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製造,要找專業人士。


    顆粒性材料的製造牽扯到金屬精密加工技術,王浩找到了國內最頂尖的精工專家楊雲和院士。


    楊雲和是工程院院士。


    他是哈佛大學材料工程專業畢業,擁有機械和材料工程雙博士學位,獲得過阿爾弗雷德-斯隆獎、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等榮譽,並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被聘為終身教授。


    後來楊雲和決定回國發展,擔任東港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並在任期內當選了工程院院士。


    在離開東港大學以後,楊雲和進入國內最頂尖的精工企業‘東工精密’,專注於改善提升金屬相關製造技術的研究。


    王浩的行程還是非常隱秘的。


    他沒有去東工精密公司研發部,而是去了一個金屬製造相關的學術會議場地,在邊側的小房間裏,等到了來參加會議的楊雲和。


    楊雲和見到王浩非常熱情,他過來握手道,“徐老師給我打了電話。我是完全沒想到,王院士,你會親自過來。”


    “客氣了。”


    王浩寒暄了一句,就說道,“我這也是沒有辦法,研究實在是太著急了。國內精工領域,東工精密是最尖端的,楊院士,你是最頂尖的專家。”


    楊雲和沒有再謙虛,直接問道,“具體有什麽需求?”


    王浩拿出了繪製的圖紙,指著上麵畫出的顆粒狀圖像,“我想問一下,以東工精密的技術能力,這種形狀的金屬材料,最低能做到多小?”


    楊雲和拿過圖紙看了一下,皺著眉頭問道,“精度要求高嗎?”


    王浩想了想說道,“不要求高精度,但整體不能偏差太大,我們是想製造這樣的金屬顆粒。”


    “……一毫米吧。”


    楊雲和猶豫了一下,繼續道,“這個形狀製造的難點在於下麵三個麵的半圓凹陷,還有上麵的半圓凸起。”


    “首先要進行模型設計,但因為太過於微小,就肯定會出現誤差。”


    “如果再低,就需要研究方案了,可能就不隻是純粹的金屬物理性切割製造。”


    他說著停了一下,想想繼續說道,“王院士,你應該知道芯片吧?我並不是說要製造納米級的微小顆粒,但因為形態複雜,隻要製造比毫米級更微小的顆粒,就需要一種類似的技術。”


    “這可不是直接能做出來的,需要完善一個係統性的體係。”


    楊雲和連續解釋一大通。


    王浩思索著說道,“也就是說,如果是製造毫米以上大小的顆粒,設計一下就可以直接生產,但如果再小就很難了,對吧?”


    楊雲和點頭,“再小,就不是單純切割、塑性能解決的了。”


    “當然,如果不計成本的去專門做研究,也能找到方法製造更精細的顆粒,隻不過就大量的投入和時間了。”


    王浩心裏有譜了。


    ……


    楊雲和給出的答案,比預想的還要好一些。


    王浩以為毫米級的顆粒都很難製造出來,畢竟圖紙上顆粒的形狀實在太複雜了。


    現在來說,毫米暫時也夠用了。


    他和楊雲和又聊了一下,知道對方還要參加會議,就沒有再繼續打擾,而是返回了西海大學。


    本來是想直接去湮滅力場實驗基地,再想想幹脆就去了納微材料實驗室找到了正忙碌著的夏國斌。


    夏國斌依舊在做‘超導合金微性態研究工作’。


    王浩到實驗室操作間的時候,夏國斌正穿著白大褂在忙碌著,他扭過頭看到王浩,朝著其他人交代幾句就出來了。


    “王院士,伱來了!”


    夏國斌招呼一聲,馬上說道,“我們的研究最近可沒有發現。”


    他的話音裏帶著一股酸楚。


    之前王浩來談研究的問題,他還覺得要價五百萬太高了,自動降低到了四百萬。


    後來才知道對方準備了兩千萬。


    兩千萬變成了四百萬,感覺像是心髒被狠狠的紮了一刀。


    王浩倒是沒在意夏國斌的口氣,而是說道,“不是為了項目,這次我來是想谘詢一個問題。”


    “什麽?”


