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p>
叔孫通領著一眾儒家博士走了進來。</p>
秦落衡眉宇皺的更緊了,他沒有起身,直接漠然道:“你們這是何意?”</p>
叔孫通笑道:“聽聞學宮內來了位新博士,便召集大家一起過來看看,不過確實沒看出你有什麽出彩之處。”</p>
“也罷。”</p>
“我便替博士學宮的眾人考校你一二。”</p>
“你可曾得天下士子認可?”</p>
聞言。</p>
秦落衡當即了然。</p>
這些儒家博士隻怕是來找茬的。</p>
叔孫通道:“可曾得天下士子認可?”</p>
“沒有。”秦落衡搖頭。</p>
“可曾博覽群書?”叔孫通繼續道。</p>
“未曾。”</p>
“可曾向陛下提供過治世良策?”</p>
“沒有。”</p>
叔孫通嗤笑道:“你是以醫家身份成為的博士,敢問醫家是百家中的大家嗎?”</p>
“不是。”秦落衡道。</p>
叔孫通又問:“可曾在民間留下賢名、仁名、義名?”</p>
秦落衡繼續搖頭。</p>
四周博士見狀已發出陣陣哄笑。</p>
叔孫通揶揄道:“你一無名,二無才,三非出身大家,也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但你可知學宮中其他博士的來曆?”</p>
秦落衡還是搖頭。</p>
澹澹道:</p>
“沒了解過。”</p>
“也不太想了解這些。”</p>
叔孫通冷哼一聲,嗬斥道:“既然你知道自己無知,為何還端坐席上?見到這麽多博士,還不起身行禮,你莫不以為自己被賜了博士官職,便真能跟我等平起平坐?”</p>
“到場的這些博士,那一人不比你有才具?”</p>
“你焉敢這麽狂妄?”</p>
秦落衡笑道:</p>
“博士之職,是百家甄選而出,何時開始論資排輩?”</p>
“我代表的是醫家,醫家雖然比不上法、儒、墨、道等大家,但總歸是位列百家之列,既然同位百家,豈有高低之分?”</p>
“我的確算是無名無才,但我的博士是陛下授予的。”</p>
“那就意味著是合法的!”</p>
“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大家同為博士,都是為大秦效力,又哪有什麽貴賤之分?而且你隻是個待詔博士,連正經博士都不算,又豈能對我指手畫腳?”</p>
“儒家講禮,而你卻是失禮了!”</p>
叔孫通麵色一滯。</p>
隨即臉色浮現一抹惱怒。</p>
他的確是個待詔博士,但以往學宮中其他人都不會提,畢竟他跟孔鮒關係親近,而孔鮒為陛下欽定的統掌天下文學之人,自然其他人也要敬他三分。</p>
不過此時卻被秦落衡捅破了。</p>
叔孫通冷聲道:</p>
“你就算再伶牙俐齒,也難掩無名無才,博士學宮是要德才兼備的士人,不是要混跡市井,毫無禮儀尊卑的庶民。”</p>
“鑒於你不學無術,我便給你講講,為何是我儒家主導學宮。”</p>
“我儒家尊崇的是禮!”</p>
“像你這種出身市井的人,自然不知什麽是禮,你也不用知道,你隻需要知道,貴賤無序,國將不國!”</p>
“正是你這種不分尊卑的人多了,大秦才顯得越來越亂。”</p>
“而我儒家誌在撥亂反正!”</p>
“誌在恢複諸侯舊製,以王道仁政為主張。”</p>
“當年鄭產變法,聖人便直言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賤無序,何以為國?”</p>
“拋棄禮數,鑄造刑鼎,民眾隻關心鼎上的法律條文,還會尊敬地位高的人嗎?地位高的人,又靠什麽來守住他們的地位和財產?尊卑貴賤的秩序,一旦被打亂,怎能治理好一個國家?”</p>
“你或許理解不了。”</p>
“也罷。”</p>
“我便給你再說細一點。”</p>
