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會的舉辦地點在複華大學的大禮堂。
作為每年一度學校最重大的活動之一,相關籌備工作早就準備了好幾天,現場看上去有聲有色,舞台道具,音響設備都是一流的水準。
奢華的現場布置,一眼看去就知道造價不菲。
當然了,雖然名義上是校方承辦此次活動,真正的費用自然落到那些在校園內經營的承包商人的頭上。
類似這種活動,都不需要校領導開口,這些學校裏的商人都得主動拎著錢來讚助。
隨著天色漸漸昏暗,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入場等候。
站在後台的李天運從舞台幕布的縫隙裏,隨便的瞥了眼便嚇了一跳。
這人也太多了吧!
遠遠的望去,大禮堂裏人挨著人,密密麻麻水泄不通。
如果有人當場大喊一聲有炸彈,立刻就會演變成一幕高校踩踏事件。
隨著幾位複華大學的領導致辭之後,最先開始的是一些藝術係的歌舞表演。
一個個青春洋溢的學姐們,在舞台上盡情表演,熱情似火的演出,引得台下一群狼崽子們嗷嗷大叫。
一波接一波的演出接連不斷,歡笑,尖叫聲充斥著會場。
當一段國粹京劇落幕之後,美女主持人再次走上了台前。
她深吸了一口,然後舉起話筒,笑容滿麵的道:“今年,咱們的母校複華大學迎來了屬於它的五千二百六十九位孩子。”
“而這麽多的孩子裏,有一位卻是最特別的。”
“想必在場的各位同學們在心裏已經都想到了那個名字。”
“沒錯!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史上最具個性的高考狀元!”
“李天運,登場!”
美女主持人帶頭鼓起了掌,隻可惜台下相應的寥寥無幾。
掌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斷斷續續,起起伏伏。
幕布後麵的李天運聽到這稀稀拉拉的掌聲,嘴邊不由得浮起了一絲會心的笑容。
他和看台上的這些學生一樣,從第一天上學開始,就經曆了無數的致辭演講什麽的。
那些領導們枯燥乏味的發言,大都是一些讓人忍不住打瞌睡的助眠劑。
眼下發言的主角雖然換成了學生。但這些經曆了無數演講洗禮的老油條,還是不會指望著他能說出什麽新鮮東西。
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迎新會,無非就是刻板到極點的領導講話,以及無聊到蛋疼的新生發言。
上萬人違心的拍手叫好後,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但李天運的腦袋上畢竟頂著史上最騷高考狀元的名頭。
之前那次裝逼裝到飛起的記者采訪會,更是讓他名聲遠揚。
隨著他的出現,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特別關注。
其中最興奮的莫過於坐在第一排的那些學校領導們了。
他們一掃先前的乏味,神采奕奕的看著台上的李天運。
李天運最終報考的複華大學,讓學校的領導們在其他名校麵前狠狠的露了一次臉。
學校贏得了關注,獲得了讚譽,更讓那些對手名校吃了個啞巴虧,順帶著在他們的功績冊上多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時看到李天運,自然如同丈母娘看女婿一般,越看越順眼。
李天運從美女主持人的手中接過了話筒,然後掃了眼台下神情肅穆的校領導們,還有那些心不在焉的學生,這才慢悠悠的開口道:“尊敬的校長,尊敬的書記,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聽到這老套十足的開場白,大家該玩手機的玩手機,該閑聊的閑聊。
誰也沒有在意。
一些本來對李天運的發言抱著幾分期許的人,見狀也不禁有些失望。
李天運對於眾人的反應早有所料,不以為然的笑了笑,輕咳了一聲。
過了會,猛然提高了音量,開口道。
“華光燡燡,遍坐鴻儒,此時盛況,出於昔日蘭亭雅集之右,值此之際,幸會諸師長,同窗於此,小生倍感榮幸。”
大禮堂中,所有人全都一愣。
第一排的學校領導更是滿臉意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文言文?
我靠!這小子不會是打算用文言文做新生致辭吧?
