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p>
以前在雙山關,朝聞金鼓,夜宿號角。雖然極為艱苦,但卻覺得十分塌實。這四年來,天下狼煙四起,而朝廷反與東蒙有了盟約,以前壁壘森嚴的雙山關,如今形同虛設。而自己,也成了一員閑將。</p>
然人非草木,豈能與刀兵等同視之?丈八長矛鋒利依舊,自己的心卻早已鈍了。朝廷不趁北蒙分裂之機,把雙山關以北的國土收回,卻反而提兵西進,進犯中西,自己縱算不滿,又能奈何?</p>
李源搖了搖頭。山河崩壞,江山已改,同胞相殘,饑民遍野,往昔寇仇反成盟友。這等現狀無力改變,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是該退伍了,這打來打去,早失去了從前的味道,自己不願意打,那就隻有卸甲歸田,盡讓他們折騰去,不管將來誰統一的大漢,誰坐穩了江山,都與我沒有絲毫關係了。</p>
他又歎息了一聲,有些茫然的望向了天空。西北風正急,碧藍的天幕下,有著幾絲潔白的雲,在料峭的冬風中,它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朝東邊飄去,越來越遠,而西邊的盡頭,卻有更多的白雲冉冉而來。</p>
李源騎在戰馬上,默然無語。這是畏戰麽?都說四十不惑,正是明事理,辨是非的的年齡。可誰知道,堂堂黑旋風,如今心頭一片茫然,還起了厭戰之心?也許,是因為自己成家了吧,師蕊那小家夥,自己也該多陪陪她了。</p>
想起寶貝女兒,李源的嘴角出現了一絲笑紋。這種笑意是發自內心的,與戰場上的猖狂大笑,同僚間的虛偽奸笑自不相同。這笑意也就是他看見家人才可能出現。以前是三人,現在也就兩人了。四年前,李鐵以其母病重為由把李源召回了京都,雖有挾其歸順之嫌,但卻並未說謊,李源之母身體確不大好。中興二年秋,也就是南漢複興二年之際,其母撒手人寰。李鐵為安其心,又為李源張羅了一門親事,就是北漢禮部員外郎溫波之女溫菡韻。這門親事政治色彩濃厚,起初,當事兩人都十分不願的。但隨著時日漸長,兩人日久生情。尤其是女兒李師蕊誕生後,夫妻二人恩愛和諧,已有些夫唱婦隨的味道。</p>
一想起那個家,李源思緒越發不受控製,有些醺醺然。隻要自己堅持,消極怠戰,太尉定不敢讓自己帶兵。一旦交出兵權,就沒了問鼎家主的基礎,就算和自己一向不對付的兵部尚書李衛,也絕不會再行刁難。以後回到京都,陪陪妻女,把這幾年虧欠她們的補償回來。這種結局雖有些無奈,但總比殘害同胞強。</p>
規劃得再好,總得等戰事結束,他又把思緒轉回了當前。求援信上說的,豐台糧倉之危,是由於南漢鎮東將軍吳明鼓噪難民圍困的結果。趙總督雖然派了兵,但對這個理由嗤之以鼻。李忠無能,陳姚民謹慎,這封信不過是兩人誇大其辭,以求援兵的手段罷了。至於信裏說的南漢軍隊,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但李源卻不這麽認為。陳姚民在雙山關以善守為名,其人謹慎自持,他最多在措辭上添油加醋,絕不可能憑空捏造。</p>
</p>
所以,信中所言,應該大部分是真的。</p>
那麽,吳明現在,肯定就在豐台城下。</p>
兩人在南征軍同生共死過,也算患難之交。對於吳明,他李源了解得更多。這個鎮東將軍不但胸懷仁義,英勇無敵,而且機智絕倫。否則,豈能帶著幾千殘部返回南寧?不過,他能帶過來的人肯定不多,能夠攪出這麽大聲浪,多半是借難民之助,這百靈聖母到底是誰?</p>
算了,不想了,等到了豐台,一切謎底自然揭曉。他把長矛收好,放回背囊。再次回頭看了看隊伍。車行轆轆,戰馬嘶鳴,三萬的大軍蜿蜒無際,排成個長隊,正不可一世的朝前行進著。</p>
他皺了皺眉頭,難民就是難民,幾十萬難民對幾千步兵或有威脅,但對上兩萬鐵騎,根本沒有任何懸念。但吳明用兵,一向穩中求奇,自有所倚。那麽,他倚靠的到底是什麽?他現在在做什麽?</p>
吳明現在在寫信。</p>
盡管是白天,但營帳簡陋,光線也不好。帳內一燈如豆,吳明正趴在一張矮幾上,聚精會神地寫著什麽。驀地,他歎了口氣,眉峰蹙起,顯然正在為難。</p>
