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正氣歌,天地震蕩!磅礴浩然正氣充沛蒼冥!
這個禦史能處,有事他真噴 作者:愛喝闊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謂浩然正氣。
在儒家大道的映照之下。
國子監廣場的對話,都投射到了所有人的腦海當中。
所有的讀書人,甚至佛修,道修,武修,劍修,盡皆認真聆聽起來。
金庭山的掌教陸淳陽,大周國師,俱都默默地屹立在高空之上,沒有離去。
國子監的大儒們,上千名來自大周各地的學院書生們。
滿臉期盼地看著李青。
這一刻,沒有人敢再反駁李青的思想了。
沒有人敢在以李青不尊禮製,有悖孔聖思想來抨擊他了。
讓儒家大道顯化,創建儒教,為讀書人開辟出一條修煉之道。
李青於儒家之功德,直追孔聖,單論功利層次甚至超越孔聖。
儒家大道顯化,讀書人可以通過養浩然正氣修煉,這對所有的讀書人而言,是一個致命的吸引。
朱九淵臉色無比慘白。
早在李青高中狀元跨馬遊街參加青雲宴的時候,他就聽李青講過浩然正氣。
李青當時的原話,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斥於天地之間。
需用仁義、道德去養,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
浩然之氣,不能通過偶然的仁義道德獲取。是仁義、道德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
所作所為有悖仁義道德,則浩然之氣會衰竭。
朱九淵腦海中回想起當初李青所言。
當初他還不以為意。
如今看來,是自己坐井觀天,眼界和格局太小。
“我為了先祖的一家之言,明麵上暗地裏都在打壓和抨擊李青的學說,我能養出浩然之氣嗎?”
朱九淵捫心自問,他這段時間以來的所作所為,連自己心裏的那一道坎都過不去。
更別說是否有悖仁義道德。
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從他額頭上滲透而出。
李青在文曲星光的照耀之下,給出了浩然正氣的闡述。
“我幼年貧寒,家中隻有一間土屋。土屋有八尺寬,大約四尋深。有一道單扇門又低又小,白木窗又短又窄,地方又髒又矮,地方十分濕暗。
到了夏日,各種氣味都匯聚在一起,雨水從四麵流進來,甚至漂起床、案幾,屋子裏充滿水氣。
屋內的汙泥,因很少照到陽光,夏日蒸熏出一股臭味,整個屋內都是土氣。
有時候天晴暴熱,四處的風道又被堵塞,屋裏都是日氣。
在屋簷下燒柴火做飯,助長了炎熱的肆虐,這時屋子裏都是火氣。
倉庫裏儲存著一些腐爛的糧食,也發出陣陣黴味,屋內充滿著米氣。
我年少時好動,也為生存奔波,回到家時身上散發腥臊汗臭,屋內全是汗氣。
又有各種惡臭味一起散發蒸騰,屋內遍布穢氣。
如此多的氣味加在一起,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導致我時常生病。
後來我開始讀聖賢書,學聖賢道理,卻從未生病。
這是因為我體內修養出了一種氣。
我體內一種氣,可以敵過那七種氣。
這種氣,博大剛正,是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我將之稱為浩然正氣。
我曾言,吾善養浩然之氣。
今日做正氣歌一首,令天下讀書人知曉何謂浩然正氣。”
李青的聲音,通過儒家大道的加持,回蕩在每一個人的腦海中。
七國境內,所有人都在心中為之驚歎。
這個創建了儒道的書生,這個讓儒家大道顯化的書生,竟然出身如此貧寒。
深陷困頓之中,卻能養出浩然正氣。
一時之間,無論站在什麽立場的人,包括已經遠遁而走的爛陀尊者,心中對李青更多了一重敬意。
李青以舌劍為筆,以胸前浩然正氣為墨,以天地為紙,書寫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李青剛一落筆,文曲星上激蕩而出的光芒,既然比儒道顯化之時更加璀璨!
