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賈的分量不可謂不重。</p>
朝廷九卿之一。</p>
但他的一字一句,卻句句誅心,看似有理有據的辯駁,實則是將華阜說的話全盤否定,悄無聲息間,就定了改政的基調。</p>
說話功夫屬實了得。</p>
原本經過華阜和鄭國的辯論,改田政之勢早已铩止, 但有了姚賈這一番話,改田政之勢又重新占據了優勢。</p>
更令人心驚的是。</p>
姚賈的話讓人無可置否,甚至挑不出太多問題。</p>
他沒有明說自己的建議,也沒有表態支持長公子,隻是稍微提了一下說長公子的田政不宜長久,但他的一言一行,全程都在說要事急從權,要便宜行事。</p>
如何行事?</p>
自然是用短時奏效的辦法。</p>
但短時能奏效的, 眼下就長公子提的。</p>
姚賈隻字不提支持長公子,但卻句句不離支持長公子,這等口舌之燦,不愧為當年遊說六國的名士。</p>
經姚賈這麽一攪合,朝堂形式已瞬間翻轉。</p>
華阜麵色極為難看。</p>
他雙眼死死盯著姚賈,好似要將此人看穿。</p>
姚賈卻是泰然處之。</p>
不露聲色。</p>
“臣認為不妥。”楊端和起身,打破了舉殿的探討。</p>
他高聲道:</p>
“奉常所言句句有理。”</p>
“但在理嗎?”</p>
“臣卻是不敢苟同。”</p>
“現今朝堂,眼下的爭議就是當不當推行‘使黔首自實田’,滿朝大臣的奏疏,大多都是力薦,但我這幾天聽來聽去,隻聽到了這個政令的好處,難道這個政令就沒有弊端?”</p>
“我不信沒有。”</p>
“不知哪位能給我講一下弊端?”</p>
全場靜默。</p>
眾人對視, 但無人吱聲。</p>
楊端和冷笑道:</p>
“既然你們不說,那我來說。”</p>
“使黔首自實田看似不錯, 隻是諸位是否忽略了一個問題, 黔首主動上報田地, 失田的黔首自然會如實上報,地方豪強其實也會如實上報, 但這一來一去,黔首徹底失了田,豪強卻如願得了田。”</p>
“這豈不是在縱容土地兼並?”</p>
“大秦可是以法立國的,焉能容忍地方目無法度?”</p>
“法不可越!”</p>
“再則。”</p>
“你們的建議是什麽?”</p>
“讓失田黔首去種官田,這就更加荒謬了。”</p>
“官田產出皆屬於朝廷,讓失田黔首去耕種,豈不是在耗費大秦國力,以養地方豪強和貪官汙吏?”</p>
“立國以來,朝廷大政不斷。”</p>
“而每項大政都極為耗費錢糧,現在你們又在這鼓吹自斷一臂,長此以往,大秦隻會愈發羸弱,等到朝廷入不敷出,天下突然生變,或者匈奴、百越來犯,朝廷豈不是毫無招架之力?”</p>
“這如何能行?”</p>
“你們這提議,非是緩兵之策,而是疲秦之計!”</p>
“這若推行, 大秦危矣!”</p>
這時。</p>
孔鮒終於開口了。</p>
他說道:</p>
“《論語》有雲: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p>
“無論是治國,還是在祭祀方麵,足食都應當位於首要位置,而足食對應的就是人的生存。”</p>
“眼下黔首幾近活不下去。”</p>
“朝廷不當去進行各種算計,而是該去解決民眾的生存問題。”</p>
“誠然。”</p>
“凡是皆有利弊。”</p>
“楊禦史說的不無道理。”</p>
“但楊禦史可知,天下未一統之前,大秦人口已占天下半數,而那時秦地占天下不到三成,以不到三成之地,養活天下半數人口,這是何等豐功偉業?”公元前230年,秦是八十萬平方公裏土地,人口一千兩百多萬。</p>
一統後麵積三百多,人口三千萬。</p>
未一統前,秦國人口占比是天下一半到四分之三之間。</p>
“現今天下一統,百姓安居。”</p>
“而陛下當年遷大量六國貴族於鹹陽,這是不是意味著,本就人口不足的山東之地,人口是不是更少了?”</p>
“山東郡縣其實是地廣人稀!”</p>
“官田大多閑置。”</p>
“把沒有產出的官田,交給失田黔首有何不可?”</p>
“若是朝廷不願,大可鼓勵百姓開荒,以山東各地的現狀,隻要容許開荒,百姓大抵是死不了的。”</p>