還是有些得意忘形了,以至小看了天下英雄。陳姚民善守,自己早有所聞,但卻並未放在心上。以為憑一千精銳,有幾十萬難民相助,出其不意的偷襲,定能拿下豐台。但難民就是難民,訓練,裝備、心態、力氣等等,和正規軍隊相差了十萬八千裏,豈可相提並論?這次失敗,就是個血淋淋的教訓。</p>
好在,自己還有兩手準備。否則就真是一籌莫展了。</p>
兵法有雲,未料勝,先料敗。攻打豐台糧倉,別看吳明對屬下說得信心十足,但卻有兩手準備。既然向那顏達求援,肯定得和他保持聯係,他們的伏兵,老早就在援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好了。如果能一鼓而下那是最好,反之就利用難民向豐台城施壓,迫使他們分兵自救。如此一來,那顏達伺機而動,以逸待勞,定能全殲來援之敵。敵方一分兵,駝關壓力驟減,再想攻城,勢必難如登天。而豐台守軍得知援軍無期,士氣必將大跌,到時匯合西蒙部隊,再下豐台就容易之極。</p>
可臨到要發動時,吳明卻略有猶豫。</p>
南北兩漢,以前本為一國,所以兩國間的間諜也是極多。北漢西征軍,騎兵主將就是李源,這等消息,幾乎不用打聽就能知道,自然也瞞不過吳明的耳朵。如果豐台有危,兵貴神速,趙無能肯定得派騎兵前往。而這騎兵主將,十有八~九就是李源。李源不想與吳明為敵,而吳明同樣如此。隻是首攻豐台失利,吳明也顧不得了,隻得發動後著。</p>
李源三萬大軍,太過顯眼。或可瞞過在邊境不敢妄動的那顏達,但百靈教在中西,到處都是耳目,這路援軍的一舉一動,吳明可說了如指掌。</p>
要不要把李源的行期告訴那顏達?</p>
吳明歎了口氣,站了起來。但一聽到帳外的哭泣聲,他咬了咬牙,又毅然伏下身去,仔細寫了起來。</p>
信寫完了,他將這張紙卷成小小的一卷,塞進個竹管封好,然後從身邊抓起了一個籠子。裏麵有隻鴿子,咕咕的叫得正歡。他把竹管小心地纏在鴿腿上,走出營帳一揮手,鴿子立時飛了起來,朝澄藍的天空振翅而去。</p>
李兄,對不起了。</p>
他望著下方的難民,有些痛苦的閉上了眼睛。</p>
以前在雙山關,朝聞金鼓,夜宿號角。雖然極為艱苦,但卻覺得十分塌實。這四年來,天下狼煙四起,而朝廷反與東蒙有了盟約,以前壁壘森嚴的雙山關,如今形同虛設。而自己,也成了一員閑將。</p>
然人非草木,豈能與刀兵等同視之?丈八長矛鋒利依舊,自己的心卻早已鈍了。朝廷不趁北蒙分裂之機,把雙山關以北的國土收回,卻反而提兵西進,進犯中西,自己縱算不滿,又能奈何?</p>
李源搖了搖頭。山河崩壞,江山已改,同胞相殘,饑民遍野,往昔寇仇反成盟友。這等現狀無力改變,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是該退伍了,這打來打去,早失去了從前的味道,自己不願意打,那就隻有卸甲歸田,盡讓他們折騰去,不管將來誰統一的大漢,誰坐穩了江山,都與我沒有絲毫關係了。</p>
他又歎息了一聲,有些茫然的望向了天空。西北風正急,碧藍的天幕下,有著幾絲潔白的雲,在料峭的冬風中,它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朝東邊飄去,越來越遠,而西邊的盡頭,卻有更多的白雲冉冉而來。</p>
李源騎在戰馬上,默然無語。這是畏戰麽?都說四十不惑,正是明事理,辨是非的的年齡。可誰知道,堂堂黑旋風,如今心頭一片茫然,還起了厭戰之心?也許,是因為自己成家了吧,師蕊那小家夥,自己也該多陪陪她了。</p>
想起寶貝女兒,李源的嘴角出現了一絲笑紋。這種笑意是發自內心的,與戰場上的猖狂大笑,同僚間的虛偽奸笑自不相同。這笑意也就是他看見家人才可能出現。以前是三人,現在也就兩人了。四年前,李鐵以其母病重為由把李源召回了京都,雖有挾其歸順之嫌,但卻並未說謊,李源之母身體確不大好。中興二年秋,也就是南漢複興二年之際,其母撒手人寰。李鐵為安其心,又為李源張羅了一門親事,就是北漢禮部員外郎溫波之女溫菡韻。這門親事政治色彩濃厚,起初,當事兩人都十分不願的。但隨著時日漸長,兩人日久生情。尤其是女兒李師蕊誕生後,夫妻二人恩愛和諧,已有些夫唱婦隨的味道。</p>
