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落下。</p>
四周瞬間安靜下來。</p>
殿內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秦落衡竟會說出這番話。</p>
而今殿內情況已經分明。</p>
姚賈、馬興等人都是站在扶蘇這邊,他們自然是想推扶蘇更進一步,而華寄、楊端和、羌瘣等人則是站在秦落衡這邊,他們自會極力阻止扶蘇北上。</p>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應該直接反對的秦落衡,此時卻選擇了支持。</p>
這不禁讓眾人愕然。</p>
秦落衡的舉動,不僅華寄等人沒想到,姚賈、扶蘇等人同樣沒想到,氣氛稍顯凝滯後,華寄等人就臉色騰的一變,若非始皇尚在場,恐直接就急的跳起來了。</p>
他們沒辦法不急。</p>
扶蘇一旦北上,得到的好處太多了。</p>
此消彼長。</p>
秦落衡豈非是在自弱?</p>
他們滿眼焦急,甚至恨不得衝到秦落衡身邊,直接讓秦落衡改變主意,而且他們現在認為,秦落衡之所以這麽做,就是因為秦落衡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才做出了這麽輕浮隨意的決定。</p>
</p>
但......</p>
事關儲君之爭,豈能這麽兒戲?</p>
姚賈等人愣神片刻後,臉上露出止不住的喜色。</p>
姚賈連忙道:</p>
“臣認為十公子所言在理。”</p>
“事情權衡不能隻計較個人得失,更當以天下為計。“</p>
“長公子性情疏浚,遠赴北疆,卻是能最大限度籠絡地方民眾,彰顯帝國之威儀,更能安撫久經騷亂的民眾,讓天下萬民感受大秦之昌盛。”</p>
“臣鬥膽再請。”</p>
“請陛下擇長公子北上!”</p>
一語落下。</p>
四周響應者眾多。</p>
扶蘇長身而立,望著目光堅毅的秦落衡,眼中露出一抹複雜之色。</p>
他其實早就做好秦落衡反對的打算,而且秦落衡的確該反對,兩人已不比當初,現在世人皆知,兩人都意在儲君之位,現在雖為兄弟,但同時也互為敵手。</p>
豈能再有想讓一說?</p>
但......</p>
出乎所有人意料。</p>
秦落衡不僅沒有反對,甚至是大加讚成。</p>
這讓扶蘇一時茫然了。</p>
他們心自問,若自己麵對這局麵,會做出如何抉擇?</p>
最後他不得不承認。</p>
他有私心。</p>
他隻會選擇反對。</p>
扶蘇目光深邃的看著秦落衡,心中遙歎道:“十弟啊十弟,你就真的這麽豁達大方嗎?這可是關乎著儲君之位,我卻是不信,你看不出其中的重要,但你為何會選擇讚成?你就真的不擔心我因此扭轉局勢?”</p>
“你就真的如此自信?”</p>
“亦或者,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裏?”</p>
扶蘇眼中露出一抹自嘲。</p>
嬴政看著秦落衡,似也有一些意外。</p>
澹澹道:“理由。”</p>
秦落衡道:</p>
“回稟父皇。”</p>
“兒臣以為,北方雖定,但尚未得安,因而需要一位有能力、有身份的人前去鎮守,滿朝大臣中符合條件的官員並不少,但實則隻有兄長最為合適。”</p>
“其一,北地久經胡患,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兄長為長公子,在民間素有仁義之名,而且還能代表帝國君臣,兄長若是到了北地,定能安撫久經胡患之民眾,讓民眾體會到帝國君臣對北地民眾之關切、之關懷,此唯有兄長能有此效果。”</p>
“其二,匈奴雖倉皇北逃,但邊地依舊有不少胡人。”</p>
“他們依舊為害著邊地。”</p>
“胡人不事生產,又遭遇大敗,資源盡數被毀,而今將要步入寒冬,胡人勢必會不斷越過邊境,搶掠資源,因而坐鎮北地的官員當有一定軍事能力。”</p>
“兒臣不才,隻在學室學了幾月,並不通曉軍事,但在那幾月裏,也知曉了部分軍事之事,而兄長在學室是成功結業的,因而對軍事當有一定精通,由兄長坐鎮,自能指揮若定,不讓匈奴輕易越過雷池。”</p>
