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儒釋道三教論道,佛本是儒!
這個禦史能處,有事他真噴 作者:愛喝闊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針對佛教的三教論道確定了下來。
李青作為關鍵人物,對此非常有信心。
因為這個世上,不僅缺乏華夏的儒家思想,同樣也缺乏道家和佛家思想!
前世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他看書非常雜。
佛道兩家的經典,也看了不少。
尤其是對佛門的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分了解。
一些著名的禪宗禪語,亦了然於胸。
李青說道:“陛下,三教論道,臣有信心。不過眼下同樣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望陛下能夠批準。”
天符帝瞥了眼李青,淡淡地說道:“關於聖院?”
聖院一旦設立,幾乎和朝廷搶奪權利沒有任何區別。
凡是參加科舉之人,最後都要去聖院參拜儒家聖賢,方能授予文位,開辟文宮,成為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這對任何一個朝廷,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內心都是十分不願意接受。
天符帝同樣如此。
然而擺在他麵前,有兩個很現實的問題。
第一,如果他不同意在大周個郡縣建立聖院,將會引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不滿。這嚴重的觸碰了讀書人的利益,斷了他們的修行之路。
得罪舉國的讀書人,下場非常可怕,即便是皇權也會遭到傾軋。
第二,建立聖院,大周將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擁有一大批能與七品修士,甚至是與中階修士媲美的儒道修行者。
這將極大地極大地增強大周國力,有利於大周應對離國和蠻族的腹背夾擊。
“正是。”李青迎著天符帝的眼神,淡然自若地回道。
孔嵬和朱九淵,擔心天符帝懼怕聖院脫離朝廷的管控,導致儒家做大,超脫於朝堂之上。
連忙開始勸導。
“陛下,聖院設立,將極大地極大地增強大周國力。能夠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都熟讀聖賢書。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不錯,讀書人但凡膽敢違背聖賢道理,文宮必將崩塌。一身修為皆空。設立聖院,更能堅定讀書人的誌向,使他們不敢違背聖賢道理。”
聽著二人非常明顯的勸說,天符帝麵無表情。
李青這麽快就讓儒家大道顯化,並且創建儒道,極大的出乎天符帝的意料。
讓他原先趕在世家之前,提前培養一批寒門士子的算盤全部落空。
然而,事已至此,也由不得他不答應。
這是大勢所趨。
也的確能夠迅速地提升大周國力。
同時儒道修行者需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道路,也算是給天符帝吃了一顆定心丸。
不談爭權奪利,至少在治理國家方麵,沒有儒生敢亂來,沒有儒生敢不為國效力。
否則文宮崩塌,一身修為皆空。
天符帝看向孔嵬,說道:“設立聖院之事,朕會讓禮部和吏部配合你。以最短的時間,在大周各郡縣,都設立一座聖院。
至於長青,這段時間,就好好準備三教論道。你隻能贏,不能輸。”
眾人見天符帝答應了,心中鬆了一口氣。
又在永安宮,就每一座郡聖院和縣聖院,應當如何設立,聖院當中該有哪些官吏,哪些職位,進行深入的商議。
這一商議,又是接近兩個時辰過去。
當李青三人離開永安宮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
走在皇宮幽深的路上,忽然一位身穿道袍的女子出現,攔在李青麵前。
她身邊,還站著一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
這兩人,正是不久前協助李青,阻止爛陀尊者摧毀儒家大道的大周國師和金庭山掌教。
李青微微欠身施禮,道:“之前欲滅佛報仇,走得匆忙。未能感謝兩位道長相助之恩,還請恕罪。”
仙風道骨的老道士轉過身,並未受李青這一禮,歎道:“這是我道教欠你們儒教的因果,貧道出手,也非為了儒教,而是為了人道。
萬妖國蠢蠢欲動,大有卷土重來之勢頭。人族當團結一致,方能共同抵禦大敵。”
那身穿道袍的大周國師倒是受了李青一禮,隨後擺了擺手,說道:
“本座並非道士,隻是兼修道法的劍修,同樣也是大周國師。”
這位大周國師,相貌看上去隻有二十歲左右。
卻是一個不知道活了多久的老怪物。
同時也是最精彩豔豔的劍修。
在劍道式微的情況下,成為當世至強者之一。
隻可惜最後渡劫失敗,非但沒有晉升劍道大能,反而修為直線下跌。
如今也隻不過堪堪恢複到了二品修為。
在養傷和恢複修為的過程當中,她意識到了光憑自身的劍道,依舊無法渡劫晉升大能。
於是熔道、佛兩家於一爐。
修煉出了道劍和釋劍。
今日與爛陀尊者大戰時,得到李青的舌劍加持。
儒釋道三劍合一,威力直線上漲。
也讓她更加明悟,唯有集百家之所長,才能在劍道上走得更遠。
“國師?”