一想起那個家,李源思緒越發不受控製,有些醺醺然。隻要自己堅持,消極怠戰,太尉定不敢讓自己帶兵。一旦交出兵權,就沒了問鼎家主的基礎,就算和自己一向不對付的兵部尚書李衛,也絕不會再行刁難。以後回到京都,陪陪妻女,把這幾年虧欠她們的補償回來。這種結局雖有些無奈,但總比殘害同胞強。</p>
規劃得再好,總得等戰事結束,他又把思緒轉回了當前。求援信上說的,豐台糧倉之危,是由於南漢鎮東將軍吳明鼓噪難民圍困的結果。趙總督雖然派了兵,但對這個理由嗤之以鼻。李忠無能,陳姚民謹慎,這封信不過是兩人誇大其辭,以求援兵的手段罷了。至於信裏說的南漢軍隊,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但李源卻不這麽認為。陳姚民在雙山關以善守為名,其人謹慎自持,他最多在措辭上添油加醋,絕不可能憑空捏造。</p>
</p>
所以,信中所言,應該大部分是真的。</p>
那麽,吳明現在,肯定就在豐台城下。</p>
兩人在南征軍同生共死過,也算患難之交。對於吳明,他李源了解得更多。這個鎮東將軍不但胸懷仁義,英勇無敵,而且機智絕倫。否則,豈能帶著幾千殘部返回南寧?不過,他能帶過來的人肯定不多,能夠攪出這麽大聲浪,多半是借難民之助,這百靈聖母到底是誰?</p>
算了,不想了,等到了豐台,一切謎底自然揭曉。他把長矛收好,放回背囊。再次回頭看了看隊伍。車行轆轆,戰馬嘶鳴,三萬的大軍蜿蜒無際,排成個長隊,正不可一世的朝前行進著。</p>
他皺了皺眉頭,難民就是難民,幾十萬難民對幾千步兵或有威脅,但對上兩萬鐵騎,根本沒有任何懸念。但吳明用兵,一向穩中求奇,自有所倚。那麽,他倚靠的到底是什麽?他現在在做什麽?</p>
吳明現在在寫信。</p>
盡管是白天,但營帳簡陋,光線也不好。帳內一燈如豆,吳明正趴在一張矮幾上,聚精會神地寫著什麽。驀地,他歎了口氣,眉峰蹙起,顯然正在為難。</p>
還是有些得意忘形了,以至小看了天下英雄。陳姚民善守,自己早有所聞,但卻並未放在心上。以為憑一千精銳,有幾十萬難民相助,出其不意的偷襲,定能拿下豐台。但難民就是難民,訓練,裝備、心態、力氣等等,和正規軍隊相差了十萬八千裏,豈可相提並論?這次失敗,就是個血淋淋的教訓。</p>
好在,自己還有兩手準備。否則就真是一籌莫展了。</p>
兵法有雲,未料勝,先料敗。攻打豐台糧倉,別看吳明對屬下說得信心十足,但卻有兩手準備。既然向那顏達求援,肯定得和他保持聯係,他們的伏兵,老早就在援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好了。如果能一鼓而下那是最好,反之就利用難民向豐台城施壓,迫使他們分兵自救。如此一來,那顏達伺機而動,以逸待勞,定能全殲來援之敵。敵方一分兵,駝關壓力驟減,再想攻城,勢必難如登天。而豐台守軍得知援軍無期,士氣必將大跌,到時匯合西蒙部隊,再下豐台就容易之極。</p>
可臨到要發動時,吳明卻略有猶豫。</p>
南北兩漢,以前本為一國,所以兩國間的間諜也是極多。北漢西征軍,騎兵主將就是李源,這等消息,幾乎不用打聽就能知道,自然也瞞不過吳明的耳朵。如果豐台有危,兵貴神速,趙無能肯定得派騎兵前往。而這騎兵主將,十有八~九就是李源。李源不想與吳明為敵,而吳明同樣如此。隻是首攻豐台失利,吳明也顧不得了,隻得發動後著。</p>
李源三萬大軍,太過顯眼。或可瞞過在邊境不敢妄動的那顏達,但百靈教在中西,到處都是耳目,這路援軍的一舉一動,吳明可說了如指掌。</p>
要不要把李源的行期告訴那顏達?</p>
吳明歎了口氣,站了起來。但一聽到帳外的哭泣聲,他咬了咬牙,又毅然伏下身去,仔細寫了起來。</p>
信寫完了,他將這張紙卷成小小的一卷,塞進個竹管封好,然後從身邊抓起了一個籠子。裏麵有隻鴿子,咕咕的叫得正歡。他把竹管小心地纏在鴿腿上,走出營帳一揮手,鴿子立時飛了起來,朝澄藍的天空振翅而去。</p>
李兄,對不起了。</p>
他望著下方的難民,有些痛苦的閉上了眼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