橫亙於九天之上的儒家大道,亦不斷震蕩,發出一陣陣轟隆道音。
一片片大道之花,再度憑空浮現,掉落在李青周圍,而後綻放正氣光芒。
一朵朵正氣金蓮,從國子監廣場上湧出,散發著清香,浩然正氣彌漫。
在場之人,聞之心曠神怡,腦目清醒。
甚至不少大儒,身上的頑疾都被徹底治好。
李青繼續書寫。
他雖然已經擁有了奮筆疾書的能力,能夠一口氣寫出長達幾十個字的詩詞。
但書寫正氣歌,卻無比吃力,無比緩慢。
別說奮筆疾書,每寫下一個字,精氣神都會被抽走許多。
讓他無比吃力和疲勞。
“下則為河嶽。”
五個字寫完。
人族七國境內,蠻族草原,極北之處的萬妖國,遼闊無際的海洋,以及一些無人的廣袤之地。
但凡是山川河流,都仿佛有靈一般,在與李青的正氣歌遙相呼應,與無盡星空當中的文曲星遙相呼應。
一股股磅礴的浩然正氣,從大地之上無數的山川河流衝天而起。
照耀的一切妖邪之輩,一切魑魅魍魎無所遁形。
發出驚天的哀嚎之聲。
萬妖國深處,有妖族巨擘,滿臉震怒和駭然地盯著空中比太陽還要刺眼的文曲星。
他憤怒的聲音咆哮而出:
“浩然正氣!儒道竟對我妖族如此克製。若不將這個道統滅了,日後豈有我妖族生存之空間!”
妖族巨擘感到無比的恐慌,心中又無比憤懣。
恨這天地,為何如此針對妖族。
先有佛、道兩教,能克製妖族。
如今剛剛誕生的儒教,對妖族的克製程度,竟遠在佛、道兩教之上。
國子監,李青渾身虛脫。
手中作筆的舌劍,此時重若千鈞。
他奮力提筆,一字一字緩慢的寫下下半句。
“上則為日星。”
轟然之間。
無盡虛空當中,億萬星辰綻放出星光,在這白日之間清晰可見。
月亮和太陽同時升空。
柔和的月光灑落大地,熾熱的陽光普照萬物。
然而,即便億萬星辰璀璨,即便日月當空,原本在星空中不起眼的文曲星,依舊是最為明亮的那一顆星辰。
無盡光芒籠罩天地,孕育道道浩然正氣。
整片天地格局,似乎因此而發生變化。
李青握著舌劍,精氣神幾乎完全消耗一空。
他咬著牙,拚勁最後一絲力量,一邊念一邊書寫: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轟!!!
日月星辰震蕩。
大地山川震蕩。
江河海洋震蕩。
天地萬物,在這一刻產生了劇烈的共鳴。
蒼冥之間,充斥著一股名為浩然的蒸汽。
它蘊藏在天地之間,蘊藏在山川河流之間,蘊藏在日月星辰之間。
無盡浩然正氣,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灑落在天地中。
至剛至大、至正至偉的儒家大道,綻放出神輝。
李青淩空書寫的三十個字,衝天而起,烙印在儒家大道之上。
這條剛剛顯化的儒家大道,進一步得到完善,在原本仁和義的基礎上,多了一層浩然的含義。
新生的儒家大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劇膨脹壯大。
轉眼之間,竟然快要達到能與顯化無數年的武道和劍道相媲美的程度。
三十個字寫完,李青還想要繼續動筆,卻發現自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他知道,這是自身的思想層次,自身的氣節,自身對浩然正氣的領悟,都遠遠達不到前世文天祥的高度。
他現在,根本不配將整首正氣歌寫出來。
若是強行寫,文宮將轟然崩塌,自身精氣神也會在一刹那全部枯竭。
然而,就這短短的三十個字,卻深深地震撼到了這片大陸上的所有生靈。
文曲星慢慢隱去光芒,太陽逐漸成為空中最亮眼的存在。
再度完善和壯大的儒家大道,也緩緩隱於天際。
一切都風平浪靜。
天地之間重歸寧靜。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股磅礴的名為浩然的正氣,充沛天地之間。
李青收回舌劍。
國子監一群激動的大儒還有讀書人,完全被浩然正氣激蕩的心神搖曳。
剛要繼續詢問儒道的具體修煉方式,如何修養浩然正氣。
就見一股浩大的氣運從四麵八方鋪天蓋地匯集而來。
而後沒入李青體內。
這是李青創建儒教之後的儒教氣運!