“但朝廷必須給百姓減負。”</p>
“不然人人背著上百畝田地的租稅去開荒,人都壓垮了,又哪有心氣去開荒?”</p>
“如此。”</p>
“推行使黔首自實田後。”</p>
“官府既有租稅不減,甚至還有新增租稅,朝廷的官田依舊是歸朝廷,大家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p>
孔鮒話音剛落。</p>
鄭國直接起身怒罵道:“孔鮒你少在這胡說八道,就你這能力,也配被稱為名士?簡直是名士之恥。”</p>
孔鮒麵色通紅。孔鮒曆史上也挺廢材,他弟弟子襄,也就是孔騰還挺厲害的</p>
憤然道:</p>
“士可殺不可辱。”</p>
“我這說的哪有問題?”</p>
鄭國喝道:</p>
“哪有問題?”</p>
“你說的哪都有問題!”</p>
“大秦能以不足三成之地,養活天下半數之人,是因為大秦坐擁巴蜀和關中兩大糧倉,這豈是山東六地能比擬的?”</p>
“山東地廣人稀,更是無稽之談。”</p>
“覆滅的六國,除了趙楚,其他四國,哪有大規模抵抗過?他們的人口根本就沒有減少太多,大秦一統天下之後,各郡縣的人口其實都在快速增加。”</p>
“而且......”</p>
“天下可耕種的田地並不多!”</p>
“不然山東郡縣何至於土地兼並如此嚴重?”</p>
“你這難道不是在胡說八道?”</p>
“至於開荒。”</p>
“嗬嗬。”</p>
“孔鮒你到過田間地頭過嗎?”</p>
“春秋尹始,無論是秦,還是其他諸侯,百姓開荒,官府必定承諾三年不征租稅,因為適合耕種的田地,早就被百姓拿來耕種的,隻有不適合耕種的才要開荒。”</p>
</p>
“即便如此。”</p>
“曆年敢去開荒的人都很少。”</p>
“因何?”</p>
“因為開荒大多是數年見不到收成,數年沒有收成,哪有人敢在吃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去開荒?”</p>
“你的話簡直蠢的離譜。”</p>
眾朝臣也是哄堂大笑。</p>
孔鮒麵色漲紅,辯解道:“我隻是打個比方,我怎麽可能不知道這些?鄭國你這廝,豈能把戲言當真?”</p>
“這不是害我?”</p>
鄭國冷哼一聲,不為所動。</p>
這個孔鮒分明荒謬的可笑,卻總裝作一副悲天憫人之相,還喜歡大言不慚的指指點點,若非頂著孔門的名號,文通君這名號是怎麽都落不到他頭上。</p>
完全是個無能之輩!</p>
見狀。</p>
子襄暗自歎了口氣。</p>
他來之前就多次叮囑,讓兄長不要隨意出言。</p>
這事與他們無關,這是朝臣之間的爭執,他們沒必要卷入其中。</p>
隻是自己這兄長,能力不行,卻偏好出風頭,心中有了點想法,就急著去賣弄,這下直接把臉都丟盡了。</p>
但孔鮒畢竟是自己兄長。</p>
他不能不護。</p>
子襄道:</p>
“我兄長並非此意。”</p>
“但楊禦史所言的確不妥。”</p>
“正如姚奉常所言,田政隻是臨時應急,非是長久之策,因而就算把官田租給失田黔首,官府也不會損失太多,等田製世人皆知時,未嚐不能把官田收回來。”</p>
“這次改田政。”</p>
“本質上就是一次應急之政。”</p>
“何須這麽精於算計?”</p>
“隻要能讓黔首有田地耕種,保證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不至於起來鬧事,這個政策就是好政策。”</p>
“雖然前期有損朝廷,但長久來看,對朝堂是利大於弊。”</p>
聞言。</p>
眾博士齊聲喝了一聲彩。</p>
不少朝臣附和道:</p>
“說的不錯。”</p>
“這次田政就是應急之政,何須在意那麽多?”</p>
“隻要能穩住地方,等朝廷騰出手,清查地方官吏,等把地方的蛀蟲官吏清理掉,這田政自然就終止了。”</p>
“這點損失倒是可以接受。”</p>
“......”</p>
一時間。</p>
不少朝臣開始表態。</p>
他們都同意推行臨時新田政。</p>
在場麵一邊倒之時。</p>
李斯起身了。</p>
