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於某必須得弄清楚公冶芷萱的身份。如果她便是曾經那個救出自己的魔族少女,那樣於某還能在她口中知曉父母是否還健在,知曉當年西蒙國天子為何會依附魔尊的因由。”
想到此,於巳刻不容緩,立即奪門而出,不顧及任何同門詫異的目光,極速地奔公冶芷萱離開的方向飛去。
在天和宗上門前,於巳追上了公冶芷萱,“你認識一個名叫麒麟子的人族少年?”
公冶芷萱沒想到於巳追來,沒頭沒尾地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樣?”
“告訴於某,你認識不認識?”
於巳幾乎是歇斯底裏地喊到,完全沒了一絲斯文。
“那個西蒙國的天才少年?”
公冶芷萱被於巳近乎發瘋的樣子嚇到了,不由自主地回到。
“跟我走!!!”於巳二話不說,直接抱起呆愣的公冶芷萱,飛向丹峰。
“看到沒,你看給他囂張的,大白天不要臉的在山門內做齷齪之事。”
“就是,就是。丟人現眼!”
……
天和宗內的弟子看到於巳的樣子,紛紛出言鄙視到。
喬疏影隻身站在針葉峰的樹林內,眼中淚花湧動,煢煢孑立的單薄身形很是可憐,落寞地眼望落向對麵山峰中的於巳二人。
“你這是何意,萱兒離開天和宗不是你命令的嗎?”
公冶芷萱粉麵羞紅,故作嗔怒,羞赧地責問於巳。
“快告訴我,麒麟子這個人你是怎麽知曉的,蒙城於文成夫婦性命如何?”
於巳迫切的想確認公冶芷萱的身份,全因記掛父母的安危,其它的事情相對來說對他沒了意義。
看著亂了分寸的於巳,公冶芷萱也心生不忍。同時她聽到麒麟子三字和於巳問起西蒙於文成夫婦的事情,她知道於巳當與其有關係。
所以她不再糾結於巳的茅盾舉動,“於文成將軍夫婦性命倒是無恙,隻是……”
“隻是什麽?”於巳大喜過望,打斷公冶芷萱的話,急切的想知道父母的現狀。
“急什麽,功需要一層一層練,話不得一句一句說啊?四年前,蒙城戰事發生之後,雲麾將軍於將軍防禦蒙城,指揮得當,使魔族軍兵無法一時攻克……”
公冶芷萱理解於巳的迫切心情,也不再詢問他與於文成的關係。
但她何等聰敏,在二者的姓氏上似乎感知到有血源關係。所有她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仔細的娓娓道來。
當年,在魔軍攻城受阻之際,西蒙國天子太昊駕臨西城門,他命令於文成住手,並希望魔族先行停止攻城。
後來通過魔玄鏡與魔尊交涉,做出願歸順“聖教”的管理,臣服魔人。
並且每年取西蒙國三層財物與魔尊,並且按白無兮的建議處死於文成。以償傷亡魔人的性命,隻要魔族不再進犯西蒙國疆域。
魔尊最後答應了太昊的求和之舉,隻是把三層財物加到了六層。太昊猶豫之際,丞相宇文仲和白無兮等文武大臣主和。
太昊也便無奈的接受了魔尊要求,促使了兩邦停火的結果。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魔尊並沒有讓太昊處決於文成,隻是令太昊罷免了他的職務,令其進白府為奴。
就如當年於巳推測的一樣,這有預謀的戰事是魔尊與西蒙國丞相宇文仲和羽林將軍白無兮策劃的,至此西蒙國落入魔尊的手中。
“爹爹和娘親現在還在白家嗎?他們生活的可好?”
於巳雖然氣憤賣國求榮的宇文仲、白無兮等人之舉,還是掛懷父母的現狀。
“於將軍夫婦在白府受盡了折磨和侮辱,他們二老性命倒是無憂。這是炷鞅下令的結果使然。於大哥,你便是四年前的麒麟子?”
