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過一夜,長寧感覺到自己的狀態又重回萬全。
旁邊的桌子上放著昨夜收拾好的一個行囊,隻是幾件換洗衣衫,再也沒法更簡單了。行囊邊上平放著的是自己的那把灰撲撲的長劍。
昨天完成幾樁小修小補後,湛盧丟給他一塊龍雲鋼,讓他鑄煉入自己的劍中。
長寧的劍還是剛入門隻是自己鍛造而成。說是鍛造,此時想起來隻是胡亂掄著錘子憑著一腔執拗從鐵坯中堪堪打出一個劍形來,雖然也能演武能廝殺,但也是難為鍛堂眾師兄師姐肯承認這是一柄劍。
隨著長寧修為精進,這柄劍雖然暫時使得順手,卻遲早會無法承受長寧出招和廝殺時的力道,更難以在不遠的將來承載道力的灌注。正好長寧鑄師之技也更上層樓,湛盧便讓長寧趁早重鑄兵刃,為之後的修行早做準備。
龍雲鋼是劍塚之內下三步人境乃至中三步地境都常用的鑄造材料,出於凡鐵礦脈深處與地脈交匯之處,開采出來之後再以道力為薪燃火精粹而成。其性質堅韌,和道力有極好適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則是依然依托凡鐵而生,對於修道者來講重量實在太輕。於凡俗之人看來,堅韌且輕便乃是絕佳的特質,但修道之人用起來,鍛鑄之時非得層層疊鍛才能打出趁手重量的兵刃,這便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龍雲鋼名字中的龍取義於地脈,雲便是直言其輕了。天然沾染道韻卻又不似徹底的道材那般難於獲取和鑄煉,故而雖有瑕疵,龍雲鋼還是成了頗受修行者青睞的材料之一。
用龍雲鋼重鑄自己那柄灰撲撲的長劍,是當下長寧上佳的選擇。
開爐鑄劍於長寧來講已是輕車熟路,更何況如今的他控製力也今非昔比。隻是這是自己隨身已久的兵刃,喂入鍛爐之時心頭還是會有一絲緊張和期冀。
小心翼翼將心神沉入長劍,感受著其間最細微的結構,引動地火,熔煉軟化。龍雲鋼在地火的熾熱高溫之下也逐漸化作一團鋼液。地階的鍛法可以引動道力附著在材質之上,不過現在的長寧,還是隻能按部就班地將長劍浸入龍雲鋼融成的鋼液之中,然後以劍爐峰中劍意為引,一點一點將龍雲鋼液灌注到長劍之中的縫隙之中——這些貫穿武具全身的細微縫隙是鍛造之時無可避免的瑕疵,縱使再好的材料再高明的錘煉之法,投入再多的心神應用再多的技巧,這些瑕疵依舊避無可避,隻是多寡的差別而已。
隨著技巧與用料的一點一點進步,這些縫隙會一點一點被填充,舊劍體所用的材質也會被逐漸替換。這個過程漫長而枯燥,對於鍛堂弟子或者任何匠門來講,用宗門之內的爐鼎,借爐內積年累積下來的道韻,可以極大減少這個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而對於不會鍛造熔煉之法的修道者來講,便隻能仰仗地境之後將武具收入氣海之中,再經由道火細細淬煉來完成這個過程。
一整塊手臂大小的龍雲鋼最終全部被熔鑄到長寧的長劍之中之後,整柄長劍的體積並沒有增加,反而顯得更加纖細修長。畢竟成劍之時長寧也隻是勉強稱得上是修為入門,技藝委實隻能算得上是粗糙,此刻的重鑄不僅僅是煉入了新的材料,也同時淬煉出了不少劍體中的雜質,這些雜質被爐火一燒,甚至連餘燼都沒能留下,化於無形。
握住鍛山錘,熟悉的質感與重量傳入手中。接下來便是將新料與舊物錘煉融為一體的時候了。默默運起道力,感受著劍爐之內騰躍穿行的劍意,感受著撲麵而來的爐火高溫,感受著手中長劍最細微處的反饋,長寧精確而迅捷地捶打著劍體,每次捶打都帶起小小一股道韻漩渦,然後重重疊疊,在身前小小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漩渦,漩渦的中心自然便是那柄長劍。
被漩渦卷入的道力也好劍意也罷,不僅錘煉著長劍,亦錘煉著長寧自身。
這一次重鑄並未花太多時間,待到最後出爐淬火,重新握劍入手之時,那種熟悉感讓他心中安定。並指一彈劍身,劍鳴清亮悠長,已是一把不錯的道兵了。隻待日後尋獲更多道材,鑄師之技再進,輔以自身道力道韻溫養,便是一柄心意相通的證道之物。
收回思緒,靜息,收劍。
日頭初生,暖意灑滿全身。鍛爐峰林木茂盛,泥土與草木香氣若有若無。有鳥鳴蟬唱,隨著清涼山風拂過身側。更遠處大河奔流之聲依稀可聞,襯在這靜謐晨間。
正是一日好光陰。
定立原地,調息靜氣。直到晨鍾悠揚傳蕩開來,心神隨之被洗滌清澈。
然後院門被推開,鹿鳴背著一個同樣小小的行囊走進來。
“走啦走啦,鹿鳴大女俠馳騁江湖行俠仗義的故事從今天開始咯!”
