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綰沉聲道:</p>
“失田一事,臣也有所耳聞。”</p>
“自古以來,田產之事,都是國之大政。”</p>
“夏商周叁代,都不許易田,但在那時,各家卻言不許易田, 則民如死水,是以,大爭之世開啟,便有了買賣土地之先河,隨即風靡天下。”</p>
“言曰:使民有活力也!”</p>
“然則。”</p>
“既有田產買賣之法,兼並之禍便在所難免, 根除兼並, 猶如為淵驅魚,非是一朝一夕能辦到。”</p>
</p>
“穆先王當年也有所意動。”</p>
“好在商君及時勸止,並立行了新法。”</p>
“即便如此,當年也有不少老氏族欲阻止變法,最後是商君言行令止,斬殺了數千名不服新法的老氏族,這才讓田製之法得以推行,也才製住大秦的土地買賣之風。”</p>
“大世之爭這兩百年。”</p>
“其餘六國皆改變了田製,但當時變法說的‘使民有活力’,卻是從來沒有體現出來,若論糧食產量,秦當屬天下之最,若論民之活力, 秦也為天下之最, 天下莫能匹敵。”</p>
“大秦維持舊製,卻是更勝一籌。”</p>
“縱觀各國變法,最後強盛的非是各國公族, 而是各國內部的各大世族和豪強, 當年‘叁代不許易田,民則如死水’的傳聞,或許本就是一場陰謀,隻是山東各國的公族沒有察覺,反倒陷入了其中。”</p>
“當年陛下遷山東豪強入鹹陽。”</p>
“他們中有的來鹹陽已近十年,最少的也有五六年了。”</p>
“但這些家族依舊維持著過往奢侈生活,他們就算家底雄厚,但也不至於這麽奢華,長達這麽多年,家中這麽多人,竟無一人縮衣減食,這豈不怪哉?”</p>
“以臣之見,他們之所以能繼續揮霍無度,恐怕就是靠過往吞並的民田支撐著。”</p>
“這些年,不少郡縣其實有上書。”</p>
“地方上的田產弊桉日漸增多,諸多冤獄皆牽涉到土地買賣,甚至已經有公然奪田之事發生,但臣每次派人下去深查,這些桉件立即就變得若明若暗起來,根本查不下去。”</p>
“隻不過當時朝堂立行新政, 大部分朝臣都盯著六國複辟, 以及匈奴百越這些外患,幾乎沒多少人注意到田產之事,因而這事很少為人矚目,臣也下意識忽略了。”</p>
“當時陛下立行天下執一!”</p>
“即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地同域等萬般統一,這田製自然也要統一,皆與大秦的田製相同,因而這山東郡縣的田製也當不許買賣。”</p>
“臣當時認為,數年之後,田製也將統一。”</p>
“田產買賣一事也當終止。”</p>
“現在回想起來,的確是臣疏忽了。”</p>
“山東各地,田地買賣盛行已有兩百餘年,那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何況山東的世族豪強尚在,他們又豈會聽之任之?”</p>
“這次的上書恐非是空穴來風。”</p>
“陛下當慎之又慎。”</p>
嬴政目光微沉,蹙眉道:“老丞相認為他們意欲何為?”</p>
王綰道:</p>
“臣不太清楚。”</p>
“想來應該隻是試探。”</p>
“如今大秦新政越發深入人心,他們中的一些得利者,恐是有些坐不住了,想趁此試探陛下的心思。”</p>
“但大秦的田製在這。”</p>
“他們若真想有所圖,應當是想改變田製。”</p>
嬴政眼中閃過一抹寒光。</p>
大秦強於法,法下踐行的是軍功爵,軍功爵製的基礎就是田地,若是田製改變,軍功爵製也就失去了作用。</p>
大秦也必將陷入溷亂。</p>
嬴政這些年並沒有太多動作,而是在有意壓製六國的複辟勢力,但現在他隱隱感覺風雨欲來。</p>
突然間。</p>
他想起了扶蘇說的叁個建議。</p>
其中就有擬定新田法,不過是打著根除兼並的由頭。</p>
“欲亂我大秦,癡人說夢!”嬴政冷哼道:“但既然這事已經挑明,若是不為所動,聽之任之,豈不是在縱容他們?”</p>
“現在朝中不少大臣進諫,卻是不清他們的意圖。”</p>
“丞相認為當如何處置?”</p>
王綰麵露遲疑道:</p>
“臣不知。”</p>
“但這事不能不解決。”</p>
“若是繼續放任,恐怕山東郡縣用不了多久就會生亂,到時恐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此事並不好處理。”</p>
“臣一時也想不到辦法。”</p>
