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三米的圍牆將整個科研基地圍起來,從外麵隻能瞟到內部建築的屋頂,厚厚的金屬大門緩緩打開,張非驅車直接來到基地內部。
外麵的建築形態方方正正,看似普通,沒有什麽出奇的地方。
隨著深入到建築的內部,內部的景象足以讓人驚歎。
巨大的鋼鐵脊梁撐起了圓弧狀的大穹頂,張非目前站在門口的玻璃幕橋上,腳下是複雜無比的機械裝置以及線路。
透明的鋼化玻璃將整個大廳劃分成了數個小房間,中間鋪設著一條長長的軌道,八爪魚通過軌道運送著物資將其分配在各個房間裏麵。
這一切都是原點操縱著這些機器人完成的,如今整個基地有276台這樣的八爪魚機器人,不眠不休,經曆了幾十個晝夜,將基地改造成這個樣子。
安裝,焊接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它們是在進行實驗室機器的安裝以及製造。這裏麵就是一個完善的科研實驗室,進行芯片中技術資料的嚐試性製作。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正在進行的機器人的研究。
在軟件層次上因為有原點的存在,不管是識別還是控製都做得很好。
主要的難點還是在於硬件層次,如何利用地球上麵現有的設備將機器人內部的零件做得足夠小,同時具有保證足夠的準確度以及強度。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即使有著芯片中所有的技術資料,也不可能將其完完全全的複製他們的工業流程,那樣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等於數個完全體的工業分類。
所以如何利用地球上麵現有的設備進行技術優化,是當前進行研究的目的。
如今原點方麵正在嚐試著研究電磁驅動係統,通過磁控裝置,由8個較大的旋轉永磁體組成陣列,能夠精確地操控微磁體,精確度達到了亞毫米級。
還有新的光學高速監控器,也就是機器人的眼睛,克服了以往高速監控器的限製。能夠通過三個鏡頭實現超廣角監控,理論視野範圍達到了360度。
這兩件裝備一旦研發成功,機器人的動作將會更加的靈活,行動的準確度也會更高。
第二個就是神經連接係統的探究。
盡管之前的張非已經通過簡單的改裝實現了這一原理,但是那是粗糙的,而且傳輸速度並不能夠滿足要求。
做到這一點麵臨的主要挑戰,是配置由人造神經元組成的網絡,讓其能執行特定的任務。
通過神經形態神經元與利用神經處理模塊,研發在大小、處理速度和能耗方麵都可與真實大腦相媲美的電路,然後直接在微芯片上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突觸的屬性。
而人造神經元芯片也可以用來研製模擬大腦處理信息的神經網絡計算機,它能運用類似人腦的神經計算法,低能耗和容錯性強是其最大優點,較之傳統數字計算機,它的智能性會更強,在認知學習、自動組織、對模糊信息的綜合處理等方麵也將前進一大步。
也就是說,到時候原點的智能程度會再次的向上攀爬一個大台階。
這種人造神經元芯片的材質也有著特殊的要求,正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
芯片就是集成電路的載體,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的結果。人們用的所有的電子設備其中幾乎都有著集成電路的存在,可見他對於人類的重要程度。
目前芯片的主要製造材料是矽,並且芯片的集成度近幾十年來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發展,然而隨著工藝的不斷縮小,用矽作為製造材料正麵臨著瓶頸。
自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以來,石墨烯在現如今的技術和資本市場更為炙手可熱,它非同尋常的導電性能,極低的電阻率和疾患的電子遷移速度成為芯片製作的熱門材料。
但是張非並不是要用石墨烯作為材料,而是量子納米碳晶。基於庫侖阻塞效應和量子尺寸效應,這種材料所製成的芯片尺寸要比石墨烯更小,而且電子的遷移幾乎沒有消耗,更適合作為芯片的材料。
目前,由於全人類正麵臨著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無法避免的能源危機也在呼喚新材料的誕生。而真正具有科學意義的新材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重構物質、實現全新的或者更好的性能、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這種量子納米碳晶,正是滿足了這些標準。它的原料非常的簡單,正是碳原子基於它自身的量子效應,當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尺寸限域將引起尺寸效應、量子限域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和表麵效應,從而派生出納米體係具有常觀體係和微觀體係不同的低維物性,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
目前市麵上的矽基芯片,需要將純矽製成矽晶棒,成為製造集成電路的石英半導體的材料,將其切片就是芯片製作具體所需要的晶圓。
然後對晶圓進行顯影,蝕刻,摻加雜質,最後進行封裝,芯片的製作流程就已經全部完成了。
而量子納米碳晶並沒有這麽多麻煩的工序,它的造價既高昂又低廉。低廉是因為它的主要組成就是碳原子,隨處可見,人體內的含碳量就達到了18%。高昂則是在於,使碳原子量子化並且自動生長所需要的設備造價高昂,但是設備的使用年限還算比較長,算下來其實算不得很貴。
這三個項目缺一不可,機器人項目決定了研究速度的快慢,因為機器人就是原點的身體,所有的研究項目都是原點操縱著機器人去做的。
而神經連接係統是虛擬現實的基礎,虛擬現實一直是張非想要達到的未來。人們通過神經元芯片與機器連接,直接通過神經來傳輸數據,給與反饋。比目前火熱的vr要強上不知道多少倍,完全領先了一個時代。
神經連接係統,還可以用於醫學,教育,旅遊等等方麵,是個前景廣闊的行業。