與一國國運的玄黃之色不同,儒教的氣運是浩然堂皇的乳白色。
氣運玄之又玄,鮮有人能夠參透其中的奧妙。
儒教氣運加身之後,李青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散落在天下各地的讀書人。
同時,他也更加明悟了儒教的修煉之道。
文宮內的雕像上麵,升騰起了一道粗壯如柱的三尺才氣。
除了浩然正氣之外,他多了一種名為才氣的力量手段。
麵向國子監中激動的人群,李青調動儒教氣運,使自身所說的話,以及國子監現場的畫麵,能夠傳達到每一個讀書人的腦海當中。
“儒道顯化,天下讀書人,以才氣為根基。學問越高,才學越高,則才氣越多。實力越強。”
“才氣在身,詩詞可殺敵,文章可抵百萬軍。紙上談兵、出口成章、唇槍舌劍、口誅筆伐。皆不再是字麵上的意思。”
李青說完,取來一張白紙親自演示。
他以龍須筆在白紙上書寫,一篇與戰場有關的文章寫完。
在所有人驚駭的目光當中,刹那間異象升騰。
兩支大軍互相攻伐,與真實別無差異。
異象結束,李青張口一吐。
一柄散發著磅礴浩然正氣的斬龍舌劍出鞘。
猶如劍修的飛劍,隨著李青的心念在空中穿梭飛行。
這樣的一幕,看得天下讀書人無比振奮。
一個個雙眼精光閃爍,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期盼。
似乎是為了響應李青所言的才氣。
儒家大道一片轟隆。
先賢所言之道理,一一顯化而出。
其中最為璀璨奪目的,莫過於李青和孔聖的思想。
與此同時,人族七國境內,一個個真才實學在身的讀書人,都發現自己體內憑空誕生了一股力量。
學問越高,才華越高之人,那股力量就越為強大。
國子監旁觀大儒會講的讀書人,一臉驚喜地感受著體內的才氣。
一個個歡呼雀躍,興奮至極。
李青身邊的十六位大儒,一股浩瀚的才氣,從他們的頭頂之上衝霄而起,擊潰了天上的浮雲。
一股磅礴的力量,從他們身上散發而出。
這一幕,在人族境內所有大儒的身上發生。
原本老邁的身軀,陡然之間重新煥發新生。
他們的體魄,已經達到一個從所未有的強度。
感受著體內磅礴的力量,盡皆向著大周所在的方向深深鞠躬拜下。
大周國子監,十六位大儒還有上千名讀書人。
無論之前對李青是什麽態度,此刻都感念李青創建儒道,讓儒教顯化,給自己帶來的機遇。
全都躬身向李青致謝。
李青承完眾人的禮後,點點頭,又道:
“除了才氣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非德行兼備之人不可擁有。需用仁義、道德去養,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是仁義、道德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
“一旦所作所為有悖仁義道德,則浩然之氣會衰竭。”
“望天下讀書人,人人養浩然正氣。”
李青的聲音落下。
儒家大道和文曲星,再次給予響應。
德行兼備之人,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之人,一股氣陡然在胸前出現。
這股氣,至正至大,至剛至偉。
正是浩然正氣!
