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兩節課收獲頗豐。


    任務二,d級難度‘非齊次方程’的研究,靈感值增加了七十六點;


    任務一,b級難度‘偏微分方程’的研究,靈感值也增加了十七點。


    相比前一天,一節課就讓‘非齊次方程’的研究,靈感值增加兩百多,七十幾點的提升似乎不算什麽,實際上並非如此,就像是‘傅裏葉變換’的研究,第一堂課增加的靈感值是最多的,後麵則會呈現指數級下滑。


    王浩的理解是‘多數學生想法重複’、‘單一知識可探索內容存在上限’以及‘人類智慧存在上限’。


    三者,都會有影響。


    所以,給上百個人講課,與給上千人講課,獲得的靈感回饋存在差距,但不會差別太大。


    d級難度‘非齊次方程’的研究,靈感值達到了126點,再次超過一百點上限。


    王浩回到辦公室以後,馬上又開啟了研究,記錄下腦中理順的知識脈絡,合並成一個研究方向--二階常係數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的全新解法。


    這種特殊解法非常巧妙,應用到了線性代數以及幾何微分,甚至是一點點拓撲學的理解。


    王浩花費了半個小時做記錄,並用研究出的新解法,完成了一個常規方程的求解過程。


    再整體審視一遍,都感覺非常奇妙。


    “這個新的解法,比常規解法容易一點,並且是通用的,但想要理解並不容易。”


    “研發難度不高,成果還不差!”


    這個最新的研究,比前一天總結的兩個雞肋小成果強出不少,王浩還是非常滿意的。


    等做完了記錄,他就開始寫論文。


    非齊次方程求解的成果,內容大部分都是字符、公式、變換、圖像等,寫論文隻需要把核心放上去,再添加一些介紹、解析,相對就容易太多了。


    三篇論文花費了兩個小時,就差不多都完成了。


    之後王浩又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把介紹、解析的內容翻譯成英文,中、英文雙語論文就都有了。


    然後他長長的伸了個懶腰,思考起了投稿問題。


    既然寫了英文版的論文,肯定投稿到國際雜誌,不需要影響力太大的雜誌,隻需要能進入sci檢索就可以。


    但是,有個問題。


    “要錢啊!”


    王浩頓時感覺很苦惱,給稿費的雜誌是極少的,有些國際頂級期刊不收費,但小的數學成果通過的概率並不大,最好的選擇就是有一點影響力的專業數學雜誌。


    《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肯定不行。


    《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發表的論文,大部分都和‘計算機’、‘算法’有關,像是純數學的研究,最好還是發表在專業的數學雜誌上。


    發表一篇sci論文,花銷可不低。


    版麵費是其中的大頭,多數都是按頁數收費,費用在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


    看著手裏總計二十四頁的論文,王浩粗略一下也知道,往少處算也要三千美元,往多數說,甚至可能會達到一萬美元。


    三千美元,兩萬多塊。


    “銀行卡上所有的錢,估計也就剛夠發表幾篇小論文……”


    “如果下星期還能有成果,怎麽辦?”


    “發論文,發不起?”


    王浩再次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惡意,不由的長長伸了個懶腰,帶著疑惑問向辦公室裏的其他人,“問你們件事,你們是怎麽發sci的?那麽貴……如果發的多了,工資不夠吧?”


    朱萍在刷肥皂劇。


    顏靜在批改作業。


    張誌強在寫代碼。


    羅大勇正看著窗外沉思……


    當聽到王浩的問話後,幾個人不約而同的扭過頭,表情都帶有些許迷茫。


    “工資不夠發論文?不會吧?”朱萍率先開口道,“我有過兩篇sci,也就一萬多吧?”


    顏靜道,“我讀博的時候,發過三篇,也差不多,一萬多塊,還行吧。”


    張誌強則是問道,“你要發論文嗎?發幾篇?怎麽還會工資不夠?”


    “三。”


    王浩伸出手比了個數字。


    辦公室裏的人頓時都瞪直了眼,朱萍拍了下桌子一躍而起,“三篇?一口氣發三篇?你不是開玩笑吧?我工作這麽多年,就發過兩篇!”


