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萬米高空的反重力飛行器……有反製手段?”


    “到時候,有……”


    “還是說,在空艦-2上裝空對空導彈?那不是常規操作嗎。”


    “王院士,你的意思是說你們已經在研究這個技術了?是反導,還是防空火炮?”


    “火炮不可能打那麽高吧?”


    “火箭院那邊,不是已經有個修正彈頭軌跡的技術嗎?應該和王院士有關,現在可能是和火箭院的合作?”


    當聽到王浩說有反製手段以後,好幾個軍官以及高級技術人員都驚訝的討論起來。


    王浩並沒有詳細的做解釋,倒不是牽扯機密之類,主要因為還沒有確定研究成果,應用上也不是百分百保證的。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不斷做著有關的實驗,f射線的一些性質已經確定了。


    首先就是能夠把控方向,並確定f射線具有強湮滅力場的特性,並且表現出的強度相對要高一些。


    另外,f射線是瞬時傳播。


    能夠確定的是,傳播速度至少接近光速,因為目前的技術問題,f射線覆蓋距離受限,還沒有找到方法進行檢測。


    第三個特性就是不會受到傳播過程中的物質影響。


    這主要是因為,f射線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場力,就像是磁場、電場一樣,並不會因為其中有物質,場力的大小就會受影響產生變化。


    但是,f射線並非不能對抗,還是能夠被阻擋的,高磁場可以讓f射線產生偏轉。


    f射線,可以理解為強度更高,瞬時爆發的強湮滅力場,自然會具有強湮滅力的特性,首先就是能夠讓物質產生強磁化。


    其次就是可以瞬時增加電子活躍性,會讓電子設備直接癱瘓。


    另外,基於強湮滅力會讓粒子活躍性增強的基礎,f射線很可能具有引燃核反應的作用。


    不僅僅包括核裂變反應,條件允許的核聚變也可能會被引燃。


    如果指向的核反應堆正處在運作狀態,f射線可能會迅速加強其反應效果。


    最後一點還沒有被實驗直接證實,隻是理論研究上的推斷,但王浩對結論還是非常確定的,隻是不知道具體的效果,還需要真正的實驗來檢驗。


    這種實驗當然不是輕易能做的。


    王浩並沒有順著話題繼續說,相關的討論也隻能停留在討論上。


    接下來就是繼續了解空艦-2的測試情況,王浩對於各種數據以及設備運行情況,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了解。


    之後他確定沒有什麽大問題。


    一些小問題還是存在的,但也是測試正常遇到的,都可以想辦法來解決。


    在了解的過程中,王浩也和其他人談起了即將進行的慶祝活動。


    相關負責的空軍將領,解釋了空艦-2的展示過程,“到時候,空艦-2會停留在雲層上方,等到了預訂的時間,空艦-2就會垂直下落,在恰當的時間,下落到預訂的高度。”


    “之後會平移直飛,直到離開活動場地……”


    他談起來也精神振奮。


    王浩聽著也非常期待,“這個設計很好,從天而降,區別於其他的飛行器,能夠起到展示技術的作用。”


    “對,我們就是這麽想的。”


    “閱-兵的目的就在於展示軍事科技,並對國際起到震懾作用,順便也能鼓舞士氣,垂直上升和下降是空艦-2飛行中最大的特點。”


    “這是我們一起討論的結果,也得到了上級批準……”


