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以為夷齊衝是姓夷,名齊衝,但聽了夷齊尚這個名字後,才知道夷齊是個複姓。
“我仔細想了想小時候讀過的百家姓,又回想以前認識的人的姓氏,這個姓好像從沒有出現過,便隨口說道:‘夷齊這個尊姓,還是頭一次聽到。’
“孤竹公微微點點頭說:‘這個姓隻存在於這首陽山上,出了這座山,再沒有第二個人姓這個姓。’
“我問:‘那尊姓源出哪個郡望?’
“孤竹公微微搖搖頭說:‘我這姓不以血脈相傳,並無什麽郡望。而是以玄緣相傳。且這姓隻是虛姓。如今山中老幼,都以夷齊二字為姓,但各人都有他們各自的實姓,如衝兒實姓是李,老朽實姓為劉。我玄門之內,絕道統而不斷人倫,山中眾人可以夷齊二字自謂,也可以實姓自謂。’
“我問道:‘絕道統是什麽意思,不斷人倫又怎麽講。’
“孤竹公站起身來,背著手走到洞首的石欄杆邊,看著遠處的群山,慢悠悠地說道:‘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他說完轉過身來向洞正中的高台上走去,邊走邊說了聲上茶。
“他走上高台,回頭看了下我,說道:‘到上麵來坐。’
“我順著右邊的台階上了高台。高台上石頭寶座兩邊各有兩個石椅,石椅邊各有一個石頭的小茶幾。
“我看孤竹公在寶座上坐了,便在坐在了右邊的石椅上。
“這時道童奉上茶來。
“孤竹公端起茶杯,說:‘先吃一口茶,今天要跟你好好說說話。’
“我也端起茶杯吃了一口。
“孤竹公用手捋了一下銀色長髯,開口說道:‘古時帝嚳治世,帝生五子,長子為摯,次子放勳,三子為棄,四子為契,五子台璽。
“‘帝嚳崩,長子摯繼了帝位,號為帝摯。帝摯執政九年,與群臣不和,便禪位於放勳。放勳繼位,便是堯帝。
“‘摯去了帝位後,自己將自己流放於東夷之地,其後代湮沒於庶民之中。
“‘後來,堯帝禪位於重華,便是舜帝。
“‘舜帝時洪水泛濫,舜帝派遣大禹治水,大禹變堵為疏,治水成功,得到百姓擁戴,舜帝禪位於他。便是大禹王。
“‘大禹王年邁時,打算禪位於益,可當他崩後,他的兒子啟殺益而代之,立國為夏,從此,便斷絕了禪讓之製。
“‘夏立國四百多年,傳位到桀,桀荒淫無道,四方諸侯蜂擁而起,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帝嚳之時,四子契與五子台璽不和,帝嚳封契於商丘。契於商丘之地傳一十四代,正是夏桀之世。
“‘契之十四世嫡孫,便是成湯。
“‘成湯匯合天下諸侯共同伐夏,並在鳴條之野打敗了夏桀,流放夏桀於南巢,平息了天下紛爭。
“‘諸侯推舉成湯為天子,立國為商。
“‘成湯繼天子之位後,發現帝嚳五子中,除摯之外,其餘四子都有子孫傳續於世。便派伊尹往東夷之地尋訪摯的後代。
“‘伊尹在東夷尋訪三年,終於找到了摯的後人。
“‘成湯封摯的後人於東夷地,建孤竹國,為商之方國。
“‘孤竹國立國九百多年,傳到國君墨胎亞微。墨胎亞微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齊,三子亞憑。
“‘亞微寵愛叔齊,生前欲傳位給叔齊。
“‘亞微氏死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不肯違背父命,堅決不受。
“‘兩人都不肯繼位,怕群臣相逼,一起逃到了西周。
“‘當時西周正是文王姬昌執政,將伯夷叔齊待為上賓。
“‘姬昌本是帝嚳第三子棄的後代。那時商紂王無道,諸侯群起欲征討紂王,推西周之主姬昌為諸侯盟主。
“‘姬昌籌劃伐商,於渭水河邊訪到薑尚。
“‘後姬昌死,他的兒子姬發繼位,也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在薑尚的輔佐下,向東發兵,準備討伐商紂王。
“‘伯夷叔齊感念商的先王成湯分封孤竹國之恩,於周武王馬前阻諫,請求武王罷兵。
“‘武王猶豫不決。薑尚對武王說道,若要全二人必棄萬民,若要全萬民必違二人。
“‘武王聽罷,決然而發兵。
“‘商亡之後,伯夷叔齊二人逃入了這首陽山。終日采集薇菜充饑。
“‘武王派人送粟米布帛上山,二人堅決不受,寧可餓死凍死也不吃周的粟米,不穿周的布帛。