“其三,北地將修建長城,以為永久屏障,還要實設邊地郡縣(實際設了二十四縣),還將完成向北河遷徙大量成軍人口之事,這些都需精通內政之人處理。”</p>
“兒臣很是讚成父皇的想法,蒙恬上將軍過去曾任內史,十分精通內政,但北地有三十萬大軍,蒙恬上將軍恐是無暇分身,因而這些事最終是會落到鎮守大臣身上。”</p>
“而天下一統時,兄長便已開始處理國事,又在楚地有了豐富的基層經驗,如今兄長上可處理大政要事,小可處理地方瑣事,上下兼修,屬實是鎮守北地最合適之人選。”</p>
“兒臣正是考慮到這些,所以才欣然讚成兄長北上。”</p>
“請父皇明鑒。”</p>
秦落衡朝嬴政躬身一禮。</p>
秦落衡朝嬴政躬身一禮。</p>
秦落衡的話語落下,四周瞬間安靜。</p>
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側目,他們沒有人想到,秦落衡竟考慮的如此細致,而且真的是以國家為念,以天下為重,全然沒有在乎個人私利。</p>
一切為公!</p>
扶蘇眼中閃過十分複雜的神色。</p>
他真的沒有想到,秦落衡竟這麽真摯,絲毫沒有半點敷衍,更沒有任何矯揉造作,完全是一心為公的在考慮這件事,這讓他不僅暗生慚愧。</p>
華寄等人沉默了。</p>
他們很想替秦落衡辯解。</p>
但現在秦落衡這番話一出,他們已找不到任何辯解之詞。</p>
眼中充滿著無奈、憋屈和無力。</p>
嬴政滿眼欣慰的點點頭。</p>
笑道:</p>
“你能這麽考慮,朕很高興。”</p>
“大秦公子就當有如此覺悟,以身許國,一心為公。”</p>
隨即。</p>
嬴政看向殿下百官。</p>
沉聲道:“你們可還有意見?”</p>
四下安靜。</p>
華寄等人對視一眼,最終都沒再開口。</p>
見狀,嬴政額首道:“既然百官都無意見,那等新春過後,扶蘇你便啟程去北原郡吧。“</p>
“北疆雖已無大型戰事,但胡人依舊生有覬覦華夏之心,因而北疆之事,不能有任何馬虎,更不能有絲毫懈怠,此事事關天下蒼生黎明,你既為百官推崇,莫要辜負了百官對你的期許,更不要忘了你身上擔負的重任。”</p>
扶蘇心神一凝。</p>
沉聲道:</p>
“兒臣絕不敢忘。”</p>
“也絕不會辜負大臣和十弟的信任。”</p>
“兒臣定替父皇守好北疆。”</p>
“請父皇放心!”</p>
嬴政點點頭。</p>
他再次看向朝臣。</p>
開口道:“諸卿可還有事要奏?”</p>
四下無聲。</p>
已再無官員開口。</p>
謁者再三確認之後,終於喊出了大宴結束,在百官齊聲恭送中,嬴政邁步離開了章台宮,而後百官這才緩緩退出大殿。</p>
秦落衡坐在席上,並沒著急著走。</p>
甚至於......</p>
他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還有閑情逸致在桌上寫著什麽。</p>
等四周官員走的差不多時,秦落衡這才起身離開,隻不過,他走出宮殿沒多久,便被一群人圍住了,這些人自是關中氏族。</p>
羌瘣大嗓門嚷道:</p>
“十公子,你為何要讚成長公子北上?你當時要是不同意,我等就算嘴皮子磨破,也定要跟其他官員據理力爭,絕不讓長公子北上,十公子,你可知長公子監軍,會有多大好處?”</p>
“你平素那麽精明,為何在這時就犯了昏?”</p>
聞言。</p>
楊端和當即嗬斥道:</p>
“羌瘣,你又在這胡說八道什麽?”</p>
“十公子輪的到你來說?”</p>
而後,楊端和連忙向秦落衡致歉道:“十公子,羌瘣一直口直心快,這才說了胡言,還請十公子不要放在心上。”</p>
羌瘣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p>
連忙道:</p>
“十公子,我羌瘣一個粗人,剛才真不是有意冒犯公子。”</p>
“我......我......”</p>
羌瘣急的已有些跳腳。</p>
秦落衡輕笑一聲。</p>
不在意道:</p>
“羌瘣將軍母須擔心。”</p>
“我秦落衡何曾是不講道理之人?”</p>
