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風雨正急,戰亂峙起,而東皇明月卻正在月庭中研究三百六十多個人體的穴位,這些命名規則,有律可循,故曰:福生無量,道門天下。


    針灸學是這片大地上醫學體係中最具特色的學科之一,穴位名字往往都很好聽,但又很難記,其實,穴位的命名均有一定含義,如利用天體地貌命名的日月、上星;參照動植物命名的伏兔、魚際、犢鼻、鶴頂;借助建築物命名的天井、印堂、巨闕等。穴位名字主要分為幾類:


    取象比擬。


    一、與天文星象和氣候比擬命名:天象和氣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內容之一。如日月、上星、天宗、四滿。古人以風為百病之長,因而直接或間接以風命名的諸風穴更多。


    二、與地理地形比擬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與孔穴所在的體表相比擬,這更為多見。山窪無水之處為穀;如合穀、陽穀,山窪流水之處為溪;如陽溪,水所止處為池,如曲池;百川皆歸之處為海,如血海;淺窪水草之地為澤,如少澤;山窪流水之處為谿,如天谿、陽谿;水之細流處為溝,如支溝;水從地出為泉,如湧泉;深潭為淵,如太淵;大川為瀆,有中瀆;深凹有水之處為井,如天井;又有土之高者為丘,如商丘、外丘;大丘為墟,如靈墟;可通行之處為道,如水道、神道、靈道;地理上的門戶為關,如內關、外關、上關、下關;又有直接用山川的名字命名,如昆侖、太乙。


    三、與居處和社會形態比擬命名:如王者所居謂之宮,如紫宮、勞宮;國君所在或人民聚居之處為都,如大都、陰都;財富與人口集中之處為府,如風府、中府;高大門觀謂之闕,如巨闕、神闕;寬敞明亮的居室謂之堂,如玉堂、神堂;堂前門內謂之庭,有神庭、內庭、中庭;廳堂以外的走道謂之廊,如步廊;通風采光之處謂之窗或牖,如天窗、目窗;人可出入、聲可通達之處謂之門,如雲門、關門、幽門;門之半者謂之戶,如氣戶、腦戶;煙囪謂之突,有天突,水突,扶突;凡此等等均為孔穴命名所假借。


    四、以人體髒象與官製比擬命名:如心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脈,而紫宮、神庭、玉堂、神堂,即指為心君所居之宮室,與君主布政之處。如膀胱為水液藏聚的州都之官,得氣化而能出,氣海,水泉,水道等穴,皆可與之相應。


    五、與衣著服飾比擬命名:如絡卻、頭維。


    審形推理。


    一、以所在與鄰近部位推理命名,以各種俞穴為多,如膀胱俞。


    二、以人體局部形象推理命名,根據名稱就可以聯想到大體位置,如頭麵部的百會、上星;四肢的腕骨、偏曆。


    三、以孔穴的功能推理命名,根據孔穴的功能及作用,給予相應的名稱,如承光、承泣、承漿、迎香、地機等。


    四、以經穴的彼此關係命名。


    五、以取穴時的特定體位推理命名,如支正,支溝。


    其他零星命名法。


    因重視而推崇命名,如孔最。了解穴位的含義有如下幾個作用:一、由表知裏:髒腑深藏,經穴四布,經依髒分,穴與髒應。二、顧名知用:穴名與所主病症有關,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三、見名求位:通過對穴名的了解,對於指示穴位所在,也將有助於記憶。四、提高學養。


    東皇明月一邊看古簡,一邊記憶穴位的前世今生!


    手太陰肺經十一個穴。


    一.中府:中,指中氣,即天地之氣;又指中焦、胸中與中間。府,指府庫。中府,意為天地之氣在胸中儲積之處。對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氣血,俱有調攝之功。


    二.雲門:雲,指天地合氣,又象征肺中的脈絡。門,出入通達之處。雲門,指此處為天地之氣升降之門戶,而肺脈之蔓延羅絡,又有雲氣之象也。


    三.天府:天,指天氣與人體的上部。天府,地理名,星座名,兩乳名。又為高深之意。喻為有收藏天氣的職責和為高深富庶之處,且與其取穴法有關,穴與男子**高下相當。


    四.俠白:俠,通挾,通夾。白,指肺及白色。謂其挾於肺之兩側上臂之白肉際也。


    五.尺澤:尺,指長度。澤,沼澤,又宮名。言其居於尺部形如沼澤之處也。


    六.孔最:孔,指孔穴,孔竅。最,為最要,最甚。意為此乃本經中最重要之穴,乃本經中經氣最旺之處。


    七.列缺: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古稱閃電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與衣袖之邊緣處,針下之氣常如閃電也。天氣之列缺,可與足陽明經地氣之豐隆相呼應。


    八.經渠:經,指經脈、經氣與經過。渠,是水溝和水所流通之處。指穴為經脈與經氣交會流通之渠道。


    九.太淵:太,高大與尊貴之意。淵,深水,深潭。又鼓聲名淵,弓之彎曲處亦名淵。太淵,口中津液名。言經氣深如潭水;澤潤周身,效同桴鼓,而居於彎曲如弓之處也,為諸脈之會。經氣猶如潭水之深不可測也。


