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裏。


    王浩開始講解核聚變裝置的主框架。


    主框架包含幾十頁的內容,設計圖上主要包含外層螺旋磁場、強湮滅力場、內部的反重力場以及下方的支持設備,周圍則有包含冷卻係統、能源控製係統、以及連帶的輸出端口控製係統,等等。


    每一個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內容。


    他主要講解的是幾個大型的係統,比如磁場控製、底層力場支持構架、電子控製係統,也包括輸出端口的設計等。


    所有內容都是主要構架,並沒有細節到材料或技術。


    主設計組的工作也是完善構架,細節化的內容有其他組來負責。


    每個人都認真的聽著。


    多數人最開始都認為王浩拿出的隻是粗略版本,給出一個大體的框架就差不多了,可沒想到的是,他講解的內容非常精細,框架已經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內容,給人的感覺就已經很完善了。


    等大部分講解完成以後,他們發現主內容都已經有了,心裏不由得很是驚訝,“這個設計比理想化的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可能性高的多。”


    “主框架已經牽扯到了控製核聚變的每一個難點……”


    “好像設計已經完成了?”


    有些人甚至感覺工作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完善細節?分配工作?我感覺這個設計已經不能修改了。”


    實際上,還是有很大完善空間的。


    王浩在不斷講解的過程中,依靠《教學的饋贈》也獲得了不少的靈感,他順帶就加了上去,很直白的講了出來。


    這也讓大家對於主框架的認識更加全麵。


    他們都感覺設計已經可以了,接下來就是解決各部分材料和技術的問題。


    這種感覺很荒謬。


    因為研究才隻是剛剛開始,設計組也還處在籌建過程中,連人員都缺少很多,結果主框架設計似乎完成了。


    這就好像是麵臨一個解題過程非常複雜的數學問題。


    王浩已經把解題步驟都設定好了。


    他們隻要按照解題的步驟,一個個去填充細節的內容,題目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當然,結果不一定正確。


    不正確的原因在於,研究會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製,有些設計看似是合理的,真正去細節化研究的時候,就會受限於技術水平導致無法實現。


    比如,內層材料計算得出,需要能夠承受一萬攝氏度的高溫。


    顯然。


    現在沒有任何材料能承受如此高溫,相應的問題自然就無法解決,設計也要再進行修改。


    但不管怎麽說,王浩給出的主框架已經有了整體的思路。


    “有這個設計做打底,即便是設計最終完成不了,感覺也可以交差了……”有個老院士扯著嘴角說道。


    “現在就能做到這種地步,王浩院士準備的很充分啊。”


    “看來核聚變論證能通過也是很正常的,他們可能很早就開始研究相關內容了。”


    “我發現研究比想象中的容易……”


    “……”


    等會議結束以後,王浩就帶著丁誌強、羅大勇等人,去了分配給他們的辦公室。


    會議廳還要有很多人。


    他們也不由的激烈討論起來,周東偉院士忽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王浩院士做的主框架設計似乎沒有其他的反重力設備?”


    很多人頓時反應過來。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公開過他們的設備照片,所謂的強湮滅力場發生設備,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幾台反重力發生設備圍成一個圈,設備占據了大量的空間,所製造出強湮滅力場卻隻有中間一個球。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的核聚變裝置,會有好多反重力設備在周圍環繞,就不可能騰出空間,放置其他的大型設備。


    王浩做的主框架設計根本沒有這些反重力設備。


    “這是怎麽回事?”


    “那些反重力設備在哪裏?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來說,根本沒有空間啊。”


    “不太對吧?”


    “還是說王浩院士沒有考慮到其他反重力設備?隻是搭建了和核聚變裝置有關的框架……”


    “……”


    在眾人的談論聲中,湯建軍自得的一笑,開口說道,“反正你們早晚也要知道,我就在這裏說了。”


    “什麽?”


    所有人都看了過去。


    湯建軍很享受被矚目的感覺,他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才不急不慢的說道,“其實我們早就有了,用一台設備製造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的技術。”


    “你們看王浩院士畫的主框架,下麵方方框框的東西,就是湮滅力場支持設備。”


    所有人頓時驚住了。


    他們努力的消化了這個信息,但好半天還是感覺非常震驚。


    周東偉滿心驚訝的說道,“我們的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已經高端到如此地步了?”


    其他人也跟著討論起來,“這樣就能製造強湮滅力場?怪不得能夠支持核聚變裝置,安全性大大提升。”


    “框架裏,冷卻係統會支持下方的材料,難道用的是金屬超導材料?”


    “肯定是!”


    “如果是高壓混合材料,就不太需要冷卻係統支持。”


    “金屬材料支持?這個技術太高端了吧。”


    “阿邁瑞肯那邊的研究,好像說就是依靠一階材料,來製造強湮滅力場,我特別關注過,好像依舊是以疊加力場技術來製造,所以說,他們是走錯了方向?”


    “方向肯定錯了。”


    “那豈不是說,格魯姆湖計劃,550億美元全都打了水漂……”


    湯建軍聽著大家的討論,也沒有糾正其中的問題。


    他們把設計的內容當做了‘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實際上,隻是f射線發生技術,準確的說是‘直流反重力技術’。


    現在直流強湮滅力場技術,使用的依舊是高壓混合材料。


    這些都是保密內容,自然不能隨便說出去。


    但即便是搞錯了內容,也足夠所有人震驚了,他們一時間對於研究更有了信心。


    既然已經有了如此高端的基礎,完成核聚變裝置的設計項目,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


    會議室裏,表情澹定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湯建軍。


    另一個就是汪百川。


    汪百川的心裏也很驚訝,但他比其他人澹定許多,因為更驚訝的技術他已經見識過了。


    這讓汪百川心裏產生了優越感,不由美滋滋想著,“真是小題大做!”