“諸位的好意,我誠心心領,我知道兄長北上對我的影響,也深知其利害,但我同樣有自己的考量,於公於私,兄長北上監軍,都是最合適的,我豈能因一己之私,而誤國誤民?”</p>
“而且......”</p>
“我並不覺得外出掌事適合我。”</p>
甘羅道:</p>
“十公子此話謬也!”</p>
“外出掌事,或許的確不適合公子,但公子已回歸,朝廷更隨之分野,無論公子願與不願,公子都將陷入那場無烽火之紛爭,就算公子有意避讓,甚至是退縮,但長公子一方豈會因此對公子有所容情?他們隻會變本加厲。”</p>
“公子要走的路,實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p>
“公子今日棄一城,明日割十城,得一夕安寢,然公子退舍終有限,而長公子一方進取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假以時日,公子何以安生?”</p>
“公子莫要再有僥幸之心啊!”</p>
甘羅有些急切。</p>
秦落衡麵色很是平靜。</p>
輕笑道:</p>
“諸位母須急躁,我何時退縮過?而今支持兄長,隻是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罷了,再則,我並不覺得兄長北上掌事,對我有什麽影響,在我看來,兄長的確就是最佳人選,我隻是做了一個順水推舟之事,何以讓諸位如此上心動怒?”</p>
“另外......”</p>
“我並不覺得我的做法有錯。”</p>
“或許在諸位心中,讓兄長留在鹹陽,亦或者回到楚地,才是目下最合適的選擇,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兄長北上,其實對我更有利。”</p>
“相比北上。”</p>
“我更願意留在鹹陽。”</p>
“在朝,我能做更多的事。”</p>
“這些事其實遠比安穩北疆重要。”</p>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p>
“而今乾坤未定,誰又能預知後事呢?”</p>
四周瞬間安靜下來。</p>
殿內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秦落衡竟會說出這番話。</p>
而今殿內情況已經分明。</p>
姚賈、馬興等人都是站在扶蘇這邊,他們自然是想推扶蘇更進一步,而華寄、楊端和、羌瘣等人則是站在秦落衡這邊,他們自會極力阻止扶蘇北上。</p>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應該直接反對的秦落衡,此時卻選擇了支持。</p>
這不禁讓眾人愕然。</p>
秦落衡的舉動,不僅華寄等人沒想到,姚賈、扶蘇等人同樣沒想到,氣氛稍顯凝滯後,華寄等人就臉色騰的一變,若非始皇尚在場,恐直接就急的跳起來了。</p>
他們沒辦法不急。</p>
扶蘇一旦北上,得到的好處太多了。</p>
此消彼長。</p>
秦落衡豈非是在自弱?</p>
他們滿眼焦急,甚至恨不得衝到秦落衡身邊,直接讓秦落衡改變主意,而且他們現在認為,秦落衡之所以這麽做,就是因為秦落衡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所以才做出了這麽輕浮隨意的決定。</p>
</p>
但......</p>
事關儲君之爭,豈能這麽兒戲?</p>
姚賈等人愣神片刻後,臉上露出止不住的喜色。</p>
姚賈連忙道:</p>
“臣認為十公子所言在理。”</p>
“事情權衡不能隻計較個人得失,更當以天下為計。“</p>
“長公子性情疏浚,遠赴北疆,卻是能最大限度籠絡地方民眾,彰顯帝國之威儀,更能安撫久經騷亂的民眾,讓天下萬民感受大秦之昌盛。”</p>
“臣鬥膽再請。”</p>
“請陛下擇長公子北上!”</p>
一語落下。</p>
四周響應者眾多。</p>
扶蘇長身而立,望著目光堅毅的秦落衡,眼中露出一抹複雜之色。</p>
他其實早就做好秦落衡反對的打算,而且秦落衡的確該反對,兩人已不比當初,現在世人皆知,兩人都意在儲君之位,現在雖為兄弟,但同時也互為敵手。</p>
