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交通大學的金屬實驗室,全名是新金屬材料技術實驗室,評級是國家重點,研究方向偏重於稀有金屬。


    在金屬材料製造方向上,也就是偏重於通過添加稀有元素的方式,使得金屬材料的性能變得更加卓越。


    雖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定的很高端,但絕大部分時候都受限於經費問題,想要做相關領域的研究是很困難。


    去年,金屬實驗室申請到了超抗壓合金材料項目,一直到現在有一年半時間,就一直在做這個項目,申請到的經費也達到了材料基金的頂峰--


    1200萬。


    國家科學基金的材料科學部,每年資助的項目數量控製在二十個之內,而每一個項目申請的預算最高為1500萬。


    絕大部分獲得審批的材料項目,資助經費都不會超過1000萬。


    所以,能夠申請到1200萬的經費,可以說已經是國家基金項目資助的上限了。


    但對比同類型的項目來說,1200萬的經費都可以用可憐來形容,因為材料研究是非常耗費經費的,尤其是金屬材料、合金材料,再牽扯到一些稀有金屬的應用,研究過程中消耗的材料成本,就會是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東港大學合金實驗室是同樣的項目,獲得航空集團劃撥經費3700萬之多。


    所以類似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和企業的橫向合作,要麽就是企業內部做研發,高校的材料實驗室申請到項目,想有成果也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新金屬材料實驗室就碰到了問題,連續幾次實驗都沒有進展,而受限於經費的原因,他們沒有辦法持續的做實驗。


    整個實驗室都看起來很閑,好多人都感覺無事可做。


    同時,有些人也很忙,他們希望能找到問題,以便讓實驗變得更高效,爭取下一次實驗能夠讓研發有進展,而不是一直停滯不前。


    萬益明和史桂芳,就是最忙碌的人之二,他們是計算材料科學方向的博士,也都是金屬實驗室的研究員。


    萬益明已經有45歲,同時也是西京交通大學的教授,他主要做實驗數據分析工作。


    史桂芳則是做數據計算。


    在指導實驗方向方麵,萬益明肯定是最有發言權的,但同時,他也是最沒有發言權的,因為他所做的數據分析,對實驗幾乎沒有幫助。


    有能力,就有發言權。


    如果一直以來的工作對實驗沒有幫助,工作就會變得失去意義。


    萬益明一直想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但複雜的數據擺在眼前,他用了很多種方法,都沒有辦法得出明確結論,他正在辦公室裏抓著頭皮。


    史桂芳接了個電話,“是彭教授?我知道了,這就去”,她放下電話就在急著往外走。


    萬益明馬上問道,“是王浩教授來了嗎?”


    “對。”


    “等等我,一起去!”


    萬益明幹脆跟著史桂芳出去了。


    他在辦公室裏研究數據也沒有頭緒,同時也知道王浩是彭輝花十萬塊,請來幫忙做數據分析的,心裏也有一種好奇和比較的心思。


    數據分析是他的工作。


    現在請了個‘外人’來,就等於是否定了他的工作。


    雖然工作一直沒什麽進展,‘外人’也不可能影響到他在實驗室的地位,但心裏還是感覺有些不舒服。


    王浩已經到校門口了。


    他沒有麻煩實驗室派人去接機,就自己找了過來,到了以後才打來電話。


    萬益明在校門口見到了王浩,同時也為對方的年輕感到驚訝,他主動伸出手歎道,“王浩教授,真是年輕啊。”


    “我看了你很多報道。你這個年紀就已經完成了這麽多頂尖成果,了不起啊!”