    十.魚際:魚,指拇掌肌肉的形狀。際,邊際。謂穴在魚形肌肉之邊際也。以鄰近而得名。


    十一.少商:少,幼小,微小之意。商,五音,屬金,屬肺。少商,是商的高音。言為金氣所止或為金氣初生之處也。


    手陽明大腸經二十個穴。


    一.商陽:商同上,陽,指陽金。意為此乃陽金脈氣所生之處。肺為陰金,大腸為陽金,肺經由列缺分出一支走向食指端,陰金至此已轉化為陽金矣。


    二.二間、三間:二、三,為指骨之第二、三兩節。間,間隙,孔竅。二間、三間,為次指第二、三指骨後方之間隙。


    三.合穀:合,開合、結合與合攏之意。穀,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穀。合穀,山名。穴在太陰與陽明結合處。開則如穀,合則如山也。更兼手太陰,由列缺別走陽明,在此自應結合依傍。


    四.陽溪:陽,指陽經與手背部。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泛指陽經陽部之凹陷處也。


    五.偏曆:偏,指側旁與傾斜。曆,指行走與經過。言經穴皆位於前臂之偏旁,並從此分出旁支、斜絡於太陰也。楊上善曰:“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曆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曆也。


    六.溫溜:溫,溫暖。溜,通流,通留。功能溫經發汗,又為袖手取暖留止之處。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袖手取暖在此亦常留而不去也。


    七.下廉、上廉:上、下,指高低,前後。廉,指邊緣,棱隅,偪仄。穴在前臂邊緣有棱隅之偪仄處也。廉者,前臂上段偪仄,隆起之象也。


    八.手三裏:手,指上肢。三裏,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裏,以其與肘部距離長度及通乎三焦之裏而言。穴約在肘下三寸,與足陽明之三裏上下相應,對三焦在裏諸病無所不包。其上方有點手五裏。


    九.曲池:曲,彎曲。池,水之停聚處。曲池,地名。穴在肘臂屈曲時肘橫紋端凹陷如池之處也。必須屈肘取穴,凹陷方顯。經氣至此,有如水之入池。


    十.肘髎:肘,肱與前臂之間的關節部分。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泛指穴為肘部之深孔。


    十一.手五裏:手,指上肢。五裏,指長度及人身五髒之裏。以其與肘部的距離長度較遠,及通乎五髒之裏而言。與手三裏同義。五裏與五髒有關。


    十二.臂臑:臂,上肢之統稱。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穴當三角肌隆起處之端,故直接以臂臑名之。


    十三.肩顒:肩,項下的部位。髃,同隅,角也。指穴當肩頭三隅角也。


    十四.巨骨:巨,大也。巨骨,即大骨之意。巨骨,古解剖名,穴在肩部之大骨相鄰。穴在鎖骨與肩胛之間。既屬骨穴同名,亦為泛指肩部之大骨而言。


    十五.天鼎:天,見天府條。鼎,三足兩耳。象人之頭頸,並喻為吸入天氣的貴重門戶。穴當側頸,自為吸入天氣之重要門戶。


    十六.扶突:扶,輔佐,扶持。突,凸出,突起。指穴處為人體頭這一最大突出之扶持。頭為人體之最大突出者,穴下之胸鎖乳突肌也突出明顯,更為扶持頭部所必須,故名。


    十七.禾髎:禾,曲頭木。髎,近骨的孔隙。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唇溝之下方而言。


    十八.迎香:迎,迎接。香,芳香。謂其功能通鼻塞,知香臭。


    足陽明胃經四十五個穴。


    一.承泣:承,承受。泣,淚水,常為淚水之承受處。穴當眼眶下緣正中,與承漿同義。


    二.四白:四,四方,四野之意。白,光明,潔白。謂目病取此則四顧皆光明潔白也。


    三.巨髎:巨,大也。髎:近骨的孔隙。穴在上顎骨與顴骨交接之巨大空隙中,泛指為麵部髎孔之巨大者。


    四.地倉:地,指土地所產之穀物。倉,倉稟,倉庫。意為口腔猶如穀物倉庫的組成部分。地倉者,合五穀之味與髒腑之官而言也。


    五.大迎:大,指大氣,大有。迎,迎接。大迎,古骨名。指其可以迎受先後天之氣與居於大迎骨之處也。穴居頭麵為足陽明之脈,可以迎受先後天盛大豐有之氣以養人也。下頷骨古稱大迎骨,穴處之動脈也稱為大迎脈。麵此處之穴也稱為大迎穴。


    六.頰車:頰,麵頰,此處指上頷骨。車車輪,指下頷骨。頰車,即下頷關節可以轉動之處。頰和輔是單指上頷骨,車是單指下頷骨。而頰車穴則是以下頷骨可以轉動處而命名。


    七.下關:下,上之對。關,機關,關節。穴在下頷關節顴弓下方,與上關互相對峙。


    八.頭維:頭,頭部。維(四角為維),隅(方也,角也)角,維係,維護。謂穴居頭之隅角,是維係頭冠之處,並可維護頭部及四肢之陽氣也。頭維為頭角,是維係頭冠之處。頭維可以維護諸陽。頭維為足陽明脈氣之所發,又為足陽明、少陽、陽維之會。四肢陽氣不足諸病,取之自有維護之效矣。