    夏國斌的預期頓時變成了迷茫,他想不出王浩會有什麽問題來問自己。


    王浩拿出了顆粒方案的圖紙,鋪在桌子上說道,“夏教授,看看這個立體圖形,是個十三麵體,上方的一個麵半圓突出,下方三個小麵半圓凹陷。”


    “嗯、嗯。”


    夏國斌邊看著邊點頭。


    “你是納微材料的專家,有沒有方法能夠製造像這樣形狀的微米級金屬顆粒?”


    “——?”


    夏國斌半張著嘴愣住了。


    他反應了好半天才,似乎才回過神,表情誇張的反問道,“微米級?這麽複雜的結構?”


    “是啊?”


    夏國斌用力抿嘴。


    他沉默了有十幾秒,開口說道,“王院士,你來西海大學的時候,記得我們是做什麽研究嗎?”


    “……微球分離?”


    “對!”


    夏國斌用力點頭,“當時我們和創微集團合作,研究分離微米級的導電微球,那些導電微球的製造,簡單來理解,就是加熱、攪拌、分離……”


    “微米級的金屬球,隻能通過這樣簡單的方法來製造,你拿出來的這個圖形,複雜到厘米級都要精細的切割……”


    後續不用說了。


    夏國斌一臉的生無可戀,表情好似在說‘你在逗我嗎’。


    王浩也開始沉默。


    他抿著嘴皺眉思考著,過了有一分多鍾忽然開口道,“微球製造……來和我詳細說說。”


    “你問這個?”


    “對啊。”


    “王院士,不是開我的玩笑?”


    “當然!”


    “……好吧。”


    ……


    導電微球的製造過程,就像是夏國斌的形容,可以簡單理解為‘加熱、攪拌、分離’。


    某種材料放置在融化的金屬液體中,用物理手段進行打散,會自然而然的分離成一個個精細的小球。


    小球的表麵沾染了金屬,就具有了導電特性。


    這個過程利用的是材料特性。


    在去往湮滅力場實驗基地的路上,王浩的腦子裏一直思考著夏國斌所說的過程,他覺得微球的製造和顆粒性材料是存在某種共通性的。


    微球製造利用的是材料物理特性;


    導電過程中,材料內部形成半拓撲結構,也同樣是一種微觀的物理特性。


    如果能製造一種強電壓的環境,把融化的金屬材料放置在其中,隻要有足夠強度的電流通過,融化的金屬材料內部也會形成一個個半拓撲結構。


    這種狀態下,利用某種物理手段,是否能分離出一個個和半拓撲結構類似的金屬顆粒?


    “顆粒性設計,是依照激發反重力的材料布局設計的,但實質上,是無限趨近於導體內部的半拓撲結構。”


    “半拓撲結構是物理特性,和離子晶格存在關係,但又不完全一樣,可以認為是可被擠壓的鍵位結構……”


    “超導狀態下,半拓撲結構就會被壓平,會讓大量的電子無阻礙通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半拓撲結構會對於電子活動造成某種限製……”


    “那麽特殊高電壓環境下,半拓撲結構和外在物理幹涉,也可能會產生某種連續……”


    王浩仔細的思考著,最後確定道,“這種技術肯定很難。但如果要製造微米級的顆粒性材料,這可能是個很好的方向。”


    他已經到了實驗基地。


    這次來實驗基地的目的,是進行材料的直流反重力測定實驗。


    直流反重力和交流反重力不同。


    現在湮滅力場實驗組掌握四種湮滅力場技術,一種就是常規的交流反重力技術,也就是製造向上的反重力場。


    這個技術已經歸在‘基礎技術’行列,就隻有測定材料反重力特性才會用到了。


    第二就是交流橫向反重力技術,空艦係列飛行器使用的就是橫向反重力技術。


    第三種就是直流反重力技術,直流反重力技術是對f射線技術的改善,可以利用一台設備再依靠螺旋磁場擠壓,製造出強湮滅力場薄層來激發f射線。


    最後就是直流強湮滅力場技術。


    後麵兩個技術采用的依舊是高壓混合材料,原因就在於金屬材料無法在達成超導狀態下激發湮滅力場特性。


    現在的直流反重力測定實驗,就是測定出含有一階鐵、一階鋰,並具有常規反重力特性的超導材料,是否具有直流反重力特性。


    王浩已經提前聯係了廖建國,讓他們派一個技術小組過來,並指名道姓的讓劉雲利來。


    廖建國得到消息以後,就親自帶隊過來了。


    他們已經等了有一天時間。


    “王院士,你來了!”