量子納米碳晶則是製造神經元芯片的前置條件,通過量子納米碳晶的製備研究,張非還可以初步涉足量子領域,為以後的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技術的研究打下好的基礎。
感謝小雨初晴^-^打賞100點起點幣~
外麵的建築形態方方正正,看似普通,沒有什麽出奇的地方。
隨著深入到建築的內部,內部的景象足以讓人驚歎。
巨大的鋼鐵脊梁撐起了圓弧狀的大穹頂,張非目前站在門口的玻璃幕橋上,腳下是複雜無比的機械裝置以及線路。
透明的鋼化玻璃將整個大廳劃分成了數個小房間,中間鋪設著一條長長的軌道,八爪魚通過軌道運送著物資將其分配在各個房間裏麵。
這一切都是原點操縱著這些機器人完成的,如今整個基地有276台這樣的八爪魚機器人,不眠不休,經曆了幾十個晝夜,將基地改造成這個樣子。
安裝,焊接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它們是在進行實驗室機器的安裝以及製造。這裏麵就是一個完善的科研實驗室,進行芯片中技術資料的嚐試性製作。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三個:
第一個就是正在進行的機器人的研究。
在軟件層次上因為有原點的存在,不管是識別還是控製都做得很好。
主要的難點還是在於硬件層次,如何利用地球上麵現有的設備將機器人內部的零件做得足夠小,同時具有保證足夠的準確度以及強度。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即使有著芯片中所有的技術資料,也不可能將其完完全全的複製他們的工業流程,那樣的工作量實在是太大,等於數個完全體的工業分類。
所以如何利用地球上麵現有的設備進行技術優化,是當前進行研究的目的。
如今原點方麵正在嚐試著研究電磁驅動係統,通過磁控裝置,由8個較大的旋轉永磁體組成陣列,能夠精確地操控微磁體,精確度達到了亞毫米級。
還有新的光學高速監控器,也就是機器人的眼睛,克服了以往高速監控器的限製。能夠通過三個鏡頭實現超廣角監控,理論視野範圍達到了360度。
這兩件裝備一旦研發成功,機器人的動作將會更加的靈活,行動的準確度也會更高。
第二個就是神經連接係統的探究。
盡管之前的張非已經通過簡單的改裝實現了這一原理,但是那是粗糙的,而且傳輸速度並不能夠滿足要求。
做到這一點麵臨的主要挑戰,是配置由人造神經元組成的網絡,讓其能執行特定的任務。
通過神經形態神經元與利用神經處理模塊,研發在大小、處理速度和能耗方麵都可與真實大腦相媲美的電路,然後直接在微芯片上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突觸的屬性。
而人造神經元芯片也可以用來研製模擬大腦處理信息的神經網絡計算機,它能運用類似人腦的神經計算法,低能耗和容錯性強是其最大優點,較之傳統數字計算機,它的智能性會更強,在認知學習、自動組織、對模糊信息的綜合處理等方麵也將前進一大步。
也就是說,到時候原點的智能程度會再次的向上攀爬一個大台階。
這種人造神經元芯片的材質也有著特殊的要求,正是最重要的一個項目。
芯片就是集成電路的載體,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的結果。人們用的所有的電子設備其中幾乎都有著集成電路的存在,可見他對於人類的重要程度。
目前芯片的主要製造材料是矽,並且芯片的集成度近幾十年來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發展,然而隨著工藝的不斷縮小,用矽作為製造材料正麵臨著瓶頸。
自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以來,石墨烯在現如今的技術和資本市場更為炙手可熱,它非同尋常的導電性能,極低的電阻率和疾患的電子遷移速度成為芯片製作的熱門材料。
但是張非並不是要用石墨烯作為材料,而是量子納米碳晶。基於庫侖阻塞效應和量子尺寸效應,這種材料所製成的芯片尺寸要比石墨烯更小,而且電子的遷移幾乎沒有消耗,更適合作為芯片的材料。
目前,由於全人類正麵臨著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無法避免的能源危機也在呼喚新材料的誕生。而真正具有科學意義的新材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重構物質、實現全新的或者更好的性能、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這種量子納米碳晶,正是滿足了這些標準。它的原料非常的簡單,正是碳原子基於它自身的量子效應,當顆粒尺寸進入納米量級時,尺寸限域將引起尺寸效應、量子限域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和表麵效應,從而派生出納米體係具有常觀體係和微觀體係不同的低維物性,展現出許多不同於宏觀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
目前市麵上的矽基芯片,需要將純矽製成矽晶棒,成為製造集成電路的石英半導體的材料,將其切片就是芯片製作具體所需要的晶圓。
然後對晶圓進行顯影,蝕刻,摻加雜質,最後進行封裝,芯片的製作流程就已經全部完成了。
而量子納米碳晶並沒有這麽多麻煩的工序,它的造價既高昂又低廉。低廉是因為它的主要組成就是碳原子,隨處可見,人體內的含碳量就達到了18%。高昂則是在於,使碳原子量子化並且自動生長所需要的設備造價高昂,但是設備的使用年限還算比較長,算下來其實算不得很貴。
這三個項目缺一不可,機器人項目決定了研究速度的快慢,因為機器人就是原點的身體,所有的研究項目都是原點操縱著機器人去做的。
而神經連接係統是虛擬現實的基礎,虛擬現實一直是張非想要達到的未來。人們通過神經元芯片與機器連接,直接通過神經來傳輸數據,給與反饋。比目前火熱的vr要強上不知道多少倍,完全領先了一個時代。
神經連接係統,還可以用於醫學,教育,旅遊等等方麵,是個前景廣闊的行業。
量子納米碳晶則是製造神經元芯片的前置條件,通過量子納米碳晶的製備研究,張非還可以初步涉足量子領域,為以後的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技術的研究打下好的基礎。
感謝小雨初晴^-^打賞100點起點幣~