大周國子監,陽山書院的王林甫,稷山書院的司馬鏡,還有後來心中認可了民貴君輕社稷次之,認可孔聖思想有紕漏的國子監祭酒孔嵬,胸前也都有一股浩然正氣升騰而起。
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臨湖書院楊懿,還有四名國子監國子學博士以及其餘的大儒們。
胸前絲毫浩然正氣都沒有。
上千名旁聽國子監會講的讀書人,僅僅隻有三人臉色大喜,胸前有浩然正氣升騰。
李青望向這幾人,臉上露出笑容。
“學問才華達到大儒境界,又養出浩然正氣者,可如四品修士,不借外物平步青雲。”
“此之謂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李青話音落下,一朵青雲在他腳下出現。
載著他平步青雲,直上九霄。
在場三位養出了浩然正氣的大儒,經李青指點,心念一動。
腳下紛紛出現一朵青雲,載著他們扶搖而上。
朱九淵,楊懿還有其餘十四位大儒。
看著王林甫、司馬鏡和孔嵬平步青雲,一個個臉色無比難看。
他們胸前沒有浩然正氣,隻能尷尬的待著原地,看著別人“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都是大儒,大家頭頂的才氣都相差無幾。
若是大家都沒有浩然正氣,那誰也無法笑話誰。
可現在差別來了,司馬鏡、孔嵬、王林甫三人平步青雲。
豈不是顯得自己等人德行有缺,做了許多有愧仁義道德之事?
這一瞬間,朱九淵、楊懿等十四位大儒,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
一盞茶時間之後,李青四人,在現場上千名讀書人羨慕和崇敬的目光當中落下。
李青看著孔聖後人孔嵬,道:“我欲定文位,對應佛、道、武、劍四道修士的修煉品級。此事關乎甚大,需在各地立聖院。不知孔家可否協助?
聖院立,我以儒教為根基,通過各處聖院,助獲得文位之人開辟文宮。”
文宮這個詞一拋出來。
瞬間引起孔嵬等人的關注。
與李青這個完善了儒家大道,使儒道徹底顯化,並且創建了儒教之人相比。
其餘讀書人,對儒道的了解,還是太過於片麵。
文宮,文膽皆不知。
不同文位,對應著什麽樣的修煉品級也不知。
如今儒家大道沒入虛空,文曲星隱沒,其他的新生讀書人該如何獲得才氣,他們同樣不知。
在李青麵前,他們對儒道的了解,宛如孩童。
……
第一更4500字!
繼續碼字,今天爭取2萬字更新!
7017k
在儒家大道的映照之下。
國子監廣場的對話,都投射到了所有人的腦海當中。
所有的讀書人,甚至佛修,道修,武修,劍修,盡皆認真聆聽起來。
金庭山的掌教陸淳陽,大周國師,俱都默默地屹立在高空之上,沒有離去。
國子監的大儒們,上千名來自大周各地的學院書生們。
滿臉期盼地看著李青。
這一刻,沒有人敢再反駁李青的思想了。
沒有人敢在以李青不尊禮製,有悖孔聖思想來抨擊他了。
讓儒家大道顯化,創建儒教,為讀書人開辟出一條修煉之道。
李青於儒家之功德,直追孔聖,單論功利層次甚至超越孔聖。
儒家大道顯化,讀書人可以通過養浩然正氣修煉,這對所有的讀書人而言,是一個致命的吸引。
朱九淵臉色無比慘白。
早在李青高中狀元跨馬遊街參加青雲宴的時候,他就聽李青講過浩然正氣。
李青當時的原話,直到現在他都還記得。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斥於天地之間。
需用仁義、道德去養,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
浩然之氣,不能通過偶然的仁義道德獲取。是仁義、道德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
所作所為有悖仁義道德,則浩然之氣會衰竭。
朱九淵腦海中回想起當初李青所言。
當初他還不以為意。
如今看來,是自己坐井觀天,眼界和格局太小。
“我為了先祖的一家之言,明麵上暗地裏都在打壓和抨擊李青的學說,我能養出浩然之氣嗎?”