“那太好了,爹爹和娘親活著便好,也謝小姐當初的救命之恩。請受於某一拜。”
於巳言罷,軀身便欲跪拜公冶芷萱。
公冶芷萱哪裏肯受,急忙抓住於巳雙臂,“於大哥,別!小妹受不起。你不還搭救了萱兒性命了嗎。隻是萱兒不明白你當初為何叫麒麟子,你是怎麽從巽離州逃到坤淼州的,你可知道,凡人甚至修士都是很難到達的啊。”
於巳堅持拜謝,起身後將當初之事說明,來到坤淼州的來龍去脈一一講起。
“小姐,於某有一事不明,當初令尊為何與你搭救於某,令尊和魔尊是什麽關係,魔女不是炷瑤嗎?你怎能……”
“於大哥,魔族其實是有兩大派係組合而成,一派視人族如食材,根本不當生靈看待。其實這主要是人族修士多卑劣之徒,又性情狡詐使然。另一派……”
於巳一聽,這回便了然了。魔族兩派。一派主張以人族生靈為食,欲除之而後快。這一派眼中稱其為敵人的,隻是妖族修士。
一派是得到與坤冥星域相鄰不遠的大陸星域滅絕的教訓,主張所有生靈團結在一起,共存共榮。
這樣方可以群策群力的共商大計,能防患於各族廝殺,以免坤冥星域淪為第二個滅絕星域。
那時魔族的魔尊炷鞅便是敵視人族生靈的魔首,把持著魔族修真界修士和魔族生靈的統領權。
組織了兩大魔人軍團,一個是以魔修組成,對抗人、妖二族修真界。一個是以魔族普通生靈組合成魔軍,對付人族凡塵界。
公冶芷萱她的父親公冶一博隻是實力強大魔族的一個部落統領,在魔族內司職“行魔堂”堂主。
他便是與魔王炷鞅對立派係的代表,他主張的便是與各族共存共榮的信條。
在無數年前,魔族因嗜殺成性,凶殘暴虐而聞名於巽離州。
後來許多人族大能修士以強悍的修為將其壓製下來,並且將所有的魔族修士驅逐進巽離州最東部的魔鄉。這魔鄉與坤淼州的洪荒域極為相似。
後來,在巽離州這方地域便被稱為魔域了。
公冶一博最初也是在巽離州最東部的魔域修行。與炷鞅同紀元、同時期。
而就在這時候,炷鞅和公冶一博在此地域內強勢崛起。那個時候,這魔域的環境極為惡劣。劇烈的對流氣旋形成狂暴的風潮,時時肆虐與此。
恐怖的沙石成風,使疆域內始終漫溢破壞所有的惡劣氣候,時刻侵襲這片區域。
魔族修士意韌誌堅,克服一切的困難,曆經無盡歲月的努力,將劇烈的靈氣對流形成狂烈的風潮和不適宜族群居住的氣候疏通、縷順、分化、治理。
從而才令得這片區域變得變得適合魔族修士生存,變得極其適合魔族修士修煉的一域。
炷鞅和公冶一博便是在這改造魔鄉之域的背景下,湧現出的兩個魔族部落的首領。
他們帶領各自的魔族修士,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相關文明,建造了自己的一支攻無不克的魔軍。
那時候,魔族的內戰從來沒有停止過,代表凶殘、暴虐的一方魔族修士,與代表以魔族修士的利益為第一的公冶一博,進行了不間斷的戰爭。
但自從發生人族與妖族戰爭之後,魔族之間內部的廝殺爭鬥逐漸減少。後來因炷鞅與公冶一博合作,派出了魔族修士加入到了抗擊“異妖”生物的戰列之中。
使得炷鞅與公冶一博產生了一定的友情,於是二人以兩大巨頭的勢力,終止了魔族的內戰。
繼而,魔族戰事逐漸減少。這要歸功炷鞅和公冶一博的不懈努力,以二人之力,以符合當時天道的心性折服了魔族群雄。逐漸的成為了此域所有魔族修士的兩大統帥和首領。
隨後,人族修士聯盟也就允許魔族修士進入到巽離州的其它區域。這樣炷鞅和公冶一博方便可以定居在魔域外的陰陽島修煉、生活。
後來陰陽島便成為了魔族修士的聖地,但是炷鞅和公冶一博兩大首領追求的方向不同。
炷鞅向來極富權利欲,而公冶一博更是癡迷修煉和修道。
魔族修士也是需要一個魔尊統領,這樣炷鞅和公冶一博便有了一甲子一比試之說行成。
首屆魔尊被公冶一博讓出,下一個甲子後,為鼓勵魔族修士修行,而準許所有有修為的魔族修士參與。勝出者取代魔尊之職。
公冶一博潛心修煉,曾進入到其它區域修行、曆練。他研悟人族修士的相應典籍、功法,修習人族術法。
博采眾長,不斷的豐富著自己。與此同時,他還娶了妖族的聖女做妻子。為他生下了唯一一女,她便是公冶芷萱。
但好景不長,炷鞅在一次巧合的聚會中,與一名來曆不明的人族修士相識。
這人族修士委實可惡,他做了許多事情,謀劃了許多陷阱,使得炷鞅的魔族之人的本性得到肆意的爆發。
所以公冶一博將目標對向了炷鞅,但是炷鞅的勢力太為強大。
公冶一博也不想引起大規模的內戰,隻能暗地裏等候甲子之約的來臨,將魔尊之位奪回。
四年前,公冶一博愛惜於巳的才思,陽奉陰違,沒有按炷鞅的命令行事,於巳方沒有被淩遲處死。
公冶芷萱更是人小鬼大,抓住父親故意遺漏的疏忽,神不知鬼不覺地放走了於巳。
想到此,於巳刻不容緩,立即奪門而出,不顧及任何同門詫異的目光,極速地奔公冶芷萱離開的方向飛去。
在天和宗上門前,於巳追上了公冶芷萱,“你認識一個名叫麒麟子的人族少年?”