“陛下,老臣有奏對。”</p>
“廷尉盡說。”嬴政平靜道。</p>
李斯作揖。</p>
隨即轉身看向了百官。</p>
冷聲道:</p>
“今日議政,本該由老丞相稟報政事,博士周青臣卻僭越發聲,繼而引發了後續眾人的私鬥內耗。”</p>
“秦政自有法度,豈能如此行事?”</p>
“周青臣當罰!”</p>
“對於這次田政之事,李斯認為,事非尋常也。”</p>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p>
“田政事出突然。”</p>
“猶有風雨如晦之暗潮催動。”</p>
“所謂颶風起於青萍之末,此等洶洶之勢,卻實在有些莫名,隻是土地兼並屬實,朝堂也不當讓其繼續蔓延成災。”</p>
“方才眾人的發言,私鬥遠大於議政。”</p>
“道理沒有越辯越明,反倒各種混淆是非,讓人越發對田政之事迷湖,而且就通過幾人之言,不少朝臣就妄下決斷,議政豈能這麽馬虎了事?”</p>
李斯的語氣並不強烈。</p>
但一字一句間,卻是讓眾人冷汗直冒。</p>
姚賈也抬頭看了眼李斯。</p>
李斯繼續道:</p>
“前麵有人說田政隻是應急之政。”</p>
“簡直荒唐!”</p>
“田政是有律法支撐的。”</p>
“豈是一句應急之政,就能直接定性的?”</p>
“朝堂說其為應急之政,地方黔首會這麽認為嗎?地方的豪強世族也會這麽認為嗎?”</p>
“田令一下。”</p>
“就意味著豪強世族兼並合法。”</p>
“到時就算田政廢除,他們手持的契書也是合法的,在他們沒有違法的情況下,朝廷有什麽理由強行收回?”</p>
“靠朝令夕改嗎?”</p>
“再則。”</p>
“六國貴族遷到鹹陽已有數年,但這些年內,可曾見到他們越發衰敗?誰敢直言,他們就不是靠吞並民田支撐著?”</p>
“修改田政。”</p>
“豈不是在助六國餘孽複辟?”</p>
“這麽多棘手問題亟待解決,你們卻在這顧左右而言其他,公然置己於私鬥內耗。”</p>
“這豈不是在把議政當兒戲?”</p>
“何等荒唐!!!”</p>
朝廷九卿之一。</p>
但他的一字一句,卻句句誅心,看似有理有據的辯駁,實則是將華阜說的話全盤否定,悄無聲息間,就定了改政的基調。</p>
說話功夫屬實了得。</p>
原本經過華阜和鄭國的辯論,改田政之勢早已铩止, 但有了姚賈這一番話,改田政之勢又重新占據了優勢。</p>
更令人心驚的是。</p>
姚賈的話讓人無可置否,甚至挑不出太多問題。</p>
他沒有明說自己的建議,也沒有表態支持長公子,隻是稍微提了一下說長公子的田政不宜長久,但他的一言一行,全程都在說要事急從權,要便宜行事。</p>
如何行事?</p>
自然是用短時奏效的辦法。</p>
但短時能奏效的, 眼下就長公子提的。</p>
姚賈隻字不提支持長公子,但卻句句不離支持長公子,這等口舌之燦,不愧為當年遊說六國的名士。</p>
經姚賈這麽一攪合,朝堂形式已瞬間翻轉。</p>
華阜麵色極為難看。</p>
他雙眼死死盯著姚賈,好似要將此人看穿。</p>
姚賈卻是泰然處之。</p>
不露聲色。</p>
“臣認為不妥。”楊端和起身,打破了舉殿的探討。</p>
他高聲道:</p>
“奉常所言句句有理。”</p>
“但在理嗎?”</p>
“臣卻是不敢苟同。”</p>
“現今朝堂,眼下的爭議就是當不當推行‘使黔首自實田’,滿朝大臣的奏疏,大多都是力薦,但我這幾天聽來聽去,隻聽到了這個政令的好處,難道這個政令就沒有弊端?”</p>
“我不信沒有。”</p>
“不知哪位能給我講一下弊端?”</p>
全場靜默。</p>
眾人對視, 但無人吱聲。</p>
楊端和冷笑道:</p>
“既然你們不說,那我來說。”</p>
“使黔首自實田看似不錯, 隻是諸位是否忽略了一個問題, 黔首主動上報田地, 失田的黔首自然會如實上報,地方豪強其實也會如實上報, 但這一來一去,黔首徹底失了田,豪強卻如願得了田。”</p>
“這豈不是在縱容土地兼並?”</p>
“大秦可是以法立國的,焉能容忍地方目無法度?”</p>
“法不可越!”</p>
