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沉吟半響,忽的想起幼時也曾見過被磕碰的病人到家中,一般父親都會揉捏幾處穴道或紮上兩針便馬上好了,想罷跑回屋裏從包袱內將那幾本醫書拿了出來,《眼科大全》、《本草殘記》名不對症,李仕看也沒看,翻看那本《肘後淬經》裏麵雖有一些行針之方,卻是解些疑難雜症,且繁瑣難懂。這三本書都是李文山生前行醫治病所撰寫,李仕讀了半響兒一無所獲。打理整齊,又看到那本無名書冊,陡然想起裏麵似乎有一些跌打損傷的治療之法,念及忙拿來翻看,可幸第一頁便是各處關節損傷的按摩之法。李仕暗呼僥幸,虧得不是行針,否則看與不看也無什麽分別。翻了三四頁,正有股、膕、膝解,看到膝解處,忙仔細品讀:“膝解曲挫,撫髀陽、伏兔,戳於委陽、委中,灌力於血海、陰陵泉,每三刻為限,一刻反複,數次自愈。”李仕大喜,又跑回旁屋,隻見張錢多正躺在床上,道:“張大哥,快坐起來,我給你揉揉。”張錢多剛躺好,但是看李仕滿臉喜色,不忍推卻一番好意,慢慢坐到床邊,李仕循著穴位,雙手各照書中所言置好,先輕輕用力,揉捏了一會,張錢多道:“李兄弟,這是跟你父親學的嗎?管不管用?”李仕道:“應該管用,我也沒試過。”口中說話,手上微微加了些氣力,張錢多哎呀一聲,李仕卻不縮手,隻顧道:“張大哥暫且忍耐三刻。”
李仕唯恐張錢多忍受不住,是以慢慢加力,張錢多雖然疼痛,卻也能經得住。終於過了三刻,李仕噓了口氣,問道:“覺得如何?”張錢多兩手撫在傷處,晃了晃頭:“好像真的舒服多了。”李仕拍了拍手,笑道:“看來真的還行,等一會再揉,三四次就沒事了。”張錢多大喜,連連讚歎李仕高明。
李仕斷斷續續揉了一個多時辰,張錢多已感不到疼痛,回到屋中,拿起那本無名書,暗道:“看來少林和尚寫的東西有些門道,難怪爹爹保存著。”閑著無事,便打開又從頭翻看。李仕幼時跟隨父親,原本大好的機會學醫,偏偏厭惡的很,李文山教而不學,這時卻讀的津津有味。李仕有些地方似懂非懂,也不深究,隨意翻著,忽的一行文字入眼:“氣屬內,力屬外,行氣於內,行力於外。氣之終,或進或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外或內,方至氣之境界;似進實出,似上實下,似左實右,似外實內,方得其如意,至此則似緩其快,似空其實,更無氣、力之分。”
李仕猛然一呆,此中氣力之說恍然與當初陳兆齡所授甚似,且更為精深,暗道:“這本明明是醫書,怎麽又有煉氣之法?當真奇怪!”禁不住往下翻閱,竟不再有治病醫傷之說,盡是如何聚氣,練氣之法,遠比陳兆齡當初所授博大,往日一些疑難不懂之處,突然大有感悟,禁不住感歎還能這般聚氣往複。其實陳兆齡所知並不比書中少,隻是當年李仕尚幼,講的太深反而有害無益。李仕四年來常自依著陳兆齡之法習練,頗有根底,此時照書中所言坐下修習,不過半個多時辰,便覺體內的真氣流走漸快。打開第三頁,卻微微有些奇怪,竟是要先將丹田內真氣散空於全身十二處經脈自行循複。最後更言道習練須得旁人相助,凶險之極,而十二處脈絡各自行功之法也足足載了十二頁之多。李仕暗想:“人體十二條經脈各自有序,散到各處倒也不難,若真能自行往複,卻也好玩,豈不如體內有十二個小人一般。”當下又將書中行功之法看了一遍,硬記於心。李仕邊看邊思,閱畢坐在一邊,參著書中之法,慢慢將體內真氣散去,過了半響,便將各處真氣往複,卻隻有手太陰經、手厥陰經兩脈搏動,李仕也不著急,隻覺得好玩,慢慢流動其他經脈的真氣。
