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嶽道兄真是細察入微,看來我們能破掉敵人設的這個局了。”東皇冕道。
嶽垚點了點頭,然後掐了一個訣,手訣上逐漸散發出一道柔和的金光,他念了一個“破”字,那金光突發,像一股太陽光瞬照萬物,整個溶廳和溶道就進入了陽光充滿的世界。
待金光黯淡後,原本有著人為記號的溶廳便恢複真實的模樣,哪裏還有他們留下的記痕。
六仙見後一喜,終於有希望了,要是找到敵人,他們可不會輕易再讓對手逃脫掉。
“適才我已破掉了幻形陣,現在要破迷魂陣,希望石墨他們還沒有覺察吧!”
嶽垚言訖,緩緩閉上了雙眼,開始用元神催動神識窺探一切障礙。
他的神識掃過一間間溶廳,更用元神把它們聯係起來,隻要元神的神識不損,他便有辦法抓到迷魂陣的核心。
“陣!”
嶽垚突然一喝聲,雙目精芒如刀刃般鋒利,道門九字真言中的“陣”字一出,那困擾他們多時的迷魂陣便被一道強大的神識之力給生生抹去。
嶽垚剛一站起,整個溶廳的壁上便飛快移動,一個個豹頭出現,無數飛箭便亂射出來。
“小心,這些鏃全是淬了劇毒的,不可大意!”
嶽垚身子一閃躲,急忙提醒道。
不用他提醒,東皇爵、黃穆元等人早已拔劍斬出,瞬間毀掉了十幾個豹頭機關。
“不行,豹頭太多了,快轍!”東方修己急呼道。
箭如密雨而至,六仙化作風遁,瞬間閃到了溶道之中。
“好險,看來是破了迷魂陣便會觸動機關,要不是跑得快,我們已成箭下亡魂了。”東皇冕一陣後脊發涼的道。
“這群混蛋,躲在暗處搞壞事也就罷了,還如此的卑劣陰毒,若是落到我手中,定斬不饒!”
黃穆元正忿忿不平的說道,突然,整個溶道裏的火把都開始散發出濃鬱的綠煙,似乎要將整個溶道變為煙的通道。
“不好,此煙有毒,吸之必性命不保。”
嶽垚隻是微微聞了一下氣味,便頓時覺得頭暈腦脹,眼花繚亂,昏昏欲倒。
要不是東皇爵扶住他,估計都栽倒在地了。
“快,土行術!”
黃穆然果斷喊道,說完便縱地而去。
黃穆元、東方修己等仙不敢怠慢,隨後施展土行術,跟著縱地消失了。
石墨正在室中打坐,他的神識不強,但與天份無關,而是他才跨入人神境,氣息還不穩固。
他是一名異常隱忍和勤奮的修適者,別看守護家族把他當敵人,可石墨一點兒也不慌亂。
他極愛讀古簡,甚至可以說是手不釋卷。
石墨對太上老君在《道經》中的一段話特別有感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是太上老君的論道之語,也是《道經》裏少有的對道的直接言說。
石墨之所以對這段話特別有感觸,是因為突然覺得這種描寫,很像是在描寫一個人。
特別是“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句,似乎也能用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替代: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孤身挺進,寂寥一身。
一種人們並不陌生的人物形象便躍然於簡牘之上,不是才子便是智者,一定有不凡和過人之處。
這話是說道的,說這話的是個得道的人,那麽這就是太上老君無意也不須有意的自況,也說不定。
而但凡是這樣的人,這麽點出來,大概都多少會有些感觸。
隻是老子這裏所說的,乃是一種終極形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未嚐不可以看作是人的天性,以及身負的天命。
“可以為天下母”,是說這天性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性,這天命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法則。
這樣的人,站立在天人合一的中點,所以這段話緊隨其後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對於他自己,他見到的是大象無形,他聽到的是大音希聲,他所行的是與道同化,其中真味如人飲水隻能自知。
對於別人,就成了曲高所以和寡、卓立故而不群,自然形成一種抽離。這就是因為自在,所以不在。
大群不群裏,又是道門式的相反相成,“大…不…”是太上老君的經典句式,所以他在這段話裏才專門提出一個“大”字來與“道”並列。
他的寂寥孤寂和踽踽獨行,都是來自這裏。
就算是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隻要是同類,也必定是在這條路上。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則讓人想到太上老君是如飛龍一般的人物,他的思想太深邃了。
太上老君這樣的人,的確像一條龍一樣盤旋在九天雲霧之中,首尾不知何處,世人見到的不過一鱗半爪。
他是論道者、得道者,也是道在人的一種象征。
這種人的宿命又是怎樣的呢?故南華真人說到這樣的人交朋友的條件,一個是“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一個是“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然後才能“相與為友”。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真龍之主”,世間卻又有幾個呢?