    九.人迎:人,指人體與生命。迎,迎接。又為接受之意。謂喉結兩旁之動脈,可以迎受天地五髒之氣以養人也。人迎、寸口、趺陽三大動脈,在中醫脈診居於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脈也。


    十.水突:水,指水穀之氣。突,指穿鑿成的洞穴。意為穴乃陽明水穀之氣穿突而出之處也。穴為通達地氣的水突,與吞吐天氣的天突可以互觀。


    十一.氣舍:氣,指呼吸之氣。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意為呼吸出入之氣在此可以停留也。穴在喉嚨之旁,猶如氣之舍室也。


    十二.缺盆:缺,空缺。盆,闊口盛器。缺盆,古解剖名。指其位於缺盆處也。缺乃空缺與空虛之處,與列缺之意有別。缺盆可理解為有如無蓋之盆。鎖骨上窩正如盆之無蓋,空虛如缺。


    十三.氣戶:氣,指呼吸之氣。戶,出入居住與謹護閉塞之處。呼吸之氣經此可以出入停留,居住藏護也。穴名與穴用,均與氣舍相同。


    十四.庫房:庫,倉庫。房,房室。指穴在胸旁,有如肺氣之倉庫。穴在玉堂、紫宮之外旁,正當肺氣儲積之處也。


    十五.屋翳:屋,覆蓋。翳,掩蔽。指穴當覆蔽胸部之處也。穴當防胸之要地,故名。


    十六.膺窗:膺,前胸。當胸之衣稱為膺服,又是壅塞之意。窗,屋上通風采光的洞口。謂穴能開通胸膺的壅塞與位於膺服之邊緣也。鎖下乳上曰膺。胸膺壅窒不舒諸病,取之則氣可通暢也。


    十七.乳中:乳,指**。中,指中央。穴當**之正中,故名。


    十八.乳根:乳,指**。根,指根底。穴當**之根底部,故名。


    十九.不容:不,不能,不可。容,容納,包容。謂其可治胃不能容諸病也。用於嘔吐反胃、腹滿痃癖諸病,則不容者又將能容矣。


    二十.承滿:承,承擔,承受。滿,飽滿,充滿。承滿者,上腹可以承受飽滿之處,且可用以消除脹滿也。上腹本可承受飽滿,但過滿又將不能承擔,且有承擔消除脹滿之責也。與不容上下連屬,可以互參。


    二十一.梁門:梁,通梁。門,出入通達之處。梁門,戰國古地名。借喻為五穀入胃所由之路,且可治伏梁病也。穴在承滿之下方,正為糧穀下行之門戶。又,伏梁,病名。深藏為伏,梁為梁木(屋梁)。謂心下臍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硬塊。此為治心下痞滿積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既為五穀入胃之通路,且可消脹化食也。


    二十二.關門:關,指關藏,關閉。門,出入通達之處。指其為納穀與收藏水穀之門戶。穴居胃底,為胃之關。又可治完穀不化、大腸滑泄諸病。關門之名具雙重意義。


    二十三.太乙:太乙,象天地混沌之氣;又神名,星名,地名。此處以穴位之所在,及其功能與大腸之形象而言。穴居天樞之上方,天地之氣至此尚未分明,胃腸之清濁在此亦未分清,有太乙之象也。自有安神定驚、主癲疾狂走諸疾矣。象大腸之盤曲。太,大也。乙,盤曲之象也。與其能治大腸諸病有關。


    二十四.滑肉門:滑,光滑,滑利,滑動。肉,肌肉。門,通往與指向之意。意為此乃通向腹腔滑肉之處。腸居腹內,最為光滑,滑利和易於滑動,故可以滑肉目之,且穴對腸病為有效也。又可治舌病,舌亦滑肉之類也。


    二十五.天樞:天,天地,此指人之上下半身而言。樞,樞機,樞紐。喻穴居人身上下樞要之處也。天樞,本為北鬥第一星,此借喻為天地之樞機。與其外側之大橫,可以互觀。


    二十六.外陵:外,指身體的表麵。陵,隆起的丘陵。外陵,為腹壁內虛外實的象。外陵者,腹壁豐滿隆起,有如地麵之丘陵,相對於腹中之空匱而言也。


    二十七.大巨:大,飽滿充實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象腹壁之豐滿光澤,而內容又複钜富也。穴在腹壁最高最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處,其所包裹者至為豐富珍貴,有如巨大之倉庫。下腹實為巨大之糧倉,大巨之名也可與此有關。


    二十八.水道:水,水液,水津。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水德乃長養萬物之大道,與穴效能行水利尿而言。水道既為水之大道與道理,亦為水之道路和通路,下焦為水道之所出,穴下為輸尿管之所過,功能治三焦熱結、小便不利。水道之名,義更淺顯。


    二十九.歸來:歸來,是返回的意思。對卵縮和陰下脫諸病,有促使恢複的作用。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七疝、陰挺諸病。歸來者,能使不歸之氣,移位之丸,返回本位之意也。


