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效仿文聖七十二賢
這個禦史能處,有事他真噴 作者:愛喝闊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青回到禦史台,禦史台的同僚見他遍體鱗傷的模樣,不由紛紛上前詢問緣由。</p>
與他關係較好的孔德祥,還有一心想要拜他為師的王琰,直接憤怒了。</p>
“長青,怎麽回事,你怎麽傷的這麽重。”</p>
“先生,發生什麽事了?你傷勢如何?”</p>
看著兩人關切的目光,李青露出一個微笑。</p>
“不用擔心,都是些皮外傷,修養幾天就好了。”</p>
人群當中,禦史台同僚心中開始各種滴咕猜測李青受傷的緣由。</p>
惟有禦史左中丞,滿臉肅容,看向李青的眼神含著敬佩。</p>
朝堂為官,被人參一本,都足以心驚肉跳,惶恐不安。</p>
又有誰能在最為年輕氣盛之時,在風頭正盛之時,主動去皇帝麵前參自己一本。</p>
此舉無異於沒事給自己添麻煩,甚至是自覺墳墓,堵死了自己的官途。</p>
“陛下口諭!”</p>
幾乎是李青前腳剛踏進禦史台,後腳就有一名宮中的青衣太監趕到。</p>
青衣太監臉上堆滿了笑容,躬著身小跑到李青身前。</p>
“禦史大人,陛下有口諭給您。”</p>
李青聞言,麵朝皇宮方向,作揖拱手。</p>
其餘禦史台官員,也通通轉身麵朝皇宮行禮。</p>
“陛下口諭,李青為官剛正不阿,堅守禦史職責。自參一本,以身作則。當為百官表率。</p>
禦史台官員聽令,往後當以李青為楷模,做一名敢於諫言、敢於自諫之官。”</p>
口諭傳完,在場禦史台官員這才徹底明白。</p>
李青身上的傷,是他為了以身作則自己主動請罪請來的。</p>
尤其是當他們仔細詢問青衣太監事情的經過之後,直接人都傻了。</p>
無論與李青有無交情,看向他的目光,都帶著敬佩。</p>
孔德祥喃喃道:“古之先賢,不外如斯。”</p>
王琰目光灼灼的盯著李青,眼中精光大發,臉色異常激動。</p>
口中一直念叨著:“知行合一致良知!先生以自身行動讓學生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致良知!</p>
縱然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不可更改道德的念頭,並堅定不移的去踐行。</p>
致良知,學生悟了,學生悟了!”</p>
王琰十分興奮,彷佛觸摸到了聖賢大道。</p>
李青在他心中的地位,更是無限拔高。</p>
同時也愈加堅定了要拜李青為師,追隨在他的身旁學習聖賢道理的決心。</p>
隨著青衣太監的離去,禦史台官員們也各自散開。</p>
王琰來到自己的辦公所在處,坐在桌桉前,忽然腦海中一道靈光閃過。</p>
“我為何不能效彷文聖的七十二門徒,將先生的道理傳播天下,教化萬民。”</p>
這個念頭一閃過,王琰彷佛找到了自己此生為之奮鬥的目標。</p>
“從今日起,我將隨身攜帶筆墨紙硯,隨時將先生的言論整理成冊。</p>
編撰成類似《論語》一樣的文學巨著,供天下讀書人閱覽學習。”</p>
“這是一個宏偉的重任,我一定要好好完成!”</p>
王琰捏緊了拳頭,心中暗暗發誓。</p>
受到知行合一的影響,他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決定實行。</p>
王琰將一頁白紙小心的在桌桉上攤開,以鎮紙壓住。</p>
取出一支毛筆,剛要落墨寫下這段日子從李青那裏傳來的學問、道理,突然想到他並沒有給這本巨著想好一個書名。</p>
放下毛筆,王琰道:</p>
“書名必須慎之又慎,不能輕易取一書名,玷汙先生之學問道理。”</p>
他坐在桌桉前,苦思冥想許久,終究還是沒能想出來一個恰當的、合適的書名。</p>
“書名之事,暫且放在一旁。我先將先生所言道理記錄下來,日後再請先生親自取名。”</p>
王琰重新提筆,以殿試文體,一筆一劃極其認真仔細的寫著:</p>
王琰見李子。王琰曰:“吾自幼讀聖賢書,已十五有年。今多有迷惘,恐悖聖道,望夫子解惑。”</p>
李子曰:“知行合一致良知。”</p>
王琰對曰:“朱子言,知先後行。”</p>
李子曰:“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知行本一體。”</p>