不過半個時辰,李仕突然發覺各處未流轉的真氣竟微微激蕩,更欲破出體內,似有意,實無心。坦然處之,不加理會,過了片刻又慢慢平複。
此篇名為“天脈十二經”,實是少林寺的至高無上的內功心法,其中最凶險之處,便是散氣,丹田空空再行十二處真氣,一個不慎便易全身癱瘓。其二便是各處行功,常人自習練內力之始,常常運功發力,或與人格鬥,或與門人切磋,最不至也會拿樹木石磚之類練手,以知自己內力之深淺。練習此經之時,各處經脈若不齊動,各為一體,停功之時便會反噬。是以修習此經之始必要有內力高深之人在旁,真若走火入魔便要靠旁人將反噬的真氣壓下去。李仕練功四年,偏偏不知運功之法,不知如何與人相鬥或擊打他物,隻曾得靜風傳授輕功心法,除此外體內真氣幾乎從無使出過,是以其他經脈未行起的真氣並不反噬,隻是想排於體外,李仕心靜無憂,不知其中凶險,旁人難過的大關他卻輕輕鬆鬆踏了過去,委實僥幸之極。
也不知練了多久,李仕體內已被運起六七脈真氣,每博一處就要分一份心思,便如雜耍之人向空中輪番拋球接球一般,拋得越多,越難把握。李仕內力雖弱,但第一次便運起六七道真氣已非常人所能。好奇心強,奮力增加流轉的真氣,但運起足三陽經脈,足三陰卻慢慢停落;運起手三陰經脈,手三陽卻止步不前,總不能十二脈齊動。這也正是此功諸多少林門人不習練的原因之一,雖然神妙莫測,卻心力不能及,曾有僧人隻散真氣於其中幾脈練習。誰知過得數月,餘下幾脈竟廢而不動,終癱瘓在床,由此也給了他人一警示。
李仕習練一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腹中微微饑餓,頭部亦覺得昏昏沉沉。此前練完功總覺得精神飽滿,唯這次勞思費神,卻不知這一夜之功可數倍於往日。雖然心累,周身卻氣力飽滿。自此便白日養花,晚上得空就照著書中所記練功,這十二頁的“天脈十二經”,實是博大精深,李仕練了一月有餘,感悟越來越多,不明之處也不少,依照書中所言,最後似可練至十二處真氣來回往複,似分實合,重聚丹田,其中之變化神妙難言。
匆匆數月過去,夏去秋來,海棠花的葉子已開始凋落,李仕終將這十二經脈的真氣運齊。十二道真氣雖互不相幹,但最始均為李仕體中的真氣所分,此時各自變化增強,每一脈已不弱於最初己身的真氣,隱隱然又各自相抗,互補長短,殊不知此時一日功,可十二倍於往日。李仕練到後來,對尾頁分合之言難明,尤其是說各處真氣可以重聚丹田,糾結於心。每欲將十二脈真氣再聚丹田,則身如火焚,煎熬難當,漸漸也就不再勉強,自覺如此興許有害無益。再讀書中下一個篇目,卻是一套掌法,共十二式,李仕讀到第二頁,看到其中一句:“此掌法由‘天脈十二經’而生,便名為‘天脈十二掌’”。但見正與“天脈十二經”相符,足陰三掌,足陽三掌,手陰三掌,手陽三掌,共一十二掌。每一掌勁力各不相同,或柔或剛,或吐或吸,或快或慢,或鋒或圓。
李仕一經修習天脈十二掌,方知自己體內真氣如何運用,想起當初陳兆齡劈柴傳功,實在隻是傳了功,未告訴如何劈柴。當下便自第一頁手陽掌練起,手陽分三掌,牽動手太陽、手少陽、手陽明三脈。李仕習練一個時辰,其中變化之處,實在無法隨心所欲,一些運功使力的法門亦難貫通。不覺半夜過去,竟連一掌也未能使出,暗想:“莫不是自己於書中之言有所曲解。”沉吟片刻便向後翻看其他掌法,誰知越練越難,沒一式可成,困意襲來,不覺爬在桌上睡去。