    三十.氣衝:氣,指下腹阻脹之氣。衝,指衝動,上衝,能主腹有逆氣上衝及妊娠子氣上攻諸病。


    三十一.髀關:髀,指股部及下肢。關,機關。指穴處乃下肢運動之機關也。穴對下肢拘攣疼痛諸病均可有效。


    三十二.伏兔:伏,俯伏。兔,獸名。指穴處狀如俯伏之兔。股前方肌肉豐厚,形如兔伏。


    三十三.陰巿:陰,指人體的前陰部。巿,遮蔽陰部的短裳。穴約當巿的下緣。上古遮蔽陰部的短裳謂之巿。今皆以陰巿為“陰市”,傳抄訛誤,由來已久矣。


    三十四.梁丘:梁,指梁食,參梁門條。丘,丘陵。梁丘,春秋古地名。胃為倉癝之官,此為胃之郤穴,譬如梁穀積聚之丘陵也。


    三十五.犢鼻:犢,小牛。鼻,口鼻。膝蓋形如牛鼻,穴在膝眼中。


    三十六.足三裏:足,指下肢,相對於手而言。三裏,指長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裏。以其與外膝眼的距離及通乎三焦之裏而言。三裏,主要是指三寸。又與手陽明之三裏上下相應,對三焦在裏諸病無所不包,可以互觀。


    三十七.上、下巨虛(上、下廉):上,相對於下而言。巨,巨大。虛,空虛。巨虛,馬名,指穴在脛骨外緣之巨大空軟處,並象腿之善走。取之巨虛者舉足。以在胻骨外側,故名為廉。與手之上下廉可以互參。


    三十八.條口:條,指條風,即東北風。口,同孔,空也,條口,乃治療下肢風病之孔穴也。條口者,乃治風之孔穴也。謂小腿前緣狹長如條,形如刀口。穴在其處,因而得名。


    三十九.豐隆:豐隆,豐盛之意,又雷神名,又雲師名。象地氣升發,萬物豐隆及小腿前方之肌肉高大豐滿也。豐隆是雷和雲的意思。此為足太陰、陽明之絡穴,正有地氣豐隆、雲雷所生之義。豐隆是肌肉豐滿的意思。穴在小腿前方肌肉豐滿高大處,正豐隆之象也。


    四十.解溪:解,指分解,緩解。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泛指陽經陽部之凹陷處也。穴在骨解之中,能治足踝骨節緩解諸病。關節間隙在《內經》中常稱為“骨解”或“節解”。穴當踝關節大節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四十一.衝陽:衝,衝要,衝動。陽,指足背,在上。穴當定背最高處,且位於太衝之上方。太衝莫誤作衝陽,動脈還居後上方。


    四十二.陷穀:陷,陷阱,自高而下亦謂之陷。穀,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穀。指經氣自高而下如入於穀,及能治水病也。經氣自高處之衝陽而走向第二、三蹠趾關節如阱如穀之處,陷穀之名至為恰當。穴對水病有效,亦可參證。


    四十三.內庭:內,內裏,內方;又同枘,同納。枘是卯眼,鑿是榫頭,卯眼與榫頭的關係稱為鑿枘。庭,庭堂,亦處所之意。指穴在蹠趾關節形如鑿枘之隱蔽處。蹠趾關節凹陷如枘,趾骨如鑿,穴在形如鑿枘於枘之處也。


    四十四.厲兌:厲,疾速狀;古稱衣帶之下垂者亦名厲;又風名;又為安息之意。兌,即孔穴。指穴當奔走跳躍不可缺少之處,且與衣帶垂著處相當,有治風及安神之功。厲為踴起與疾飛之意。足部若缺少次趾,則疾走馳騁均將有礙矣。厲為衣帶垂著之處。古之衣帶垂及足尖,穴當其處,故亦為解。厲為神誌安寧之意。厲兌為安神治魘之名穴,亦能治中惡屍厥,於義亦通。


    足太陰脾經二十一個穴。


    一.隱白:隱,指隱藏與微小。白,指金氣的顏色。為土能生金,金氣隱伏之意。隱,藏也。白為金色,為土所生。此為足太陰脾土之井穴,言土氣在此已經發生,而金氣亦已開始隱伏。與太白、商丘、地機等穴可以參照聯係。


    二.大都:大,盛大,豐富。都,都會,儲積,又是池的意思。指穴為土氣豐富與儲積之處,如水之入於池也。大都也為大池之意,謂經氣在此停聚也。


    三.太白:太,同大,廣大、高大之意。白,指金氣的顏色。太白,為天象及地理名。指土能生金,金氣至此已經明顯及穴位之形象而言。太白,金星名,又神名。此為脾經之腧穴,屬土。土生金,用示金氣至此已明顯如星矣。可與隱白互參。太白,山名,即終南山。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蹠骨小頭之後緣,且此處皮色亦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擬而以太白山名之。


    四.公孫:公,是年老的尊稱和正直的意思。孫,是幼小的卑稱和支派的意思。公孫即祖孫。又,公孫為複姓。指其為足太陰與陽明之絡穴而言。祖與父皆可稱公,公亦正直之意;旁係皆可稱孫,孫亦曲細之意(為孫絡、孫脈)。足太陰之正經如公,別走陽明之別絡如孫,正經與絡脈在此分行,正為公孫之義也。


    五.商丘:商,商,五音,屬金,屬肺。丘,丘陵。商丘,地名,又為複姓。為土能生金、金氣已聚之意。商於五行屬金。商丘的五腧屬性亦屬金。言經氣至此已積聚如丘陵也。可與隱白、太白等穴互參。