公冶芷萱沒想到於巳追來,沒頭沒尾地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樣?”
“告訴於某,你認識不認識?”
於巳幾乎是歇斯底裏地喊到,完全沒了一絲斯文。
“那個西蒙國的天才少年?”
公冶芷萱被於巳近乎發瘋的樣子嚇到了,不由自主地回到。
“跟我走!!!”於巳二話不說,直接抱起呆愣的公冶芷萱,飛向丹峰。
“看到沒,你看給他囂張的,大白天不要臉的在山門內做齷齪之事。”
“就是,就是。丟人現眼!”
……
天和宗內的弟子看到於巳的樣子,紛紛出言鄙視到。
喬疏影隻身站在針葉峰的樹林內,眼中淚花湧動,煢煢孑立的單薄身形很是可憐,落寞地眼望落向對麵山峰中的於巳二人。
“你這是何意,萱兒離開天和宗不是你命令的嗎?”
公冶芷萱粉麵羞紅,故作嗔怒,羞赧地責問於巳。
“快告訴我,麒麟子這個人你是怎麽知曉的,蒙城於文成夫婦性命如何?”
於巳迫切的想確認公冶芷萱的身份,全因記掛父母的安危,其它的事情相對來說對他沒了意義。
看著亂了分寸的於巳,公冶芷萱也心生不忍。同時她聽到麒麟子三字和於巳問起西蒙於文成夫婦的事情,她知道於巳當與其有關係。
所以她不再糾結於巳的茅盾舉動,“於文成將軍夫婦性命倒是無恙,隻是……”
“隻是什麽?”於巳大喜過望,打斷公冶芷萱的話,急切的想知道父母的現狀。
“急什麽,功需要一層一層練,話不得一句一句說啊?四年前,蒙城戰事發生之後,雲麾將軍於將軍防禦蒙城,指揮得當,使魔族軍兵無法一時攻克……”
公冶芷萱理解於巳的迫切心情,也不再詢問他與於文成的關係。
但她何等聰敏,在二者的姓氏上似乎感知到有血源關係。所有她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仔細的娓娓道來。
當年,在魔軍攻城受阻之際,西蒙國天子太昊駕臨西城門,他命令於文成住手,並希望魔族先行停止攻城。
後來通過魔玄鏡與魔尊交涉,做出願歸順“聖教”的管理,臣服魔人。
並且每年取西蒙國三層財物與魔尊,並且按白無兮的建議處死於文成。以償傷亡魔人的性命,隻要魔族不再進犯西蒙國疆域。
魔尊最後答應了太昊的求和之舉,隻是把三層財物加到了六層。太昊猶豫之際,丞相宇文仲和白無兮等文武大臣主和。
太昊也便無奈的接受了魔尊要求,促使了兩邦停火的結果。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魔尊並沒有讓太昊處決於文成,隻是令太昊罷免了他的職務,令其進白府為奴。
就如當年於巳推測的一樣,這有預謀的戰事是魔尊與西蒙國丞相宇文仲和羽林將軍白無兮策劃的,至此西蒙國落入魔尊的手中。
“爹爹和娘親現在還在白家嗎?他們生活的可好?”
於巳雖然氣憤賣國求榮的宇文仲、白無兮等人之舉,還是掛懷父母的現狀。
“於將軍夫婦在白府受盡了折磨和侮辱,他們二老性命倒是無憂。這是炷鞅下令的結果使然。於大哥,你便是四年前的麒麟子?”