    ……


    在呼成的空軍基地待了兩天,王浩就乘坐軍車去了首都。


    等抵達了首都以後,王浩去了安排好的酒店休息,第二天就去了奧運村的會議中心,那裏要進行的是科技部舉辦的前沿科技應用及理論會議。


    其實主題就是超導的應用以及理論研究。


    ‘應用’放在前麵,自然被重視的是應用,主要內容也是探討超導相關的技術應用,以此來推動新科技來帶動經濟發展。


    這就是最終目的。


    任何一項有價值的科技領域,最終目的都是帶動經濟發展,實現更多的就業,創造更高的利潤。


    來參與會議的很多都是應用科技的專業人士,包括一些商務部官員,以及大型企業的代表。


    伴隨著超導材料的創新,超導技術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電力以及製造業。


    電力領域,自然不用多說,超導技術和電直接相關,電力供應的過程中,好多部分為了降低能源損耗,都會使用超導技術。


    另外,超導儲電裝置也已經開始建造,預計明年就能夠實現初步應用。


    超導技術在製造業方麵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


    比如,鋼鐵行業。


    超導技術能製造出更高、更穩定的磁場,能夠應用到鋼材生產過程,武鋼的雙錕軋鋼生產線,就需要穩定的高磁場,來降低出產鋼材的次品率。


    超導技術還能應用很多的領域,包括醫療器械、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技術,等等。


    科技部的會議還探討了反重力技術的應用。


    現在反重力就是最大的應用就是的製造空艦係列飛行器以及反重力磁懸浮列車,其他大的應用都在探索的階段。


    這主要還是因為最高端的反重力技術,依舊處在保密結算。


    普通的企業隻能使用公開的反重力技術,製造出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場以及橫向百分之七十的場。


    這種級別的技術想實現應用,需要非常龐大的投資用於應用技術研發。


    王浩對於超導技術以及反重力技術的應用就不太關心了,他就隻是旁聽一下會議,主要還是等待後續進入理論階段。


    他受邀參與會議最主要就是主導強湮滅力研究方向的部分。


    強湮滅力場的方向上,王浩是唯一有話語權的,因為隻有他的團隊製造出了強湮滅力場。


    這個內容一直等到了第二天。


    上午的時候,會議進入了理論階段,來參加的大部分都是學者了。


    王浩坐在了主席台上,對於強湮滅力的研究做出了一些說明,內容都是已經公開或者多數人知道的部分。


    比如說,疊加力場。


    比如說,混合高壓材料進入超導狀態前製造出反重力場。


    之後王浩並沒有談到強湮滅力場相關實驗研究的內容,而是說起了湮滅理論的基礎研究,“不管是強湮滅力,還是弱湮滅力,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是要以理論為基礎的。”


    “現在的湮滅理論,還遠遠談不上完善。”


    “哪怕是對於弱湮滅力,也就是反重力的解析,都隻是基於實驗發現,而不是真正從理論做底層的解釋。”


    “這也導致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無法用理論去推斷實驗,就隻能根據實驗來反推理論,也並不知道下一個實驗,究竟會有什麽發現。”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王浩說的很認真,“如果我們一直以實驗為目標,總會有一天,研究會進入瓶頸,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麽,就隻能碰運氣式的進行實驗。”


    “過去的百年時間,超導相關的研究,大多都處在這個階段……”


    在‘超導半拓撲理論’出現前,超導相關的技術已經追上了理論,也導致超導相關的研究,幾十年時間都停滯不前。


    即便是研究出了一些新的超導材料,提升也是非常微小的,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麽意義,隻是科學上的數字而已。


    王浩所說的內容倒是讓很多學者感到意外。


    最近幾年時間,王浩一直都在從反重力、超導相關的實驗物理研究,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應用研究。


    反重力技術、超導電池,就是其中的代表,兩者加在一起,製造出了震驚世界的反重力飛行器。


    這可不僅僅是學者們的印象,也因為王浩並沒有在國際上發表什麽理論成果。


    現在王浩忽然強調起理論,還讓人感到驚訝的,但他說的倒是令人心服,湮滅理論也隻是新出來的理論,即便已經被確定下來,並被一些機構稱作為‘湮滅物理學’,但還遠遠談不上完善。


    不完善的理論,當然不能支持技術方向的解析。


    當看到王浩侃侃而談的時候,台下好多學者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他們覺得屬於王浩的‘理論’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主要是因為,王浩長期都沒有理論相關的成果,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技術應用研究中。


    “估計王院士也沒有多少精力用在理論方向上了!”


    “不管是反重力技術,還是強湮滅力相關的研究,都需要很多的精力,他一個人又怎麽可能同時抓理論和技術。”


    “他對於國家來說太重要了,空艦-2,也包括強湮滅力的實驗,都是主要方向……”


    “理論的未來,還是屬於年輕人啊!”


    有些學者嘴裏說著屬於年輕人,再看著台上的王浩就覺得很怪異。


    王浩的年紀也不大啊!


