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可以養生,古人對飲酒養生早有認識。


    故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稱彼兕觥,萬事無疆”之說。


    古人飲酒養生經驗:酒以陳者為上,愈睞愈妙。


    暴酒,指倉促釀成的酒,切不可飲,飲必傷人,此為第一。


    酒戒酸,戒獨,戒生,戒狠暴,戒冷;務清,務潔,務中和之氣,或謂餘論酒太嚴矣。


    然則當以何者為至?


    曰: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為真正的好酒。


    又問何以不言戒談也?


    曰:談則非酒,不在戒例。


    又問何以不言戒甜也?


    曰:昔人有雲,清烈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


    夫酸臭豈可飲哉?


    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


    又曰:必取五味無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種味道都不突出一飲,是酒之難也。


    蓋苦、甜、成、酸、煉者必不能陳也。


    如能陳即變而為好酒矣。


    是故陳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於條件所限,古人雖然無法準確的測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種成分,但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得出的經驗卻很科學。


    因為酒液中酒精含量越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


    如蒸餾酒和發酵酒比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於蒸餾酒中,而發酵酒中部相對較少。


    高度的蒸餾酒中除合有較高的乙醇外,還合有雜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異丁醇、丙醇等)、醛類(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氫氧酸、鉛、黃曲黴毒素等多種有害成分。


    人長期或過量飲用丁這種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質酒,就會中毒。


    輕者會出現頭暈、頭痛、胃病、咳嗽、胸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嚴重的則會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


    而低度的發酵酒、配製酒、如黃酒、果露酒、藥酒、奶等,有害成分極少,卻富合糖、有機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開始的時候,古人認為質量較高,有利於延年益壽的酒主要有黃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後來才發展到白酒及以白酒為原料的各種藥酒。


    發酵而成的黃酒是華夏最古老的酒之一。


    合有豐富的氯基酸、多種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發熱量較高,是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養生健身的“仙酒”、“珍漿”。


    桂花酒為古人所飲用,有“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一說,這種祭把儀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釀製的桂花酒,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漿。


    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飲之嘉幹歲”。


    桂花酒是人們敬神祭祖的佳品,祭裏完畢,晚輩向長輩敬此酒,長輩們飲此酒後便會長壽。


    除此而外,桂花酒還是人們宴賓待客的上品。


    菊花有“輔體延年,莫斯之貴”之效,人們認為菊花的花、葉、根、責等皆為長生藥。


    因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古人認為菊花是經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


    在醫學中菊花有去風、明目、平肝、清熱等功效,對老年人的聽見、視覺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睞。


    此外,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蓮花酒、人參酒、袂苓酒等等滋補酒,也均是養生益壽的好酒。


    飲酒的目的在於“借物以為養”,而不能“身為物所役。


    鑒於獨飲濫飲的害處,古人一直致力於用法律的手段來禁酒,用道德訓誠來勸人們自覺節飲和戒酒。


    因酒類甚多,其味有甘苦酸淡辛澀不一,其性皆熱,有毒。


    多次助火生痰,昏神軟體,損筋骨,傷脾胃,耗肺氣,夭人壽。


    美酒飲教微醉後。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


    若夫況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勝言哉?此為世範戒也。


    一個人長期過量飲酒,他的壽命便會縮短十至十二年。


    也許有人認為,飲酒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則不然。


    飲酒實際上是一種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有許多學問。在古代,人們不僅注重酒的質量和強調節製飲酒,而且還十分講究飲酒的環境和方法,如什麽時候能飲、什麽時候不宜飲、在什麽地方飲酒、飲什麽酒、如何飲酒等,都有許多規矩和講究。


    比如關於飲酒的理想環境,如飲人:高雅、衰俠、直率、忘機、知己、故交、玉人、可兒。


    飲地:花下、竹林、高間、畫舫、幽館、曲石間、平嘻、荷亭。


    另外,春飲宜庭,夏飲宜效,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飲候為:春效、花時、情秋、瓣綠、寸霧、積雪、新月、晚涼。


    飲趣:清淡、妙今、詠吟、焚香、傳花、度曲、返棹、圍爐。


    飲禁:華誕、座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譫、唷穢、佯醉。


    飲闌: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釣、岸岸、煮泉、投壺。


    具體而言,古人飲酒的經驗和方法主要表現在飲時心境。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隻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


    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都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


    飲酒更應如此,按醫學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麵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古人為使飲酒時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也摸索出了仍可仿效的辦法:


    選擇合適的時間: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皆歡的願望;而在日灸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恩歸,心情煩躁,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適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隻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古人有“山飲”、“水飲”、“郊飲”、“野飲”之習,頗喜在遊覽觀光中飲酒。


    因此,他們飲酒的處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鬧市之肆,而在山巒之巔、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內。


    置身於秀麗的山光水色之中,呼吸著新鮮空氣,會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飲興自然倍增。


    古人除了兒孫繞膝之外,大部喜歡與友人相聚飲酒以為樂。


    其實他們聚飲的目的也並不在於吃喝,而主要在於活動筋骨、舒暢身心。


    前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其中的溫酒器皿,便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麽要溫了喝呢?


    人曰:“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


    人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


    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郎滯其氣。


    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


    因為酒中除乙醇外,還合有甲醇、雜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鉛等有害物質。


    甲醇對視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會導致眼睛失明,攝人量再多會危及生命。


    甲醇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熱,它就會變成氣體蒸發掉。


    乙醛是酒的辛辣氣味的主要構成因素,過量吸人會出現頭暈等醉酒現象,用稍熱一點的水即可使之揮發。


    同時,在酒加熱的過程中,酒精也會隨之揮發一些,這樣,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少了許多,對人體的損害也就少些。


    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


    許多人飲酒常講究幹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怏,才顯得豪爽。


    其實這樣飲酒是不對的,因為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


    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肺是心、肝、脾、腎、肺五髒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君王車子的華蓋,特別不能損傷。


    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髒華蓋,允不可傷,且粗俗無品。


    吃飯、飲酒都應慢慢的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至尊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昭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昭之並收藏至尊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