“‘伯夷叔齊將要餓死之際,有位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了他們。
“‘樵夫知道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之事,便從身上割下肉來讓他們吃。
“‘伯夷叔齊感念他的赤誠,便將隨身攜帶的兩件寶物傳給了樵夫。並告訴樵夫,周取了天下,天下之人都是周的子民,他的肉也是周人之肉。他們決不能吃。最後餓死在山上。
“‘樵夫將二人安葬,並發誓終身不做周的子民,就在山上結了茅舍,狩獵開荒,一世隱居在此。
“‘伯夷叔齊傳給樵夫的兩件寶物,一件是縉雲劍,一件是《玄門術》。
“‘縉雲劍是當年黃帝斬殺蚩尤的神劍。
“‘黃帝擊敗蚩尤後,縉雲劍成為天下的聖物。黃帝曾發誡語,後世此劍隻可傳與嫡長子。
“‘後來,黃帝傳給長子玄囂,玄囂傳給長子蟜極,蟜極傳給長子帝嚳,帝嚳傳給長子摯。
“‘摯讓帝位後攜神劍入了東夷之地。自那之後,神劍在世間隱沒。
“‘夏亡之際,伊尹尋訪到摯的後人,神劍再次現世,便一直在孤竹國中代代相傳。
“‘孤竹國主墨胎亞微生前,雖將君位傳與叔齊,但不敢違背黃帝誡語,將縉雲劍傳給了伯夷。伯夷便一直帶到了西岐,後又帶上了首陽山。
“‘《玄門術》是玄教的正經,也是一本上古遺書。書中載有許多修煉神法的秘笈。
“‘玄教你可能沒聽過。它同道教一樣,都是上古諸神傳給人間的修真法門。
“‘道教起於女媧,而玄教起於伏羲。
“‘玄教自發軔之初,便流傳於東夷之地。摯入東夷後,他的後代世代信奉玄教,經曆數十代人,搜集整理而成《玄門術》一書。
“‘樵夫將縉雲劍藏在深穀之中,每日苦心修煉《玄門術》。
“‘三十年後,終於得到了《玄門術》的真諦,可通達天地,溝通鬼神,成為曠古未有之玄師。
“‘樵夫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將兩人的名合在一起作為姓。自稱為夷齊山叟。
“‘樵夫又想,伯夷叔齊為了感念成湯建孤竹國之恩,攔馬諫兵,足見他們對孤竹國的深厚感情。決定要讓孤竹國在這首陽山上世代長存。他便自號為孤竹公。
“‘這位樵夫就是我的祖師,第一代孤竹公。’”
“我仔細想了想小時候讀過的百家姓,又回想以前認識的人的姓氏,這個姓好像從沒有出現過,便隨口說道:‘夷齊這個尊姓,還是頭一次聽到。’
“孤竹公微微點點頭說:‘這個姓隻存在於這首陽山上,出了這座山,再沒有第二個人姓這個姓。’
“我問:‘那尊姓源出哪個郡望?’
“孤竹公微微搖搖頭說:‘我這姓不以血脈相傳,並無什麽郡望。而是以玄緣相傳。且這姓隻是虛姓。如今山中老幼,都以夷齊二字為姓,但各人都有他們各自的實姓,如衝兒實姓是李,老朽實姓為劉。我玄門之內,絕道統而不斷人倫,山中眾人可以夷齊二字自謂,也可以實姓自謂。’
“我問道:‘絕道統是什麽意思,不斷人倫又怎麽講。’
“孤竹公站起身來,背著手走到洞首的石欄杆邊,看著遠處的群山,慢悠悠地說道:‘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他說完轉過身來向洞正中的高台上走去,邊走邊說了聲上茶。
“他走上高台,回頭看了下我,說道:‘到上麵來坐。’
“我順著右邊的台階上了高台。高台上石頭寶座兩邊各有兩個石椅,石椅邊各有一個石頭的小茶幾。
“我看孤竹公在寶座上坐了,便在坐在了右邊的石椅上。
“這時道童奉上茶來。
“孤竹公端起茶杯,說:‘先吃一口茶,今天要跟你好好說說話。’
“我也端起茶杯吃了一口。
“孤竹公用手捋了一下銀色長髯,開口說道:‘古時帝嚳治世,帝生五子,長子為摯,次子放勳,三子為棄,四子為契,五子台璽。
“‘帝嚳崩,長子摯繼了帝位,號為帝摯。帝摯執政九年,與群臣不和,便禪位於放勳。放勳繼位,便是堯帝。
“‘摯去了帝位後,自己將自己流放於東夷之地,其後代湮沒於庶民之中。
“‘後來,堯帝禪位於重華,便是舜帝。
“‘舜帝時洪水泛濫,舜帝派遣大禹治水,大禹變堵為疏,治水成功,得到百姓擁戴,舜帝禪位於他。便是大禹王。
“‘大禹王年邁時,打算禪位於益,可當他崩後,他的兒子啟殺益而代之,立國為夏,從此,便斷絕了禪讓之製。
