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龍吉涉險,我希望她能度過應有的劫難。”西王母歎息道。
昊天的雙眼終於睜開了:“不患她有劫餘不餘生,隻怕她習慣了任性,會因念思凡,造成修道的阻礙。既然你已來了,我還是去一趟蓬萊吧,如果實在是在劫難逃,那我也就無能為力了。”
昊天站起身來,一步踏出,早過了千山萬水。
他不是放不下,而是去看看,僅此而已。
曾經有個人問修道之士:“世間最可怕的是什麽?”
道長道:“欲望!”那個人滿臉疑惑。
道長道:“不信?那聽貧道講兩則故事吧。”
薑懷仁驚惶失措的從樹林中跑過來,剛好碰到兩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邊散步。他們問這個人道:“你這樣慌張是為了什麽?”
薑懷仁道:“太可怕了,我在樹林中挖出了一堆貝幣!”
兩個人心裏忍不住道:“這薑懷仁真是個大傻瓜!挖出了貝幣,這麽好的事他居然說太可怕了,真讓人想不明白!”
於是他們又問這個人道:“在哪裏挖出來的?請告訴我們吧。”
薑懷仁道:“這麽厲害的東西,你們不怕嗎?它會吃人的!”
那兩個人不以為然的道:“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在什麽地方能夠找到它吧。”
薑懷仁道:“就在樹林最西邊的那棵樹下麵。”
兩個朋友就立刻去找那個地方,果然發現了那些貝幣。
一個人就對另一個說:“薑懷仁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貝幣在他眼裏居然成了吃人的東西。”
另外一個人也點頭稱是。
他們於是討論怎麽把這些貝幣拿回去。
其中一個說:“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還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去拿一些飯菜來,我們就在這裏吃飯,然後等天黑了再把貝幣拿回去。”
另外一個人就照他說的去做了。留下的那個人心想:“要是把這些貝幣都歸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來,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這些貝幣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飯菜的那個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後給他的飯裏下毒藥,他死了,貝幣就全是我的了。”
結果等他拿了飯菜回到樹林裏時,另一個人就從背後狠狠的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後說道:“朋友,是貝幣逼我這麽做的。”
接著他拿起那個人送來的飯菜,大口地吃起來。
沒過多久,他感覺到很難受,肚子裏像火燒一樣,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的時候他說:“沒來挖貝幣的薑懷仁說的話真是太對了!”
這真是應了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都是貪念惹的禍,欲望把最親密的朋友變成了死敵!
有一個老農叫姬績,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就決定到那裏詢問一下。
結果那個地方的人告訴他說:“隻要交上一百貝幣,然後就給你一天的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就是你的,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姬績心想:“如果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走很大圈得到很大一塊地了嗎?這樣的生意實在是太劃算了!”
於是他就和當地人簽訂了合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他的步子一點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裏想:“忍受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辛苦帶來的回報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才往回走,他心裏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的話就一寸土地也不能得到了,於是他抄近路向起點趕去。
可是太陽馬上就要落下去了,他隻得拚命地奔跑,最後,隻差兩步就要到達起點了,但姬績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了那裏。
人的欲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也無法逾越,因為人的貪欲永無止境,永遠也不會滿足,這是人性中最大的缺憾。
心業第一大罪就是“貪”。
《道經》上說:“罪莫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沒有什麽罪過比任情縱欲更大,沒有什麽災禍比不知足更大,沒有什麽災難比貪得無厭更大。
所以隻有感到滿足的這種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了。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隻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錢如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人當以道德為重,不可貪戀名利也。貪即貪心、貪著,貪名,貪利等等。
