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


    科學基金會的撥款經費已經到位,撥款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大概也是考慮到物理實驗室這邊的催促。


    對超導辦公室來說,早撥款和晚撥款都是一樣的。反正都是今年的經費指標,拖著經費不劃撥也沒有意義。


    經費到位。


    物理實驗室開始實驗準備,購買了大量實驗所需的材料。


    同時,實驗也要開始了。


    這次參與實驗的核心人員變多了。


    主要分為兩隊人。


    一隊是物理實驗室參與項目的人員,包括向乾生、何毅、肖新宇、顏靜、趙川鑫。


    另一隊是244工廠的研究員,包括劉雲利、阮偉平、薛常以及王強。


    因為理論方麵已經準備的很充分,王浩就直接交代起了工作,多方向就選取三種金屬進行實驗。


    會議也是討論選取的金屬,最終敲定了鉛、汞和錫,考慮的主要是成本問題,三種金屬都不算昂貴,超導臨界溫度也能接受,其中錫的臨界溫度最低,隻有3.722k,鉛的臨界溫度最高,為7.193k。


    然後就是實驗分配。


    244工廠的團隊已經搬遷過來,基地就在距離西海市百公裏的地方,交通、通訊都還算方便,他們的設備也很完善,不比物理實驗室差,隻要有足夠的經費就可以完成實驗。


    兩個團隊的項目合並,經費都是統一管理的。


    王浩就直接分配起了實驗任務,三種金屬要做六次實驗,就直接對半分,每個團隊負責三次實驗。


    在實驗公布正式開始前,他還是強調了數據問題,“實驗數據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激發交流場的溫度,必須要有準確的數值,所有數據,都要有超高的精度……”


    王浩還特別談到了一個問題,“實驗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在未達到超導臨界溫度時,交流重力場強度可能會更高。”


    “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並不高。”


    “如果出現,一定要注意及時的數值,所以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更認真,記下所有即時數據……”


    ……


    王浩所說的情況有些不可思議。


    他們已經發現在臨近超導溫度時,交流重力場就會被激活,隻是強度不高,那麽理所當然的,達到超導狀態時,交流重力場強度才是最高的。


    現在王浩說有可能會遇到之前的強度更高,就讓其他人有些不能理解了,但他們並沒有質疑,隻是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王浩特別提了一下,是因為他的分析中可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單介質金屬出現類似情況的概率非常小,但也是有那麽一點兒可能性的,特別提一下是擔心出現這種情況,會影響到實驗過程。


    其實就像是用手捏一個橘子,橘子完全被捏爆,撒出的汁水確實很多,但如果隻是對比一個方向來說,也許在橘子爆破之前,噴出的汁水會更多。


    這種情況是有可能出現的,而且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信號。


    因為出現的概率比較小,王浩隻是提了一句,也沒有特別的在意。


    實驗正式開始。


    物理實驗室上下都忙碌起來,他們計劃在十天之內完成所有的實驗。


    這絕對是快速消耗經費的過程,十天就扔出去兩到三千萬,也讓實驗室上下所有人都振奮起來,他們都感覺每一分、每一秒,都會消耗大量的經費。


    每個人對待工作都非常的認真。


    當進行實驗的時候,就變得更加認真,一絲不苟都不足以形容,有不少人做記錄和計算,都是連續做了好幾遍進行確定。


    何毅負責統籌實驗。


    看著高昂的材料耗費如流水一般,每進行一次實驗,都感覺像是剔骨割肉,心疼的咧嘴還朝著王浩抱怨著,“經費花的也太快了,像是這種實驗,少做一次就是幾百萬。”


    “問題是,一次都不能少。”


    王浩倒是很澹然,經費耗費的確實快,但是成果也是很顯著的,他一步步的添加了內容,微觀形態塑造更完善了,“我已經盡量減少次數了。”


    “六次是最低數值,每個金屬隻進行兩次實驗,正常情況下,我覺得每一種金屬都需要進行十次以上的比對實驗。”


    “可惜啊,經費太少……”