而即使遇到了做了朋友,也不過是無相與、無相為的沒有交往一樣,一個“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也就夠了,哪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過是真人之交虛如風。
說白了,抵達了這個境界的人,是不需要朋友的。
還在路上的同道,則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這麽看來,無論在大道還是在世俗,孤獨,都是這類人的宿命。
王侯所以自稱“孤”和“寡人”,命理中的華蓋星所以既是僧道星又是孤寡星。
太上老君雖然將天地萬物最深處的那個物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其實核心還是在那個“獨”字,是這個獨貫通了前後所有的一切。
那整段話,也明顯氤氳著一種孤絕之氣。
而寂寞、孤獨之謂,回到它們的本義,寂寞本是描述道境的,寂寞是寂和寞,寂即寂靜,寞即曠遠。
孤獨本是描述道體的,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獨立不改”。
孤獨的人多,悟道的人少,那是因為孤獨得還不夠,孤獨得還太淺。
當人與孤獨完全融為一體時,便是得道之時,所有對孤獨的不適和排斥,都是因為和孤獨還隔著一層、還有對峙。
與孤獨對峙的一方,往往是自我的欲望湧動和對外境的虛妄馳求,能夠站在這些悖道之事的反麵,本身就已能說明孤獨的真相和意義了。
獨是道體的狀態,孤獨正是通往道的路和入道的法門。
那個有道根的人都有的氣質,也正是孤獨。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會覺得孤獨,是否都是有道根呢?
須知孤獨有先天和後天,先天即本性孤獨,後天即境遇造成的孤獨,先天的孤獨才是道根,後天的孤獨則是道機——入道的樞機,是可以藉此入道的機緣。
又有人會說,人有內向有外向,內向的人更容易孤獨,外向的人更喜歡熱鬧,說孤獨是道根,這不是把外向的人一棒子全都打死了嗎?
也須知孤獨關乎的是心性,是內心的狀態和感受,而不在外在表現上。
就像有些內向的人並不喜歡和願意安於孤獨,有些外向的人看上去很活潑開朗,做人做事都很親切得體,但你就是能感覺到一種疏離感。
孤獨確實是內向的,但所謂內向,是以內為向,不在性格之類。
有智慧或智慧潛質的人,一般都有著這樣一種內向性,這樣一種疏離感。
佛家講內求,這內求其實正是一種回到孤獨狀態的方式,由自己的孤而通達天地的獨。
總結起來,更準確地說,既有著這種孤獨之性,又能夠安住於這種孤獨中,才是真正的道根。
對於悟道和修道,很多人都覺得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孤獨則正是那個最簡單、最樸素的入口。
孤獨之性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的,差別隻在顯現得多少、開發得深淺。
孤獨感與覺性同在,就像人們往往在孤獨的時候,才最能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自己、他人和世間,才能對種種的虛妄和不可靠有最真切的感受,這正是來自與道體的相契。
如前麵所說,雖然這時人們生起的感受也許並不是好的,往往伴隨著惶恐、哀傷、失望等情緒,這也並不是孤獨有什麽問題,而隻是孤獨得還不夠深、不夠透,潛意識裏還有潛藏的不甘、欲求等成分。
在不斷接受中走下去就是了。有些人則是天生喜歡和享受孤獨的,這種人往往也都是上根。
用心感受和嗬護住這點孤獨感,便是修道。
人生中種種因為環境和遭遇帶來的孤獨,也都是修道的助緣和天道的加持。
從孤獨切入,往孤獨的深處鑽去,到了最深的地方,就是古聖所說的那個究竟之“獨”。
這個獨,還有另一個稱呼,叫“自、在”。
嶽垚點了點頭,然後掐了一個訣,手訣上逐漸散發出一道柔和的金光,他念了一個“破”字,那金光突發,像一股太陽光瞬照萬物,整個溶廳和溶道就進入了陽光充滿的世界。
待金光黯淡後,原本有著人為記號的溶廳便恢複真實的模樣,哪裏還有他們留下的記痕。
六仙見後一喜,終於有希望了,要是找到敵人,他們可不會輕易再讓對手逃脫掉。
“適才我已破掉了幻形陣,現在要破迷魂陣,希望石墨他們還沒有覺察吧!”