豈能再有想讓一說?</p>
但......</p>
出乎所有人意料。</p>
秦落衡不僅沒有反對,甚至是大加讚成。</p>
這讓扶蘇一時茫然了。</p>
他們心自問,若自己麵對這局麵,會做出如何抉擇?</p>
最後他不得不承認。</p>
他有私心。</p>
他隻會選擇反對。</p>
扶蘇目光深邃的看著秦落衡,心中遙歎道:“十弟啊十弟,你就真的這麽豁達大方嗎?這可是關乎著儲君之位,我卻是不信,你看不出其中的重要,但你為何會選擇讚成?你就真的不擔心我因此扭轉局勢?”</p>
“你就真的如此自信?”</p>
“亦或者,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裏?”</p>
扶蘇眼中露出一抹自嘲。</p>
嬴政看著秦落衡,似也有一些意外。</p>
澹澹道:“理由。”</p>
秦落衡道:</p>
“回稟父皇。”</p>
“兒臣以為,北方雖定,但尚未得安,因而需要一位有能力、有身份的人前去鎮守,滿朝大臣中符合條件的官員並不少,但實則隻有兄長最為合適。”</p>
“其一,北地久經胡患,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兄長為長公子,在民間素有仁義之名,而且還能代表帝國君臣,兄長若是到了北地,定能安撫久經胡患之民眾,讓民眾體會到帝國君臣對北地民眾之關切、之關懷,此唯有兄長能有此效果。”</p>
“其二,匈奴雖倉皇北逃,但邊地依舊有不少胡人。”</p>
“他們依舊為害著邊地。”</p>
“胡人不事生產,又遭遇大敗,資源盡數被毀,而今將要步入寒冬,胡人勢必會不斷越過邊境,搶掠資源,因而坐鎮北地的官員當有一定軍事能力。”</p>
“兒臣不才,隻在學室學了幾月,並不通曉軍事,但在那幾月裏,也知曉了部分軍事之事,而兄長在學室是成功結業的,因而對軍事當有一定精通,由兄長坐鎮,自能指揮若定,不讓匈奴輕易越過雷池。”</p>
“其三,北地將修建長城,以為永久屏障,還要實設邊地郡縣(實際設了二十四縣),還將完成向北河遷徙大量成軍人口之事,這些都需精通內政之人處理。”</p>
“兒臣很是讚成父皇的想法,蒙恬上將軍過去曾任內史,十分精通內政,但北地有三十萬大軍,蒙恬上將軍恐是無暇分身,因而這些事最終是會落到鎮守大臣身上。”</p>
“而天下一統時,兄長便已開始處理國事,又在楚地有了豐富的基層經驗,如今兄長上可處理大政要事,小可處理地方瑣事,上下兼修,屬實是鎮守北地最合適之人選。”</p>
“兒臣正是考慮到這些,所以才欣然讚成兄長北上。”</p>
“請父皇明鑒。”</p>
秦落衡朝嬴政躬身一禮。</p>
秦落衡朝嬴政躬身一禮。</p>
秦落衡的話語落下,四周瞬間安靜。</p>
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側目,他們沒有人想到,秦落衡竟考慮的如此細致,而且真的是以國家為念,以天下為重,全然沒有在乎個人私利。</p>
一切為公!</p>
扶蘇眼中閃過十分複雜的神色。</p>
他真的沒有想到,秦落衡竟這麽真摯,絲毫沒有半點敷衍,更沒有任何矯揉造作,完全是一心為公的在考慮這件事,這讓他不僅暗生慚愧。</p>
華寄等人沉默了。</p>
他們很想替秦落衡辯解。</p>
但現在秦落衡這番話一出,他們已找不到任何辯解之詞。</p>
眼中充滿著無奈、憋屈和無力。</p>
嬴政滿眼欣慰的點點頭。</p>
笑道:</p>
“你能這麽考慮,朕很高興。”</p>
“大秦公子就當有如此覺悟,以身許國,一心為公。”</p>
隨即。</p>
嬴政看向殿下百官。</p>
沉聲道:“你們可還有意見?”</p>
四下安靜。</p>
華寄等人對視一眼,最終都沒再開口。</p>
見狀,嬴政額首道:“既然百官都無意見,那等新春過後,扶蘇你便啟程去北原郡吧。“</p>
“北疆雖已無大型戰事,但胡人依舊生有覬覦華夏之心,因而北疆之事,不能有任何馬虎,更不能有絲毫懈怠,此事事關天下蒼生黎明,你既為百官推崇,莫要辜負了百官對你的期許,更不要忘了你身上擔負的重任。”</p>
扶蘇心神一凝。</p>
沉聲道:</p>