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環境的舒適,在貪圖過份的物質、物欲的同時,必定會造罪與造業,貪求永無止境,而內心疲憊不堪,不知知足方為真正快樂。
古往今來有多少貪婪者是有好下場的,又有多少貪圖名利之輩因此而喪身?需知名利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讓人不貪名利,不是教人避名利,是讓人在名利場中,做出不貪名利的實落工夫。
如果能實實悟透貪名利能亂人的性,名利能迷人的心,名利能驕人的氣,名利能敗人的德,名利能縱人的惡,名利能傷人的身,名利能送人的命。
貪名利是大苦,貪名利是火坑,貪名利是泥塗。
要做到可仕則仕,可止則止。
《道經》中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也就是說欲望多則化為貪婪,就會令人目盲,心瘋狂。
有人為權力地位而心發狂,有人為女色而迷失自我,有人為錢財而昏聵。
人之貪欲誠可畏者,常使人失去道德,迷失本性。
人執著萬物,就會被外物所惑,產生貪求之心,貪求之心既生,就是煩惱。
由煩惱而起妄想,使得身心憂悲痛苦,於是遭到濁穢與侮辱,飄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遠沉淪在廣大無邊的苦海之中。
人,一旦墮入“追逐物欲”之陷阱中,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想要抽身出來就成了很困難的事,所以人性不能和貪念走在一起。
修道之士說完了這兩則故事,便閉目不語,而那個人已經從這些故事中知道了答案,原來這個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會越不滿足;就會越不快樂;就會越多煩惱。
所以道長已告訴人們:錢如枷鎖,貪是墳墓,追名逐利最終隻是一場空。
隻有洗去心中的種種虛妄,放下貪欲,回歸到平實的本質,才會看破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有如過眼雲煙,畢竟都是無常色相,才最終體驗到生命的無盡悅樂。
失去貝幣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隻要下定決心克服恐懼,便幾乎能克服任何恐懼。
因此,請記住,除了在腦海中,恐懼無處藏身。
曾有一山居人家,剛好辦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人正在祭祀祖先之際,忽然從外麵跑進來一隻受驚的山鹿,原來這隻山鹿是被一位獵人帶著獵狗所追逐,一時山鹿逃生無路,便跑進此戶人家的祖先神桌下躲避。
是時獵人追趕而至,便要索回山鹿,當時新娘頓覺奇怪,為何她家正在祭祖上香之時會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就建議翁婆不要將山鹿還給獵人,也許這隻山鹿與他們一家有什麽因緣,不然山間地方遼闊何處不去,怎會跑進家中逃生,因此他們一定要救山鹿才好。
當時翁婆二人亦覺新娘言之有理,便不欲還鹿給獵人,但是獵人道:“山鹿是我追逐所得,雖然跑進你家,如非我引獵狗追逐,山鹿也不會出現,如果你們不還鹿,就得以相等代價購之,則我將讓鹿。”
這時獵人與山居老家主相互爭執不下。
新娘隻好問獵人:“如要購買,究竟開價多少?”
獵人說:“二十貝幣便可。”
這時,新娘的翁婆一聽,心中暗道:“我迎娶這門兒媳,全部才用去十五貝幣,為了一隻山鹿,竟要價二十貝幣!”
翁婆二人便想還鹿,但是新娘救鹿之意甚堅,一再勸說翁婆,要設法救鹿,翁婆二人因新娘剛過門未幾,也不便推辭,因此就與獵人講價還價。
約近黃昏之際,大約講到十五貝幣則獵人願意讓鹿,這時價錢已定,但是翁婆麵現難色,便暗對新娘說:“我家迎你過門,用去十五貝幣,其他尚且借貸四枚貝幣,我家又何來十五貝幣買鹿呢?”
這時新娘便稟告翁婆說:“這倒沒有關係,隻要二位老人家同意買鹿,可以不必愁無貝幣,兒媳自願將陪嫁的十五貝幣全部拿出買鹿。”
當然翁婆見兒媳之意甚堅,也就同意買鹿,獵人得貝幣歸去,新娘從神案桌下招出山鹿,並且在山鹿頭上安撫一翻,鹿兒受到安撫狀似感激,輕跳幾下,便往山中遁沒不見。
一時新娘救鹿消息四處傳遍,左鄰右舍,無不取笑新娘何以如此愚傻,竟然用如此巨款買鹿放生,尤其新娘娘家,更是責備有加,但新娘亦都不在意,任由指責。
事過二年春天,新娘已生下一個可愛男兒剛滿周歲,正值家人忙碌之際,因此將孩子放置在院中的奶母椅上。
這時山鹿複再出現,而且用其頭上鹿角挾起奶母椅子及孩童,在院中回轉兩圈而後挾著孩童向外跑去。
孩童家人見山鹿偷了孩子,便大大小小都追趕出來,追趕到山外之後,忽然聽見一聲巨響,回頭一看,但見屋後高山坍落,而且覆蓋了全部的房子,這時孩童的家人目睹此景,方知原來是山鹿為了報答新娘救命之恩,所以借著“偷孩子”來引誘他們一家逃出難區。
山鹿見目的已達,輕輕的將小孩放下來,然後跑向深山,隱去不見。
自從山難發生之後,因該地被崩山覆蓋,未受難的都已他遷,該地一片荒涼,人跡渺渺,可是這感人的故事發生後,使遠近的人都深深的體會走獸也靈知,若非當日新娘一片仁心,不惜花大量貝幣挽救小鹿生命,則恐他們一家亦難逃山難之厄矣。
一個人如果有善良做底蘊,萬物和神靈都會護佑。
善良的人臉上有一種祥和的光。
人因善良而美麗。
昊天的雙眼終於睜開了:“不患她有劫餘不餘生,隻怕她習慣了任性,會因念思凡,造成修道的阻礙。既然你已來了,我還是去一趟蓬萊吧,如果實在是在劫難逃,那我也就無能為力了。”
昊天站起身來,一步踏出,早過了千山萬水。
他不是放不下,而是去看看,僅此而已。
曾經有個人問修道之士:“世間最可怕的是什麽?”