朱九淵捫心自問,他這段時間以來的所作所為,連自己心裏的那一道坎都過不去。
更別說是否有悖仁義道德。
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從他額頭上滲透而出。
李青在文曲星光的照耀之下,給出了浩然正氣的闡述。
“我幼年貧寒,家中隻有一間土屋。土屋有八尺寬,大約四尋深。有一道單扇門又低又小,白木窗又短又窄,地方又髒又矮,地方十分濕暗。
到了夏日,各種氣味都匯聚在一起,雨水從四麵流進來,甚至漂起床、案幾,屋子裏充滿水氣。
屋內的汙泥,因很少照到陽光,夏日蒸熏出一股臭味,整個屋內都是土氣。
有時候天晴暴熱,四處的風道又被堵塞,屋裏都是日氣。
在屋簷下燒柴火做飯,助長了炎熱的肆虐,這時屋子裏都是火氣。
倉庫裏儲存著一些腐爛的糧食,也發出陣陣黴味,屋內充滿著米氣。
我年少時好動,也為生存奔波,回到家時身上散發腥臊汗臭,屋內全是汗氣。
又有各種惡臭味一起散發蒸騰,屋內遍布穢氣。
如此多的氣味加在一起,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導致我時常生病。
後來我開始讀聖賢書,學聖賢道理,卻從未生病。
這是因為我體內修養出了一種氣。
我體內一種氣,可以敵過那七種氣。
這種氣,博大剛正,是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
我將之稱為浩然正氣。
我曾言,吾善養浩然之氣。
今日做正氣歌一首,令天下讀書人知曉何謂浩然正氣。”
李青的聲音,通過儒家大道的加持,回蕩在每一個人的腦海中。
七國境內,所有人都在心中為之驚歎。
這個創建了儒道的書生,這個讓儒家大道顯化的書生,竟然出身如此貧寒。
深陷困頓之中,卻能養出浩然正氣。
一時之間,無論站在什麽立場的人,包括已經遠遁而走的爛陀尊者,心中對李青更多了一重敬意。
李青以舌劍為筆,以胸前浩然正氣為墨,以天地為紙,書寫著:“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李青剛一落筆,文曲星上激蕩而出的光芒,既然比儒道顯化之時更加璀璨!
橫亙於九天之上的儒家大道,亦不斷震蕩,發出一陣陣轟隆道音。
一片片大道之花,再度憑空浮現,掉落在李青周圍,而後綻放正氣光芒。
一朵朵正氣金蓮,從國子監廣場上湧出,散發著清香,浩然正氣彌漫。
在場之人,聞之心曠神怡,腦目清醒。
甚至不少大儒,身上的頑疾都被徹底治好。
李青繼續書寫。
他雖然已經擁有了奮筆疾書的能力,能夠一口氣寫出長達幾十個字的詩詞。
但書寫正氣歌,卻無比吃力,無比緩慢。
別說奮筆疾書,每寫下一個字,精氣神都會被抽走許多。
讓他無比吃力和疲勞。
“下則為河嶽。”
五個字寫完。
人族七國境內,蠻族草原,極北之處的萬妖國,遼闊無際的海洋,以及一些無人的廣袤之地。
但凡是山川河流,都仿佛有靈一般,在與李青的正氣歌遙相呼應,與無盡星空當中的文曲星遙相呼應。
一股股磅礴的浩然正氣,從大地之上無數的山川河流衝天而起。
照耀的一切妖邪之輩,一切魑魅魍魎無所遁形。
發出驚天的哀嚎之聲。
萬妖國深處,有妖族巨擘,滿臉震怒和駭然地盯著空中比太陽還要刺眼的文曲星。
他憤怒的聲音咆哮而出:
“浩然正氣!儒道竟對我妖族如此克製。若不將這個道統滅了,日後豈有我妖族生存之空間!”
妖族巨擘感到無比的恐慌,心中又無比憤懣。
恨這天地,為何如此針對妖族。
先有佛、道兩教,能克製妖族。
如今剛剛誕生的儒教,對妖族的克製程度,竟遠在佛、道兩教之上。
國子監,李青渾身虛脫。
手中作筆的舌劍,此時重若千鈞。
他奮力提筆,一字一字緩慢的寫下下半句。
“上則為日星。”
轟然之間。
無盡虛空當中,億萬星辰綻放出星光,在這白日之間清晰可見。
月亮和太陽同時升空。
柔和的月光灑落大地,熾熱的陽光普照萬物。
然而,即便億萬星辰璀璨,即便日月當空,原本在星空中不起眼的文曲星,依舊是最為明亮的那一顆星辰。
無盡光芒籠罩天地,孕育道道浩然正氣。
整片天地格局,似乎因此而發生變化。
李青握著舌劍,精氣神幾乎完全消耗一空。
他咬著牙,拚勁最後一絲力量,一邊念一邊書寫: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轟!!!