“再則。”</p>
“你們的建議是什麽?”</p>
“讓失田黔首去種官田,這就更加荒謬了。”</p>
“官田產出皆屬於朝廷,讓失田黔首去耕種,豈不是在耗費大秦國力,以養地方豪強和貪官汙吏?”</p>
“立國以來,朝廷大政不斷。”</p>
“而每項大政都極為耗費錢糧,現在你們又在這鼓吹自斷一臂,長此以往,大秦隻會愈發羸弱,等到朝廷入不敷出,天下突然生變,或者匈奴、百越來犯,朝廷豈不是毫無招架之力?”</p>
“這如何能行?”</p>
“你們這提議,非是緩兵之策,而是疲秦之計!”</p>
“這若推行, 大秦危矣!”</p>
這時。</p>
孔鮒終於開口了。</p>
他說道:</p>
“《論語》有雲: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p>
“無論是治國,還是在祭祀方麵,足食都應當位於首要位置,而足食對應的就是人的生存。”</p>
“眼下黔首幾近活不下去。”</p>
“朝廷不當去進行各種算計,而是該去解決民眾的生存問題。”</p>
“誠然。”</p>
“凡是皆有利弊。”</p>
“楊禦史說的不無道理。”</p>
“但楊禦史可知,天下未一統之前,大秦人口已占天下半數,而那時秦地占天下不到三成,以不到三成之地,養活天下半數人口,這是何等豐功偉業?”公元前230年,秦是八十萬平方公裏土地,人口一千兩百多萬。</p>
一統後麵積三百多,人口三千萬。</p>
未一統前,秦國人口占比是天下一半到四分之三之間。</p>
“現今天下一統,百姓安居。”</p>
“而陛下當年遷大量六國貴族於鹹陽,這是不是意味著,本就人口不足的山東之地,人口是不是更少了?”</p>
“山東郡縣其實是地廣人稀!”</p>
“官田大多閑置。”</p>
“把沒有產出的官田,交給失田黔首有何不可?”</p>
“若是朝廷不願,大可鼓勵百姓開荒,以山東各地的現狀,隻要容許開荒,百姓大抵是死不了的。”</p>
“但朝廷必須給百姓減負。”</p>
“不然人人背著上百畝田地的租稅去開荒,人都壓垮了,又哪有心氣去開荒?”</p>
“如此。”</p>
“推行使黔首自實田後。”</p>
“官府既有租稅不減,甚至還有新增租稅,朝廷的官田依舊是歸朝廷,大家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p>
孔鮒話音剛落。</p>
鄭國直接起身怒罵道:“孔鮒你少在這胡說八道,就你這能力,也配被稱為名士?簡直是名士之恥。”</p>
孔鮒麵色通紅。孔鮒曆史上也挺廢材,他弟弟子襄,也就是孔騰還挺厲害的</p>
憤然道:</p>
“士可殺不可辱。”</p>
“我這說的哪有問題?”</p>
鄭國喝道:</p>
“哪有問題?”</p>
“你說的哪都有問題!”</p>
“大秦能以不足三成之地,養活天下半數之人,是因為大秦坐擁巴蜀和關中兩大糧倉,這豈是山東六地能比擬的?”</p>
“山東地廣人稀,更是無稽之談。”</p>
“覆滅的六國,除了趙楚,其他四國,哪有大規模抵抗過?他們的人口根本就沒有減少太多,大秦一統天下之後,各郡縣的人口其實都在快速增加。”</p>
“而且......”</p>
“天下可耕種的田地並不多!”</p>
“不然山東郡縣何至於土地兼並如此嚴重?”</p>
“你這難道不是在胡說八道?”</p>
“至於開荒。”</p>
“嗬嗬。”</p>
“孔鮒你到過田間地頭過嗎?”</p>
“春秋尹始,無論是秦,還是其他諸侯,百姓開荒,官府必定承諾三年不征租稅,因為適合耕種的田地,早就被百姓拿來耕種的,隻有不適合耕種的才要開荒。”</p>
</p>
“即便如此。”</p>
“曆年敢去開荒的人都很少。”</p>
“因何?”</p>
“因為開荒大多是數年見不到收成,數年沒有收成,哪有人敢在吃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去開荒?”</p>
“你的話簡直蠢的離譜。”</p>
眾朝臣也是哄堂大笑。</p>
孔鮒麵色漲紅,辯解道:“我隻是打個比方,我怎麽可能不知道這些?鄭國你這廝,豈能把戲言當真?”</p>