道長道:“欲望!”那個人滿臉疑惑。
道長道:“不信?那聽貧道講兩則故事吧。”
薑懷仁驚惶失措的從樹林中跑過來,剛好碰到兩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邊散步。他們問這個人道:“你這樣慌張是為了什麽?”
薑懷仁道:“太可怕了,我在樹林中挖出了一堆貝幣!”
兩個人心裏忍不住道:“這薑懷仁真是個大傻瓜!挖出了貝幣,這麽好的事他居然說太可怕了,真讓人想不明白!”
於是他們又問這個人道:“在哪裏挖出來的?請告訴我們吧。”
薑懷仁道:“這麽厲害的東西,你們不怕嗎?它會吃人的!”
那兩個人不以為然的道:“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在什麽地方能夠找到它吧。”
薑懷仁道:“就在樹林最西邊的那棵樹下麵。”
兩個朋友就立刻去找那個地方,果然發現了那些貝幣。
一個人就對另一個說:“薑懷仁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貝幣在他眼裏居然成了吃人的東西。”
另外一個人也點頭稱是。
他們於是討論怎麽把這些貝幣拿回去。
其中一個說:“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還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去拿一些飯菜來,我們就在這裏吃飯,然後等天黑了再把貝幣拿回去。”
另外一個人就照他說的去做了。留下的那個人心想:“要是把這些貝幣都歸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來,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這些貝幣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飯菜的那個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後給他的飯裏下毒藥,他死了,貝幣就全是我的了。”
結果等他拿了飯菜回到樹林裏時,另一個人就從背後狠狠的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後說道:“朋友,是貝幣逼我這麽做的。”
接著他拿起那個人送來的飯菜,大口地吃起來。
沒過多久,他感覺到很難受,肚子裏像火燒一樣,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的時候他說:“沒來挖貝幣的薑懷仁說的話真是太對了!”
這真是應了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都是貪念惹的禍,欲望把最親密的朋友變成了死敵!
有一個老農叫姬績,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就決定到那裏詢問一下。
結果那個地方的人告訴他說:“隻要交上一百貝幣,然後就給你一天的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就是你的,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姬績心想:“如果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走很大圈得到很大一塊地了嗎?這樣的生意實在是太劃算了!”
於是他就和當地人簽訂了合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他的步子一點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裏想:“忍受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辛苦帶來的回報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才往回走,他心裏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的話就一寸土地也不能得到了,於是他抄近路向起點趕去。
可是太陽馬上就要落下去了,他隻得拚命地奔跑,最後,隻差兩步就要到達起點了,但姬績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了那裏。
人的欲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永遠也無法逾越,因為人的貪欲永無止境,永遠也不會滿足,這是人性中最大的缺憾。
心業第一大罪就是“貪”。
《道經》上說:“罪莫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沒有什麽罪過比任情縱欲更大,沒有什麽災禍比不知足更大,沒有什麽災難比貪得無厭更大。
所以隻有感到滿足的這種滿足,才是永恒的滿足了。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隻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錢如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人當以道德為重,不可貪戀名利也。貪即貪心、貪著,貪名,貪利等等。