王琰曰:“何謂知行合一?”</p>
李子曰:“知為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汝多迷惘,由知之而未行。”</p>
王琰曰:“致良知何解?”</p>
李子曰:“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摒棄不善之念,胸中不存一念不善。言行一致,表裏如一。”</p>
王琰聞之,豁然開朗。</p>
開篇寫完,王琰一遍不滿意,便一遍遍修改。</p>
一篇知行合一致良知,僅兩百餘字,他足足寫了兩個時辰之久,並樂在其中。</p>
終於,最後改到滿意為止,王琰才小心翼翼的吹幹墨跡,視若珍寶的將其收了起來。</p>
</p>
一篇寫完,王琰越加迫切,馬不停蹄的開始了第二篇。</p>
“老師的學問,以知行合一為根,以義為基。第二篇當寫義!”</p>
閉目凝神半晌,王琰在腦海中打好了腹稿,才緩緩落筆。</p>
李子衣錦還鄉,驚聞好友蒙冤入獄,遂問同窗。</p>
同窗曰:“賊子勢大,隻手遮天不可抗。”</p>
李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p>
同窗又曰:“為前途計,勿往。”</p>
李子對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p>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p>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p>
孔曰成仁,李曰取義。</p>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p>
王琰落筆如飛,隨著他不斷書寫,自身對義的感悟也原來越深。</p>
“呼~”</p>
王琰輕輕的呼出一口濁氣。</p>
看著手中這兩篇整理出來的李青言論,感到無比滿足。</p>
“古有七十二賢編撰論語,今後學末進王琰效彷之。”</p>
“先生之言論,需傳播天下,讓世人皆知先生之學問之道理。我王家在大周各地亦有些書鋪,如今可直接利用起來。”</p>
“不夠現在當務之急,還是散值之後,立刻回府請祖父和父親攜禮登門拜師!”</p>
——</p>
——</p>
PS:兄弟萌,求月票!</p>
與他關係較好的孔德祥,還有一心想要拜他為師的王琰,直接憤怒了。</p>
“長青,怎麽回事,你怎麽傷的這麽重。”</p>
“先生,發生什麽事了?你傷勢如何?”</p>
看著兩人關切的目光,李青露出一個微笑。</p>
“不用擔心,都是些皮外傷,修養幾天就好了。”</p>
人群當中,禦史台同僚心中開始各種滴咕猜測李青受傷的緣由。</p>
惟有禦史左中丞,滿臉肅容,看向李青的眼神含著敬佩。</p>
朝堂為官,被人參一本,都足以心驚肉跳,惶恐不安。</p>
又有誰能在最為年輕氣盛之時,在風頭正盛之時,主動去皇帝麵前參自己一本。</p>
此舉無異於沒事給自己添麻煩,甚至是自覺墳墓,堵死了自己的官途。</p>
“陛下口諭!”</p>
幾乎是李青前腳剛踏進禦史台,後腳就有一名宮中的青衣太監趕到。</p>
青衣太監臉上堆滿了笑容,躬著身小跑到李青身前。</p>
“禦史大人,陛下有口諭給您。”</p>
李青聞言,麵朝皇宮方向,作揖拱手。</p>
其餘禦史台官員,也通通轉身麵朝皇宮行禮。</p>
“陛下口諭,李青為官剛正不阿,堅守禦史職責。自參一本,以身作則。當為百官表率。</p>
禦史台官員聽令,往後當以李青為楷模,做一名敢於諫言、敢於自諫之官。”</p>
口諭傳完,在場禦史台官員這才徹底明白。</p>
李青身上的傷,是他為了以身作則自己主動請罪請來的。</p>
尤其是當他們仔細詢問青衣太監事情的經過之後,直接人都傻了。</p>
無論與李青有無交情,看向他的目光,都帶著敬佩。</p>
孔德祥喃喃道:“古之先賢,不外如斯。”</p>
王琰目光灼灼的盯著李青,眼中精光大發,臉色異常激動。</p>
口中一直念叨著:“知行合一致良知!先生以自身行動讓學生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致良知!</p>
縱然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不可更改道德的念頭,並堅定不移的去踐行。</p>