嶽垚言訖,緩緩閉上了雙眼,開始用元神催動神識窺探一切障礙。
他的神識掃過一間間溶廳,更用元神把它們聯係起來,隻要元神的神識不損,他便有辦法抓到迷魂陣的核心。
“陣!”
嶽垚突然一喝聲,雙目精芒如刀刃般鋒利,道門九字真言中的“陣”字一出,那困擾他們多時的迷魂陣便被一道強大的神識之力給生生抹去。
嶽垚剛一站起,整個溶廳的壁上便飛快移動,一個個豹頭出現,無數飛箭便亂射出來。
“小心,這些鏃全是淬了劇毒的,不可大意!”
嶽垚身子一閃躲,急忙提醒道。
不用他提醒,東皇爵、黃穆元等人早已拔劍斬出,瞬間毀掉了十幾個豹頭機關。
“不行,豹頭太多了,快轍!”東方修己急呼道。
箭如密雨而至,六仙化作風遁,瞬間閃到了溶道之中。
“好險,看來是破了迷魂陣便會觸動機關,要不是跑得快,我們已成箭下亡魂了。”東皇冕一陣後脊發涼的道。
“這群混蛋,躲在暗處搞壞事也就罷了,還如此的卑劣陰毒,若是落到我手中,定斬不饒!”
黃穆元正忿忿不平的說道,突然,整個溶道裏的火把都開始散發出濃鬱的綠煙,似乎要將整個溶道變為煙的通道。
“不好,此煙有毒,吸之必性命不保。”
嶽垚隻是微微聞了一下氣味,便頓時覺得頭暈腦脹,眼花繚亂,昏昏欲倒。
要不是東皇爵扶住他,估計都栽倒在地了。
“快,土行術!”
黃穆然果斷喊道,說完便縱地而去。
黃穆元、東方修己等仙不敢怠慢,隨後施展土行術,跟著縱地消失了。
石墨正在室中打坐,他的神識不強,但與天份無關,而是他才跨入人神境,氣息還不穩固。
他是一名異常隱忍和勤奮的修適者,別看守護家族把他當敵人,可石墨一點兒也不慌亂。
他極愛讀古簡,甚至可以說是手不釋卷。
石墨對太上老君在《道經》中的一段話特別有感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是太上老君的論道之語,也是《道經》裏少有的對道的直接言說。
石墨之所以對這段話特別有感觸,是因為突然覺得這種描寫,很像是在描寫一個人。
特別是“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句,似乎也能用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替代: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孤身挺進,寂寥一身。
一種人們並不陌生的人物形象便躍然於簡牘之上,不是才子便是智者,一定有不凡和過人之處。
這話是說道的,說這話的是個得道的人,那麽這就是太上老君無意也不須有意的自況,也說不定。
而但凡是這樣的人,這麽點出來,大概都多少會有些感觸。
隻是老子這裏所說的,乃是一種終極形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未嚐不可以看作是人的天性,以及身負的天命。
“可以為天下母”,是說這天性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性,這天命的背後就是天地萬物的法則。
這樣的人,站立在天人合一的中點,所以這段話緊隨其後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對於他自己,他見到的是大象無形,他聽到的是大音希聲,他所行的是與道同化,其中真味如人飲水隻能自知。
對於別人,就成了曲高所以和寡、卓立故而不群,自然形成一種抽離。這就是因為自在,所以不在。
大群不群裏,又是道門式的相反相成,“大…不…”是太上老君的經典句式,所以他在這段話裏才專門提出一個“大”字來與“道”並列。
他的寂寥孤寂和踽踽獨行,都是來自這裏。
就算是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人,隻要是同類,也必定是在這條路上。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則讓人想到太上老君是如飛龍一般的人物,他的思想太深邃了。
太上老君這樣的人,的確像一條龍一樣盤旋在九天雲霧之中,首尾不知何處,世人見到的不過一鱗半爪。
他是論道者、得道者,也是道在人的一種象征。
這種人的宿命又是怎樣的呢?故南華真人說到這樣的人交朋友的條件,一個是“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一個是“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然後才能“相與為友”。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真龍之主”,世間卻又有幾個呢?
