診治,或許是羅天的念力世界的影響,所有人的內心都已經變得平靜了下來。在心態恢複正常後,所有人依舊是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過和之前不同的是,所有人都不再那麽緊張,隻是非常放鬆的盯著眼前的顯示屏或控製器。
“天神”的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到目前為止飛船沒有出現一點問題。在精細控製能力上,智能程序還是有它固有的優勢的,精確到毫米的位移哪怕是安若萱都做不到的。對於“天神”而言,“啟明星”就是它的身體。
安若萱一直覺得“天神”有些怪怪的,包括“天神”內部儲存的有關自身的信息都是含糊不清的,好像是在遮掩著什麽。整個飛船上有兩套主控係統,一套就是一個代號為天神的量子智能計算機,由約翰遜負責;另一套是一個依附於泰坦甲蟲大腦的神經智能計算係統,是由蘇珊負責的。
不過與其它的飛船係統模塊不同的是,約翰遜和蘇珊隻是負責“天神”和“鎖鏈”的修理和維護工作,他們兩個人並沒有參與到“天神”和“鎖鏈”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有關於這兩個核心係統的信息,哪怕是在聯合會內部都是最高機密。
眼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安若萱去追究“天神”背後的秘密,一切隻有在脫離小行星帶之後才有時間追究。小行星帶中複雜的引力場對飛船自身的重力發生器一直有一些影響,雖然影響並不是太大,但卻一直幹擾著重力發生器的穩定運行。
瓦西裏在從醫療倉裏出來之後就直接去了位於飛船中央的核心動力室,那裏不僅安放著飛船的主動力爐,更安放著飛船最核心的重力發生器。瓦西裏全程參與了重力發生器的解密仿造和重新設計工程,對於眼前這台重力發生器的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個參數他都爛熟於心。
由於人類的科研能力有限,並不能對重力發生器所產生的重力場進行細微的設計和調整。對於整個飛船而言,重力發生器所產生的重力場其實是要略大於飛船的體型的。在複雜的小行星帶中,一個人為的重力源很容易就幹擾到那維持了億萬年的平衡。
當然,凡事都是有兩麵性的。一方麵,在這幾天的旅途中,襲擊飛船的微小星際物質有百分之六十是被重力場吸引過來的,這些體型不到網球大小的星際物質大多數是被激光近衛係統給摧毀掉了,小部分突破了防禦砸在了飛船表麵由納米機器人組成的防護盾上,被納米機器人所攔截分解。
另一方麵,這些飄蕩在宇宙星空中的星際物質並不是一文不值,對於安若萱他們而言,這些星際物質的價值還是非常高的。這些星際物質中可能含有許多珍惜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物質,擁有極高的科研和實用價值。
在離開地球後的這十幾天的航行過程中,納米機器人已經分解和儲存了一百二十公斤左右的星際粉塵。所有的星際物質無論大小,在接觸到納米機器人組成的防護盾後都會被逐漸的分解為直徑一微米的粉塵,儲存在一個專用的艙室裏。
這些星際粉塵會經過一係列的篩選工藝,將其中不同的物質分離開來。一些類似於鐵、錳等普通的金屬會被熔煉成錠,另外一些稀有而珍貴的元素在經過精細的洗煉提純之後,會被直接儲存到相應的容器內。
稀有金屬,尤其是一些功用特殊的稀有金屬,安若萱他們是絕對不會嫌多的。使用銅鐵可以造出來一把劍、一支槍,但絕對造不出來重力發生器和動力爐。飛船上那些頂尖設備的材料部件,稀有金屬的平均含量超過了總體的百分之四十五。
哪怕安若萱他們使用的再小心,飛船上的設備也不可能不發生磨損和消耗。離開了地球,安若萱他們便沒有了後勤補給來源,飛船上所有不可循環的物資必須由他們自己想辦法補充。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大寶庫,當然一切還需要他們自己親自去搜集。
相比於降落外星球或者是捕捉小行星,這種像磁鐵吸引鐵砂一樣的搜集方式無疑是要安全得多。在進入小行星帶之後,有人曾提議減少重力發生器的力場覆蓋範圍,不過在經過安若萱的解釋之後,所有人就不再質疑安若萱的做法了。
時間過得很快,飛船已經在小行星帶裏安全穿行了一個多月。“天神”的能力遠超安若萱他們的想象,按照這種速度進行下去的話,飛船僅需再過二十天就可以順利通過,根本就不像他們所預計的需要半年乃至一年那麽久。