    廖建國見到王浩滿臉熱情,“新實驗是什麽?據說和金屬材料有關?”他實在是非常期待。


    王浩點頭,“有幾種材料,具有反重力特性,我們要用它們試著製造直流反重力場。”


    “那真是太好了!”


    廖建國期待道,“如果能頂替高壓混合材料,f射線激發就會變得更容易,改進提升空間也會越大。”


    “最重要的是,金屬材料可以大大提升設備的穩定性。”


    湯建軍馬上補充說道,“這樣我們就能利用相關的技術,來製造出核聚變反應的容器。”


    “……”


    廖建國看向湯建軍卻不想說話,他覺得這個老家夥已經‘叛變’了。


    f射線實驗組剛成立的時候,湯建軍主動申請加入進來,目的就是了解相關技術,看是否能發展研究核聚變技術。


    湯建軍是最頂尖的核磁專家,個人研究領域剛好對口,即便是f射線實驗組,想要招攬這樣的專家也不容易。


    廖建國自然感到很開心。


    結果……


    當發現湮滅力場實驗基地的研究,才有希望製造出控製核聚變的容器後,湯建軍就長期待在實驗基地不離開,更過分的是,他還把睡習慣的硬床墊讓人幫助搬到了這邊。


    這不就是不回去了?


    劉雲利站在一旁看的直笑,他倒是覺得湯建軍的做法沒有錯。


    雖然廖建國和他的關係不錯,還一起抱怨過沒有節操、無原則的湯老院士,但技術研發能力的角度上來說,湮滅力場實驗基地才有希望讓技術取得飛躍式提升。


    f射線實驗組也是有作用的,可再怎麽研究也隻是讓技術取得微小的改進、提升而已。


    現在團隊還是要來這邊參與實驗研究。


    這就是明證。


    王浩和廖建國寒暄了幾句,就一起去查看實驗所用的材料。


    材料總共有七種。


    其中具有最高反重力特性是fcw-031,還包括fcw-025、fcw-028、fcw-041等等,都是含有一階鐵元素的超導材料。


    fcw-025也很特殊,它含有一階鋰元素,也是唯一含有一階鐵鋰雙元素的材料。


    在一起查看了幾種材料,並針對實驗討論了幾句以後,廖建國走出門就問向王浩說道,“王院士,你覺得這幾種材料中,能發現具有直流反重力特性的材料嗎?”


    一群人都看向王浩。


    王浩猶豫著說道,“我不確定,可能會有一種、兩種?希望能有發現吧。”他說著用力搖搖頭,表現出一臉無奈的神色。


    然後,走開了。


    廖建國頓時有些失望,“連王院士都不確定,看來……希望不大啊!”


    “是……啊?”


    湯建軍正想表示讚同,忽然想起了之前的兩次實驗,以及向乾生對自己的說話。


    於是他決定不發表意見。


    劉雲利笑道,“以我對王院士的了解,既然他說可能會有一、兩種,希望就很大。”


    “為什麽?”


    廖建國不理解的看過來。


    劉雲利解釋道,“王院士隻是不能確定而已,但他肯定還是信心的,而且他說的是‘有一兩種’,而不是‘有一種就很好’。”


    “注意其中的區別!”


    “我這樣說,明白了嗎?”


    “……”


    “……”


    廖建國和湯建軍一起沉默了,他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隻是日常說話怎麽還要注意話語中用詞的區別。


    廖建國用力抿嘴,好半天拍了下劉雲利的肩膀,歎了口氣說道,“我怎麽感覺,王院士就像是皇帝,而你們這些人,就像是拍皇帝馬屁的臣子,還研究起皇帝說話的規律了。”


    “真是……太專業了!”


    他的話音裏都能聽出諷刺。


    湯建軍點頭表示支持,他想到了向乾生也有同樣的感覺。


    “不是故意去揣摩!”


    這次輪到劉雲利歎氣了。


    他的話音裏有些悲傷,滿臉苦笑道,“這是被打擊了太多次、心情大起大落太多次,才總結出的規律啊……”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