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警惕,人要明白自己的定位,要想想自己有何德何能,花錢或者拜個師就能學這麽厲害的法術或符咒,要能普傳沒有限製的話,某個德高望重的大德把它公開,讓民眾都學會,這樣豈不是利國利民,功德無量。
厚德載物,這句話同樣適合這些想學道法道術的人,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支撐法術的靈驗。
一些年輕人入道就幻想著想拜個“神靈仙人”或者“大師”為師,拜師就可以學厲害的法術、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拜師後就能打通任督二脈、大小周天的。
試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萬,比你先入門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澤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為何修成者寥寥無幾,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靈仙人眷顧?
這些都不切實際,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腳踏實地,慢慢的學習,一切順其自然。
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禦術,以術弘道,以善養德,以德培道。方可窺天道,得以圓滿。
每次左潤去四叔家,四叔總會和他說阿毛的故事。
四叔年紀大,容易忘事兒,可是每次提阿毛,總是眼淚汪汪的,左潤這做晚輩的也耐心的蹲在旁邊聽。
阿毛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四叔家以前的一頭牛。
四叔剛見到阿毛的時候,那時候阿毛還是頭牛犢,但是是頭病牛,就連站起來都十分的費力氣。
牛販子當時急著出手,四叔一時心軟就買了下來。為了這個事,四嬸還說四叔敗家,買回來一頭吃會吃草的牛,四叔隻是憨憨的笑,然後去找最新鮮的草給阿毛吃。
阿毛隻是“哞哞”的在那裏叫,每次四叔過來的時候,還用牛鼻子去蹭四叔的褲腿,以示友好。
春去秋來,在四叔的精心照料下,阿毛不僅能走,而且越來越壯。
別人家剛耕田的耕牛基本都是打的血肉模糊的才會耕田,阿毛卻安安心心的套上牛套,跟著四叔去耕地了。
每當四叔忙累了時,阿毛就躺在田埂上,四叔在那唱著山歌,阿毛安靜的在那聽著,不時的用尾巴把四叔身上的蟲蚊給撣走。
周圍鄰居見了都羨慕不已,四嬸也笑的合不攏嘴。
一天夜裏,周圍十分的寂靜,可是四叔和四嬸怎麽都睡不著,兩人輾轉反側半天,可是沒有絲毫睡意。
這時候四叔聽見後門的咚咚聲,四叔開門一看,發現阿毛正用牛角在頂門。
四叔以為阿毛餓了,便去弄了點草料給阿毛吃。可阿毛不吃,隻是用嘴咬著四叔的褲腳往外拖。
人的力氣哪裏比的過牛,四叔的褲腳都被撕爛了。
這時候四嬸剛好出來,看著四叔的褲子已被撕爛,抽起旁邊的棍子就往阿毛身上打。
阿毛這時候也奔向四嬸,四嬸以為阿毛是報複,,嚇得往屋子裏麵躲,阿毛一般都不進主屋,可今天例外,飛咬著四嬸往外麵拖。
四叔、四嬸最終拗不過,阿毛便跑到屋子外麵。可是剛出來,四嬸想到自己廚房的雞湯還在燉著,生怕糊了,就往屋子裏麵走。
阿毛這時候橫在屋子麵前,死活不動彈,任由四嬸打罵,這時候阿毛盤在地上就像一個委屈的孩子一樣。
四叔心疼的拉過四嬸,讓別打了。
不一會兒,突然“轟隆”一聲,整個屋子塌了下來。
阿毛被壓在了屋子倒下的廢墟裏,阿毛的嘴裏大口大口的吐出來鮮血,眼角還有渾濁的淚水。
後來村子裏人聽到聲音趕來,才知道是怎麽回事。
原來老屋子常年欠修,頂梁柱已經被白蟻給腐蝕壞了,阿毛這麽做隻是為了救出叔叔、嬸嬸。
四叔回憶說,那天晚上的天空特別的亮,好像還有顆流星劃過去,四叔總是說,那就是阿毛。
欲望止不住?道門有良策!
人們被過度的欲望所控製,導致看似為了自己,實則害了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正確地對待欲望。要正確地對待欲望,就需要有正確對待欲望的方法。
對此,道門有多個方法進行調控,現總結為四個方麵:不顯露引起貪欲的東西、不追求屬於貪欲的東西、看清楚貪欲帶來的危害、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簡言之,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不可見欲,使心不亂。
假如一個人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向上空拋撒錢財,勢必引起人群的騷動哄搶和集市秩序的混亂無序,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見欲”。
所以,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是其中的第一個方法。
《道德經》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易》曰:“作《易》者其知盜乎?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編撰《易經》的人,很了解盜賊吧?其中說“背負著重物而乘坐華麗的車輛,必然招致強盜前來。”這就是說盜寇實際是自己招引來的啊!