事實上,穿越小行星帶遇到小行星的概率實在是不高,“啟明星”遇到的那些襲擊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力發生器惹的禍。在複雜的引力環境中,一個人工的引力源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現在人類所擁有的技術能夠分析的明白的。
重力發生器,本來就不是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所應該掌握的。如果是在一個自主研發出重力發生器的文明,最起碼能量護罩技術就應該已經出現。雖說這種文明的能量護罩可能還遠沒有發展成熟,但防護小行星之類的普通星際撞擊是一點問題都不會有的。
說白了,現在“啟明星”上的那十六個人看似能力十分全麵,基本上可以覆蓋到飛船係統的方方麵麵。但是對於星際航行而言,安若萱他們還缺少一種非常重要的專業人才,精通天文物理學和天文知識等宇宙科學的領航員。
如果飛船上有這麽一位天文學家,在進入小行星帶之前他們就能知道,相對於宇宙空間而言,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確實非常密集;但相對於“啟明星”這麽一艘小飛船而言,小行星帶實在是太稀疏了。
在地球毀滅之前,人類已經有將近三百個各式的深空探測器成功的穿越了小行星帶進入了宇宙深空,這些深空探測器沒有一個在穿越小行星帶的時候遭受到小行星的撞擊。小行星帶有兩億千米左右那麽寬,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大。小行星帶的密度是很低的,探測器與小行星發生碰撞的概率低於十億分之一。
但是,誰也不敢肯定,因為像流星擊中人造衛星這種極低概率的事件也發生過。那麽也說不定哪次,探測器穿過小行星帶也被撞了,如果真的發生,那就隻能自認倒黴了。對於安若萱他們來說,雖然“啟明星”飛船的體積要遠大於一般的探測器,但飛船上卻也有探測器所不具備的防禦武器,哪怕遭遇到風險,也基本不會出現危險的狀況。
可以這麽說,如果安若萱他們關閉重力發生器,那麽這一路上他們甚至可能一顆小行星也遇不上,更不提什麽撞擊的危險。但是現在的情況就複雜了,“啟明星”就如同丟入池塘的一顆石子,已經在小行星帶中激起了道道漣漪。
“天神”的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到目前為止飛船沒有出現一點問題。在精細控製能力上,智能程序還是有它固有的優勢的,精確到毫米的位移哪怕是安若萱都做不到的。對於“天神”而言,“啟明星”就是它的身體。
安若萱一直覺得“天神”有些怪怪的,包括“天神”內部儲存的有關自身的信息都是含糊不清的,好像是在遮掩著什麽。整個飛船上有兩套主控係統,一套就是一個代號為天神的量子智能計算機,由約翰遜負責;另一套是一個依附於泰坦甲蟲大腦的神經智能計算係統,是由蘇珊負責的。
不過與其它的飛船係統模塊不同的是,約翰遜和蘇珊隻是負責“天神”和“鎖鏈”的修理和維護工作,他們兩個人並沒有參與到“天神”和“鎖鏈”的設計和製造過程中。有關於這兩個核心係統的信息,哪怕是在聯合會內部都是最高機密。
眼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安若萱去追究“天神”背後的秘密,一切隻有在脫離小行星帶之後才有時間追究。小行星帶中複雜的引力場對飛船自身的重力發生器一直有一些影響,雖然影響並不是太大,但卻一直幹擾著重力發生器的穩定運行。
瓦西裏在從醫療倉裏出來之後就直接去了位於飛船中央的核心動力室,那裏不僅安放著飛船的主動力爐,更安放著飛船最核心的重力發生器。瓦西裏全程參與了重力發生器的解密仿造和重新設計工程,對於眼前這台重力發生器的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個參數他都爛熟於心。
由於人類的科研能力有限,並不能對重力發生器所產生的重力場進行細微的設計和調整。對於整個飛船而言,重力發生器所產生的重力場其實是要略大於飛船的體型的。在複雜的小行星帶中,一個人為的重力源很容易就幹擾到那維持了億萬年的平衡。