    萬益明對於彭輝找外人做數據分析工作有點不舒服,但針對王浩來說卻沒有理由表現出來。


    “客氣了。”


    王浩和萬益明寒暄幾句,另一個史桂芳已經見過了,他就跟著兩人去了金屬實驗室,路上也直白的說起了來意。


    “我仔細研究了那份實驗數據,裏麵的內容實在太複雜了,有幾個點我不太懂。”


    “還有,我想知道實驗的整體流程。”


    王浩很直白的說法,倒是讓萬益明和史桂芳都多了點好感。


    很少有人能直接承認自己的不足,對方直接說起看不太懂內容,還專門來金屬實驗室,最好說明對待工作的態度很認真。


    史桂芳對待王浩比萬益明要熱情的多。


    上一次在夏國斌的家裏,王浩留給她的就是負麵印象,後來在飛機上聽到彭輝的解釋,她才知道王浩開口要求十萬,對他來說,就是找個理由參與到項目中而已,同時,王浩還是學術界的‘超高薪人士’。


    史桂芳的看法自然不同了。


    倒不是說她拜金或者其他什麽,而是王浩明明有很高的收入,做的也是數學、計算機研究,卻還是同意參與到他們的項目中,費心費力也沒有多少收獲,肯定是真心想要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對待這樣的人,當然要熱情一些了。


    等到了金屬實驗室以後,王浩也見到了彭輝和其他人,幾個人就一起帶著他參觀實驗室。


    新金屬材料實驗室,是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規模是非常大的,實驗室有專門的數據分析辦公室,下麵還大大小小分為好幾個小實驗室,一層到二層到處都是設備間,裏麵放置著各種研究相關的高科技設備。


    同時,實驗室還附帶一個中型的操作間,進了操作間就感覺像是進了一個小工廠,裏麵有高壓爐,紮壓機,冷凝爐等等設備。


    王浩仔細轉了一圈,表情倒是非常的平澹。


    這裏的環境和記憶中東港大學的合金實驗室也差不多,甚至在高端設備上,合金實驗室還要強出一些。


    金屬材料實驗室的優勢在於規模比較大,人來人往、忙忙碌碌的,研發氣氛似乎看起來也很不錯。


    在參觀完實驗室以後,王浩就直接說明了來意,他不太想再耽誤時間,希望能夠直接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在實驗數據的結構上,還不是很了解。”


    “有幾個地方有點不懂,還有,我希望知道了製造的整個流程。”


    這牽扯到科研機密。


    正因為如此,王浩才直接來到金屬材料實驗室。


    一行人去了數據分析辦公室。


    萬益明打開了電腦上的數據內容,專門給王浩做起了講解,他是專門負責這部分內容,對實驗數據可以說是最了解的人


    王浩針對不懂的地方依次問了起來。


    萬益明講解的很細致,後來發現王浩對整體似乎有些不了解,剛才又做了一個整體的講解,“在實驗最初的部分,我們是用三種方法,也就是三個方向來進行探索性研究。”


    “一種是現在已經放棄了,也就是第一部分數據,是研究新的鈦合金,添加新的元素比例。”


    “但是後來發現經費不足,不可能完成研究就放棄了。”


    “第二種方法則是通過織構硬化,來提升結構的強度,尤其是提升多元結構的強度、長度和可靠性。”


    “這一部分數據是在中間的位置,你看,這裏有標記和說明。”


    萬益明指了一個地方,隨後翻開最初部分數據的後半部分,繼續道,“第三種方法則是改善層狀複合物,物理上減少金屬表麵的缺陷,以保證超高結構的強度……”


    王浩仔細聽著萬益明的講解,碰到不太懂的位置問道,“最初的一部分,新的元素比例,你們是怎麽做決定的?”


    “這個就很複雜了,我們有一定的基礎研究,在這個方向上,適當調整元素配比,應用最初的材料,做熔接複合……”


    萬益明又說了一大段。


    王浩了解的更加詳細,也就說出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說,根據以往的經驗,希望能夠多元合金化,對吧?”


    “通過添加附帶元素進行多元化,是能夠提高合金的強度、韌性等指數,你們有沒有在添加稀有元素上有探索?”


    “比如,釩,這種金屬可以提升內部結構的均勻率,另外,在流程上,還可以做強化熱處理……”


    “巴拉巴拉~~”


    王浩連續說了一大堆,他倒是沒有什麽前沿的建議,隻針對實驗流程有些疑問而已。


    對於超高壓合金的研究,他有過參與項目的經曆,記憶中有很多的內容,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萬益明邊講解著,也和王浩一起討論起來。


    兩人的討論吸引了其他人過來圍觀,因為牽扯到一些新的想法,也可能會給實驗帶來幫助。


    當參與討論的人多起來以後,王浩就感覺腦中的靈感源源不斷,一切的不解似乎都豁然開朗。


    他有一種恍然的感覺,“原來是這樣……”


    “這一部分是熱處理的數據,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麽會存在這麽大的指數差異,原來如此。”


    “你這麽一說,我就明白了,但是,萬教授,你看這一部分內容,為什麽不添加一個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的步驟?”