    六.三陰交:三陰,指足之三陰經而言。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之交會處。


    七.漏穀:漏,是滲泄和穴洞的意思。穀,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穀。水濕與水穀漏出不止諸病,用之為有效也。小便淋瀝不止,可取之漏穀;大便滑泄不禁,又象如漏穀。功能滲濕止淋、固腸止利,因其功用而得名。


    八.地機:地,指脾土、下部與下肢。機,指機關,機要,又疾病亦喻為機。穴為地氣之樞機,又為治療腹部與下肢病樞要之處。地機,別名脾舍,自為脾土之樞機。對腹部與下肢病可以取用。


    九.陰陵泉:陰陵,是人體內側高起之處。泉,水從窟穴而出。穴在膝部內側高大隆起處之下方,經氣如泉水之外流。與陽陵泉互相對待。


    十.血海:血,指氣血。海,百川皆歸之處。血海者,方其可以統血攝血也。太陰為多血少氣之髒,又與多氣多血之陽明為表裏,故可以治血症見長。


    十一.箕門:箕,簸箕,又星座名,風名。門,出入通達之處。以其必須箕踞取穴,及可治下肢之風病也。簸箕是掃除的用具,其形前大後小。張腿而坐稱為箕踞,是不端之狀。穴在股內側上方,必須張腿取穴,是因取穴的體位而得名。穴能治療下肢的風病。


    十二.衝門:衝,指衝動,上衝,能主腹有逆氣上衝及妊娠子氣上攻諸病。門,出入通達之處。下腹逆氣上衝諸病常從此起,可與氣衝互觀。


    十三.府舍:府,指髒腑。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意為穴下乃髒腑所居之處,亦屬泛指腹腔而言。


    十四.腹結:腹,指腹腔。結,指結聚,結束,收斂,彎曲。以其可治腹中痛結及滑泄諸病。結,曲也。亦象腸之盤曲。故腸之痛結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斂也。且位於約當腹部結束衣帶之處,亦可作為腹結之一說。


    十五.大橫:大,長大,又指人。橫,縱橫,又指臍。言其橫居長大人身之中,臍旁之大橫紋中也。


    十六.腹哀:腹,腹腔,也是重複和富有之意。哀,哀痛,也是愛護之意。指腹裹腸胃,為土氣之所在,須加愛護以免腹中哀痛,而腹中哀痛用之亦有效也。


    十七.食竇:食,指食物與飼養。竇,指洞穴與水道。意為穴乃嬰兒食物之所出與**之水道也。


    十八.天溪:天,指天氣與人身之上部。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天氣通於肺,泛指為肺氣流通之處。


    十九.胸鄉:胸,指胸部。鄉,指兩肋之間或廣大的胸廓。以穴居肋間與胸廓而言。兩階之間謂之鄉。鄉又是指麵積廣闊的地區。穴居兩肋之間,正有兩階之象。亦可泛指廣闊的胸廓為胸鄉。


    二十.周榮:周,周身,周遍。榮,榮茂,榮養。周榮者,言先後天之氣可以榮敷周身也。無處不至謂之周,旺盛華茂謂之榮。密雨之雲謂之周雲。水穀之氣謂之榮氣。經穴屬脾,穴下為肺,先後天之氣交會於此。可與其上方之雲門、下方之大包互觀。


    二十一.大包:大,廣大。包,包容,包羅。指廣大之人體,為先後天之氣所包含。


    手少陰心經九個穴。


    一.極泉:極,至高之意。泉,水從窟穴而出,又水源也。象經氣有如泉水自高而下也。手少陰之經氣自此從高下流,正有極泉之象。


    二.青靈:青,指神仙,又通清。靈,指神靈,心靈,性靈。青靈者,象心神之清淨神妙也。心藏神為陽,又主血為陰。青靈者,陽神陰靈清淨神妙之氣所聚合也。


    三.少海:少,指手少陰心經。海,百川皆歸之處。少海,古地名。喻為手少陰心經所入為合之海也。


    四.靈道:靈,指神靈,心靈,性靈。道,大道,道理,道路,通道。指手少陰之心靈,乃人身陰陽交會之大道。道為萬物之所由,靈為一身之主宰,神靈有道,則形有所稟,氣有所歸矣。可與青靈互參。


    五.通裏:通,通達,通暢。裏,鄰裏。以其能通達手少陰太陽之裏也。穴能通達少陰之裏,又與太陽相鄰接,而為少陰太陽之絡穴,能深入腹裏而下達小腸也。


    六.陰郤:陰,指手少陰經。郤,孔穴的通稱,又指郤穴。為手少陰郤之簡稱。陰郤為手少陰之郤穴,故別名手少陰郤。


    七.神門:神,指心神及人身之陽氣。門,出入通達之處。道家稱目為神門,意為穴乃心神出入通達之處。心為陽中之太陽,心陽為人生的本原。穴為手少陰心經之腧原,自可為心陽出入通達之處。


    八.少府:少,指手少陰心經。府,指府庫。少府,古代主收藏的官職名。言穴用可以收攝心神也。


    九.少衝:少,既指手少陰心經,又指經氣幼小及小指而言。衝,要衝。為手少陰經經氣初出之井穴,又居小指末節之衝要處也。少,小也,幼也。衝,通達也。穴居小指尖端衝要之地,又為少陰之經氣初生而未盛之處,少衝之名義可。