對於欲望,道門追求的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即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上老君崇尚“無為”,道門思想和傳統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不強調克己,講究“順”。
道門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麵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欲望,道門重在“疏通”。
道門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欲望是在某個時間段內產生的思維活動,並不是恒定不變,一如:天地人生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殺的運行在變化。
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人對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適度原則,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
知道滿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欲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人不要一味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學會珍惜。
道門的欲望概念是獨立任何一個領域地存在,對道的理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難產生其思維形式的,所以在這裏修道者說出以上個人對待欲望的理解,也希望看了這些文字的善信,能對欲望的解釋有個最直觀的概念。
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認識貪欲,看清危害。
隻有認識了貪欲,看清楚了貪欲的種種危害,才能夠真正去除貪欲,避免貪欲。
在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貪欲中,人們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擾亂內在的心智。
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人們才能將心神安寧下來,有所收獲。
顏色少的時候,人們容易分辨;顏色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各種聲音同時出現,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
出去打獵,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稀有的財貨,讓人行為不軌。
太上老君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門崇尚自然,自然中必有欲望,《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對人心中的欲望說明了,從人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哇哇大哭是為了能吃飽、呼吸空氣生存的欲望,難道也是有罪的麽,要拋棄的麽?
隨著長大對生存的欲望也在改變,這就要人們控製欲望使其合理化,明白了自我欲望的合理度,便是真正的清靜。
見素抱樸,追求更高。
貪欲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需要從欲望的反麵入手,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來獲取幸福。
所謂“極簡生活”,就是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負贅,去除對資源的亂采濫伐和對環境的破壞,隻追求一種必要而簡潔的生活方式。
尊“道”的生活看似簡樸無華,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
人們“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可以不為外物所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太上老君看來,消除了貪欲,返璞歸真,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大門。
因為願望簡單自然,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
正所謂“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自生自長中即使出現了個人貪欲,就用道的質樸純正去引導控製,教人敬畏質樸純正的道,就不會在產生各種貪欲。
沒有了貪欲就回心歸柔靜,天下就自然歸於太平安定。
厚德載物,這句話同樣適合這些想學道法道術的人,隻有深厚的德行才能夠支撐法術的靈驗。
一些年輕人入道就幻想著想拜個“神靈仙人”或者“大師”為師,拜師就可以學厲害的法術、神通,或者想修丹道的,拜師後就能打通任督二脈、大小周天的。
試想一下,修行之人千千萬,比你先入門的,比你悟性好的、福澤深的、功德大的,大有人在,為何修成者寥寥無幾,自己有何德何能得此神靈仙人眷顧?
這些都不切實際,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腳踏實地,慢慢的學習,一切順其自然。
修好人道,再悟仙道,以道禦術,以術弘道,以善養德,以德培道。方可窺天道,得以圓滿。
每次左潤去四叔家,四叔總會和他說阿毛的故事。
四叔年紀大,容易忘事兒,可是每次提阿毛,總是眼淚汪汪的,左潤這做晚輩的也耐心的蹲在旁邊聽。
阿毛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四叔家以前的一頭牛。
四叔剛見到阿毛的時候,那時候阿毛還是頭牛犢,但是是頭病牛,就連站起來都十分的費力氣。
牛販子當時急著出手,四叔一時心軟就買了下來。為了這個事,四嬸還說四叔敗家,買回來一頭吃會吃草的牛,四叔隻是憨憨的笑,然後去找最新鮮的草給阿毛吃。
阿毛隻是“哞哞”的在那裏叫,每次四叔過來的時候,還用牛鼻子去蹭四叔的褲腿,以示友好。
春去秋來,在四叔的精心照料下,阿毛不僅能走,而且越來越壯。
別人家剛耕田的耕牛基本都是打的血肉模糊的才會耕田,阿毛卻安安心心的套上牛套,跟著四叔去耕地了。
每當四叔忙累了時,阿毛就躺在田埂上,四叔在那唱著山歌,阿毛安靜的在那聽著,不時的用尾巴把四叔身上的蟲蚊給撣走。
周圍鄰居見了都羨慕不已,四嬸也笑的合不攏嘴。
一天夜裏,周圍十分的寂靜,可是四叔和四嬸怎麽都睡不著,兩人輾轉反側半天,可是沒有絲毫睡意。
這時候四叔聽見後門的咚咚聲,四叔開門一看,發現阿毛正用牛角在頂門。
四叔以為阿毛餓了,便去弄了點草料給阿毛吃。可阿毛不吃,隻是用嘴咬著四叔的褲腳往外拖。
人的力氣哪裏比的過牛,四叔的褲腳都被撕爛了。
這時候四嬸剛好出來,看著四叔的褲子已被撕爛,抽起旁邊的棍子就往阿毛身上打。
阿毛這時候也奔向四嬸,四嬸以為阿毛是報複,,嚇得往屋子裏麵躲,阿毛一般都不進主屋,可今天例外,飛咬著四嬸往外麵拖。