    “剛寫好~~~”


    王浩弱弱的說了句。


    “多少頁?”張誌強繼續問道。


    “二十多頁。”


    “估計要一、兩萬吧,現在好像越來越貴,但是,兩萬多、三萬也夠了。”張誌強估計了個數字,說完不忘扯著嘴角補充一句,“你是機器嗎?這麽快完成三篇論文,還都想投國際雜誌,還是說,以前的內容?”


    “這就對了。”


    朱萍馬上得出結論,“應該是以前的內容吧。王浩,東港的優秀博士畢業生啊!”


    她用這個理由說服了自己。


    其他人也跟著點頭,來西海大學一個多星期,就寫出三篇投稿國際雜誌的論文,實在是有些太驚人了。


    王浩幹脆也不解釋了。


    這時候,羅大勇忽然說了關鍵的一句,“學校有補貼吧?期刊影響因子越大,補貼越高。”


    “如果是《科學》、《自然》等排名靠前的雜誌,能拿幾十萬呢;影響因子超過10的期刊,能拿一、兩萬;其他也有補貼,最低也有一千塊吧。”


    張誌強也跟著道,“對,別擔心,有補貼。”說完還跟上一句,“我拿過一次,兩萬多。”


    這句話等同於說‘我在頂級期刊發表過論文’。


    朱萍聽得直撇嘴。


    她有些看不慣張誌強總是顯擺,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辦公室裏,張誌強確實很厲害,已經確定能評上副教授。


    王浩則聽得心花怒放。


    他本來以為在《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發表論文,一篇能有上千的稿費收入就很不錯了。


    原來,大學還有補貼啊!


    《計算機數學與信息工程》也是影響因子大於‘10’的國際頂級期刊。


    一篇能拿兩萬,三篇就是六萬!


    手裏的三篇論文也可以試著投稿頂級期刊?最新的一篇倒是有機會,其他兩篇還是算了。


    王浩仔細算了下支出和收入的對比,再次感覺前一天的兩篇論文就是雞肋,投稿國際雜誌,花費幾百、上千美元,結果就隻能拿到一點點的補貼?


    兩篇賠錢貨!


    “要不,就幹脆發表在國內雜誌好了?入不入sci都沒關係,花了幾百、上千,發表就可以了。”


    王浩仔細思考起來。


    辦公室裏的其他人,也以論文的話題做引子,嘰嘰喳喳的開始討論起來。


    他們說的是職稱評定。


    這方麵,張誌強最有發言權,“轉副教授,學校沒有明確規定,但最好是有一篇(國際)高影響力的論文,再有幾篇sci,如果sci很多,十幾篇,幾十篇,也沒問題。”


    “最好,手裏還有項目,國家或省級青年基金項目,能完成就更好了。”


    “其他也有要求,什麽教學年限、學曆之類,但不是必須的,最重要的還是論文。”


    他說著也吐槽了一句,“看報道天天說,破除‘唯論文主-義’,結果還是論文最重要,我這兩年,感覺什麽研究都沒心思做,整天就寫論文了。”


    然後再接上一句,“現在才有點時間。”


    意思差不多可以理解為,“終於評上副教授了,不用再繼續努力寫論文了。”


    前者,才是關鍵。


    其他人早就習慣了張誌強的‘話術操作’,幹脆無視了他的最後一句,也跟著討論起來,“是啊,說是說,做是做,不用論文評定,用什麽評定?”


    “我上次和社科的一個教授聊,他就說這個問題。我們國內人都有個優點、也是缺點,就是善於鑽漏洞,要是沒有確定的評價手段,行政都能升教授。”


    “就是太卷了,你看王浩,三篇論文寫完了……”


    “我工作到現在,一年了,一篇都沒有!寫英文,就是最大的阻礙!”


    其他人也隻是簡單的談一下。


    王浩沒有參與到話題中,隻是靜靜的聽著,他忽然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


    sci,還是很重要的。


    不管是評定職稱,還是其他什麽,多幾篇專業性的sci,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所以,虧錢就虧錢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