    實驗數據是存在誤差的,兩次實驗結合在一起進行比對,有些數值進行取半分析,才能夠讓數據更加的精準。


    類似實驗做的更多,數據肯定更加精準,隻進行兩次實驗,次數還是太少了一些。


    不過重要的是趨向、是方法,必須要推導出結論,然後才能慢慢去完善,後續也不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隻要把成果公開出去,肯定會有大量的機構做同類型研究。


    研究並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實驗,而是進行同領域的超導實驗,記錄數據反推就可以讓數值變得更精準。


    這就是一個數字修正的過程。


    任何一個既定的物理常數,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後續幾十年、上百年,會有大量相關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數進行修正,最終得到一個非常精準的數值。


    比如,萬有引力常數。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數值是多少,連他本人也不知道。


    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100多年,萬有引力常量仍無準確結果,直到100多年後,英國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測出這個常量。


    後來隨著科技發展,又對於卡文迪測出的常數進行了精細修正。


    現在的‘元素超導臨界溫度常數’也是一樣,他們隻需要通過兩次實驗,來對微觀形態進行完善,並確定常數的大致數值。


    這樣就可以了。


    ……


    九天後。


    最後一次以‘錫’為材料的交流重力實驗結束。


    實驗室上下所有人都輕呼一口氣。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數據,並做出了最後的分析,隨後和林伯涵一起,繼續對微觀形態進行完善。


    然後就開始做計算。


    因為已經有了足夠的數據,也隻是牽扯一些拓撲的計算,計算工作相對就簡單一些,他們兩個分別做出計算,最後比照了一下計算數值。


    “0.0124834。”


    “一致!”


    看著完全一致的數值,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後又以電腦輔助做計算,也得到了同樣的數值。


    這時候,才能確定下來。


    實驗工作結束。


    其他核心人員是針對實驗寫報告,他們的實驗收獲還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說的,換成了低溫材料做實驗,交流重力場強度會更高。


    事實也是如此。


    以金屬錫為材料做的實驗,檢測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強度--百分之二十四。


    這個交流重力場強度是非常驚人的,甚至說,隻是交流重力場強度的提升,花費兩千多萬經費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則是悶頭寫起了論文。


    其他人都知道實驗是為了研究超導機製,也隻有劉雲利、何毅等少數人知道,具體是怎麽做的研究。


    林伯涵參與到了微觀形態的塑造工作,也參與了‘元素超導臨界溫度常數’的計算,但他對於實驗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實驗也是由他來主導。


    所以論文也隻能他來寫。


    他是寫了兩篇論文,一篇是詳細的報告,包括交流重力實驗的內容,另一篇則撇開了交流重力實驗,隻是以超導微觀形態的研究,去分析了一個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導定律。


    這個定律可以用來計算單元素的超導溫度,但相關參數的計算非常複雜,需要以元素的各種特性,嵌入到新型幾何的邏輯中,隨後才能代入數值去做計算。


    但是,能夠計算,就已經相當驚人了。


    王浩花了兩天時間整理成果,又花了一個星期時間,才完成了所有的論文。


    他先是提交上級部門審核了一下,確定‘精簡版’的論文不牽扯交流重力場實驗,隻是純理論內容可以對外發表。


    等上級部門批準了以後,就投稿給了《自然》雜誌。


    ……


    國際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學術雜誌,分別是的《自然》、《科學》以及《細胞》。


    《自然》雜誌,能成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可能擁有世界上最高學曆的編輯團隊。


    普通的博士學位,還不足以進入《自然》雜誌工作,想要擔任《自然》雜誌的編輯,還必須從事過博士後研究,並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績。


    坎貝爾曾經是曼徹斯特大學物理係的副教授,後來認為自己似乎不適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到《自然》雜誌擔任了編輯。


    事實證明,編輯工作很適合他。


    坎貝爾工作了十幾個年,已經做到了主編的位置,他針對每一份投稿,審稿都會很非常的專注。


    這很不容易。


    每年都有過萬篇高水平論文投往《自然》,物理類論文也有幾百篇,還隻是‘高水平’論文,低水平和普通論文更是不計其數。


    這天坎貝爾正常的進行審稿,忽然看到一篇提交上來超導論文,名字叫做《超導定律與臨界常數》。


    他掃了一眼都驚住了。


    超導定律?