春分剛至,天氣轉暖,這一日李仕正在修剪花枝,突然聽到一陣敲門之聲,袁國天從杜書明屋內走了出來,去前院開門。片刻,隻見袁國天帶著兩個年輕人走進來,為首者微微發胖,衣衫華麗,拿著一把折扇,儼然一幅貴公子派頭,後麵跟著一個十幾歲的侍童。三人走進屋裏,隻聽杜書明道:“尹賢侄到了,備茶。”那男子寒暄了幾句,說道:“伯父,近來朝中楊國忠越來越勢大,與李林甫結黨營私,蒙蔽聖聽,為禍社稷,皇上寵愛楊貴妃,終日不理朝政,哥舒將軍與家父均盼伯父能早日歸朝,同整朝綱。”杜書明正色道:“尹賢侄口無遮攔,豈可如此非議皇上,須知隔牆有耳。”歎了口氣又道:“老夫年老體弱,已無心朝政,皇上重用楊國忠自有其道理,不是你我可以度側,將來天下是你們年輕人的,多跟你爹學習。如今朝中暗流湧動,楊李二臣似合實分,爾虞我詐,伯父勸你不如跟皇上討個京外的差事,暫且回避則個。”
李仕唯恐張錢多忍受不住,是以慢慢加力,張錢多雖然疼痛,卻也能經得住。終於過了三刻,李仕噓了口氣,問道:“覺得如何?”張錢多兩手撫在傷處,晃了晃頭:“好像真的舒服多了。”李仕拍了拍手,笑道:“看來真的還行,等一會再揉,三四次就沒事了。”張錢多大喜,連連讚歎李仕高明。
李仕斷斷續續揉了一個多時辰,張錢多已感不到疼痛,回到屋中,拿起那本無名書,暗道:“看來少林和尚寫的東西有些門道,難怪爹爹保存著。”閑著無事,便打開又從頭翻看。李仕幼時跟隨父親,原本大好的機會學醫,偏偏厭惡的很,李文山教而不學,這時卻讀的津津有味。李仕有些地方似懂非懂,也不深究,隨意翻著,忽的一行文字入眼:“氣屬內,力屬外,行氣於內,行力於外。氣之終,或進或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外或內,方至氣之境界;似進實出,似上實下,似左實右,似外實內,方得其如意,至此則似緩其快,似空其實,更無氣、力之分。”
李仕猛然一呆,此中氣力之說恍然與當初陳兆齡所授甚似,且更為精深,暗道:“這本明明是醫書,怎麽又有煉氣之法?當真奇怪!”禁不住往下翻閱,竟不再有治病醫傷之說,盡是如何聚氣,練氣之法,遠比陳兆齡當初所授博大,往日一些疑難不懂之處,突然大有感悟,禁不住感歎還能這般聚氣往複。其實陳兆齡所知並不比書中少,隻是當年李仕尚幼,講的太深反而有害無益。李仕四年來常自依著陳兆齡之法習練,頗有根底,此時照書中所言坐下修習,不過半個多時辰,便覺體內的真氣流走漸快。打開第三頁,卻微微有些奇怪,竟是要先將丹田內真氣散空於全身十二處經脈自行循複。最後更言道習練須得旁人相助,凶險之極,而十二處脈絡各自行功之法也足足載了十二頁之多。李仕暗想:“人體十二條經脈各自有序,散到各處倒也不難,若真能自行往複,卻也好玩,豈不如體內有十二個小人一般。”當下又將書中行功之法看了一遍,硬記於心。李仕邊看邊思,閱畢坐在一邊,參著書中之法,慢慢將體內真氣散去,過了半響,便將各處真氣往複,卻隻有手太陰經、手厥陰經兩脈搏動,李仕也不著急,隻覺得好玩,慢慢流動其他經脈的真氣。
不過半個時辰,李仕突然發覺各處未流轉的真氣竟微微激蕩,更欲破出體內,似有意,實無心。坦然處之,不加理會,過了片刻又慢慢平複。
此篇名為“天脈十二經”,實是少林寺的至高無上的內功心法,其中最凶險之處,便是散氣,丹田空空再行十二處真氣,一個不慎便易全身癱瘓。其二便是各處行功,常人自習練內力之始,常常運功發力,或與人格鬥,或與門人切磋,最不至也會拿樹木石磚之類練手,以知自己內力之深淺。練習此經之時,各處經脈若不齊動,各為一體,停功之時便會反噬。是以修習此經之始必要有內力高深之人在旁,真若走火入魔便要靠旁人將反噬的真氣壓下去。李仕練功四年,偏偏不知運功之法,不知如何與人相鬥或擊打他物,隻曾得靜風傳授輕功心法,除此外體內真氣幾乎從無使出過,是以其他經脈未行起的真氣並不反噬,隻是想排於體外,李仕心靜無憂,不知其中凶險,旁人難過的大關他卻輕輕鬆鬆踏了過去,委實僥幸之極。