日月星辰震蕩。
大地山川震蕩。
江河海洋震蕩。
天地萬物,在這一刻產生了劇烈的共鳴。
蒼冥之間,充斥著一股名為浩然的蒸汽。
它蘊藏在天地之間,蘊藏在山川河流之間,蘊藏在日月星辰之間。
無盡浩然正氣,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灑落在天地中。
至剛至大、至正至偉的儒家大道,綻放出神輝。
李青淩空書寫的三十個字,衝天而起,烙印在儒家大道之上。
這條剛剛顯化的儒家大道,進一步得到完善,在原本仁和義的基礎上,多了一層浩然的含義。
新生的儒家大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劇膨脹壯大。
轉眼之間,竟然快要達到能與顯化無數年的武道和劍道相媲美的程度。
三十個字寫完,李青還想要繼續動筆,卻發現自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他知道,這是自身的思想層次,自身的氣節,自身對浩然正氣的領悟,都遠遠達不到前世文天祥的高度。
他現在,根本不配將整首正氣歌寫出來。
若是強行寫,文宮將轟然崩塌,自身精氣神也會在一刹那全部枯竭。
然而,就這短短的三十個字,卻深深地震撼到了這片大陸上的所有生靈。
文曲星慢慢隱去光芒,太陽逐漸成為空中最亮眼的存在。
再度完善和壯大的儒家大道,也緩緩隱於天際。
一切都風平浪靜。
天地之間重歸寧靜。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股磅礴的名為浩然的正氣,充沛天地之間。
李青收回舌劍。
國子監一群激動的大儒還有讀書人,完全被浩然正氣激蕩的心神搖曳。
剛要繼續詢問儒道的具體修煉方式,如何修養浩然正氣。
就見一股浩大的氣運從四麵八方鋪天蓋地匯集而來。
而後沒入李青體內。
這是李青創建儒教之後的儒教氣運!
與一國國運的玄黃之色不同,儒教的氣運是浩然堂皇的乳白色。
氣運玄之又玄,鮮有人能夠參透其中的奧妙。
儒教氣運加身之後,李青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散落在天下各地的讀書人。
同時,他也更加明悟了儒教的修煉之道。
文宮內的雕像上麵,升騰起了一道粗壯如柱的三尺才氣。
除了浩然正氣之外,他多了一種名為才氣的力量手段。
麵向國子監中激動的人群,李青調動儒教氣運,使自身所說的話,以及國子監現場的畫麵,能夠傳達到每一個讀書人的腦海當中。
“儒道顯化,天下讀書人,以才氣為根基。學問越高,才學越高,則才氣越多。實力越強。”
“才氣在身,詩詞可殺敵,文章可抵百萬軍。紙上談兵、出口成章、唇槍舌劍、口誅筆伐。皆不再是字麵上的意思。”
李青說完,取來一張白紙親自演示。
他以龍須筆在白紙上書寫,一篇與戰場有關的文章寫完。
在所有人驚駭的目光當中,刹那間異象升騰。
兩支大軍互相攻伐,與真實別無差異。
異象結束,李青張口一吐。
一柄散發著磅礴浩然正氣的斬龍舌劍出鞘。
猶如劍修的飛劍,隨著李青的心念在空中穿梭飛行。
這樣的一幕,看得天下讀書人無比振奮。
一個個雙眼精光閃爍,對未來充滿無限的期盼。
似乎是為了響應李青所言的才氣。
儒家大道一片轟隆。
先賢所言之道理,一一顯化而出。
其中最為璀璨奪目的,莫過於李青和孔聖的思想。
與此同時,人族七國境內,一個個真才實學在身的讀書人,都發現自己體內憑空誕生了一股力量。
學問越高,才華越高之人,那股力量就越為強大。
國子監旁觀大儒會講的讀書人,一臉驚喜地感受著體內的才氣。
一個個歡呼雀躍,興奮至極。
李青身邊的十六位大儒,一股浩瀚的才氣,從他們的頭頂之上衝霄而起,擊潰了天上的浮雲。
一股磅礴的力量,從他們身上散發而出。