“可是我們此行不是要探查至蒼疏關沿途百裏方圓是否有幽冥滲透的跡象嗎?”
“對啊,幽冥滲透,被咱們發現,然後大舉殺退,這不就是行俠仗義啦?”
“是哦……可是要怎麽探查?如果是那日馬幫弟子那樣,我們不就無從得知嗎?”
“那不是毫無防備嘛,人家進山挑戰,我們總不能一個個用大陣掃過一遍,多小家子氣。”
“那怎麽辦?”
“所以莫師叔和湛盧師父合力煉製了這件法寶啊。”說著,鹿鳴從隨身繡囊中摸出來一塊圓潤的青色石頭遞給長寧:“莫師叔從北境回來的時候自身沾染了冥氣,她用自身冥氣為引,加上子母蜉蝣,構思了這種探查冥氣的知幽珠。”
長寧伸手接過。這塊石頭入手冰涼刺骨,此刻微微泛起一點綠光,但是一閃而逝。
鹿鳴接著說:“你看這綠光,周遭冥氣越重,綠光就越是明亮。前幾日在落霞峰劍台之上,馬幫弟子被害,咱們都沾染了冥氣,所以咱們拿著它它也會發出綠光。但若是真正被幽冥浸染的人,莫師叔推測此物應該可以感應出來。”
“原來如此……光華大放之時便是幽冥迫近之所,真方便。”
“不過莫師叔說了,這隻是她的一個構思,咱們此行也正好幫她驗證。若是管用自然最好,若是這法寶一路都沒反應,要麽是幽冥還沒膽子在劍塚周圍落子,要麽是這法寶對沒有如同馬幫弟子那般現出本相的蟄伏著的幽冥部眾無效。”鹿鳴收起這塊青色石頭,拍拍手,做出總結:“所以咱們此行就是行俠仗義一路往北到蒼疏關,再行俠仗義一路回來,明白?”
“明白……”
旁邊的桌子上放著昨夜收拾好的一個行囊,隻是幾件換洗衣衫,再也沒法更簡單了。行囊邊上平放著的是自己的那把灰撲撲的長劍。
昨天完成幾樁小修小補後,湛盧丟給他一塊龍雲鋼,讓他鑄煉入自己的劍中。
長寧的劍還是剛入門隻是自己鍛造而成。說是鍛造,此時想起來隻是胡亂掄著錘子憑著一腔執拗從鐵坯中堪堪打出一個劍形來,雖然也能演武能廝殺,但也是難為鍛堂眾師兄師姐肯承認這是一柄劍。
隨著長寧修為精進,這柄劍雖然暫時使得順手,卻遲早會無法承受長寧出招和廝殺時的力道,更難以在不遠的將來承載道力的灌注。正好長寧鑄師之技也更上層樓,湛盧便讓長寧趁早重鑄兵刃,為之後的修行早做準備。
龍雲鋼是劍塚之內下三步人境乃至中三步地境都常用的鑄造材料,出於凡鐵礦脈深處與地脈交匯之處,開采出來之後再以道力為薪燃火精粹而成。其性質堅韌,和道力有極好適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則是依然依托凡鐵而生,對於修道者來講重量實在太輕。於凡俗之人看來,堅韌且輕便乃是絕佳的特質,但修道之人用起來,鍛鑄之時非得層層疊鍛才能打出趁手重量的兵刃,這便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龍雲鋼名字中的龍取義於地脈,雲便是直言其輕了。天然沾染道韻卻又不似徹底的道材那般難於獲取和鑄煉,故而雖有瑕疵,龍雲鋼還是成了頗受修行者青睞的材料之一。
用龍雲鋼重鑄自己那柄灰撲撲的長劍,是當下長寧上佳的選擇。
開爐鑄劍於長寧來講已是輕車熟路,更何況如今的他控製力也今非昔比。隻是這是自己隨身已久的兵刃,喂入鍛爐之時心頭還是會有一絲緊張和期冀。
小心翼翼將心神沉入長劍,感受著其間最細微的結構,引動地火,熔煉軟化。龍雲鋼在地火的熾熱高溫之下也逐漸化作一團鋼液。地階的鍛法可以引動道力附著在材質之上,不過現在的長寧,還是隻能按部就班地將長劍浸入龍雲鋼融成的鋼液之中,然後以劍爐峰中劍意為引,一點一點將龍雲鋼液灌注到長劍之中的縫隙之中——這些貫穿武具全身的細微縫隙是鍛造之時無可避免的瑕疵,縱使再好的材料再高明的錘煉之法,投入再多的心神應用再多的技巧,這些瑕疵依舊避無可避,隻是多寡的差別而已。