也不知練了多久,李仕體內已被運起六七脈真氣,每博一處就要分一份心思,便如雜耍之人向空中輪番拋球接球一般,拋得越多,越難把握。李仕內力雖弱,但第一次便運起六七道真氣已非常人所能。好奇心強,奮力增加流轉的真氣,但運起足三陽經脈,足三陰卻慢慢停落;運起手三陰經脈,手三陽卻止步不前,總不能十二脈齊動。這也正是此功諸多少林門人不習練的原因之一,雖然神妙莫測,卻心力不能及,曾有僧人隻散真氣於其中幾脈練習。誰知過得數月,餘下幾脈竟廢而不動,終癱瘓在床,由此也給了他人一警示。
李仕習練一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腹中微微饑餓,頭部亦覺得昏昏沉沉。此前練完功總覺得精神飽滿,唯這次勞思費神,卻不知這一夜之功可數倍於往日。雖然心累,周身卻氣力飽滿。自此便白日養花,晚上得空就照著書中所記練功,這十二頁的“天脈十二經”,實是博大精深,李仕練了一月有餘,感悟越來越多,不明之處也不少,依照書中所言,最後似可練至十二處真氣來回往複,似分實合,重聚丹田,其中之變化神妙難言。
匆匆數月過去,夏去秋來,海棠花的葉子已開始凋落,李仕終將這十二經脈的真氣運齊。十二道真氣雖互不相幹,但最始均為李仕體中的真氣所分,此時各自變化增強,每一脈已不弱於最初己身的真氣,隱隱然又各自相抗,互補長短,殊不知此時一日功,可十二倍於往日。李仕練到後來,對尾頁分合之言難明,尤其是說各處真氣可以重聚丹田,糾結於心。每欲將十二脈真氣再聚丹田,則身如火焚,煎熬難當,漸漸也就不再勉強,自覺如此興許有害無益。再讀書中下一個篇目,卻是一套掌法,共十二式,李仕讀到第二頁,看到其中一句:“此掌法由‘天脈十二經’而生,便名為‘天脈十二掌’”。但見正與“天脈十二經”相符,足陰三掌,足陽三掌,手陰三掌,手陽三掌,共一十二掌。每一掌勁力各不相同,或柔或剛,或吐或吸,或快或慢,或鋒或圓。
李仕一經修習天脈十二掌,方知自己體內真氣如何運用,想起當初陳兆齡劈柴傳功,實在隻是傳了功,未告訴如何劈柴。當下便自第一頁手陽掌練起,手陽分三掌,牽動手太陽、手少陽、手陽明三脈。李仕習練一個時辰,其中變化之處,實在無法隨心所欲,一些運功使力的法門亦難貫通。不覺半夜過去,竟連一掌也未能使出,暗想:“莫不是自己於書中之言有所曲解。”沉吟片刻便向後翻看其他掌法,誰知越練越難,沒一式可成,困意襲來,不覺爬在桌上睡去。
春分剛至,天氣轉暖,這一日李仕正在修剪花枝,突然聽到一陣敲門之聲,袁國天從杜書明屋內走了出來,去前院開門。片刻,隻見袁國天帶著兩個年輕人走進來,為首者微微發胖,衣衫華麗,拿著一把折扇,儼然一幅貴公子派頭,後麵跟著一個十幾歲的侍童。三人走進屋裏,隻聽杜書明道:“尹賢侄到了,備茶。”那男子寒暄了幾句,說道:“伯父,近來朝中楊國忠越來越勢大,與李林甫結黨營私,蒙蔽聖聽,為禍社稷,皇上寵愛楊貴妃,終日不理朝政,哥舒將軍與家父均盼伯父能早日歸朝,同整朝綱。”杜書明正色道:“尹賢侄口無遮攔,豈可如此非議皇上,須知隔牆有耳。”歎了口氣又道:“老夫年老體弱,已無心朝政,皇上重用楊國忠自有其道理,不是你我可以度側,將來天下是你們年輕人的,多跟你爹學習。如今朝中暗流湧動,楊李二臣似合實分,爾虞我詐,伯父勸你不如跟皇上討個京外的差事,暫且回避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