“‘夏立國四百多年,傳位到桀,桀荒淫無道,四方諸侯蜂擁而起,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帝嚳之時,四子契與五子台璽不和,帝嚳封契於商丘。契於商丘之地傳一十四代,正是夏桀之世。
“‘契之十四世嫡孫,便是成湯。
“‘成湯匯合天下諸侯共同伐夏,並在鳴條之野打敗了夏桀,流放夏桀於南巢,平息了天下紛爭。
“‘諸侯推舉成湯為天子,立國為商。
“‘成湯繼天子之位後,發現帝嚳五子中,除摯之外,其餘四子都有子孫傳續於世。便派伊尹往東夷之地尋訪摯的後代。
“‘伊尹在東夷尋訪三年,終於找到了摯的後人。
“‘成湯封摯的後人於東夷地,建孤竹國,為商之方國。
“‘孤竹國立國九百多年,傳到國君墨胎亞微。墨胎亞微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齊,三子亞憑。
“‘亞微寵愛叔齊,生前欲傳位給叔齊。
“‘亞微氏死後,叔齊讓位於長子伯夷,伯夷不肯違背父命,堅決不受。
“‘兩人都不肯繼位,怕群臣相逼,一起逃到了西周。
“‘當時西周正是文王姬昌執政,將伯夷叔齊待為上賓。
“‘姬昌本是帝嚳第三子棄的後代。那時商紂王無道,諸侯群起欲征討紂王,推西周之主姬昌為諸侯盟主。
“‘姬昌籌劃伐商,於渭水河邊訪到薑尚。
“‘後姬昌死,他的兒子姬發繼位,也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在薑尚的輔佐下,向東發兵,準備討伐商紂王。
“‘伯夷叔齊感念商的先王成湯分封孤竹國之恩,於周武王馬前阻諫,請求武王罷兵。
“‘武王猶豫不決。薑尚對武王說道,若要全二人必棄萬民,若要全萬民必違二人。
“‘武王聽罷,決然而發兵。
“‘商亡之後,伯夷叔齊二人逃入了這首陽山。終日采集薇菜充饑。
“‘武王派人送粟米布帛上山,二人堅決不受,寧可餓死凍死也不吃周的粟米,不穿周的布帛。
“‘伯夷叔齊將要餓死之際,有位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了他們。
“‘樵夫知道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之事,便從身上割下肉來讓他們吃。
“‘伯夷叔齊感念他的赤誠,便將隨身攜帶的兩件寶物傳給了樵夫。並告訴樵夫,周取了天下,天下之人都是周的子民,他的肉也是周人之肉。他們決不能吃。最後餓死在山上。
“‘樵夫將二人安葬,並發誓終身不做周的子民,就在山上結了茅舍,狩獵開荒,一世隱居在此。
“‘伯夷叔齊傳給樵夫的兩件寶物,一件是縉雲劍,一件是《玄門術》。
“‘縉雲劍是當年黃帝斬殺蚩尤的神劍。
“‘黃帝擊敗蚩尤後,縉雲劍成為天下的聖物。黃帝曾發誡語,後世此劍隻可傳與嫡長子。
“‘後來,黃帝傳給長子玄囂,玄囂傳給長子蟜極,蟜極傳給長子帝嚳,帝嚳傳給長子摯。
“‘摯讓帝位後攜神劍入了東夷之地。自那之後,神劍在世間隱沒。
“‘夏亡之際,伊尹尋訪到摯的後人,神劍再次現世,便一直在孤竹國中代代相傳。
“‘孤竹國主墨胎亞微生前,雖將君位傳與叔齊,但不敢違背黃帝誡語,將縉雲劍傳給了伯夷。伯夷便一直帶到了西岐,後又帶上了首陽山。
“‘《玄門術》是玄教的正經,也是一本上古遺書。書中載有許多修煉神法的秘笈。
“‘玄教你可能沒聽過。它同道教一樣,都是上古諸神傳給人間的修真法門。
“‘道教起於女媧,而玄教起於伏羲。
“‘玄教自發軔之初,便流傳於東夷之地。摯入東夷後,他的後代世代信奉玄教,經曆數十代人,搜集整理而成《玄門術》一書。
“‘樵夫將縉雲劍藏在深穀之中,每日苦心修煉《玄門術》。
“‘三十年後,終於得到了《玄門術》的真諦,可通達天地,溝通鬼神,成為曠古未有之玄師。
“‘樵夫為了紀念伯夷叔齊,將兩人的名合在一起作為姓。自稱為夷齊山叟。
“‘樵夫又想,伯夷叔齊為了感念成湯建孤竹國之恩,攔馬諫兵,足見他們對孤竹國的深厚感情。決定要讓孤竹國在這首陽山上世代長存。他便自號為孤竹公。
“‘這位樵夫就是我的祖師,第一代孤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