    臨界常數?


    這幾個單詞放在一起絕對非常了不得,正因為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稿件看到都可以直接放進垃圾箱。


    就像是給頂級期刊投稿世界著名猜想證明一樣,類似的論文一直都有很多,但百分之99.9以上都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出於謹慎的原則,坎貝爾還是再看了一眼,隨後就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了。


    “一作是,王浩?”


    “這個名字好像很熟悉?來自中國西海大學物理實驗室?西海大學、王浩……”


    “最年輕的菲爾茲得主!”


    坎貝爾猛地瞪大了眼睛,他反應過來迅速把論文下載下來。


    如此重大的研究論文,換做是其他小機構的研究,根本就不用理會,但加上王浩的名字就不一樣了,菲爾茲得主的投稿是能隨便刪除的嗎?


    即便想不通為什麽一個菲爾茲得主,會給《自然》雜誌投稿一篇物理論文,但是內容也必須要看看的。


    很快坎貝爾就被內容吸引了。


    裏麵說的是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以建立‘微觀形態’的方式,對於超導現象做出了解釋,並完成了一個列式。


    “用這個列式,和上麵說的常數,結合微觀形態框架分析,就能計算出單元素的超導臨界溫度?”


    “這怎麽可能!”


    “如果是真的,超導的機製邏輯豈不是被破解了?”


    坎貝爾下意識就是不相信,但考慮到是最年輕菲爾茲得主的論文,他還是把論文繼續向上提交。


    論文很快到了總編瑪格達來娜-斯基珀手裏。


    作為《自然》雜誌的總編,瑪格達來娜-斯基珀很少會負責審稿工作,能送到她手裏的稿件也是非常稀少的。


    所以針對下一級提交上來的論文,瑪格達來娜-斯基珀都會非常的重視,因為每一個都肯定是重大研究。


    瑪格達來娜-斯基珀看到論文內容的反應和坎貝爾是一樣的,像是這種論文,隻是查看也無法確定真假。


    她馬上聯係了相關領域的專家,牛津大學的教授塞穆斯-艾瓦特。


    塞穆斯-艾瓦特是一名凝態物理專家,也是《自然》雜誌特邀評審。


    塞穆斯-艾瓦特查看了論文以後,也對於內容感到非常的震驚,他試著去理解‘微觀形態’,想以此來做出計算的,後來發現牽扯到數學拓撲問題,因為涉及到審稿保密,又聯係瑪格達來娜-斯基珀說了自己的需求。


    瑪格達來娜-斯基珀又聯係了一名拓撲領域的數學家斯蒂文-戴維斯。


    斯蒂文-戴維斯和塞穆斯-艾瓦特湊在一起做計算,因為內容實在很震撼,他們甚至連續計算了七個小時,利用上麵說的方法、公式以及常數,連續計算了鋁、鎢、鋅的超導數值。


    再比對確定的數值,發現偏差不到百分之一。


    “鋅,也是正確的!”


    “我們已經連續做了三次計算,都沒有任何問題,相信其他超導金屬也沒問題,換句話說,這是真的?”


    “真的存在所謂的超導定律?”


    “元素的超導特性能計算出來,那麽以後化合物、有機分子也肯定能計算出來,超導的機製豈不是等於破解了?”


    “我現在非常肯定,這絕對是超導領域幾十年間最重大的進展,要比巴丁、庫珀和徐瑞弗的工作還要驚人!”


    “這是個諾貝爾級的成果……”


    斯蒂文-戴維斯和塞穆斯-艾瓦特對視一眼,滿眼都是深深的震撼。


    他們知道,隻要論文發表出來,影響力絕對會非常巨大。


    物理界新一輪超導競賽,馬上就要到來了!


    (求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