四叔、四嬸最終拗不過,阿毛便跑到屋子外麵。可是剛出來,四嬸想到自己廚房的雞湯還在燉著,生怕糊了,就往屋子裏麵走。
阿毛這時候橫在屋子麵前,死活不動彈,任由四嬸打罵,這時候阿毛盤在地上就像一個委屈的孩子一樣。
四叔心疼的拉過四嬸,讓別打了。
不一會兒,突然“轟隆”一聲,整個屋子塌了下來。
阿毛被壓在了屋子倒下的廢墟裏,阿毛的嘴裏大口大口的吐出來鮮血,眼角還有渾濁的淚水。
後來村子裏人聽到聲音趕來,才知道是怎麽回事。
原來老屋子常年欠修,頂梁柱已經被白蟻給腐蝕壞了,阿毛這麽做隻是為了救出叔叔、嬸嬸。
四叔回憶說,那天晚上的天空特別的亮,好像還有顆流星劃過去,四叔總是說,那就是阿毛。
欲望止不住?道門有良策!
人們被過度的欲望所控製,導致看似為了自己,實則害了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正確地對待欲望。要正確地對待欲望,就需要有正確對待欲望的方法。
對此,道門有多個方法進行調控,現總結為四個方麵:不顯露引起貪欲的東西、不追求屬於貪欲的東西、看清楚貪欲帶來的危害、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簡言之,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不可見欲,使心不亂。
假如一個人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向上空拋撒錢財,勢必引起人群的騷動哄搶和集市秩序的混亂無序,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見欲”。
所以,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是其中的第一個方法。
《道德經》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易》曰:“作《易》者其知盜乎?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編撰《易經》的人,很了解盜賊吧?其中說“背負著重物而乘坐華麗的車輛,必然招致強盜前來。”這就是說盜寇實際是自己招引來的啊!
對於欲望,道門追求的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即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上老君崇尚“無為”,道門思想和傳統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不強調克己,講究“順”。
道門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麵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欲望,道門重在“疏通”。
道門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欲望是在某個時間段內產生的思維活動,並不是恒定不變,一如:天地人生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殺的運行在變化。
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人對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適度原則,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
知道滿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欲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人不要一味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學會珍惜。
道門的欲望概念是獨立任何一個領域地存在,對道的理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難產生其思維形式的,所以在這裏修道者說出以上個人對待欲望的理解,也希望看了這些文字的善信,能對欲望的解釋有個最直觀的概念。
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認識貪欲,看清危害。
隻有認識了貪欲,看清楚了貪欲的種種危害,才能夠真正去除貪欲,避免貪欲。
在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貪欲中,人們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擾亂內在的心智。
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人們才能將心神安寧下來,有所收獲。
顏色少的時候,人們容易分辨;顏色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各種聲音同時出現,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
出去打獵,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稀有的財貨,讓人行為不軌。
太上老君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門崇尚自然,自然中必有欲望,《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對人心中的欲望說明了,從人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哇哇大哭是為了能吃飽、呼吸空氣生存的欲望,難道也是有罪的麽,要拋棄的麽?
隨著長大對生存的欲望也在改變,這就要人們控製欲望使其合理化,明白了自我欲望的合理度,便是真正的清靜。
見素抱樸,追求更高。
貪欲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需要從欲望的反麵入手,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來獲取幸福。
所謂“極簡生活”,就是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負贅,去除對資源的亂采濫伐和對環境的破壞,隻追求一種必要而簡潔的生活方式。
尊“道”的生活看似簡樸無華,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
人們“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可以不為外物所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太上老君看來,消除了貪欲,返璞歸真,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大門。
因為願望簡單自然,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
正所謂“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自生自長中即使出現了個人貪欲,就用道的質樸純正去引導控製,教人敬畏質樸純正的道,就不會在產生各種貪欲。
沒有了貪欲就回心歸柔靜,天下就自然歸於太平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