    “我覺得增加一個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可能會效果更好,也許對於最後的強度提升有幫助。”


    “溫度控製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個就需要探索了,但是這一步,我認為會很關鍵……”


    “理論上來講,合金內部元素與元素之間,會因為快速冷卻而產生特殊的效應……”


    “如果是……”


    王浩針對一個問題開始仔細說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又跳轉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在不斷說的過程中,更多的人圍了過來,也包括‘感覺沒興趣’的彭輝,還包括其他的兩個研究員,以及路過的一些副研究員、博士生等。


    王浩頓時感覺靈感更多了。


    他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係統回饋的是正確理解,真正到了製造流程的問題上,就可以很順暢的根據回饋內容,理清‘理論意義上’的最佳流程。


    這個發現讓他感覺非常振奮,因為類似的材料製造,製造流程是非常關鍵的,知道理論意義上的最佳流程,就代表方向肯定沒有錯。


    當然了,製造過程中的細節更加重要。


    每一個製造流程都會牽扯到溫度、速度、拉伸力度之類的控製,細節性的控製就需要真正進入實驗,並做數據分析來探索了。


    王浩連續說了四十多分鍾,他的狀態越來越好,甚至還下意識用了一個教學幣,而旁邊兒一群人都變成了學生,他們一邊跟著聽,還一邊思考著點頭,有的人甚至還拿出紙筆做起了記錄。


    彭輝、萬益明的表現都是一樣的。


    聽著王浩講解的內容,他們都發現收獲很大,都準備按照其中的內容進行一下嚐試。


    等王浩停下來喝一口水的時候,旁邊好多人都感覺有點不對勁,“王浩……他不是來學習、了解的嗎?怎麽好像是來指導工作的?”


    “他就是來指導工作的吧,我們找不到實驗方向,他說了幾句方向就有了……”


    “他真是太專業了!”


    “網上不是說王浩教授不懂材料研究嗎?怎麽好像很懂的樣子,感覺比我懂多了。”


    “那是東港大學說的,肯定是假話,假新聞!”


    “……”


    彭輝都感覺怪怪的,他還想著讓王浩感受一下金屬實驗室的專業性,沒有想到實驗室被反過來指導了。


    王浩看起來比他們要專業的多了!


    “這叫不懂材料學?”


    “如果實驗室有這樣一個人,還發愁什麽研究沒有方向?”


    “真搞不懂……陳建林那家夥,為什麽會傻到讓這樣一個合金研究的天才,去給實驗室的錯誤背鍋?”


    “東港大學的調查組竟然說這樣一個人不懂材料學……真是笑話啊!”


    終於。


    王浩說完了製造工序上的建議,他還感覺有些意猶未盡,但想著自己是來問問題的,給出一些個人建議就可以了。


    數據分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時間也差不多,對實驗、數據也有了足夠的了解,他就起身準備去吃晚飯。


    史桂芳負責招待王浩,就站起來要和他一起出去。


    王浩連忙擺手道,“不用了,我約了另一個朋友,計算機學院的阮海龍教授,你們不用為我忙了。”


    他說完就走了。


    等王浩的身影消失在樓梯口,數據分析辦公室著實安靜了有一會兒,大家似乎都平靜的,消化著剛才王浩所說的內容。


    彭輝忽然站了起來,扯起大嗓門問道,“剛才王浩教授說的東西都記下來了嗎?”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確定完全記住了。


    馬益明頓時說道,“彭教授,不用擔心,有監控記錄。”


    “好!”


    彭輝大手一揮,開始指揮工作,“趕緊!調監控記錄,把王浩教授說的內容理一遍,我們設計新的實驗!”


    “隻要加入了高溫熔煉後迅速冷卻淬火這一步,我有預感……”


    “一定能讓成品的強度繼續提升!”


    他說著整個人都振奮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