    手太陽小腸經十九個穴。


    一.少澤:少,指小指及幼小。澤,指光澤,滑潤。澤門,古代城門名。少澤,為小指末節經氣門戶之光澤處。廣闊低窪有水之處曰澤,凡物之有光潤者亦曰澤。甲根多光潤潤澤,穴在小指甲角之光澤處也。少澤者,亦指小指末節經氣門戶之意也。


    二.前穀、後溪:前與後,是互相對待之意。穀,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穀。溪,是山窪流水之溝;又筋膜之連接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小會”。小指本節前方第二節之後方凹陷處為前穀;本節後方第五掌骨之前方為後溪。


    三.腕骨:古解剖名,手外側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古之腕骨,即今之豌豆骨,穴在其前方陷中。


    四.陽穀:陽,指手太陽經,手腕之陽與陽氣。穀,山窪無水之地,又肌肉之結合處即古之所謂“肉之大會”亦稱為穀。以其屬於陽經陽穴,且有興陽之效也。穴為手太陽經之原穴,居於尺骨小頭高起處之凹陷中,對陽萎病有效。


    五.養老:養,奉養。老,年老,老邁。以其功能明目舒筋,治老年陽氣不足諸病也。


    六.支正:支,分支,支持。正,正直,正行。指其為手太陽正經之分支,走向少陰之絡穴,且取穴時必須支肘正臂也。


    七.小海:小,指手太陽小腸經。海,百川皆歸之處。為手太陽經所入為合之海也,與少海可以互參。


    八.肩貞:肩,肩部。貞,指正氣,精氣。穴為肩部正氣所居之處,不容外邪幹犯也。


    九.臑俞:臑,肩下方之肌肉。指穴在臂之臑部而言。俞,同腧,同輸,又通樞。指其為臂部臑肉之樞紐與臂臑經氣之所注輸也。


    十.天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宗,宗仰之意。天宗,星名;又統指天象、天神,或如帝王之宗室,乃眾所瞻仰之處也。穴當肩胛骨中部,與曲垣、秉風諸穴彼此相望,有天宗之象。


    十一.秉風:秉,同柄,即權柄。風,風邪。指穴為治療背風邪之權柄所在。權柄在握,隨我操持,則風病無憂矣。


    十二.曲垣:曲,彎曲。垣,短牆,又是天體劃分的範圍。指穴在肩胛骨彎曲高起處之內方也。穴在肩胛岡上窩內側端,如被短牆所圍繞。古人把天上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也與天宗相呼應。


    十三.肩外俞、肩中俞:肩,指肩背。中與外,是互相比較之意。俞,俞穴。穴居肩背、距脊柱稍遠者稱為肩外俞;距脊柱較近者稱為肩中俞。以其與脊柱的距離遠近而比較命名。


    十四.天窗: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窗,屋上通風采光的洞口。指其功能開通頭麵孔竅諸病,猶如人身上部之窗戶也。喉舌為聲音之門戶,呼吸之孔道。穴當其間,且能治耳目諸病。穴在側頸部。


    十五.天容:天,天空,此指人身之上部。容,容貌,容體,防身之具亦名容。穴當扶持頭容正直與防護頭頸之處也。穴當側頸,正為頭容之扶持,與扶突可以互觀。


    十六.顴髎:顴,顴骨。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指其為顴部之深孔也。


    十七.聽宮:聽,指耳的功能。宮,王者之所居。穴在耳前,意為此乃管理聽力的高貴之處。


    足太陽膀胱經六十七個穴。


    一.睛明:睛,目睛。明,光明。為治目病之要穴,能使目睛光亮明白也。


    二.攢竹:攢,攢聚。竹,竹葉。眉形有如竹葉,穴眉毛與眉頭攢聚處也。


    三.眉衝:眉,眉頭。衝,衝要與向上之意。穴眉頭直上,正當前額衝要之處。


    四.曲差:曲,彎曲。差,差錯,不齊。指穴當經脈曲折不齊之處。足太陽經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衝處即橫行向外,曲而不齊也。


    五.五處:五,數名,意為第五;五星。處,居處,所在。穴居前額,猶如諸星所居之處也。前頭部在道經中稱為天庭(兩眉之間也稱天庭),穴居其間,正有天上諸星(五星)羅列之象,且在本經序次亦為第五,或係因此而得名。


    六.承光:承,承受,奉承,承擔。光,光明,光亮。承光,台名。目病昏暗者,能使之承受與承奉光明也。承光,漢代台名。借喻為明目去障,此穴可以擔承也。


    七.通天:通,通達,通暢。天,指天氣。通天,冠名。又指為腦部元神之所在及能開通肺氣也。穴約當古代冠所係戴處,可與下條絡卻互觀。與腦神之所在有關。功能開通肺竅,通乎天氣,用治鼻病有效。