“鄭國當時變法,民眾紛紛拋棄禮儀而引證刑書,一字一句都要爭個明白,犯法的桉件自然就多了起來,賄賂更是到處通行,正因為鄭產放棄了禮儀王道仁政,所以鄭國很快就衰敗了。”</p>
“眼下大秦的困頓,與變法的鄭國何異?”</p>
“我儒家在複辟、複禮、複古、仁政等諸多方便,卻是天下獨樹一幟,是故,陛下才如此器重我儒家,就是想讓我儒家改變大秦現有之亂象。”</p>
“你的不通尊卑,正是禍亂之源!”</p>
“你現在可知錯?”</p>
秦落衡失笑道:</p>
“你確定不是在說笑?”</p>
“大秦推行的是法製,何曾跟儒家扯上關係?”</p>
“儒家愚頑無行,屢抗新政法令,種種劣跡世人皆知,你怎敢說那些大話的?”</p>
“再則。”</p>
“儒家在博士學宮占據主導,隻是其他百家不爭罷了。”</p>
“博士學宮看似是天下士子匯聚之所,實則就一遮風擋雨、討論學問之所,也就你儒家會這麽在意,墨家、醫家、農家等諸子百家,那一家不是盡心盡力為大秦效力,哪一家跟儒家一樣,隻知道高談闊論、誇誇其談?”</p>
“你儒家天天說民心天心,但你們真在意過底層人的生計?”</p>
“你們的所作所為才是真的讓人發笑。”</p>
“百無一用是儒家!”</p>
殿中又是一陣頗為難堪的沉默。</p>
良久。</p>
叔孫通才惱羞成怒道:“你一個豎子也敢妄議聖人之言?我儒家推崇的是仁義,這仁自然也包含了黔首,這豈是沒在意底層人生計?你這分明是在曲解我儒家治政!”</p>
“其言可誅!”</p>
聞聲,秦落衡大笑。</p>
開口道:</p>
“我有幸讀過《論語》,也曉一些孔夫子見解。”</p>
“孔夫子一生講仁,儒家更是講了幾百年的仁了,但你儒家可曾給過‘仁’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戰國遊士遍天下,說辭泛九州,但你儒家何時得到器重過?又可曾將哪一國罵倒了?”</p>
“儒家的確推崇仁政!”</p>
“但儒家推崇的仁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p>
“這是對民眾的仁,還是對貴族的仁,你們心中比誰都清楚。”</p>
“儒家講治民眾安居樂業是仁,但阻天下裂土刀兵連綿的仁,儒家從來沒講過,大抵是不願說、不能說,因為說清楚了,你儒家的那個‘仁’便說不通了。”</p>
</p>
“儒家的仁實則是小仁。”</p>
“真正的大仁其實是法家樹立的。”</p>
“商君有言:‘法以愛民,大仁不仁’,韓非子有言:‘嚴家無敗虜,而慈母有敗子’,仁不當是少數人的仁,而當是天下人的仁,唯有民眾奮發,集體遏製罪行膨脹,才能一舉而達大治。”</p>
“這才是大仁!”</p>
“而你儒家敢讓民眾遏製罪行嗎?”</p>
“不敢!”</p>
“因為你們維護的那部分,很多就是罪行本身,你們隻是假借仁義之名,來滿足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滿足自己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虛榮,來滿足自己驕奢**的生活罷了。”</p>
“大秦立國以來,就誌在破華夏數千年之舊製。”</p>
“而你儒家還自甘墮落的紮根在那腐朽的老木之中,跟一群蟲蟻蛇鼠敗葉殘枝為伍,不想著蕩滌汙穢,一心隻想著腐蝕大秦的根基,你們儒家才是誤國、誤民、誤華夏文明的罪人!”</p>
“戰國之世,天下血流成海,淚灑成河,屍骨成山,這麽慘烈的世道,你儒家竟沒得到半點教訓,依舊守著那些陳規舊矩,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p>
“諸子百家那家像儒家這般不思進取?”</p>
“你們儒家把孔夫子捧成聖人,天天把聖人之言掛在嘴邊,各種歪曲誤解,隻為給自己的小人行徑找借口,孔夫子若知道你們那樣曲解自己的話,恐怕會氣的從棺槨中爬出來。”</p>