就在他們驚異的時候,李天運已經用他那清朗的聲音接著誦道:“小子李天運,臨海人士,年十九,唯信而好古而已矣。”
“今日受屬,登台作言,為退辭謝而不能,小子薄才,何敢居任?不勝惶恐,何不悉心。”
“東大其廣,畇田千畝,樹木叢雜,芳草淒淒。白鷺蜷翅。鮒魚露脊。蟲鳴不絕,蟬聲鼎沸。初至於斯,以為桃源。”
全場劇震。
誰都沒想到,李天運的開場白竟然這麽吊。
“我擦!竟然是文言文,這小子太吊了吧!”
“尼瑪,這騷操作!”
“不愧是史上最騷高考狀元,這騷操作,太特麽六了!”
“這哪是6啊!明顯是9,六翻了已經!”
“。。。。。。”
眾人議論紛紛,此時再也沒有了其他心思。
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李天運的身上。
用文言文做新生致辭,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
有的人甚至已經忍不住掏出手機開始錄像,打算記錄下這曆史性的一幕。
而舞台中央的李天運手舉著話筒,對於眾人的目光毫不在意,更不理會台下的嘩然議論。
他輕輕咳了咳,繼續道:“吾等方至,彷徨不明前道,初遠家門,遠徙千裏,至於斯地,形單影隻,往來於熙熙闤闠,傷不自勝。不及半日,斯已矣。”
“同延炎黃血脈,雖從自四海,如出同室。手足何親?斯已矣。而今而後,數載之間,將同棲於東大簷宇之下,提攜負擔,是謂相互之間矣,必篤行之。”
“吾等後學,源自之處,遍列九洲,緣分所致,齊聚東南寶地,江左名府,廟堂高聳,百官鱗次,古之文昌書院,是謂闕地矣,綿延數百載,東南文昌依舊。”
“既有此幸,來此佳地,敢不焚膏以繼晷,竭盡吾力,以豐吾才。回也求道,於子之言無不悅。回雖孝勤,為學之道,或未宜當,吾等當三辨其道,擇其善者,孜孜以求,黽勉行道。”
(本章完)
作為每年一度學校最重大的活動之一,相關籌備工作早就準備了好幾天,現場看上去有聲有色,舞台道具,音響設備都是一流的水準。
奢華的現場布置,一眼看去就知道造價不菲。
當然了,雖然名義上是校方承辦此次活動,真正的費用自然落到那些在校園內經營的承包商人的頭上。
類似這種活動,都不需要校領導開口,這些學校裏的商人都得主動拎著錢來讚助。
隨著天色漸漸昏暗,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入場等候。
站在後台的李天運從舞台幕布的縫隙裏,隨便的瞥了眼便嚇了一跳。
這人也太多了吧!
遠遠的望去,大禮堂裏人挨著人,密密麻麻水泄不通。
如果有人當場大喊一聲有炸彈,立刻就會演變成一幕高校踩踏事件。
隨著幾位複華大學的領導致辭之後,最先開始的是一些藝術係的歌舞表演。
一個個青春洋溢的學姐們,在舞台上盡情表演,熱情似火的演出,引得台下一群狼崽子們嗷嗷大叫。
一波接一波的演出接連不斷,歡笑,尖叫聲充斥著會場。
當一段國粹京劇落幕之後,美女主持人再次走上了台前。
她深吸了一口,然後舉起話筒,笑容滿麵的道:“今年,咱們的母校複華大學迎來了屬於它的五千二百六十九位孩子。”
“而這麽多的孩子裏,有一位卻是最特別的。”
“想必在場的各位同學們在心裏已經都想到了那個名字。”
“沒錯!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史上最具個性的高考狀元!”
“李天運,登場!”