“兒臣絕不敢忘。”</p>
“也絕不會辜負大臣和十弟的信任。”</p>
“兒臣定替父皇守好北疆。”</p>
“請父皇放心!”</p>
嬴政點點頭。</p>
他再次看向朝臣。</p>
開口道:“諸卿可還有事要奏?”</p>
四下無聲。</p>
已再無官員開口。</p>
謁者再三確認之後,終於喊出了大宴結束,在百官齊聲恭送中,嬴政邁步離開了章台宮,而後百官這才緩緩退出大殿。</p>
秦落衡坐在席上,並沒著急著走。</p>
甚至於......</p>
他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還有閑情逸致在桌上寫著什麽。</p>
等四周官員走的差不多時,秦落衡這才起身離開,隻不過,他走出宮殿沒多久,便被一群人圍住了,這些人自是關中氏族。</p>
羌瘣大嗓門嚷道:</p>
“十公子,你為何要讚成長公子北上?你當時要是不同意,我等就算嘴皮子磨破,也定要跟其他官員據理力爭,絕不讓長公子北上,十公子,你可知長公子監軍,會有多大好處?”</p>
“你平素那麽精明,為何在這時就犯了昏?”</p>
聞言。</p>
楊端和當即嗬斥道:</p>
“羌瘣,你又在這胡說八道什麽?”</p>
“十公子輪的到你來說?”</p>
而後,楊端和連忙向秦落衡致歉道:“十公子,羌瘣一直口直心快,這才說了胡言,還請十公子不要放在心上。”</p>
羌瘣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p>
連忙道:</p>
“十公子,我羌瘣一個粗人,剛才真不是有意冒犯公子。”</p>
“我......我......”</p>
羌瘣急的已有些跳腳。</p>
秦落衡輕笑一聲。</p>
不在意道:</p>
“羌瘣將軍母須擔心。”</p>
“我秦落衡何曾是不講道理之人?”</p>
“諸位的好意,我誠心心領,我知道兄長北上對我的影響,也深知其利害,但我同樣有自己的考量,於公於私,兄長北上監軍,都是最合適的,我豈能因一己之私,而誤國誤民?”</p>
“而且......”</p>
“我並不覺得外出掌事適合我。”</p>
甘羅道:</p>
“十公子此話謬也!”</p>
“外出掌事,或許的確不適合公子,但公子已回歸,朝廷更隨之分野,無論公子願與不願,公子都將陷入那場無烽火之紛爭,就算公子有意避讓,甚至是退縮,但長公子一方豈會因此對公子有所容情?他們隻會變本加厲。”</p>
“公子要走的路,實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p>
“公子今日棄一城,明日割十城,得一夕安寢,然公子退舍終有限,而長公子一方進取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假以時日,公子何以安生?”</p>
“公子莫要再有僥幸之心啊!”</p>
甘羅有些急切。</p>
秦落衡麵色很是平靜。</p>
輕笑道:</p>
“諸位母須急躁,我何時退縮過?而今支持兄長,隻是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罷了,再則,我並不覺得兄長北上掌事,對我有什麽影響,在我看來,兄長的確就是最佳人選,我隻是做了一個順水推舟之事,何以讓諸位如此上心動怒?”</p>
“另外......”</p>
“我並不覺得我的做法有錯。”</p>
“或許在諸位心中,讓兄長留在鹹陽,亦或者回到楚地,才是目下最合適的選擇,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兄長北上,其實對我更有利。”</p>
“相比北上。”</p>
“我更願意留在鹹陽。”</p>
“在朝,我能做更多的事。”</p>
“這些事其實遠比安穩北疆重要。”</p>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p>
“而今乾坤未定,誰又能預知後事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