    他們心裏想的‘年輕人’,估計都要比王浩的年紀大了。


    實際上,最近幾年時間,國內確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數學、理論物理方向的年輕學者,他們也貢獻了很多的成果。


    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層麵的支持。


    當某方麵的研究引起重視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國家層麵的支持,支持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砸錢’。


    比如,增加對於數學基礎研究的支持,就會扶持很多的數學研究項目,相關的項目申請會變得容易。


    比如,給純數學、理論無力方向增加人才撥款,就會讓更多的數學、物理學者,從事基礎的研究工作,而不是迫不得已轉向其他方向。


    數學、物理研究的崗位也會增加,就會多出一些優秀的數學、物理學者。


    在台下學者的思考中,王浩結束了發言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水木大學的於海濱教授,就坐在王浩的旁邊,他四十多歲的年紀,也算是非常年輕了,同時也受益於國家對於數學理論研究的支持,他申請的項目審批通過,拿到了五十萬的經費支持。


    於海濱就和王浩談起了自己的研究,“王院士,我有個叫劉慶的學生非常優秀,我們正一起做黎曼猜想的研究。”


    “黎曼猜想?”


    王浩一聽頓時來了興趣,“有進展嗎?”


    於海濱有些得意的一笑,繼續說道,“我們最新的成果發表在了《數學學報》上。”


    他接著做了專業解釋,“我們是采用解析數論的方法,來研究jensey……”


    “最終證明了對於所有‘d≥1和充分大的n’都成立,也順便證明了這對於8≥d≥1和所有n≥0都成立……”


    王浩耐心的聽著。


    雖然沒有對黎曼猜想做過深入研究,但他粗略一聽還是明白過來。


    簡單來說,於海濱和他的學生是延續上個世紀二十年代jensen的解析,並證明了一個附帶條件。


    這個進展確實也不錯了。


    從表麵上聽起來進展似乎已經到了孿生素數猜想的程度(張益唐證明‘弱化’孿生素數猜想),實際上,距離還是差一些的,另外,一大堆數論猜想都卡在最後的程度,想要真正證明都不知道要多久。


    或許,永遠證明不了。


    或許,其他人會用其他方法證明,而不是從單方向慢慢‘貼近證明’。


    當然了。


    這並不能否認於海濱和他的學生的研究貢獻,否則也不會被發表在《數學學報》上,說明數學界對其是認可的。


    於海濱說著自己的研究確實有些得意,他也問起了王浩,“王院士,在湮滅理論方向上,你在做什麽研究嗎?”


    周圍其他人也看過來。


    王浩道,“我正在研究最基礎的質量點問題,希望能以數學的方式塑造質量點的構造。”


    “啊?”


    於海濱受邀參加湮滅理論的會議,自然對於湮滅的理論是非常了解的。


    他能明白王浩說的是什麽,馬上問道,“有進展嗎?”


    “大的進展,沒有。”


    王浩抿著嘴搖頭,隨後道,“但是我已經找到了方向,我認為應該用黎曼猜想和某種多次元方程,作為質量點構造的數學載體。”


    “這個想法倒是不錯。”


    “確實。”


    其他人也跟著評價道,“以黎曼猜想和某種多次元方程做為載體,就可以對質量點進行構建表達。”


    “其中可能牽扯到很複雜的、無法解決的問題吧……”


    “對於王院士來說,什麽問題解決不了?”


    “也對……”


    於海濱忽然問道,“王院士,你是打算以黎曼猜想為載體,如果能成功的完成塑造,想要數學上完善研究,就必須要證明黎曼猜想吧?”


    王浩點頭,“我不確定是先證明黎曼猜想還是先進行質量點塑造,我更傾向於後者,可以假定黎曼猜想是正確的。”


    “在此基礎上,進行質量點的塑造。物理理論並不完全需要完善的數學證明。”


    “但是,如果這條路行不通,我可能會考慮研究黎曼猜想……”


    他說的非常澹定。


    其他人聽的就不澹定了,他們心裏分析質量點研究的難度,就隻是相互討論一下,並沒有什麽概念。


    現在知道了。


    這個研究的前提,可能需要證明黎曼猜想?


    這……


    確定能行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