李青微微一驚。
大周有國師這件事他知道。
但數百年來,從未有過關於大周國師的任何傳聞。
沒想到竟然就是眼前這位劍修。
一旁的孔嵬和朱九淵也大吃一驚。
旁人沒有聽說過關於國師的傳聞,但他們知道一些辛秘。
大周國師來曆驚人,號稱五千年來第一劍修。
被譽為最有望晉升大能的非佛道兩教的強者。
沒想到眼前這人,竟然就是那神秘卻名聲無比響亮的五千年來第一劍修!
李青問道:“不知國師找我,所為何事?”
國師也不矯情,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本座欲向你學習儒家經典,不知可否?”
儒劍、釋劍、道劍。
大周國師已經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儒釋道三劍合一,才是她真正的劍道!
要想修煉儒劍,就像她通讀佛家道家經典一樣,必須精通儒家經典。
而開創了儒教、並且讓儒家大道顯化的李青,無疑是最好的老師。
李青頷首道:“以德報恩,以直報怨。國師相助之恩,李青自當回報。隻要李青空閑,國師隨時可以前來尋我。”
見李青答應,大周國師眉頭舒展開來。
道:“你儒道有唇槍舌劍之神通,作為回報,若有對劍道上的問題,亦可隨時問本座。
此前你借本座舌劍一用,令本座大有感悟。
道劍和釋劍皆有巨大的不同之處,不知儒劍的精髓在哪?”
儒釋道三劍合一的威力太大了,大周國師已經迫不及待地及待地想要自行修煉出儒劍。
李青沉吟片刻,回道:“劍是儒家的思想之一,儒家賦予讀書人的佩劍於品行。與其他武器相比較,劍被儒家視作君子。
君子之道,學儒以養身,言談舉止和於正道。
君子之道,在於仁和義,明仁則立身於世,明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君子之道,進可為官治國,退可獨善其身。
一如劍本身,剛正不阿,寧為寸寸碎,不可繞指柔。
出則堂堂正正一往無前,收則藏器於身伺機而動。
這是我所理解的儒家之劍。”
李青以品行來形容劍,將儒劍視作君子。
讓大周國師聽了大為觸動。
這般新奇的說法,她卻是從未聽過。
又覺得十分有道理,似乎觸碰到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世界。
她鄭重地向李青施了一禮,道:“感謝不吝指教!”