    八.絡卻:絡,聯絡,纏繞。卻,退卻,脫落。穴當古人係冠之處,聯絡纏繞不使所戴之冠退卻脫落也。


    九.玉枕:玉,貴重之意。枕,指枕骨。穴與枕骨為鄰。腦後隆起骨,古今皆稱枕骨,古亦稱為橫骨。相士則稱為玉枕骨。


    十.天柱:天,指頭部。柱,支柱,梁柱。天柱,山名,又星名。意為穴處乃頭部之支柱。


    十一.大杼:大,長大。杼,織布之機杼,又水槽亦名杼。以穴在杼形肌肉之起端而言。脊旁肌肉長大,經氣自此下行,具有機杼與水槽之狀。


    十二.風門:風,指氣,又指風邪。門,出入通達之處。風門者,既為肺氣出入與風邪犯人之門戶,也為治風治氣之所宜取。穴在肺俞之上方,為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將有雙重意義。


    十三.肺俞:肺,指肺本髒,又為火氣勃鬱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肺髒,可治病火病氣諸病。凡肺氣勃鬱、火氣太過、咳喘、骨蒸諸病,自可取用。


    十四.厥陰俞:厥陰,指心包絡,又為陰氣至極與厥逆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心包絡,並可降逆回陽。厥,逆也,冷也,又極與盡也。厥陰,陰之盡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巔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衝者,皆可選用。


    十五.心俞:心,指心本髒,又是“任”與“容”的意思。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心髒,可以益氣行血,安神定驚。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症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


    十六.督俞:督,督正,督率,居中;指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總督諸陽,為背部諸俞之統帥。督脈貫脊而行,為髒腑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諸俞,貫通腰脊。既為督脈之俞,又為諸陽之督也。


    十七.膈俞:膈,指胸膈,關格。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胸膈,可以開通關格。膈俞者,可以開通胸膈之關格及格拒否塞諸病之處也。


    十八.肝俞:肝,指肝本髒,又木也,幹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肝髒,可達木氣之鬱滯。木喜暢順,此可順其氣而達之也。


    十九.膽俞:膽,指膽本腑,為連肝之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膽腑,利膽疏風。故膽與肝連,同司風本。膽汁鬱則身黃,泄則口苦;膽氣旺則火升,逆則脅滿。取之於此,每可收效。


    二十.脾俞:脾,指脾本髒;又裨也,並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脾髒,可以積精稟氣、助胃化食也。用於水穀不化、精氣失榮,是其本職。


    二十一.胃俞: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胃腑,調胃化氣。胃俞者,為平人常氣之所注輸,胃府之外候也。


    二十二.三焦俞: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停之空鬆處。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應全身,升陽決瀆。三焦俞乃升陽益氣、決瀆行水、內應全身之俞也。


    二十三.腎俞:腎,指腎本髒,又藏也,瀉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腎髒,引水藏精。腎俞者,藏精之關,引水之宅也。


    二十四.氣海俞:氣,指下焦之原氣。海,是富饒藏聚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應臍下之肓原,吞吐下焦之原氣。因上焦主吞,下焦主吐,故臍下肓原(參肓俞條)之脖胦,為人身生氣之海。氣海俞,即臍下肓原之俞也。


    二十五.大腸俞:大腸,指大腸本腑,又暢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大腸,暢胃去滓。大腸司傳導,主變化,體之俞,腑之應也。


    二十六.關元俞,參氣海俞及關元條。


    二十七.小腸俞:小腸,指小腸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小腸,功在化物。小腸司受盛,主化物。受盛失職,化物無能,自可於此處求之。


    二十八.膀胱俞:膀胱,指膀胱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膀胱,藏津決水。膀胱津之府,水之門,外俞內府,彼此互通。


    二十九.中膂俞:中,指人身的中部。膂,背脊。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穴在骶部,約居人身之中,為腰膂之氣所注輸。膂,本作呂。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


    三十.白環俞:白,白色,金氣。環,圓環。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白環,可能是指肛門或臀部。故白環俞者可以意為肛門或臀部之俞也。


    三十一.上、次、中、下髎:以穴位之排列序言。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穴在骶孔中,居上者為上髎,居次者為次髎,居中者為中髎,最下者為下髎。左右共有八穴,合稱八髎。


    三十二.會陽:會,會合,交會。陽,指陽經,陽氣。為下焦陰陽之氣交會之處。下焦既為陰氣之所聚,亦為陽氣之所生。穴與會陰相鄰,自有交通結合與互相對待之義。


    三十三.承扶:承,承受,奉承,承擔。扶,扶持,扶助,又風名。謂其對扶持人體與治療下肢風病,俱可承擔也。對人身坐立具有扶持之功。承,佐助擔當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對肢體風病具有攔截之效。在下肢風病及風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


    三十四.殷門:殷,是富足與中間之意。門,出入通達之處。指穴在大腿肌肉豐滿處之正中也。穴處肌肉豐富,且居大腿之中,以其所在之位置而命名。


    三十五.浮郤:浮,指浮竹。郤,孔隙。謂穴位所在有浮竹之象。穴在膝關節內方外側,下肢骨自膝關節又生一輔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比譬之,穴即以浮名。


    三十六.委陽:委,委曲順從貌,亦臥倒之意。陽,指外側。穴在膕窩正中委中穴之外方。


    三十七.委中:委,委曲順從貌,亦臥倒之意。中,指中間。即俯身臥倒屈曲膝關節而在膕窩之正中取之。此穴必須俯伏舒身放鬆肢節,方可在委曲膝關節之膕窩正中取之。


    三十八.附分:附,依附,附屬。分,分別,分行。指足太陽互相依附之內外兩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之內外兩行,既屬互相依屬;而第二行各穴又實為第一行之附屬,故第二行之第一穴即名附分。