“難怪莊子當年會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p>
“孔夫子若是不能‘死去’,你們這些盜賊恐永遠不會止歇。”</p>
“你們才是真正的無能無才。”</p>
“正是因為你們無能無才,所以隻能抱著孔夫子不撒手,因為孔夫子是死人,他不能反駁你們的觀點,正因為此,你們才敢這麽變本加厲的索取,你們甚至都不配稱為宵小。”</p>
寬闊敞亮的署房靜如幽穀,秦落衡的聲音持續的回蕩著。</p>
他繼續道:</p>
“我前麵一直沒想通,為何你們要來找我麻煩。”</p>
“但後麵我想通了。”</p>
“容者,兼存也,共處也!”</p>
“然則,天下有善惡正邪,人亦有利害糾葛,政道有變法複辟,學派亦有法先王法後王,此等紛紜糾葛之下,縱使是國家、學派,難道真能一切皆容嗎?”</p>
“不能!”</p>
“而你儒家更是如此!”</p>
“儒家眼中是存不得異己的,正如曆史上,孔夫子不容少正卯,因為孔夫子很清楚一點,言可生亂,亂可滅國,而少正卯的言行,卻是在直抨儒家要害。”</p>
“所謂的聖人治奸,不過是儒家的粉飾之言。”</p>
“實則是鏟除異己罷了。”</p>
“孔夫子尚且容不下少正卯,何況你們這些遠不如孔夫子的人,你們那些照本宣科的才能,稍微被人一指便露餡,你們又怎敢去容下其他人呢?”</p>
“如此小肚雞腸的儒家,豈能主導博士學宮?”</p>
“你們辜負了陛下的厚愛。”</p>
“而始皇其實也低估了你們的危害。”</p>
“儒家的為害其實不在主事,而在鼓噪生事、在滋事發事上,在我看來,天下三害,一為長堤之一蟻,二為大廈之一蟲,三則是儒生之亂言也!”</p>
“你方才用鄭產來舉例,那我也給你們一個建議,你儒家若是還這麽不思進取,那就要做好成為下一個‘少正卯’的打算。”</p>
“大秦容不下亂秦的異己!!!”</p>
叔孫通領著一眾儒家博士走了進來。</p>
秦落衡眉宇皺的更緊了,他沒有起身,直接漠然道:“你們這是何意?”</p>
叔孫通笑道:“聽聞學宮內來了位新博士,便召集大家一起過來看看,不過確實沒看出你有什麽出彩之處。”</p>
“也罷。”</p>
“我便替博士學宮的眾人考校你一二。”</p>
“你可曾得天下士子認可?”</p>
聞言。</p>
秦落衡當即了然。</p>
這些儒家博士隻怕是來找茬的。</p>
叔孫通道:“可曾得天下士子認可?”</p>
“沒有。”秦落衡搖頭。</p>
“可曾博覽群書?”叔孫通繼續道。</p>
“未曾。”</p>
“可曾向陛下提供過治世良策?”</p>
“沒有。”</p>
叔孫通嗤笑道:“你是以醫家身份成為的博士,敢問醫家是百家中的大家嗎?”</p>
“不是。”秦落衡道。</p>
叔孫通又問:“可曾在民間留下賢名、仁名、義名?”</p>
秦落衡繼續搖頭。</p>
四周博士見狀已發出陣陣哄笑。</p>
叔孫通揶揄道:“你一無名,二無才,三非出身大家,也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但你可知學宮中其他博士的來曆?”</p>
秦落衡還是搖頭。</p>
澹澹道:</p>
“沒了解過。”</p>
“也不太想了解這些。”</p>
叔孫通冷哼一聲,嗬斥道:“既然你知道自己無知,為何還端坐席上?見到這麽多博士,還不起身行禮,你莫不以為自己被賜了博士官職,便真能跟我等平起平坐?”</p>
“到場的這些博士,那一人不比你有才具?”</p>
“你焉敢這麽狂妄?”</p>
秦落衡笑道:</p>
“博士之職,是百家甄選而出,何時開始論資排輩?”</p>
“我代表的是醫家,醫家雖然比不上法、儒、墨、道等大家,但總歸是位列百家之列,既然同位百家,豈有高低之分?”</p>
“我的確算是無名無才,但我的博士是陛下授予的。”</p>