這時,一旁的金庭山掌教陸淳陽開口了。
“小友,貧道金庭山掌教。道儒一脈相承,本是一家。小友哪日得空,可來金庭山一敘。貧道定掃榻相迎。”
陸淳陽的師父,為還因果,曾協助佛教阻止孔聖顯化儒家大道。
與儒家算是結下了死仇。
他今日前來相助,是為了人道昌盛。
隻有各大教派鼎盛發展,人道才能大興,才不會受到妖族的威脅。
如今親自邀請李青去金庭山,則是儒教大興已成必然,想要了結道教和儒教之間的因果恩怨。
即便無法了結兩教恩怨,天下道門那麽多,也不能讓儒教把怒火單單發泄在金庭山上。
李青有誌熔百家於一爐,道家和佛家,自然也在範圍之內。
於是輕輕點頭,道:“他日我周遊列國教化天下,定會去金庭山尋道長一敘。”
陸淳陽心中微微一震,沒想到李青竟然有如此誌向,竟然要效仿孔子周遊列國。
不過一想到李青畢竟是讓儒家大道顯化之人,又是儒教開創者。
效仿孔子並無不可。
他臉上露出一個笑容,“貧道期待小友到來的那一日,告辭。”
說罷,馮虛禦風,飛身而去。
大周國師又請教了李青幾個有關於儒道上的問題後,也飄身離去。
李青出皇宮,回到家中之後,便開始整理腦海中有關於道教和佛教的思想。
尤其是這個世界所沒有的佛道兩教思想。
他必須以最充分的準備,來麵臨七天之後的三教論道。
……
時間一晃,七天轉瞬即逝。
三教論道,勝者為國教。
這道聖旨傳出去,立馬引起了佛道兩教的高度重視。
道統傳承,信徒數量,永遠是任何教派最核心也是最重視的所在。
自從人皇開創的黃金盛世崩塌之後,道佛崛起。
道佛兩教無數年來,都在互相鬥爭,拚命地傳教,爭奪信徒。
人族七國,琉璃國是徹頭徹尾的佛國。
永國國教為道教,慶國國教為佛教。
剩下的乾國,離國,涼國,周國,都沒有立國教。
如今大周要立國教,哪能不讓佛門和道門動心?
甚至佛門即便在知道李青揚言滅佛的情況下,或許三教論道當中有陷阱,依舊義無反顧的要去參加。
一旦爭下大周國教,佛門將更勝道門一籌,佛門氣運將再上一層樓。
而道門原本就被佛門壓了一些,也想借此機會,把局勢搬回來。
這七天時間,大周的道佛兩教,都在緊急的物色人選,要派出最傑出的代表,去參加三教論道。
最終,道教派出了司天監監正陸乘洵。
而佛教則派出了大覺寺最具靈慧,被稱為“懸解圓照第一”的慧秀大師。
三教論道,經過朝廷的有意宣傳,吸引了無數百姓的目光。
誰都想知道,最終哪個教派能夠取勝,成為大周國教。
論道地點青雲山,從山上到山下,已經被聞訊而來之人圍了個水泄不通。
讀書人支持儒教。
佛教徒支持佛教。
信奉道教的支持道教。
三方的支持者,全都滿懷期盼。
青雲山上,高達數十丈的青雲閣高聳入雲。
站在閣樓頂端,可觀雲霧繚繞之盛景,可觀涇江蜿蜒千裏的壯闊,更可俯瞰整個盛京的繁華。
李青,陸乘洵,慧秀三人,登頂青雲閣。
於青雲閣之巔,進行三教論道。
天符帝命人在青雲閣之巔,銘刻傳音留影之陣法。
可將三人論道的場景,完整地展現在所有前來青雲山聽道之人眼中。
論道時間未到,青雲山上的圍觀之人就已經開始激烈地議論了起來。
“要開始了,三教論道,這種場麵可真是少見。”
“你們認為誰能獲勝啊?”
“陸乘洵據說是金庭山掌教的親傳弟子,道法非常精深,恐怕他獲勝的概率很大。”
“不錯,慧秀大師和李禦史畢竟都隻有二十來歲。與陸乘洵相比,太過於年輕了。”
“年齡是問題嗎?聞道有先後,達者不分年齡。以我看李禦史可是開創儒教的人物,定能取勝!”
“難說,這個慧秀大師,據說是十世比丘轉世,天生慧根。他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多聞。八歲時就通讀儒家經典。
八歲後跟隨師父去各國寺廟探討佛法,後來更是在琉璃山爛陀寺讀了五年佛經,被爛陀寺譽為懸解圓照第一,是最具靈慧之人。”
旁觀者眾人議論紛紛之時,三教論道的時間悄然到來。
李青打量著陸乘洵和慧秀大師。
陸乘洵的打扮和氣質,與那金庭山掌教陸淳陽相差不大,隻是沒有陸淳陽那麽內斂。
而慧秀大師,無比年輕,身長八尺,龐美秀耳。
若非頭上沒有頭發,又穿著僧衣。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位清秀幹淨的俊朗才子。
李青、陸乘洵、慧秀大師三人互相見禮之後,三教論道正式開始。
陸乘洵開口說道:“何為道?”