    三十九.魄戶:魄,是隨伴精氣往來的陰神。戶,出入居住與謹護閉塞之處。指其為護衛肺中精微之氣的門戶。穴在肺俞之外方,既為肺俞之附屬,亦為肺精之衛護。


    四十.膏肓俞:膏肓,指心下膈上之脂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與心膈間脂膜相應,邪正之氣可由此出入轉輸。此穴無所不主,又指為助長正氣之門。與肓俞、胞肓、肓門,以及膈俞、膈關諸穴,可以互參。


    四十一.神堂:神,是象征君主的陽氣。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猶如心君用事的明堂。神堂內平心俞,自應如天子布政之堂矣。


    第四十二.譩譆:譩譆,哀痛聲。按壓取穴時,病人常有畏痛之譩譆聲,因而得名。


    四十三.膈關:膈,指胸膈,關格。關,關口,關格。指穴如胸膈之關口,且可開通關格也。橫居膈俞之外,實為膈俞之附屬,而與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關矣。


    四十四.魂門:魂,為人身陽氣之精。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魂門者,肝陽出入之門與護衛肝陽之處也。肝之體陰而用陽,為將軍之官。魂門平齊肝俞,自應為肝陽出入與護衛肝陽之門戶。


    四十五.陽綱:陽,指少陽剛直之性。綱,伸張之意。意為膽氣宣明,則陽氣自然伸張也。膽為將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


    四十六.意舍:意,意念,意誌。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脾氣安寧,則心意自然聰慧也。脾藏意。意舍為脾俞之附屬,猶如脾氣休息留止之處也。


    四十七.胃倉: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倉,倉稟,倉庫。指其猶如胃府之倉庫。橫居胃俞之外,為胃俞之附屬,可與太倉(中胱)互觀。


    四十八.肓門: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指其有如諸肓門戶之意。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肓俞,此則為諸肓之門也。


    四十九.誌室:誌,誌向,意誌;此指腎之精氣。室,人物所居之處,亦充實之意。誌室者,必須腎氣充實,意誌方能發揮。誌室平齊心俞,腎氣有歸,則神誌不亂矣。


    五十.胞肓:胞,指胞宮及膀胱。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指穴與下腹胞肓之氣能互相感通也。穴與氣海前後相望,同以肓氣為原,可與諸肓穴及氣海互參。


    五十一.秩邊:秩,秩序,整齊。邊,邊際,邊陲。指其位於背部秩序井然諸穴之邊際也。


    五十二.合陽:合,會合。陽,指足太陽經。謂足太陽左右側分行之兩行,至此又行會合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自附分穴分為內外兩行,下行相遇於委中後,至此又複合為一支而下貫腨內也。


    五十三.承筋:承,承受,奉承,承擔。筋,經筋,筋肉。指其位於足太陰經筋所結之處,且全身軀體筋肉之重,此處可以承擔也。


    五十四.承山:承,承受,奉承,承擔。山,指軀體之高重。人身高大沉重如山,腨腸之分肉足可承受也。穴在腨腸分肉之間,當挺身直立時,則分肉更為明顯。與承筋、承扶其義相近。


    五十五.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別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別出及魂夢顛倒之象。指行走不穩。腰腿酸軟無力,行步搖晃不定,正有飛揚之象。穴能溝通司人身蹻捷的陰蹻與陽蹻,功可祛風健腰膝助行走,則飛揚之狀可除矣。穴能寧神安魂夢、治頭目眩暈,則飛揚可止矣。


    五十六.跗陽:跗,足背。陽,指上方,外方。穴在小腿下端外側、足背之上方,有如足跗之陽也。


    五十七.昆侖:指高山或高丘。穴在高大外踝之後方。


    五十八.仆參:仆,指禦者,仆從。參,同三,又同驂;或作參拜解。言穴位如車之左右驂,且在狀如參拜時方可便於取穴。穴在左右足跟外側,如駕禦人身上三部之左右驂也。


    五十九.申脈:申,同伸,同呻;又十二時之一。脈,經脈。指其可治經脈之屈伸不能及氣鬱而呻諸病,且可內應膀胱之本府也。申脈為陽蹻脈所生,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能治屈伸不能、筋脈拘攣諸病。腎與膀胱為表裏,在氣鬱不伸及氣鬱而呻者,申脈與複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時,正是膀胱之時。申脈穴可以認為是膀胱本府之穴。


    六十.金門:金,為肺金之氣。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金門者,意為熄風利水之門戶也。對風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風木之病。


    六十一.京骨:古解剖名,穴當其處。小趾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即令之第五蹠骨,穴在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


    六十二.束骨:束縛,收束。骨,指趾骨。穴位如趾骨之束,又能收束骨節緩縱諸病也。小趾第五本節有“束”之象,故穴名束骨,且能治肢節疼痛緩縱諸病。


    六十三.通穀:通,通暢,疏通。穀與榖通。功能除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為足部通脹消穀之穴,可與腹通穀互參。


    六十四.至陰:至,至極,到達之意。陰,指腎與足少陰經及土氣而言。至陰,謂經脈至此已入於足少陰之經脈和通於土氣也。足太陽之脈從頭走足,至此已陽盡陰生,交入足少陰之經脈矣,故即以至陰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