隨著技巧與用料的一點一點進步,這些縫隙會一點一點被填充,舊劍體所用的材質也會被逐漸替換。這個過程漫長而枯燥,對於鍛堂弟子或者任何匠門來講,用宗門之內的爐鼎,借爐內積年累積下來的道韻,可以極大減少這個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而對於不會鍛造熔煉之法的修道者來講,便隻能仰仗地境之後將武具收入氣海之中,再經由道火細細淬煉來完成這個過程。
一整塊手臂大小的龍雲鋼最終全部被熔鑄到長寧的長劍之中之後,整柄長劍的體積並沒有增加,反而顯得更加纖細修長。畢竟成劍之時長寧也隻是勉強稱得上是修為入門,技藝委實隻能算得上是粗糙,此刻的重鑄不僅僅是煉入了新的材料,也同時淬煉出了不少劍體中的雜質,這些雜質被爐火一燒,甚至連餘燼都沒能留下,化於無形。
握住鍛山錘,熟悉的質感與重量傳入手中。接下來便是將新料與舊物錘煉融為一體的時候了。默默運起道力,感受著劍爐之內騰躍穿行的劍意,感受著撲麵而來的爐火高溫,感受著手中長劍最細微處的反饋,長寧精確而迅捷地捶打著劍體,每次捶打都帶起小小一股道韻漩渦,然後重重疊疊,在身前小小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更大的漩渦,漩渦的中心自然便是那柄長劍。
被漩渦卷入的道力也好劍意也罷,不僅錘煉著長劍,亦錘煉著長寧自身。
這一次重鑄並未花太多時間,待到最後出爐淬火,重新握劍入手之時,那種熟悉感讓他心中安定。並指一彈劍身,劍鳴清亮悠長,已是一把不錯的道兵了。隻待日後尋獲更多道材,鑄師之技再進,輔以自身道力道韻溫養,便是一柄心意相通的證道之物。
收回思緒,靜息,收劍。
日頭初生,暖意灑滿全身。鍛爐峰林木茂盛,泥土與草木香氣若有若無。有鳥鳴蟬唱,隨著清涼山風拂過身側。更遠處大河奔流之聲依稀可聞,襯在這靜謐晨間。
正是一日好光陰。
定立原地,調息靜氣。直到晨鍾悠揚傳蕩開來,心神隨之被洗滌清澈。
然後院門被推開,鹿鳴背著一個同樣小小的行囊走進來。
“走啦走啦,鹿鳴大女俠馳騁江湖行俠仗義的故事從今天開始咯!”
“可是我們此行不是要探查至蒼疏關沿途百裏方圓是否有幽冥滲透的跡象嗎?”
“對啊,幽冥滲透,被咱們發現,然後大舉殺退,這不就是行俠仗義啦?”
“是哦……可是要怎麽探查?如果是那日馬幫弟子那樣,我們不就無從得知嗎?”
“那不是毫無防備嘛,人家進山挑戰,我們總不能一個個用大陣掃過一遍,多小家子氣。”
“那怎麽辦?”
“所以莫師叔和湛盧師父合力煉製了這件法寶啊。”說著,鹿鳴從隨身繡囊中摸出來一塊圓潤的青色石頭遞給長寧:“莫師叔從北境回來的時候自身沾染了冥氣,她用自身冥氣為引,加上子母蜉蝣,構思了這種探查冥氣的知幽珠。”
長寧伸手接過。這塊石頭入手冰涼刺骨,此刻微微泛起一點綠光,但是一閃而逝。
鹿鳴接著說:“你看這綠光,周遭冥氣越重,綠光就越是明亮。前幾日在落霞峰劍台之上,馬幫弟子被害,咱們都沾染了冥氣,所以咱們拿著它它也會發出綠光。但若是真正被幽冥浸染的人,莫師叔推測此物應該可以感應出來。”
“原來如此……光華大放之時便是幽冥迫近之所,真方便。”
“不過莫師叔說了,這隻是她的一個構思,咱們此行也正好幫她驗證。若是管用自然最好,若是這法寶一路都沒反應,要麽是幽冥還沒膽子在劍塚周圍落子,要麽是這法寶對沒有如同馬幫弟子那般現出本相的蟄伏著的幽冥部眾無效。”鹿鳴收起這塊青色石頭,拍拍手,做出總結:“所以咱們此行就是行俠仗義一路往北到蒼疏關,再行俠仗義一路回來,明白?”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