這一幕,在人族境內所有大儒的身上發生。
原本老邁的身軀,陡然之間重新煥發新生。
他們的體魄,已經達到一個從所未有的強度。
感受著體內磅礴的力量,盡皆向著大周所在的方向深深鞠躬拜下。
大周國子監,十六位大儒還有上千名讀書人。
無論之前對李青是什麽態度,此刻都感念李青創建儒道,讓儒教顯化,給自己帶來的機遇。
全都躬身向李青致謝。
李青承完眾人的禮後,點點頭,又道:
“除了才氣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非德行兼備之人不可擁有。需用仁義、道德去養,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是仁義、道德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
“一旦所作所為有悖仁義道德,則浩然之氣會衰竭。”
“望天下讀書人,人人養浩然正氣。”
李青的聲音落下。
儒家大道和文曲星,再次給予響應。
德行兼備之人,以道德要求己身,行仁義之事之人,一股氣陡然在胸前出現。
這股氣,至正至大,至剛至偉。
正是浩然正氣!
大周國子監,陽山書院的王林甫,稷山書院的司馬鏡,還有後來心中認可了民貴君輕社稷次之,認可孔聖思想有紕漏的國子監祭酒孔嵬,胸前也都有一股浩然正氣升騰而起。
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臨湖書院楊懿,還有四名國子監國子學博士以及其餘的大儒們。
胸前絲毫浩然正氣都沒有。
上千名旁聽國子監會講的讀書人,僅僅隻有三人臉色大喜,胸前有浩然正氣升騰。
李青望向這幾人,臉上露出笑容。
“學問才華達到大儒境界,又養出浩然正氣者,可如四品修士,不借外物平步青雲。”
“此之謂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李青話音落下,一朵青雲在他腳下出現。
載著他平步青雲,直上九霄。
在場三位養出了浩然正氣的大儒,經李青指點,心念一動。
腳下紛紛出現一朵青雲,載著他們扶搖而上。
朱九淵,楊懿還有其餘十四位大儒。
看著王林甫、司馬鏡和孔嵬平步青雲,一個個臉色無比難看。
他們胸前沒有浩然正氣,隻能尷尬的待著原地,看著別人“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都是大儒,大家頭頂的才氣都相差無幾。
若是大家都沒有浩然正氣,那誰也無法笑話誰。
可現在差別來了,司馬鏡、孔嵬、王林甫三人平步青雲。
豈不是顯得自己等人德行有缺,做了許多有愧仁義道德之事?
這一瞬間,朱九淵、楊懿等十四位大儒,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
一盞茶時間之後,李青四人,在現場上千名讀書人羨慕和崇敬的目光當中落下。
李青看著孔聖後人孔嵬,道:“我欲定文位,對應佛、道、武、劍四道修士的修煉品級。此事關乎甚大,需在各地立聖院。不知孔家可否協助?
聖院立,我以儒教為根基,通過各處聖院,助獲得文位之人開辟文宮。”
文宮這個詞一拋出來。
瞬間引起孔嵬等人的關注。
與李青這個完善了儒家大道,使儒道徹底顯化,並且創建了儒教之人相比。
其餘讀書人,對儒道的了解,還是太過於片麵。
文宮,文膽皆不知。
不同文位,對應著什麽樣的修煉品級也不知。
如今儒家大道沒入虛空,文曲星隱沒,其他的新生讀書人該如何獲得才氣,他們同樣不知。
在李青麵前,他們對儒道的了解,宛如孩童。
……
第一更4500字!
繼續碼字,今天爭取2萬字更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