而即使遇到了做了朋友,也不過是無相與、無相為的沒有交往一樣,一個“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也就夠了,哪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過是真人之交虛如風。
說白了,抵達了這個境界的人,是不需要朋友的。
還在路上的同道,則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這麽看來,無論在大道還是在世俗,孤獨,都是這類人的宿命。
王侯所以自稱“孤”和“寡人”,命理中的華蓋星所以既是僧道星又是孤寡星。
太上老君雖然將天地萬物最深處的那個物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其實核心還是在那個“獨”字,是這個獨貫通了前後所有的一切。
那整段話,也明顯氤氳著一種孤絕之氣。
而寂寞、孤獨之謂,回到它們的本義,寂寞本是描述道境的,寂寞是寂和寞,寂即寂靜,寞即曠遠。
孤獨本是描述道體的,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獨立不改”。
孤獨的人多,悟道的人少,那是因為孤獨得還不夠,孤獨得還太淺。
當人與孤獨完全融為一體時,便是得道之時,所有對孤獨的不適和排斥,都是因為和孤獨還隔著一層、還有對峙。
與孤獨對峙的一方,往往是自我的欲望湧動和對外境的虛妄馳求,能夠站在這些悖道之事的反麵,本身就已能說明孤獨的真相和意義了。
獨是道體的狀態,孤獨正是通往道的路和入道的法門。
那個有道根的人都有的氣質,也正是孤獨。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會覺得孤獨,是否都是有道根呢?
須知孤獨有先天和後天,先天即本性孤獨,後天即境遇造成的孤獨,先天的孤獨才是道根,後天的孤獨則是道機——入道的樞機,是可以藉此入道的機緣。
又有人會說,人有內向有外向,內向的人更容易孤獨,外向的人更喜歡熱鬧,說孤獨是道根,這不是把外向的人一棒子全都打死了嗎?
也須知孤獨關乎的是心性,是內心的狀態和感受,而不在外在表現上。
就像有些內向的人並不喜歡和願意安於孤獨,有些外向的人看上去很活潑開朗,做人做事都很親切得體,但你就是能感覺到一種疏離感。
孤獨確實是內向的,但所謂內向,是以內為向,不在性格之類。
有智慧或智慧潛質的人,一般都有著這樣一種內向性,這樣一種疏離感。
佛家講內求,這內求其實正是一種回到孤獨狀態的方式,由自己的孤而通達天地的獨。
總結起來,更準確地說,既有著這種孤獨之性,又能夠安住於這種孤獨中,才是真正的道根。
對於悟道和修道,很多人都覺得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孤獨則正是那個最簡單、最樸素的入口。
孤獨之性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的,差別隻在顯現得多少、開發得深淺。
孤獨感與覺性同在,就像人們往往在孤獨的時候,才最能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自己、他人和世間,才能對種種的虛妄和不可靠有最真切的感受,這正是來自與道體的相契。
如前麵所說,雖然這時人們生起的感受也許並不是好的,往往伴隨著惶恐、哀傷、失望等情緒,這也並不是孤獨有什麽問題,而隻是孤獨得還不夠深、不夠透,潛意識裏還有潛藏的不甘、欲求等成分。
在不斷接受中走下去就是了。有些人則是天生喜歡和享受孤獨的,這種人往往也都是上根。
用心感受和嗬護住這點孤獨感,便是修道。
人生中種種因為環境和遭遇帶來的孤獨,也都是修道的助緣和天道的加持。
從孤獨切入,往孤獨的深處鑽去,到了最深的地方,就是古聖所說的那個究竟之“獨”。
這個獨,還有另一個稱呼,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