“那太好了,爹爹和娘親活著便好,也謝小姐當初的救命之恩。請受於某一拜。”
於巳言罷,軀身便欲跪拜公冶芷萱。
公冶芷萱哪裏肯受,急忙抓住於巳雙臂,“於大哥,別!小妹受不起。你不還搭救了萱兒性命了嗎。隻是萱兒不明白你當初為何叫麒麟子,你是怎麽從巽離州逃到坤淼州的,你可知道,凡人甚至修士都是很難到達的啊。”
於巳堅持拜謝,起身後將當初之事說明,來到坤淼州的來龍去脈一一講起。
“小姐,於某有一事不明,當初令尊為何與你搭救於某,令尊和魔尊是什麽關係,魔女不是炷瑤嗎?你怎能……”
“於大哥,魔族其實是有兩大派係組合而成,一派視人族如食材,根本不當生靈看待。其實這主要是人族修士多卑劣之徒,又性情狡詐使然。另一派……”
於巳一聽,這回便了然了。魔族兩派。一派主張以人族生靈為食,欲除之而後快。這一派眼中稱其為敵人的,隻是妖族修士。
一派是得到與坤冥星域相鄰不遠的大陸星域滅絕的教訓,主張所有生靈團結在一起,共存共榮。
這樣方可以群策群力的共商大計,能防患於各族廝殺,以免坤冥星域淪為第二個滅絕星域。
那時魔族的魔尊炷鞅便是敵視人族生靈的魔首,把持著魔族修真界修士和魔族生靈的統領權。
組織了兩大魔人軍團,一個是以魔修組成,對抗人、妖二族修真界。一個是以魔族普通生靈組合成魔軍,對付人族凡塵界。
公冶芷萱她的父親公冶一博隻是實力強大魔族的一個部落統領,在魔族內司職“行魔堂”堂主。
他便是與魔王炷鞅對立派係的代表,他主張的便是與各族共存共榮的信條。
在無數年前,魔族因嗜殺成性,凶殘暴虐而聞名於巽離州。
後來許多人族大能修士以強悍的修為將其壓製下來,並且將所有的魔族修士驅逐進巽離州最東部的魔鄉。這魔鄉與坤淼州的洪荒域極為相似。
後來,在巽離州這方地域便被稱為魔域了。
公冶一博最初也是在巽離州最東部的魔域修行。與炷鞅同紀元、同時期。
而就在這時候,炷鞅和公冶一博在此地域內強勢崛起。那個時候,這魔域的環境極為惡劣。劇烈的對流氣旋形成狂暴的風潮,時時肆虐與此。
恐怖的沙石成風,使疆域內始終漫溢破壞所有的惡劣氣候,時刻侵襲這片區域。
魔族修士意韌誌堅,克服一切的困難,曆經無盡歲月的努力,將劇烈的靈氣對流形成狂烈的風潮和不適宜族群居住的氣候疏通、縷順、分化、治理。
從而才令得這片區域變得變得適合魔族修士生存,變得極其適合魔族修士修煉的一域。
炷鞅和公冶一博便是在這改造魔鄉之域的背景下,湧現出的兩個魔族部落的首領。
他們帶領各自的魔族修士,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相關文明,建造了自己的一支攻無不克的魔軍。
那時候,魔族的內戰從來沒有停止過,代表凶殘、暴虐的一方魔族修士,與代表以魔族修士的利益為第一的公冶一博,進行了不間斷的戰爭。
但自從發生人族與妖族戰爭之後,魔族之間內部的廝殺爭鬥逐漸減少。後來因炷鞅與公冶一博合作,派出了魔族修士加入到了抗擊“異妖”生物的戰列之中。
使得炷鞅與公冶一博產生了一定的友情,於是二人以兩大巨頭的勢力,終止了魔族的內戰。
繼而,魔族戰事逐漸減少。這要歸功炷鞅和公冶一博的不懈努力,以二人之力,以符合當時天道的心性折服了魔族群雄。逐漸的成為了此域所有魔族修士的兩大統帥和首領。
隨後,人族修士聯盟也就允許魔族修士進入到巽離州的其它區域。這樣炷鞅和公冶一博方便可以定居在魔域外的陰陽島修煉、生活。
後來陰陽島便成為了魔族修士的聖地,但是炷鞅和公冶一博兩大首領追求的方向不同。
炷鞅向來極富權利欲,而公冶一博更是癡迷修煉和修道。
魔族修士也是需要一個魔尊統領,這樣炷鞅和公冶一博便有了一甲子一比試之說行成。
首屆魔尊被公冶一博讓出,下一個甲子後,為鼓勵魔族修士修行,而準許所有有修為的魔族修士參與。勝出者取代魔尊之職。
公冶一博潛心修煉,曾進入到其它區域修行、曆練。他研悟人族修士的相應典籍、功法,修習人族術法。
博采眾長,不斷的豐富著自己。與此同時,他還娶了妖族的聖女做妻子。為他生下了唯一一女,她便是公冶芷萱。
但好景不長,炷鞅在一次巧合的聚會中,與一名來曆不明的人族修士相識。
這人族修士委實可惡,他做了許多事情,謀劃了許多陷阱,使得炷鞅的魔族之人的本性得到肆意的爆發。
所以公冶一博將目標對向了炷鞅,但是炷鞅的勢力太為強大。
公冶一博也不想引起大規模的內戰,隻能暗地裏等候甲子之約的來臨,將魔尊之位奪回。
四年前,公冶一博愛惜於巳的才思,陽奉陰違,沒有按炷鞅的命令行事,於巳方沒有被淩遲處死。
公冶芷萱更是人小鬼大,抓住父親故意遺漏的疏忽,神不知鬼不覺地放走了於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