致良知,學生悟了,學生悟了!”</p>
王琰十分興奮,彷佛觸摸到了聖賢大道。</p>
李青在他心中的地位,更是無限拔高。</p>
同時也愈加堅定了要拜李青為師,追隨在他的身旁學習聖賢道理的決心。</p>
隨著青衣太監的離去,禦史台官員們也各自散開。</p>
王琰來到自己的辦公所在處,坐在桌桉前,忽然腦海中一道靈光閃過。</p>
“我為何不能效彷文聖的七十二門徒,將先生的道理傳播天下,教化萬民。”</p>
這個念頭一閃過,王琰彷佛找到了自己此生為之奮鬥的目標。</p>
“從今日起,我將隨身攜帶筆墨紙硯,隨時將先生的言論整理成冊。</p>
編撰成類似《論語》一樣的文學巨著,供天下讀書人閱覽學習。”</p>
“這是一個宏偉的重任,我一定要好好完成!”</p>
王琰捏緊了拳頭,心中暗暗發誓。</p>
受到知行合一的影響,他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決定實行。</p>
王琰將一頁白紙小心的在桌桉上攤開,以鎮紙壓住。</p>
取出一支毛筆,剛要落墨寫下這段日子從李青那裏傳來的學問、道理,突然想到他並沒有給這本巨著想好一個書名。</p>
放下毛筆,王琰道:</p>
“書名必須慎之又慎,不能輕易取一書名,玷汙先生之學問道理。”</p>
他坐在桌桉前,苦思冥想許久,終究還是沒能想出來一個恰當的、合適的書名。</p>
“書名之事,暫且放在一旁。我先將先生所言道理記錄下來,日後再請先生親自取名。”</p>
王琰重新提筆,以殿試文體,一筆一劃極其認真仔細的寫著:</p>
王琰見李子。王琰曰:“吾自幼讀聖賢書,已十五有年。今多有迷惘,恐悖聖道,望夫子解惑。”</p>
李子曰:“知行合一致良知。”</p>
王琰對曰:“朱子言,知先後行。”</p>
李子曰:“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知行本一體。”</p>
王琰曰:“何謂知行合一?”</p>
李子曰:“知為行之始,行乃知之成。汝多迷惘,由知之而未行。”</p>
王琰曰:“致良知何解?”</p>
李子曰:“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摒棄不善之念,胸中不存一念不善。言行一致,表裏如一。”</p>
王琰聞之,豁然開朗。</p>
開篇寫完,王琰一遍不滿意,便一遍遍修改。</p>
一篇知行合一致良知,僅兩百餘字,他足足寫了兩個時辰之久,並樂在其中。</p>
終於,最後改到滿意為止,王琰才小心翼翼的吹幹墨跡,視若珍寶的將其收了起來。</p>
</p>
一篇寫完,王琰越加迫切,馬不停蹄的開始了第二篇。</p>
“老師的學問,以知行合一為根,以義為基。第二篇當寫義!”</p>
閉目凝神半晌,王琰在腦海中打好了腹稿,才緩緩落筆。</p>
李子衣錦還鄉,驚聞好友蒙冤入獄,遂問同窗。</p>
同窗曰:“賊子勢大,隻手遮天不可抗。”</p>
李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p>
同窗又曰:“為前途計,勿往。”</p>
李子對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p>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p>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p>
孔曰成仁,李曰取義。</p>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p>
王琰落筆如飛,隨著他不斷書寫,自身對義的感悟也原來越深。</p>
“呼~”</p>
王琰輕輕的呼出一口濁氣。</p>
看著手中這兩篇整理出來的李青言論,感到無比滿足。</p>
“古有七十二賢編撰論語,今後學末進王琰效彷之。”</p>
“先生之言論,需傳播天下,讓世人皆知先生之學問之道理。我王家在大周各地亦有些書鋪,如今可直接利用起來。”</p>
“不夠現在當務之急,還是散值之後,立刻回府請祖父和父親攜禮登門拜師!”</p>
——</p>
——</p>
PS:兄弟萌,求月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