三教論道,以會通三教為由舉辦。
因而三方都得從各自的教派思想出發,解釋他人所提出的問題。
慧秀大師張口便答:“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道。平常心是道。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平凡無聖。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慧秀大師一番充滿佛性的道論,立馬迎來無數圍觀之人的喝彩。
陸乘洵也不斷點頭。
他不得不承認慧秀大師以佛法出發,對道的解釋非常通透。
慧秀大師回答完何為道,李青也緩緩開口。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李青寥寥幾句,不到一百字說完,天地陡然震蕩起來。
在無數圍觀者瞠目結舌的目光當中,在陸乘洵驚駭交加的目光當中,一條大道浮現。
這正是道家大道!
也是道、佛、武、劍、儒五條道中最恢弘最磅礴的大道!
道家大道浮現,伴隨著祥和悅耳的仙樂,響起一陣陣道音。
同時垂落下磅礴的元炁,沒入李青體內。
李青感受著遍布在丹田和四肢百骸的元炁,同樣感到不可思議。
他對道的解釋,來源於前世莊子的思想。
竟然直接完善了這個世界的“道”!
如果說前世華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那麽莊子在道家的地位,比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更高。
他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與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
少許之後,道家大道隱沒。
現場圍觀之人,直接嘩然。
“我沒有看錯吧?李禦史竟然完善了道家大道!”
“道家大道浮現,垂落下浩蕩無比的元炁,當真是不可思議!!”
“都說道、儒一脈相承,今日見李禦史對道的闡述,我才真正相信。”
“同時完善道家和儒家思想,李禦史當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啊!”
“看來這三教論道,最終獲勝者將會是李禦史了。”
青雲閣之巔。
陸乘洵良久之後才回過神來。
雙眼熾熱地看著李青,道:“李禦史,沒想到你對道家領悟,竟如此之深!何不入我道家?隻要你願意,師尊定會將金庭山掌教之位傳與你。”
完善道家思想,這在陸乘洵看來簡直就是無法想象的。
道祖老子的思想,已經堪稱完美無缺。
沒想到竟然還有人能夠完善!
他現在壓根不在乎什麽三教論道的輸贏與否,隻在乎李青是否願意投入道家!
若有李青此等完善老子思想的人物,道教何愁不興,何愁無法碾壓佛教?
李青來不及感悟丹田內元炁的種種妙用。
搖頭拒絕陸乘洵,“我開創儒教,為儒教教主,豈能投入道家?此事無須再言。”
陸乘洵聞言,這才反應過來。
李青都已經是儒教的開創者。
當真沒有必要加入道教。
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道:“是貧道強人所難了。第一辯,是李禦史贏了。”
一旁的慧秀大師,同樣感慨李青對道的理解。
亦是點頭認可。
隨後直接看向李青,開口問道:“何為佛?”
李青張口答道:“佛本是儒。”
此話一出,慧秀大師登時皺起了眉頭。
向來平和待人的他,此時目光當中,也隱隱有了些慍怒。
雖然知道李青欲滅佛複仇,但說佛本是儒,這不是擺明著羞辱佛教嗎。
慧秀大師沉聲道:“施主此言何意?”
李青道:“自然是字麵上的意思,你們學的佛法,都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藏於儒學當中。因此我說佛本是儒。”
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
不說青雲山上圍觀的佛教徒們,就是慧秀大師這個號稱十世比丘轉世之人,也從未聽過這種說法。
心中下意識地就認為李青在胡說八道。
但還是強忍著怒火,繼續問道:“何為小乘佛法,何為大乘佛法?”
……
(通宵寫到現在,九個小時寫了5500字,哎!難受!睡一會,下午起床繼續!)