美女主持人帶頭鼓起了掌,隻可惜台下相應的寥寥無幾。
掌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斷斷續續,起起伏伏。
幕布後麵的李天運聽到這稀稀拉拉的掌聲,嘴邊不由得浮起了一絲會心的笑容。
他和看台上的這些學生一樣,從第一天上學開始,就經曆了無數的致辭演講什麽的。
那些領導們枯燥乏味的發言,大都是一些讓人忍不住打瞌睡的助眠劑。
眼下發言的主角雖然換成了學生。但這些經曆了無數演講洗禮的老油條,還是不會指望著他能說出什麽新鮮東西。
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迎新會,無非就是刻板到極點的領導講話,以及無聊到蛋疼的新生發言。
上萬人違心的拍手叫好後,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但李天運的腦袋上畢竟頂著史上最騷高考狀元的名頭。
之前那次裝逼裝到飛起的記者采訪會,更是讓他名聲遠揚。
隨著他的出現,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特別關注。
其中最興奮的莫過於坐在第一排的那些學校領導們了。
他們一掃先前的乏味,神采奕奕的看著台上的李天運。
李天運最終報考的複華大學,讓學校的領導們在其他名校麵前狠狠的露了一次臉。
學校贏得了關注,獲得了讚譽,更讓那些對手名校吃了個啞巴虧,順帶著在他們的功績冊上多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時看到李天運,自然如同丈母娘看女婿一般,越看越順眼。
李天運從美女主持人的手中接過了話筒,然後掃了眼台下神情肅穆的校領導們,還有那些心不在焉的學生,這才慢悠悠的開口道:“尊敬的校長,尊敬的書記,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聽到這老套十足的開場白,大家該玩手機的玩手機,該閑聊的閑聊。
誰也沒有在意。
一些本來對李天運的發言抱著幾分期許的人,見狀也不禁有些失望。
李天運對於眾人的反應早有所料,不以為然的笑了笑,輕咳了一聲。
過了會,猛然提高了音量,開口道。
“華光燡燡,遍坐鴻儒,此時盛況,出於昔日蘭亭雅集之右,值此之際,幸會諸師長,同窗於此,小生倍感榮幸。”
大禮堂中,所有人全都一愣。
第一排的學校領導更是滿臉意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文言文?
我靠!這小子不會是打算用文言文做新生致辭吧?
就在他們驚異的時候,李天運已經用他那清朗的聲音接著誦道:“小子李天運,臨海人士,年十九,唯信而好古而已矣。”
“今日受屬,登台作言,為退辭謝而不能,小子薄才,何敢居任?不勝惶恐,何不悉心。”
“東大其廣,畇田千畝,樹木叢雜,芳草淒淒。白鷺蜷翅。鮒魚露脊。蟲鳴不絕,蟬聲鼎沸。初至於斯,以為桃源。”
全場劇震。
誰都沒想到,李天運的開場白竟然這麽吊。
“我擦!竟然是文言文,這小子太吊了吧!”
“尼瑪,這騷操作!”
“不愧是史上最騷高考狀元,這騷操作,太特麽六了!”
“這哪是6啊!明顯是9,六翻了已經!”
“。。。。。。”
眾人議論紛紛,此時再也沒有了其他心思。
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李天運的身上。
用文言文做新生致辭,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
有的人甚至已經忍不住掏出手機開始錄像,打算記錄下這曆史性的一幕。
而舞台中央的李天運手舉著話筒,對於眾人的目光毫不在意,更不理會台下的嘩然議論。
他輕輕咳了咳,繼續道:“吾等方至,彷徨不明前道,初遠家門,遠徙千裏,至於斯地,形單影隻,往來於熙熙闤闠,傷不自勝。不及半日,斯已矣。”
“同延炎黃血脈,雖從自四海,如出同室。手足何親?斯已矣。而今而後,數載之間,將同棲於東大簷宇之下,提攜負擔,是謂相互之間矣,必篤行之。”
“吾等後學,源自之處,遍列九洲,緣分所致,齊聚東南寶地,江左名府,廟堂高聳,百官鱗次,古之文昌書院,是謂闕地矣,綿延數百載,東南文昌依舊。”
“既有此幸,來此佳地,敢不焚膏以繼晷,竭盡吾力,以豐吾才。回也求道,於子之言無不悅。回雖孝勤,為學之道,或未宜當,吾等當三辨其道,擇其善者,孜孜以求,黽勉行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