“那就意味著是合法的!”</p>
“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大家同為博士,都是為大秦效力,又哪有什麽貴賤之分?而且你隻是個待詔博士,連正經博士都不算,又豈能對我指手畫腳?”</p>
“儒家講禮,而你卻是失禮了!”</p>
叔孫通麵色一滯。</p>
隨即臉色浮現一抹惱怒。</p>
他的確是個待詔博士,但以往學宮中其他人都不會提,畢竟他跟孔鮒關係親近,而孔鮒為陛下欽定的統掌天下文學之人,自然其他人也要敬他三分。</p>
不過此時卻被秦落衡捅破了。</p>
叔孫通冷聲道:</p>
“你就算再伶牙俐齒,也難掩無名無才,博士學宮是要德才兼備的士人,不是要混跡市井,毫無禮儀尊卑的庶民。”</p>
“鑒於你不學無術,我便給你講講,為何是我儒家主導學宮。”</p>
“我儒家尊崇的是禮!”</p>
“像你這種出身市井的人,自然不知什麽是禮,你也不用知道,你隻需要知道,貴賤無序,國將不國!”</p>
“正是你這種不分尊卑的人多了,大秦才顯得越來越亂。”</p>
“而我儒家誌在撥亂反正!”</p>
“誌在恢複諸侯舊製,以王道仁政為主張。”</p>
“當年鄭產變法,聖人便直言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賤無序,何以為國?”</p>
“拋棄禮數,鑄造刑鼎,民眾隻關心鼎上的法律條文,還會尊敬地位高的人嗎?地位高的人,又靠什麽來守住他們的地位和財產?尊卑貴賤的秩序,一旦被打亂,怎能治理好一個國家?”</p>
“你或許理解不了。”</p>
“也罷。”</p>
“我便給你再說細一點。”</p>
“鄭國當時變法,民眾紛紛拋棄禮儀而引證刑書,一字一句都要爭個明白,犯法的桉件自然就多了起來,賄賂更是到處通行,正因為鄭產放棄了禮儀王道仁政,所以鄭國很快就衰敗了。”</p>
“眼下大秦的困頓,與變法的鄭國何異?”</p>
“我儒家在複辟、複禮、複古、仁政等諸多方便,卻是天下獨樹一幟,是故,陛下才如此器重我儒家,就是想讓我儒家改變大秦現有之亂象。”</p>
“你的不通尊卑,正是禍亂之源!”</p>
“你現在可知錯?”</p>
秦落衡失笑道:</p>
“你確定不是在說笑?”</p>
“大秦推行的是法製,何曾跟儒家扯上關係?”</p>
“儒家愚頑無行,屢抗新政法令,種種劣跡世人皆知,你怎敢說那些大話的?”</p>
“再則。”</p>
“儒家在博士學宮占據主導,隻是其他百家不爭罷了。”</p>
“博士學宮看似是天下士子匯聚之所,實則就一遮風擋雨、討論學問之所,也就你儒家會這麽在意,墨家、醫家、農家等諸子百家,那一家不是盡心盡力為大秦效力,哪一家跟儒家一樣,隻知道高談闊論、誇誇其談?”</p>
“你儒家天天說民心天心,但你們真在意過底層人的生計?”</p>
“你們的所作所為才是真的讓人發笑。”</p>
“百無一用是儒家!”</p>
殿中又是一陣頗為難堪的沉默。</p>
良久。</p>
叔孫通才惱羞成怒道:“你一個豎子也敢妄議聖人之言?我儒家推崇的是仁義,這仁自然也包含了黔首,這豈是沒在意底層人生計?你這分明是在曲解我儒家治政!”</p>
“其言可誅!”</p>
聞聲,秦落衡大笑。</p>
開口道:</p>
“我有幸讀過《論語》,也曉一些孔夫子見解。”</p>
“孔夫子一生講仁,儒家更是講了幾百年的仁了,但你儒家可曾給過‘仁’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戰國遊士遍天下,說辭泛九州,但你儒家何時得到器重過?又可曾將哪一國罵倒了?”</p>
“儒家的確推崇仁政!”</p>
“但儒家推崇的仁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p>