7017k
李青作為關鍵人物,對此非常有信心。
因為這個世上,不僅缺乏華夏的儒家思想,同樣也缺乏道家和佛家思想!
前世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他看書非常雜。
佛道兩家的經典,也看了不少。
尤其是對佛門的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分了解。
一些著名的禪宗禪語,亦了然於胸。
李青說道:“陛下,三教論道,臣有信心。不過眼下同樣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望陛下能夠批準。”
天符帝瞥了眼李青,淡淡地說道:“關於聖院?”
聖院一旦設立,幾乎和朝廷搶奪權利沒有任何區別。
凡是參加科舉之人,最後都要去聖院參拜儒家聖賢,方能授予文位,開辟文宮,成為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這對任何一個朝廷,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內心都是十分不願意接受。
天符帝同樣如此。
然而擺在他麵前,有兩個很現實的問題。
第一,如果他不同意在大周個郡縣建立聖院,將會引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不滿。這嚴重的觸碰了讀書人的利益,斷了他們的修行之路。
得罪舉國的讀書人,下場非常可怕,即便是皇權也會遭到傾軋。
第二,建立聖院,大周將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擁有一大批能與七品修士,甚至是與中階修士媲美的儒道修行者。
這將極大地極大地增強大周國力,有利於大周應對離國和蠻族的腹背夾擊。
“正是。”李青迎著天符帝的眼神,淡然自若地回道。
孔嵬和朱九淵,擔心天符帝懼怕聖院脫離朝廷的管控,導致儒家做大,超脫於朝堂之上。
連忙開始勸導。
“陛下,聖院設立,將極大地極大地增強大周國力。能夠考取功名的讀書人,都熟讀聖賢書。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
“不錯,讀書人但凡膽敢違背聖賢道理,文宮必將崩塌。一身修為皆空。設立聖院,更能堅定讀書人的誌向,使他們不敢違背聖賢道理。”
聽著二人非常明顯的勸說,天符帝麵無表情。
李青這麽快就讓儒家大道顯化,並且創建儒道,極大的出乎天符帝的意料。
讓他原先趕在世家之前,提前培養一批寒門士子的算盤全部落空。
然而,事已至此,也由不得他不答應。
這是大勢所趨。
也的確能夠迅速地提升大周國力。
同時儒道修行者需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道路,也算是給天符帝吃了一顆定心丸。
不談爭權奪利,至少在治理國家方麵,沒有儒生敢亂來,沒有儒生敢不為國效力。
否則文宮崩塌,一身修為皆空。
天符帝看向孔嵬,說道:“設立聖院之事,朕會讓禮部和吏部配合你。以最短的時間,在大周各郡縣,都設立一座聖院。
至於長青,這段時間,就好好準備三教論道。你隻能贏,不能輸。”
眾人見天符帝答應了,心中鬆了一口氣。
又在永安宮,就每一座郡聖院和縣聖院,應當如何設立,聖院當中該有哪些官吏,哪些職位,進行深入的商議。
這一商議,又是接近兩個時辰過去。
當李青三人離開永安宮的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了。
走在皇宮幽深的路上,忽然一位身穿道袍的女子出現,攔在李青麵前。
她身邊,還站著一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
這兩人,正是不久前協助李青,阻止爛陀尊者摧毀儒家大道的大周國師和金庭山掌教。
李青微微欠身施禮,道:“之前欲滅佛報仇,走得匆忙。未能感謝兩位道長相助之恩,還請恕罪。”
仙風道骨的老道士轉過身,並未受李青這一禮,歎道:“這是我道教欠你們儒教的因果,貧道出手,也非為了儒教,而是為了人道。
萬妖國蠢蠢欲動,大有卷土重來之勢頭。人族當團結一致,方能共同抵禦大敵。”
那身穿道袍的大周國師倒是受了李青一禮,隨後擺了擺手,說道:
“本座並非道士,隻是兼修道法的劍修,同樣也是大周國師。”
這位大周國師,相貌看上去隻有二十歲左右。
卻是一個不知道活了多久的老怪物。
同時也是最精彩豔豔的劍修。
在劍道式微的情況下,成為當世至強者之一。
隻可惜最後渡劫失敗,非但沒有晉升劍道大能,反而修為直線下跌。
如今也隻不過堪堪恢複到了二品修為。
在養傷和恢複修為的過程當中,她意識到了光憑自身的劍道,依舊無法渡劫晉升大能。
於是熔道、佛兩家於一爐。
修煉出了道劍和釋劍。
今日與爛陀尊者大戰時,得到李青的舌劍加持。
儒釋道三劍合一,威力直線上漲。
也讓她更加明悟,唯有集百家之所長,才能在劍道上走得更遠。
“國師?”