“這不是害我?”</p>
鄭國冷哼一聲,不為所動。</p>
這個孔鮒分明荒謬的可笑,卻總裝作一副悲天憫人之相,還喜歡大言不慚的指指點點,若非頂著孔門的名號,文通君這名號是怎麽都落不到他頭上。</p>
完全是個無能之輩!</p>
見狀。</p>
子襄暗自歎了口氣。</p>
他來之前就多次叮囑,讓兄長不要隨意出言。</p>
這事與他們無關,這是朝臣之間的爭執,他們沒必要卷入其中。</p>
隻是自己這兄長,能力不行,卻偏好出風頭,心中有了點想法,就急著去賣弄,這下直接把臉都丟盡了。</p>
但孔鮒畢竟是自己兄長。</p>
他不能不護。</p>
子襄道:</p>
“我兄長並非此意。”</p>
“但楊禦史所言的確不妥。”</p>
“正如姚奉常所言,田政隻是臨時應急,非是長久之策,因而就算把官田租給失田黔首,官府也不會損失太多,等田製世人皆知時,未嚐不能把官田收回來。”</p>
“這次改田政。”</p>
“本質上就是一次應急之政。”</p>
“何須這麽精於算計?”</p>
“隻要能讓黔首有田地耕種,保證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不至於起來鬧事,這個政策就是好政策。”</p>
“雖然前期有損朝廷,但長久來看,對朝堂是利大於弊。”</p>
聞言。</p>
眾博士齊聲喝了一聲彩。</p>
不少朝臣附和道:</p>
“說的不錯。”</p>
“這次田政就是應急之政,何須在意那麽多?”</p>
“隻要能穩住地方,等朝廷騰出手,清查地方官吏,等把地方的蛀蟲官吏清理掉,這田政自然就終止了。”</p>
“這點損失倒是可以接受。”</p>
“......”</p>
一時間。</p>
不少朝臣開始表態。</p>
他們都同意推行臨時新田政。</p>
在場麵一邊倒之時。</p>
李斯起身了。</p>
“陛下,老臣有奏對。”</p>
“廷尉盡說。”嬴政平靜道。</p>
李斯作揖。</p>
隨即轉身看向了百官。</p>
冷聲道:</p>
“今日議政,本該由老丞相稟報政事,博士周青臣卻僭越發聲,繼而引發了後續眾人的私鬥內耗。”</p>
“秦政自有法度,豈能如此行事?”</p>
“周青臣當罰!”</p>
“對於這次田政之事,李斯認為,事非尋常也。”</p>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p>
“田政事出突然。”</p>
“猶有風雨如晦之暗潮催動。”</p>
“所謂颶風起於青萍之末,此等洶洶之勢,卻實在有些莫名,隻是土地兼並屬實,朝堂也不當讓其繼續蔓延成災。”</p>
“方才眾人的發言,私鬥遠大於議政。”</p>
“道理沒有越辯越明,反倒各種混淆是非,讓人越發對田政之事迷湖,而且就通過幾人之言,不少朝臣就妄下決斷,議政豈能這麽馬虎了事?”</p>
李斯的語氣並不強烈。</p>
但一字一句間,卻是讓眾人冷汗直冒。</p>
姚賈也抬頭看了眼李斯。</p>
李斯繼續道:</p>
“前麵有人說田政隻是應急之政。”</p>
“簡直荒唐!”</p>
“田政是有律法支撐的。”</p>
“豈是一句應急之政,就能直接定性的?”</p>
“朝堂說其為應急之政,地方黔首會這麽認為嗎?地方的豪強世族也會這麽認為嗎?”</p>
“田令一下。”</p>
“就意味著豪強世族兼並合法。”</p>
“到時就算田政廢除,他們手持的契書也是合法的,在他們沒有違法的情況下,朝廷有什麽理由強行收回?”</p>
“靠朝令夕改嗎?”</p>
“再則。”</p>
“六國貴族遷到鹹陽已有數年,但這些年內,可曾見到他們越發衰敗?誰敢直言,他們就不是靠吞並民田支撐著?”</p>
“修改田政。”</p>
“豈不是在助六國餘孽複辟?”</p>
“這麽多棘手問題亟待解決,你們卻在這顧左右而言其他,公然置己於私鬥內耗。”</p>
“這豈不是在把議政當兒戲?”</p>
“何等荒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