當然,凡事都是有兩麵性的。一方麵,在這幾天的旅途中,襲擊飛船的微小星際物質有百分之六十是被重力場吸引過來的,這些體型不到網球大小的星際物質大多數是被激光近衛係統給摧毀掉了,小部分突破了防禦砸在了飛船表麵由納米機器人組成的防護盾上,被納米機器人所攔截分解。
另一方麵,這些飄蕩在宇宙星空中的星際物質並不是一文不值,對於安若萱他們而言,這些星際物質的價值還是非常高的。這些星際物質中可能含有許多珍惜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物質,擁有極高的科研和實用價值。
在離開地球後的這十幾天的航行過程中,納米機器人已經分解和儲存了一百二十公斤左右的星際粉塵。所有的星際物質無論大小,在接觸到納米機器人組成的防護盾後都會被逐漸的分解為直徑一微米的粉塵,儲存在一個專用的艙室裏。
這些星際粉塵會經過一係列的篩選工藝,將其中不同的物質分離開來。一些類似於鐵、錳等普通的金屬會被熔煉成錠,另外一些稀有而珍貴的元素在經過精細的洗煉提純之後,會被直接儲存到相應的容器內。
稀有金屬,尤其是一些功用特殊的稀有金屬,安若萱他們是絕對不會嫌多的。使用銅鐵可以造出來一把劍、一支槍,但絕對造不出來重力發生器和動力爐。飛船上那些頂尖設備的材料部件,稀有金屬的平均含量超過了總體的百分之四十五。
哪怕安若萱他們使用的再小心,飛船上的設備也不可能不發生磨損和消耗。離開了地球,安若萱他們便沒有了後勤補給來源,飛船上所有不可循環的物資必須由他們自己想辦法補充。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大寶庫,當然一切還需要他們自己親自去搜集。
相比於降落外星球或者是捕捉小行星,這種像磁鐵吸引鐵砂一樣的搜集方式無疑是要安全得多。在進入小行星帶之後,有人曾提議減少重力發生器的力場覆蓋範圍,不過在經過安若萱的解釋之後,所有人就不再質疑安若萱的做法了。
時間過得很快,飛船已經在小行星帶裏安全穿行了一個多月。“天神”的能力遠超安若萱他們的想象,按照這種速度進行下去的話,飛船僅需再過二十天就可以順利通過,根本就不像他們所預計的需要半年乃至一年那麽久。
事實上,穿越小行星帶遇到小行星的概率實在是不高,“啟明星”遇到的那些襲擊很大程度上就是重力發生器惹的禍。在複雜的引力環境中,一個人工的引力源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現在人類所擁有的技術能夠分析的明白的。
重力發生器,本來就不是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所應該掌握的。如果是在一個自主研發出重力發生器的文明,最起碼能量護罩技術就應該已經出現。雖說這種文明的能量護罩可能還遠沒有發展成熟,但防護小行星之類的普通星際撞擊是一點問題都不會有的。
說白了,現在“啟明星”上的那十六個人看似能力十分全麵,基本上可以覆蓋到飛船係統的方方麵麵。但是對於星際航行而言,安若萱他們還缺少一種非常重要的專業人才,精通天文物理學和天文知識等宇宙科學的領航員。
如果飛船上有這麽一位天文學家,在進入小行星帶之前他們就能知道,相對於宇宙空間而言,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確實非常密集;但相對於“啟明星”這麽一艘小飛船而言,小行星帶實在是太稀疏了。
在地球毀滅之前,人類已經有將近三百個各式的深空探測器成功的穿越了小行星帶進入了宇宙深空,這些深空探測器沒有一個在穿越小行星帶的時候遭受到小行星的撞擊。小行星帶有兩億千米左右那麽寬,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大。小行星帶的密度是很低的,探測器與小行星發生碰撞的概率低於十億分之一。
但是,誰也不敢肯定,因為像流星擊中人造衛星這種極低概率的事件也發生過。那麽也說不定哪次,探測器穿過小行星帶也被撞了,如果真的發生,那就隻能自認倒黴了。對於安若萱他們來說,雖然“啟明星”飛船的體積要遠大於一般的探測器,但飛船上卻也有探測器所不具備的防禦武器,哪怕遭遇到風險,也基本不會出現危險的狀況。
可以這麽說,如果安若萱他們關閉重力發生器,那麽這一路上他們甚至可能一顆小行星也遇不上,更不提什麽撞擊的危險。但是現在的情況就複雜了,“啟明星”就如同丟入池塘的一顆石子,已經在小行星帶中激起了道道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