李青微微一驚。
大周有國師這件事他知道。
但數百年來,從未有過關於大周國師的任何傳聞。
沒想到竟然就是眼前這位劍修。
一旁的孔嵬和朱九淵也大吃一驚。
旁人沒有聽說過關於國師的傳聞,但他們知道一些辛秘。
大周國師來曆驚人,號稱五千年來第一劍修。
被譽為最有望晉升大能的非佛道兩教的強者。
沒想到眼前這人,竟然就是那神秘卻名聲無比響亮的五千年來第一劍修!
李青問道:“不知國師找我,所為何事?”
國師也不矯情,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本座欲向你學習儒家經典,不知可否?”
儒劍、釋劍、道劍。
大周國師已經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儒釋道三劍合一,才是她真正的劍道!
要想修煉儒劍,就像她通讀佛家道家經典一樣,必須精通儒家經典。
而開創了儒教、並且讓儒家大道顯化的李青,無疑是最好的老師。
李青頷首道:“以德報恩,以直報怨。國師相助之恩,李青自當回報。隻要李青空閑,國師隨時可以前來尋我。”
見李青答應,大周國師眉頭舒展開來。
道:“你儒道有唇槍舌劍之神通,作為回報,若有對劍道上的問題,亦可隨時問本座。
此前你借本座舌劍一用,令本座大有感悟。
道劍和釋劍皆有巨大的不同之處,不知儒劍的精髓在哪?”
儒釋道三劍合一的威力太大了,大周國師已經迫不及待地及待地想要自行修煉出儒劍。
李青沉吟片刻,回道:“劍是儒家的思想之一,儒家賦予讀書人的佩劍於品行。與其他武器相比較,劍被儒家視作君子。
君子之道,學儒以養身,言談舉止和於正道。
君子之道,在於仁和義,明仁則立身於世,明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君子之道,進可為官治國,退可獨善其身。
一如劍本身,剛正不阿,寧為寸寸碎,不可繞指柔。
出則堂堂正正一往無前,收則藏器於身伺機而動。
這是我所理解的儒家之劍。”
李青以品行來形容劍,將儒劍視作君子。
讓大周國師聽了大為觸動。
這般新奇的說法,她卻是從未聽過。
又覺得十分有道理,似乎觸碰到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世界。
她鄭重地向李青施了一禮,道:“感謝不吝指教!”
