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瑤仙子看著淩亂的紫芝崖道:“都說羅睺乃三界第一智者,我看怕是徒有虛名。


    如此簡單的計謀就將截教眾仙耍得團團轉,通天的座下也太無人了。”


    “不是截教無人,而是羅睺太會隱藏了。所謂‘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這羅睺已領略到了其中三昧,方致截教一敗塗地啊!”燃燈道人喃喃道。


    “虛虛實實,陰中有陽,謀而後動,魔族可謂計劃周詳,令人防不勝防,也難怪多寶道人會中招了。”南極仙翁道。


    《易》文中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是自然界結構與功能的理論模型。


    在自然界,太陽和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存在著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


    在人體,命門與五髒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也存在著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


    在胚胎卵細胞的演變過程中,則存在著太極八卦的演變模式。


    《易》中認為: 太極為天地萬物之始,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錯,變在其中。


    在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這一演變過程中,兩儀的生成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兩儀即陰陽,陰陽分則天地立,由是陰陽二氣上下升降,就可造化出萬事萬物來。所以審視兩儀的基本原理,是認識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基本點。


    對於太極生兩儀的基本過程,有人曰:“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也。”


    因為按照陰陽法則,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以升降言,則陽下降,陰上升;以道路言,則左為陽降之道,右為陰升之路。


    由此言之,所以太陽在上主天,太陰在下主地;太陽從左以降,是天陽下降於地,而陰中之陽為少陽,故而少陽在下(地);太陰從右以升,是地陰上升於天,而陽中之陰為少陰,故而少陰在上(天)。其中原理,正如曉者所言:“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


    “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是太極陰陽圖的結構模式,是指其內部陰陽互為其根以使得“陽氣生化無窮,陰氣泉源不竭”的陰陽互根互藏之道,“陰陽互藏”就是指互為其根,即陰陽魚的魚眼;“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則是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模式,是指其外部陰陽相互為用以使得“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從而天地一體的運動模式,即陰陽魚的魚尾(少陰和少陽)。所以曉者所言的前者是陰陽互根互藏,後者是陰陽互用。


    互為其根的“陰陽互藏之道”是太極陰陽圖的結構模式,相互為用的“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是太極陰陽圖的運動模式。


    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實際上就是指陰陽相互為用的升降運動。古簡中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太極在一動一靜分陰分陽的初始階段,就蘊藏著陽中含陰,陰中有陽的機理。


    兩儀分立時,在太陽的重心有一黑色的陰,在太陰的重心有一白色的陽,此正是“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也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的陰陽互根之道。


    水火為陰陽之根,以水火論之,則此正是火外明而內暗,水外暗而內明之證。


    故有人說:“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


    這是因為“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


    火中有水,陽中有陰,乃為生化之本,方可生機不息,亦即“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道。“陽得陰助”一定是內助的陰方可使其生化無窮,它是內在的物質基礎,外助的陰是不能使其生化無窮的。


    水中有火,陰中有陽,乃為泉源之溫,方可孕育萬物,亦即“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道。“陰得陽升”一定是內在的陽方可使其泉源不竭,是內在的動力,是泉源之溫,外部的陽是不能使其泉源不竭的。


    陰陽互為其根,火不息必以水為其本,水不寒必以火為其溫,水火陰陽相互包含以相互資生,在其各自的內部就蘊藏著可以相互轉化的物質基礎和動力,如此才能火不息而水不寒。


    隻有不息之火才能使其陽氣生化無窮,隻有不寒之水才能使其陰氣泉源不竭,這是由其各自的內部因素所決定,這就是太極陰陽圖“陰陽互藏之道”的結構原理。


    “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不息之火使其陽氣下降需有來自外部陰氣的作用(少陰);“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不寒之水使其陰氣上升需有來自外部陽氣的作用(少陽)。


    地陰之氣要上升而不能自升,必得陽氣(少陽)之助而後升,地之陽,即天下降之陽(少陽),以陽助陰升;天陽之氣要下降而不能虛降,必得陰氣(少陰)之助而後降,天之陰,即地上升之陰(少陰),以陰助陽降。隻有陽氣下降陰氣才能上升,隻有陰氣上升陽氣才能下降,二者一升一降,相互為用,才能升降不已,並由此將對立的雙方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這是由其各自的外部因素所決定,這就是太極陰陽圖“陰陽互用”的升降運動。所以,陰陽互根是指陰陽各自內部所藏納著可以轉化的物質基礎(陽中有陰)和內源性動力(陰中有陽),以使其陽氣能生化無窮和陰氣能泉源不竭,也就是“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結構原理,即陰陽魚的魚眼;陰陽互用是指對立的陰陽雙方相互消長進退的外部條件,陰陽相互吸引以使陽能降而陰能升,也就是“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的“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升降運動原理,即陰陽魚的魚尾(少陽和少陰)。


    前者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是陰陽相互轉化的物質基礎,是陰陽的核心,是“陰陽互根互藏”的結構之道;後者是“陰陽之氣,相互吸引”,是“陰陽互用”的升降之道。


    隻有陰陽互為其根,陽才能生化無窮,陰才能泉源不竭;隻有陰陽升降相互為用,對立的雙方才能鏈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前者是內部因素,後者是外部因素。根為本,用為標,陰陽不能互為其根,陽便會息滅,陰便會寒凝,也就談不上陰陽互用的升降運動,事物便會消亡。


    古簡曰:“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陽能降而陰能升,一升一降陰陽相互為用方可變生萬物。


    隻有陰陽互為其根,又相互為用,事物才會發展,這就是太極陰陽圖“陰陽互根”的結構原理和“陰陽互用”的運動原理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結構與功能兩個方麵,太極圖也不例外,從整體上看,陰陽互根是太極圖的結構模式,是靜態、為體,陰陽互用是太極圖的運動模式,是動態,為用。


    “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和“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是太極陰陽圖最直白的兩大基本特征。


    太極陰陽圖的這兩大特征是自然界及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理論模型。


    四象則是分解了兩儀,以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說,它隻是用以具體闡明“陽中有陰(少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少陽),故地氣得以上升”的陰陽相互為用的升降運動原理。


    八卦則是表示了天地陰陽二氣在升降運動的消長進退過程中所發生的量的變化。而這不同的量變相互組合就會構成不同種類事物的質變,如(乾)與(坤)、(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如此八卦相錯,其基因(陽爻陰爻)不斷的組合,由三爻的八卦組合變化為六爻的六十四卦。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六十四卦的六爻再組合變化時也就產生了三極之道的天、地、人之質的飛躍,也就有了自然界事物的千姿百態和無限多樣品類的質變。


    六爻六十四卦是最高卦,也就是基因的最高組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