    “你們這群人,要是知道那種超級武器似的點火技術……別一口氣兒憋不上來……”


    “驚死了!”


    他不知道的是,設計中所謂‘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其實就是‘超級武器技術’。


    ……


    當核聚變設計組驚訝於‘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時,阿邁瑞肯的高層決策權也在為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的研究爭論不休。


    格魯姆湖計劃遲遲沒有成果,讓相關的決策者們感到很被動,媒體輿論上也出現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加莫夫-沙普利的離任,也沒有能讓事情告一段落,因為他們必須繼續展開強湮滅力場的研究。


    是繼續原來的方向,還是尋找新的方向?


    一號決策人找來了十幾個專家問詢,得出的答桉可以說南轅北轍,他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論證。”


    “沙普利的研究方向不一定正確。實際情況是,早在一階鐵發現前,王浩的團隊就已經製造了強度超過7.5倍率的強湮滅力場。”


    “他們先是製造了高強度的場力,然後才發現了一階鐵。”


    “我們想跳過製造場力的階段,但根本就沒有理論支持,那些專家學者們意見也根本不統一……”


    “但是我們現在怎麽做?”


    其他人都可以隨意進行討論,但一號決策人必須要做出決策,最好是短時間內就做出決策。


    這就是他的工作。


    如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就會被認為沒有能力。


    現在早已經不是幾年前,強湮滅力場不再隻是科技探索,而是真正牽扯到了高端技術,而且牽扯到了很多重量級的領域。


    比如,材料。


    材料是最重要的科技領域。


    強湮滅力場能支持升階材料,讓超導技術、鋰電池、高端合金等方向有了蓬勃發展。


    現在還牽扯到了能源。


    雖然他們不看好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但最少種花家可以投入進行論證設計,說明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已經趨近於穩定和完善。


    而他們……


    連強湮滅力場都沒有製造出來!


    在經過一係列討論以後,一號決策人確定了三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繼續支持格魯姆湖計劃,隻不過要對於計劃進行修正,不能單純依賴升級材料。


    第二個方向就是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存在很大差距,但他們至少能製造出強湮滅力場,隻要重新加入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能掌握最基礎的技術。


    第三個方向就是試著和種花家合作。


    這個方向是最不被看好的,因為種花家沒有任何理由和他們合作,也不可能平白的分享技術。


    不過一號決策人認為,還是應該給對方壓力,不讓對方輕鬆舒心的發展。


    所以他們馬上和種花家的高層聯係,並對外宣稱希望能夠加入種花家的核聚變項目。


    這是真實想法。


    所有的機構、國家的判斷都差不多,他們認為種花家的核聚變研究大概率不會成功。


    但是,加入核聚變項目有益無害。


    他們能從中了解一些技術和設計問題,順便探究一下王浩團隊掌握的高端強湮滅力場技術。


    同時,輿論公式也開始了。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表示,“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情,代表著人類能源的未來,必須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增加實現的可能。”


    “湮滅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研究……”


    “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上,各個國家應該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共同構建地球美好的未來……”


    ……


    阿邁瑞肯發起的輿論攻勢,看起來是很浩大,但實際上沒有什麽用處。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


    別說是種花家、王浩團隊了,阿邁瑞肯想重回國際湮滅理論組織都遇到了阻礙。


    雖然他們沒有表示退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但卻停止了對組織的資金支持,‘第二期’的五十億美元沒有到賬不說,還撤走了絕大部分學者,轉而專攻格魯姆湖計劃。


    現在阿邁瑞肯再想重新加入,自然就會有一係列反對的聲音。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


    第一次會議結束以後,各個小組快速進入到工作中,因為設計組才剛剛成立,後續又有不少新人到來,他們來了以後就驚訝的發現,工作似乎已經開始了。


    各個小組都忙碌個不停。


    新人們甚至沒有時間適應環境,到來的第一天就給安排了工作。


    王浩則相對清閑一些。


    他已經完成了主框架的設計,後續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完善細節,但研究上來說,總是會有事情找上來。


    這天,汪百川和鄧林山一起找過來。


    鄧林山是計算機組的負責人,計算機組的先期工作是製造一個模擬係統。


    核聚變裝置的模擬係統,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對內部等離子體的模擬,等離子體的問題和常規運動不同,有著各種各樣‘難以琢磨的行為’。


    其計算會牽扯到不穩定性、湍流等方程。


    這一類型的方程,都是高難度的偏微分方程,絕大部分隻能做近似計算,模擬就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鄧林山的能力很強。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設計工作,而且是負責人之一。


    現在製造計算機模擬係統,也直接拿來‘人造太陽’項目的模擬程序做參照。


    鄧林山是這麽想的,可真正投入工作並和汪百川討論一下氘氘反應的能量問題後,他就發現連開頭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氘氚反應變成了氘氘反應。


    其次,反應環境是高強度的反重力環境。


    最後,點火方式大大改變。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反重力環境下如何實現點火,反應又是如何展開的。


    這還怎麽模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