這時,一旁的金庭山掌教陸淳陽開口了。
“小友,貧道金庭山掌教。道儒一脈相承,本是一家。小友哪日得空,可來金庭山一敘。貧道定掃榻相迎。”
陸淳陽的師父,為還因果,曾協助佛教阻止孔聖顯化儒家大道。
與儒家算是結下了死仇。
他今日前來相助,是為了人道昌盛。
隻有各大教派鼎盛發展,人道才能大興,才不會受到妖族的威脅。
如今親自邀請李青去金庭山,則是儒教大興已成必然,想要了結道教和儒教之間的因果恩怨。
即便無法了結兩教恩怨,天下道門那麽多,也不能讓儒教把怒火單單發泄在金庭山上。
李青有誌熔百家於一爐,道家和佛家,自然也在範圍之內。
於是輕輕點頭,道:“他日我周遊列國教化天下,定會去金庭山尋道長一敘。”
陸淳陽心中微微一震,沒想到李青竟然有如此誌向,竟然要效仿孔子周遊列國。
不過一想到李青畢竟是讓儒家大道顯化之人,又是儒教開創者。
效仿孔子並無不可。
他臉上露出一個笑容,“貧道期待小友到來的那一日,告辭。”
說罷,馮虛禦風,飛身而去。
大周國師又請教了李青幾個有關於儒道上的問題後,也飄身離去。
李青出皇宮,回到家中之後,便開始整理腦海中有關於道教和佛教的思想。
尤其是這個世界所沒有的佛道兩教思想。
他必須以最充分的準備,來麵臨七天之後的三教論道。
……
時間一晃,七天轉瞬即逝。
三教論道,勝者為國教。
這道聖旨傳出去,立馬引起了佛道兩教的高度重視。
道統傳承,信徒數量,永遠是任何教派最核心也是最重視的所在。
自從人皇開創的黃金盛世崩塌之後,道佛崛起。
道佛兩教無數年來,都在互相鬥爭,拚命地傳教,爭奪信徒。
人族七國,琉璃國是徹頭徹尾的佛國。
永國國教為道教,慶國國教為佛教。
剩下的乾國,離國,涼國,周國,都沒有立國教。
如今大周要立國教,哪能不讓佛門和道門動心?
甚至佛門即便在知道李青揚言滅佛的情況下,或許三教論道當中有陷阱,依舊義無反顧的要去參加。
一旦爭下大周國教,佛門將更勝道門一籌,佛門氣運將再上一層樓。
而道門原本就被佛門壓了一些,也想借此機會,把局勢搬回來。
這七天時間,大周的道佛兩教,都在緊急的物色人選,要派出最傑出的代表,去參加三教論道。
最終,道教派出了司天監監正陸乘洵。
而佛教則派出了大覺寺最具靈慧,被稱為“懸解圓照第一”的慧秀大師。
三教論道,經過朝廷的有意宣傳,吸引了無數百姓的目光。
誰都想知道,最終哪個教派能夠取勝,成為大周國教。
論道地點青雲山,從山上到山下,已經被聞訊而來之人圍了個水泄不通。
讀書人支持儒教。
佛教徒支持佛教。
信奉道教的支持道教。
三方的支持者,全都滿懷期盼。
青雲山上,高達數十丈的青雲閣高聳入雲。
站在閣樓頂端,可觀雲霧繚繞之盛景,可觀涇江蜿蜒千裏的壯闊,更可俯瞰整個盛京的繁華。
李青,陸乘洵,慧秀三人,登頂青雲閣。
於青雲閣之巔,進行三教論道。
天符帝命人在青雲閣之巔,銘刻傳音留影之陣法。
可將三人論道的場景,完整地展現在所有前來青雲山聽道之人眼中。
論道時間未到,青雲山上的圍觀之人就已經開始激烈地議論了起來。
“要開始了,三教論道,這種場麵可真是少見。”
“你們認為誰能獲勝啊?”
“陸乘洵據說是金庭山掌教的親傳弟子,道法非常精深,恐怕他獲勝的概率很大。”
“不錯,慧秀大師和李禦史畢竟都隻有二十來歲。與陸乘洵相比,太過於年輕了。”
“年齡是問題嗎?聞道有先後,達者不分年齡。以我看李禦史可是開創儒教的人物,定能取勝!”
“難說,這個慧秀大師,據說是十世比丘轉世,天生慧根。他自幼飽讀詩書,博學多聞。八歲時就通讀儒家經典。
八歲後跟隨師父去各國寺廟探討佛法,後來更是在琉璃山爛陀寺讀了五年佛經,被爛陀寺譽為懸解圓照第一,是最具靈慧之人。”
旁觀者眾人議論紛紛之時,三教論道的時間悄然到來。
李青打量著陸乘洵和慧秀大師。
陸乘洵的打扮和氣質,與那金庭山掌教陸淳陽相差不大,隻是沒有陸淳陽那麽內斂。
而慧秀大師,無比年輕,身長八尺,龐美秀耳。
若非頭上沒有頭發,又穿著僧衣。
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位清秀幹淨的俊朗才子。
李青、陸乘洵、慧秀大師三人互相見禮之後,三教論道正式開始。
陸乘洵開口說道:“何為道?”