“這是對民眾的仁,還是對貴族的仁,你們心中比誰都清楚。”</p>
“儒家講治民眾安居樂業是仁,但阻天下裂土刀兵連綿的仁,儒家從來沒講過,大抵是不願說、不能說,因為說清楚了,你儒家的那個‘仁’便說不通了。”</p>
</p>
“儒家的仁實則是小仁。”</p>
“真正的大仁其實是法家樹立的。”</p>
“商君有言:‘法以愛民,大仁不仁’,韓非子有言:‘嚴家無敗虜,而慈母有敗子’,仁不當是少數人的仁,而當是天下人的仁,唯有民眾奮發,集體遏製罪行膨脹,才能一舉而達大治。”</p>
“這才是大仁!”</p>
“而你儒家敢讓民眾遏製罪行嗎?”</p>
“不敢!”</p>
“因為你們維護的那部分,很多就是罪行本身,你們隻是假借仁義之名,來滿足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滿足自己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虛榮,來滿足自己驕奢**的生活罷了。”</p>
“大秦立國以來,就誌在破華夏數千年之舊製。”</p>
“而你儒家還自甘墮落的紮根在那腐朽的老木之中,跟一群蟲蟻蛇鼠敗葉殘枝為伍,不想著蕩滌汙穢,一心隻想著腐蝕大秦的根基,你們儒家才是誤國、誤民、誤華夏文明的罪人!”</p>
“戰國之世,天下血流成海,淚灑成河,屍骨成山,這麽慘烈的世道,你儒家竟沒得到半點教訓,依舊守著那些陳規舊矩,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p>
“諸子百家那家像儒家這般不思進取?”</p>
“你們儒家把孔夫子捧成聖人,天天把聖人之言掛在嘴邊,各種歪曲誤解,隻為給自己的小人行徑找借口,孔夫子若知道你們那樣曲解自己的話,恐怕會氣的從棺槨中爬出來。”</p>
“難怪莊子當年會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p>
“孔夫子若是不能‘死去’,你們這些盜賊恐永遠不會止歇。”</p>
“你們才是真正的無能無才。”</p>
“正是因為你們無能無才,所以隻能抱著孔夫子不撒手,因為孔夫子是死人,他不能反駁你們的觀點,正因為此,你們才敢這麽變本加厲的索取,你們甚至都不配稱為宵小。”</p>
寬闊敞亮的署房靜如幽穀,秦落衡的聲音持續的回蕩著。</p>
他繼續道:</p>
“我前麵一直沒想通,為何你們要來找我麻煩。”</p>
“但後麵我想通了。”</p>
“容者,兼存也,共處也!”</p>
“然則,天下有善惡正邪,人亦有利害糾葛,政道有變法複辟,學派亦有法先王法後王,此等紛紜糾葛之下,縱使是國家、學派,難道真能一切皆容嗎?”</p>
“不能!”</p>
“而你儒家更是如此!”</p>
“儒家眼中是存不得異己的,正如曆史上,孔夫子不容少正卯,因為孔夫子很清楚一點,言可生亂,亂可滅國,而少正卯的言行,卻是在直抨儒家要害。”</p>
“所謂的聖人治奸,不過是儒家的粉飾之言。”</p>
“實則是鏟除異己罷了。”</p>
“孔夫子尚且容不下少正卯,何況你們這些遠不如孔夫子的人,你們那些照本宣科的才能,稍微被人一指便露餡,你們又怎敢去容下其他人呢?”</p>
“如此小肚雞腸的儒家,豈能主導博士學宮?”</p>
“你們辜負了陛下的厚愛。”</p>
“而始皇其實也低估了你們的危害。”</p>
“儒家的為害其實不在主事,而在鼓噪生事、在滋事發事上,在我看來,天下三害,一為長堤之一蟻,二為大廈之一蟲,三則是儒生之亂言也!”</p>
“你方才用鄭產來舉例,那我也給你們一個建議,你儒家若是還這麽不思進取,那就要做好成為下一個‘少正卯’的打算。”</p>
“大秦容不下亂秦的異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