嬴政點點頭。</p>
他也清楚,讓王綰突然想對策,實在有些強人所難。</p>
他也並不強求。</p>
君臣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大事。</p>
在王綰想告退之際,嬴政朝殿外大聲道:“來人,去少府那邊,給老丞相拿塊藥墨過來。”</p>
很快。</p>
就有宦官捧著一塊藥墨獻上。</p>
嬴政道:</p>
“老丞相,朕知你的退意,但現在朝堂還需要你主持,朕知老丞相精力乏困,就送你一塊藥墨做滋養吧。”</p>
王綰一愣。</p>
他茫然的接過這塊墨寶。</p>
驚疑道:</p>
“陛下,藥墨?”</p>
嬴政笑道:</p>
“這是朕的公子所製,對身體有些裨益。”</p>
“老丞相勞苦功高,繼續如過往宵衣旰食,實在難以維係,朕也不求老丞相殫精竭慮,但求老丞相在丞相府能多待一些時日。”</p>
“替朕多分分憂。”</p>
王綰拜首道:“臣多謝陛下賜寶。”</p>
聞著這散發著澹澹藥香的墨寶,王綰也不禁精神一震,下意識歎道:“長公子真是忠孝節義。”</p>
嬴政搖頭。</p>
“這不是扶蘇獻的。”</p>
王綰一愣。</p>
但他也沒有再多說。</p>
朝嬴政行了一禮,就緩緩的退了出去。</p>
殿內。</p>
嬴政端坐其上。</p>
他拿起扶蘇獻上的竹簡,眼中露出一抹凝重。</p>
冷聲道:</p>
“這是真把朕當六國的王了?”</p>
“當年在六國推行買賣土地之法,導致六國不斷積弱,現在又想故技重施,讓大秦重蹈覆轍?”</p>
“羋宸!”</p>
“還有這些楚係官吏。”</p>
“你們的手伸的有點遠了。”</p>
“還有......”</p>
“扶蘇!”</p>
提到扶蘇。</p>
嬴政眼中就閃過一抹陰翳。</p>
扶蘇為人正直,能力不弱,但深受儒家影響,而且受楚係外戚的影響很深,有時缺少主見,性格也有些偏軟弱了。</p>
他原本很看好扶蘇。</p>
隻是這些年扶蘇讓他越發失望了。</p>
看著這份竹簡,嬴政搖搖頭,他拿起一份空白竹簡,同意了扶蘇的請求,也準許扶蘇去楚地暗查實情,並便宜行事。</p>
寫完。</p>
嬴政低語道:</p>
“扶蘇,朕再給你一次機會。”</p>
“失田一事,臣也有所耳聞。”</p>
“自古以來,田產之事,都是國之大政。”</p>
“夏商周叁代,都不許易田,但在那時,各家卻言不許易田, 則民如死水,是以,大爭之世開啟,便有了買賣土地之先河,隨即風靡天下。”</p>
“言曰:使民有活力也!”</p>
“然則。”</p>
“既有田產買賣之法,兼並之禍便在所難免, 根除兼並, 猶如為淵驅魚,非是一朝一夕能辦到。”</p>
</p>
“穆先王當年也有所意動。”</p>
“好在商君及時勸止,並立行了新法。”</p>
“即便如此,當年也有不少老氏族欲阻止變法,最後是商君言行令止,斬殺了數千名不服新法的老氏族,這才讓田製之法得以推行,也才製住大秦的土地買賣之風。”</p>
“大世之爭這兩百年。”</p>
“其餘六國皆改變了田製,但當時變法說的‘使民有活力’,卻是從來沒有體現出來,若論糧食產量,秦當屬天下之最,若論民之活力, 秦也為天下之最, 天下莫能匹敵。”</p>
“大秦維持舊製,卻是更勝一籌。”</p>
“縱觀各國變法,最後強盛的非是各國公族, 而是各國內部的各大世族和豪強, 當年‘叁代不許易田,民則如死水’的傳聞,或許本就是一場陰謀,隻是山東各國的公族沒有察覺,反倒陷入了其中。”</p>
“當年陛下遷山東豪強入鹹陽。”</p>
“他們中有的來鹹陽已近十年,最少的也有五六年了。”</p>
“但這些家族依舊維持著過往奢侈生活,他們就算家底雄厚,但也不至於這麽奢華,長達這麽多年,家中這麽多人,竟無一人縮衣減食,這豈不怪哉?”</p>
“以臣之見,他們之所以能繼續揮霍無度,恐怕就是靠過往吞並的民田支撐著。”</p>
“這些年,不少郡縣其實有上書。”</p>
“地方上的田產弊桉日漸增多,諸多冤獄皆牽涉到土地買賣,甚至已經有公然奪田之事發生,但臣每次派人下去深查,這些桉件立即就變得若明若暗起來,根本查不下去。”</p>
“隻不過當時朝堂立行新政, 大部分朝臣都盯著六國複辟, 以及匈奴百越這些外患,幾乎沒多少人注意到田產之事,因而這事很少為人矚目,臣也下意識忽略了。”</p>
“當時陛下立行天下執一!”</p>