三教論道,以會通三教為由舉辦。
因而三方都得從各自的教派思想出發,解釋他人所提出的問題。
慧秀大師張口便答:“真俗圓融、悲智等運是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道。平常心是道。
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何為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平凡無聖。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慧秀大師一番充滿佛性的道論,立馬迎來無數圍觀之人的喝彩。
陸乘洵也不斷點頭。
他不得不承認慧秀大師以佛法出發,對道的解釋非常通透。
慧秀大師回答完何為道,李青也緩緩開口。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李青寥寥幾句,不到一百字說完,天地陡然震蕩起來。
在無數圍觀者瞠目結舌的目光當中,在陸乘洵驚駭交加的目光當中,一條大道浮現。
這正是道家大道!
也是道、佛、武、劍、儒五條道中最恢弘最磅礴的大道!
道家大道浮現,伴隨著祥和悅耳的仙樂,響起一陣陣道音。
同時垂落下磅礴的元炁,沒入李青體內。
李青感受著遍布在丹田和四肢百骸的元炁,同樣感到不可思議。
他對道的解釋,來源於前世莊子的思想。
竟然直接完善了這個世界的“道”!
如果說前世華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那麽莊子在道家的地位,比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更高。
他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與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
少許之後,道家大道隱沒。
現場圍觀之人,直接嘩然。
“我沒有看錯吧?李禦史竟然完善了道家大道!”
“道家大道浮現,垂落下浩蕩無比的元炁,當真是不可思議!!”
“都說道、儒一脈相承,今日見李禦史對道的闡述,我才真正相信。”
“同時完善道家和儒家思想,李禦史當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啊!”
“看來這三教論道,最終獲勝者將會是李禦史了。”
青雲閣之巔。
陸乘洵良久之後才回過神來。
雙眼熾熱地看著李青,道:“李禦史,沒想到你對道家領悟,竟如此之深!何不入我道家?隻要你願意,師尊定會將金庭山掌教之位傳與你。”
完善道家思想,這在陸乘洵看來簡直就是無法想象的。
道祖老子的思想,已經堪稱完美無缺。
沒想到竟然還有人能夠完善!
他現在壓根不在乎什麽三教論道的輸贏與否,隻在乎李青是否願意投入道家!
若有李青此等完善老子思想的人物,道教何愁不興,何愁無法碾壓佛教?
李青來不及感悟丹田內元炁的種種妙用。
搖頭拒絕陸乘洵,“我開創儒教,為儒教教主,豈能投入道家?此事無須再言。”
陸乘洵聞言,這才反應過來。
李青都已經是儒教的開創者。
當真沒有必要加入道教。
他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道:“是貧道強人所難了。第一辯,是李禦史贏了。”
一旁的慧秀大師,同樣感慨李青對道的理解。
亦是點頭認可。
隨後直接看向李青,開口問道:“何為佛?”
李青張口答道:“佛本是儒。”
此話一出,慧秀大師登時皺起了眉頭。
向來平和待人的他,此時目光當中,也隱隱有了些慍怒。
雖然知道李青欲滅佛複仇,但說佛本是儒,這不是擺明著羞辱佛教嗎。
慧秀大師沉聲道:“施主此言何意?”
李青道:“自然是字麵上的意思,你們學的佛法,都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藏於儒學當中。因此我說佛本是儒。”
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
不說青雲山上圍觀的佛教徒們,就是慧秀大師這個號稱十世比丘轉世之人,也從未聽過這種說法。
心中下意識地就認為李青在胡說八道。
但還是強忍著怒火,繼續問道:“何為小乘佛法,何為大乘佛法?”
……
(通宵寫到現在,九個小時寫了5500字,哎!難受!睡一會,下午起床繼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