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環境的舒適,在貪圖過份的物質、物欲的同時,必定會造罪與造業,貪求永無止境,而內心疲憊不堪,不知知足方為真正快樂。
古往今來有多少貪婪者是有好下場的,又有多少貪圖名利之輩因此而喪身?需知名利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讓人不貪名利,不是教人避名利,是讓人在名利場中,做出不貪名利的實落工夫。
如果能實實悟透貪名利能亂人的性,名利能迷人的心,名利能驕人的氣,名利能敗人的德,名利能縱人的惡,名利能傷人的身,名利能送人的命。
貪名利是大苦,貪名利是火坑,貪名利是泥塗。
要做到可仕則仕,可止則止。
《道經》中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也就是說欲望多則化為貪婪,就會令人目盲,心瘋狂。
有人為權力地位而心發狂,有人為女色而迷失自我,有人為錢財而昏聵。
人之貪欲誠可畏者,常使人失去道德,迷失本性。
人執著萬物,就會被外物所惑,產生貪求之心,貪求之心既生,就是煩惱。
由煩惱而起妄想,使得身心憂悲痛苦,於是遭到濁穢與侮辱,飄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遠沉淪在廣大無邊的苦海之中。
人,一旦墮入“追逐物欲”之陷阱中,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想要抽身出來就成了很困難的事,所以人性不能和貪念走在一起。
修道之士說完了這兩則故事,便閉目不語,而那個人已經從這些故事中知道了答案,原來這個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會越不滿足;就會越不快樂;就會越多煩惱。
所以道長已告訴人們:錢如枷鎖,貪是墳墓,追名逐利最終隻是一場空。
隻有洗去心中的種種虛妄,放下貪欲,回歸到平實的本質,才會看破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有如過眼雲煙,畢竟都是無常色相,才最終體驗到生命的無盡悅樂。
失去貝幣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隻要下定決心克服恐懼,便幾乎能克服任何恐懼。
因此,請記住,除了在腦海中,恐懼無處藏身。
曾有一山居人家,剛好辦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人正在祭祀祖先之際,忽然從外麵跑進來一隻受驚的山鹿,原來這隻山鹿是被一位獵人帶著獵狗所追逐,一時山鹿逃生無路,便跑進此戶人家的祖先神桌下躲避。
是時獵人追趕而至,便要索回山鹿,當時新娘頓覺奇怪,為何她家正在祭祖上香之時會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就建議翁婆不要將山鹿還給獵人,也許這隻山鹿與他們一家有什麽因緣,不然山間地方遼闊何處不去,怎會跑進家中逃生,因此他們一定要救山鹿才好。
當時翁婆二人亦覺新娘言之有理,便不欲還鹿給獵人,但是獵人道:“山鹿是我追逐所得,雖然跑進你家,如非我引獵狗追逐,山鹿也不會出現,如果你們不還鹿,就得以相等代價購之,則我將讓鹿。”
這時獵人與山居老家主相互爭執不下。
新娘隻好問獵人:“如要購買,究竟開價多少?”
獵人說:“二十貝幣便可。”
這時,新娘的翁婆一聽,心中暗道:“我迎娶這門兒媳,全部才用去十五貝幣,為了一隻山鹿,竟要價二十貝幣!”
翁婆二人便想還鹿,但是新娘救鹿之意甚堅,一再勸說翁婆,要設法救鹿,翁婆二人因新娘剛過門未幾,也不便推辭,因此就與獵人講價還價。
約近黃昏之際,大約講到十五貝幣則獵人願意讓鹿,這時價錢已定,但是翁婆麵現難色,便暗對新娘說:“我家迎你過門,用去十五貝幣,其他尚且借貸四枚貝幣,我家又何來十五貝幣買鹿呢?”
這時新娘便稟告翁婆說:“這倒沒有關係,隻要二位老人家同意買鹿,可以不必愁無貝幣,兒媳自願將陪嫁的十五貝幣全部拿出買鹿。”
當然翁婆見兒媳之意甚堅,也就同意買鹿,獵人得貝幣歸去,新娘從神案桌下招出山鹿,並且在山鹿頭上安撫一翻,鹿兒受到安撫狀似感激,輕跳幾下,便往山中遁沒不見。
一時新娘救鹿消息四處傳遍,左鄰右舍,無不取笑新娘何以如此愚傻,竟然用如此巨款買鹿放生,尤其新娘娘家,更是責備有加,但新娘亦都不在意,任由指責。
事過二年春天,新娘已生下一個可愛男兒剛滿周歲,正值家人忙碌之際,因此將孩子放置在院中的奶母椅上。
這時山鹿複再出現,而且用其頭上鹿角挾起奶母椅子及孩童,在院中回轉兩圈而後挾著孩童向外跑去。
孩童家人見山鹿偷了孩子,便大大小小都追趕出來,追趕到山外之後,忽然聽見一聲巨響,回頭一看,但見屋後高山坍落,而且覆蓋了全部的房子,這時孩童的家人目睹此景,方知原來是山鹿為了報答新娘救命之恩,所以借著“偷孩子”來引誘他們一家逃出難區。
山鹿見目的已達,輕輕的將小孩放下來,然後跑向深山,隱去不見。
自從山難發生之後,因該地被崩山覆蓋,未受難的都已他遷,該地一片荒涼,人跡渺渺,可是這感人的故事發生後,使遠近的人都深深的體會走獸也靈知,若非當日新娘一片仁心,不惜花大量貝幣挽救小鹿生命,則恐他們一家亦難逃山難之厄矣。
一個人如果有善良做底蘊,萬物和神靈都會護佑。
善良的人臉上有一種祥和的光。
人因善良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