“即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地同域等萬般統一,這田製自然也要統一,皆與大秦的田製相同,因而這山東郡縣的田製也當不許買賣。”</p>
“臣當時認為,數年之後,田製也將統一。”</p>
“田產買賣一事也當終止。”</p>
“現在回想起來,的確是臣疏忽了。”</p>
“山東各地,田地買賣盛行已有兩百餘年,那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何況山東的世族豪強尚在,他們又豈會聽之任之?”</p>
“這次的上書恐非是空穴來風。”</p>
“陛下當慎之又慎。”</p>
嬴政目光微沉,蹙眉道:“老丞相認為他們意欲何為?”</p>
王綰道:</p>
“臣不太清楚。”</p>
“想來應該隻是試探。”</p>
“如今大秦新政越發深入人心,他們中的一些得利者,恐是有些坐不住了,想趁此試探陛下的心思。”</p>
“但大秦的田製在這。”</p>
“他們若真想有所圖,應當是想改變田製。”</p>
嬴政眼中閃過一抹寒光。</p>
大秦強於法,法下踐行的是軍功爵,軍功爵製的基礎就是田地,若是田製改變,軍功爵製也就失去了作用。</p>
大秦也必將陷入溷亂。</p>
嬴政這些年並沒有太多動作,而是在有意壓製六國的複辟勢力,但現在他隱隱感覺風雨欲來。</p>
突然間。</p>
他想起了扶蘇說的叁個建議。</p>
其中就有擬定新田法,不過是打著根除兼並的由頭。</p>
“欲亂我大秦,癡人說夢!”嬴政冷哼道:“但既然這事已經挑明,若是不為所動,聽之任之,豈不是在縱容他們?”</p>
“現在朝中不少大臣進諫,卻是不清他們的意圖。”</p>
“丞相認為當如何處置?”</p>
王綰麵露遲疑道:</p>
“臣不知。”</p>
“但這事不能不解決。”</p>
“若是繼續放任,恐怕山東郡縣用不了多久就會生亂,到時恐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此事並不好處理。”</p>
“臣一時也想不到辦法。”</p>
嬴政點點頭。</p>
他也清楚,讓王綰突然想對策,實在有些強人所難。</p>
他也並不強求。</p>
君臣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大事。</p>
在王綰想告退之際,嬴政朝殿外大聲道:“來人,去少府那邊,給老丞相拿塊藥墨過來。”</p>
很快。</p>
就有宦官捧著一塊藥墨獻上。</p>
嬴政道:</p>
“老丞相,朕知你的退意,但現在朝堂還需要你主持,朕知老丞相精力乏困,就送你一塊藥墨做滋養吧。”</p>
王綰一愣。</p>
他茫然的接過這塊墨寶。</p>
驚疑道:</p>
“陛下,藥墨?”</p>
嬴政笑道:</p>
“這是朕的公子所製,對身體有些裨益。”</p>
“老丞相勞苦功高,繼續如過往宵衣旰食,實在難以維係,朕也不求老丞相殫精竭慮,但求老丞相在丞相府能多待一些時日。”</p>
“替朕多分分憂。”</p>
王綰拜首道:“臣多謝陛下賜寶。”</p>
聞著這散發著澹澹藥香的墨寶,王綰也不禁精神一震,下意識歎道:“長公子真是忠孝節義。”</p>
嬴政搖頭。</p>
“這不是扶蘇獻的。”</p>
王綰一愣。</p>
但他也沒有再多說。</p>
朝嬴政行了一禮,就緩緩的退了出去。</p>
殿內。</p>
嬴政端坐其上。</p>
他拿起扶蘇獻上的竹簡,眼中露出一抹凝重。</p>
冷聲道:</p>
“這是真把朕當六國的王了?”</p>
“當年在六國推行買賣土地之法,導致六國不斷積弱,現在又想故技重施,讓大秦重蹈覆轍?”</p>
“羋宸!”</p>
“還有這些楚係官吏。”</p>
“你們的手伸的有點遠了。”</p>
“還有......”</p>
“扶蘇!”</p>
提到扶蘇。</p>
嬴政眼中就閃過一抹陰翳。</p>
扶蘇為人正直,能力不弱,但深受儒家影響,而且受楚係外戚的影響很深,有時缺少主見,性格也有些偏軟弱了。</p>
他原本很看好扶蘇。</p>
隻是這些年扶蘇讓他越發失望了。</p>
看著這份竹簡,嬴政搖搖頭,他拿起一份空白竹簡,同意了扶蘇的請求,也準許扶蘇去楚地暗查實情,並便宜行事。</p>
寫完。</p>
嬴政低語道:</p>
“扶蘇,朕再給你一次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